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丝路小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丝路小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0-19 00:1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丝路小史》读后感1000字

  《丝路小史》是一本由郭晔旻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路小史》精选点评:

  ●感觉很有意思,可以好好了解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不错

  ●小说很有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值得一看

  ●挺真实的,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插图特别棒,喜欢

  ●很好的一部丝路史书,文体新颖,与历史契合

  ●讲的非常详尽,插图太美了,非常适合收藏

  ●这部剧意境比较唯美,虽然有的地方看不太懂剧情,但女主选的还是挺亮眼的。99年的小花,没有过多脂粉的俗气和演技上的“炫技”,却更能抓住人心,让观众同主角的命运一起起伏。很期待何蓝逗以后的发展,保持住自己特色的话,还蛮好的。

  ●随便拼凑蹭热度的书,顶多当个消遣读物

  ●有趣的历史故事,丝路故事。不再是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不爱历史的我,也爱上这本书啦!

  ●列班-扫马 柏朗嘉宾 犹太教-可萨汗国-开封 河西张议潮-归义军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瑰宝啊

  《丝路小史》读后感(一):彼来我往方为交流

  看完不算太薄的《丝路小史·陆丝卷》,感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价值还是比自己的想象要重要。在印象里,这条古代商路无非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流传西方并改变世界历史的通道。

  不过,这本书却在尝试告诉读者历史上存在的另一方面。每个到故宫旅游的人都会发现,宫殿匾额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从《丝路小史·陆丝卷》里我们得知,满文来自蒙古文、蒙古文来自古代的回纥文,而回纥字母却是来自中亚的粟特文,这几种文字的变迁,恰好串起了“丝绸之路”,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化“逆向”输入东方的例子。

  甚至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座椅也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外部影响。中原地区的高足坐具自张骞通西域传入的“胡床”始。它与中原地区从前所流行的日常家具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度:胡椅有腿,比原来中原地区的家具要高。到了胡风盛行的唐代,凳、椅、床、榻等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坐席,反而是没有受到这种直接影响的日本还保留了古代中原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想来我们的老祖宗们得以解放自己的双腿,也要感谢丝绸之路呢!

  此外,从这本书的介绍看,东方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大抵是些器物与科技,儒家学说与本土的道教似乎不曾“出国”,反而是佛教、基督教、犹太教这样的思想体系先后从“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好像也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无论如何,彼来我往才称得上是交流吧。

  《丝路小史》读后感(二):小而有趣,一本关于丝路的历史故事集

  丝绸之路感觉是个很大的题目,一贯望而却步,但是这次看到的这本,打破了我的惯有印象,难度适宜,选取的角度也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一本相对通俗易懂的“小史”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段落,一个是造纸术的部分,就是一般大概印象是知道造纸术是从丝路流传到欧洲世界的,但是是战俘带过去的这个故事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看似是历史八卦,其实又符合历史的解读,让整本书变得没那么枯燥,十分有趣。

  还有关于大唐“胡”风的段落,包含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有解释,也有史料的引用,更重要的是还有相关古画和文物的彩图。在同类图书里面,这样整本配相关插图的风格十分少见,也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

  节选一段我最喜欢的吃的部分,“胡食”自汉魏即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到了唐朝达

  到鼎盛。唐代不仅喜好胡食,而且种类繁多,有 、烧饼、胡饼、搭纳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胡饼了,长安街头也出现不少专门卖胡饼的商铺,而且还有详细的制作方法,后来,人们结合我国传统工艺对胡饼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加符合我国人民的口味。其类似于现在的烧饼,在炉中烤制而成,上着胡麻,中间还可以着馅,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据《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西逃至咸阳,当时正值中午,玄宗一路奔波饥肠辘辘,“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可见当时胡饼已经是常见的食品。

  所以……其实这个应该就是馕吧,或者说叫锅盔。

  《丝路小史》读后感(三):蒙古骑兵不光会征服

  看到最前面几章讲军事,有了点兴趣所以读了下去。

  原来以为,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带领草原上的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摧毁了无数国家,毕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看了《丝路小史(陆丝卷)》才知道,这个蒙古帝国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还是做出很大贡献的。到底是经过几次西征,从太平洋沿岸直到黑海之滨,欧亚大陆大部分落入蒙古帝国之手。从此彼此的疆界尽被扫除,一个完善的驿传系统,把这一辽阔领域的各个部分彼此连结起来,“在伊朗和都兰(中亚)之间的一切地方享有这样一种安宁,头顶金盘,自东往西,不会遭受任何人的侵犯。”毫无疑问,这是使节、商队、旅行家们的福音。

