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的节日》读后感摘抄
《公羊的节日》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羊的节日》精选点评:
●让我知道了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地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kitsch
●一个时间点。独裁者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可怜可恨,难以评价。作者的叙述手法同样牛逼
●总统是个人物;老子爬到最高位置就是要独裁和奴役人民的;老子被奴役和独裁就是要推翻你的。
●暗杀行动的那条线最为精彩。拉美文学真是宝藏啊
●分略高,拉低一下
●政治就是踩在死人的尸体上,把光鲜亮丽的外壳展现给国民看。 特鲁希略是乱世的民族英雄,却也是和平年代给人民戴上镣铐的罪人。所有人都给卷入这不可测的政治漩涡,所有人都被历史洪流给吞噬殆尽。
●按需。
●三条明暗线叙事,在书的最后又完整地合为一线,略萨无愧现实主义结构大师之称。撇开难懂零碎的人名,在一桩刺杀案中,略萨成功营造并写出了多米尼加的史诗。在明知结局的情况下阅读,依然被调动起了紧张感官,这大概是最近两个月看过的最好的一本现实主义作品。
●略萨就是厉害,多线多角度阐述一个故事,没有坏人却塑造出完整的坏人,想来也就是集权制度的最大弊端吧,实体肉身必然会带来缺陷,世界所尊崇的,就是至高的权力,至高的能力,(外号特别牛逼)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一):狗日的老头子
多线叙事结构挺出彩,就是容易看了前面忘了后面,时不时的还得翻回前面看讲了什么。 暗杀那条线,人物有7个是吧,感觉有些混乱,(当然了,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以至于记不住那几个人物的名字和各自的故事。 看的时候惋惜雷曼将军的懦弱,行事婆婆妈妈,以至于自己身陷牢狱被拷打致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完后,和总统一对比,才发现,总统才是最适合在公羊死后执掌国家政权的人。因为有他,多米尼加才有了希望。 (狗日的老头子都他妈小便失禁了还玩女人,还他妈是小女孩,可耻,鄙视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二):绝妙的热带气息与三段叙事
《公羊的节日》讲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特鲁希略当政时与被暗杀后的故事,三条线交叉叙事,还原了一个南美国家政权更迭事件。其中,有政治的残酷,独裁者的危害,也有乱世英雄和小人物的苦难。
略萨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呈现出了时代群像。笔墨厚重地刻画每位出场人物,角色性格扎实、丰满,事件逻辑缜密,情节流畅,其中对历史的把握足见作者之功力。
全书始于乌拉尼亚,终于乌拉尼亚。以小见大,洞见三十年变迁。她始终无法忘却特鲁希略带给她的伤害痛,多米尼加和元首的形象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是一个伤心的符号,因此她三十多年未再回来。除了对父亲的仇恨,还包含着无奈、悔恨,甚至是屈辱。乌拉尼亚,坚强而勇敢,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她为何不向美国人讲述元首曾强暴她,对,也许是为家人的生命着想,她仍然记挂着亲人,只是由于元首,所有的亲情都变得复杂起来。从女孩开始,从女孩结束,能看得出略萨对女性的关照。他并非将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符号,而是从事实角度写,带着些许冷酷,整个国家都在敞开双腿,迎接特鲁希略。
总而言之,这书使我想到一个隐喻,元首用那70多岁的阳具侵犯多米尼加的众多女孩,其中还包含着未成年的女孩,象征着他侵犯多米尼加的土地。土地一直以来被称作女属性,因此,全国上下都为一个人的利益服务,给独裁者打工,就要做好被独裁者侵犯的准备。
阅读《公羊的节日》,让人愉快又麻木,南美的革命往往带有极为狂放和热烈的情绪,似是气候、似是人黝黑的脸庞,似是绿郁的丛林。对每个人人物的描写,都考验着作者的功力,而三线叙事,对读者也是个考验。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三):万恶的独裁者|读《公羊的节日》
对于一个独裁者来说,人民就是奴役和臣服的对象,只有国家的人民臣服于自己的脚下,自己才真切的感受得到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核心的快感,由此,特鲁希略开始了他那肮脏而令人恶心的独裁。
本文中的文字对于特鲁希略既有肯定他的部分,如他统一了这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危难的时候,绝不对美国佬低头,可是,文章中也不乏对于这个特鲁希略独裁者的各种嘲讽或者讥笑的字眼。我认为特鲁希略这个独裁者是悲哀的,因为他活在他构建的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在这个暴劣的世界里领导和奴役着人们,他随时随地在强调他至高无上的权利,如果有他身边的心腹动撼他的威严,他就以一个不可侵犯的“救世主”的身份来对他人用之以剥权,让旁观者清楚的看清,只有他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任何有悖于他的事情或者人都得不到好的收场。
对于特鲁希略这只“公羊”,我认为最后罗曼将军联合着另外六个人的暗杀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将这个暴君制裁,国家才能真正的得到解放和自由,人民才能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公民,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而不是任其摆布,整个国家像棋局一样让特