  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马可·波罗著名的东行游记。从书里的内容来看,当时实在是旅游家的黄金时代,阿拉伯的伊本·白图泰也是在这个时期东游中国,而鲜为人知的列班·扫马也是在丝绸之路畅通的时代,从大都(北京)一路往西,最后来到了天主教教廷所在的罗马。还有一个西班牙人克拉维约名字好像也很陌生,从西欧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亚的撒马尔罕,这座城市在金庸小说里出现过,在历史上也被早期的蒙古军队毁灭,结果克拉维约看到的撒马尔罕却是一派繁荣景象:“自俄罗斯及鞑靼境内运来之货物,为皮货及亚麻。自中国境内运来世界上最华美的丝织品……自和田运来宝玉、玛瑙、珠货、以及各样珍贵首饰……印度运来撒马尔罕者,为香料,商肆建在街道两旁,对峙而立。商品交易一般用本国自造的银钱,称重的工具为权衡(即天秤)”。在克拉维约眼中,有些珍奇货物在地中海城市是见不到的。

  蒙古帝国造就的“丝绸之路”畅通,造就了沿途城市商业的兴旺,这大概算得上是他们在历史上的正面影响。

  《丝路小史》读后感(四):铃声遥过碛,白练到安西:带你重走跨越千年的文明交流之路

  文 |冯璐 首发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第20期,经作者授权。拒绝二次转载。

  公元前138年,在距离长安120公里之遥的甘泉宫里,一个叫张骞的年轻人从汉武帝手中接过符节,代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在他转身的那一刻,一条跨越千年的欧亚大陆交流之路被正式载入史册……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将连接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33年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根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事实上,丝绸之路作为远古以来连接亚、欧、非大陆的东西交通道路,对研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人类民族迁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从楼兰古国的发现开始的。这个2000年前位于罗布泊的西域小国,自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以来,已经给各类学者与历史爱好者带来了太多的未解之谜:当汉武帝以武力征服为丝绸之路打开了富有生气的新局面后,楼兰作为要冲之地,一夜之间,驼铃响彻凉州七里十万家。然而晋代以后,关于楼兰的记载却突然从历史中消失,此后的史籍中也再没有关于楼兰的只言片语,这个当年商贾不绝的繁华国家逐渐成为存在于人们模糊记忆中的历史传说。

  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见证了太多帝国的兴衰,楼兰、大宛、安息、蒙古,这些或大或小的国家围绕着丝绸之路承载的财富此起彼落,书写着金戈铁马的壮阔史诗。这条商路连接了地中海世界与东亚,成为前近代时期人类文明成果最重要的交换通道。中华大地丰饶的物产与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印度与地中海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来自异域的农作物、酿酒术、各类珍宝及牲畜也同时丰富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从印度、西亚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宗教,重要者有佛教、祆教、景教、 摩尼教乃至犹太教。

  及至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亚洲内陆的动荡(中国的版图此时也已缩小),丝绸之路早已辉煌不再,中国通过西北陆路与中西亚、南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联系已极其脆弱和狭窄。但作为曾经欧亚文明交流大动脉的丝绸之路依然在中亚地区发挥着自身的余热,以喀什、叶尔羌为中心的内陆边境贸易仍旧十分活跃。如今新疆地区每隔七日一次的“巴扎”(集市)便是最好的证明。“是日,各处之粗细货物,俱驮负而 来,以及牛羊马匹,牲畜瓜果咸备。男女杂还,言语纷纭, 互相贸易,傍晚多醉而归。无经纪牙行,但凭在市众人讲说定价。”凡此种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乃至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你觉得以上太过泛泛与跳跃的介绍读起来难免空洞乏味,那么不妨翻翻这本《丝路小史:西进东出,不以山海为远》,说不定会给你带来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继2018年初的《丝路小史:被世界改变,也改变着世界》之后,本刊特约作者郭晔旻关于丝绸之路的新作也出版在即。身为经验丰富的历史栏目作者,郭晔旻自2009年起先后在本刊及澎湃新闻网、网易历史频道、《新民晚报》等媒体发表文章三百余篇。本书继承作者之前简洁轻快的文风,在摒弃了艰深的考证和晦涩的术语之后,只留下关于丝绸之路鲜为人知的故事:谁是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曾经繁盛一时的绿洲古国为何突然神秘消失?从中国传来的火器是如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结束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

  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使者穿越了丝绸之路的绵延伸展,怀揣着对未知的憧憬与渴望,为华夏民族带来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碰撞,使之愈见博大宽容。书中所写虽是久远的故事与感怀的岁月,背后映射出的却是连接世界的天下格局与气魄,值得读者掩卷深思。

  文 |冯璐 首发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第20期,经作者授权。拒绝二次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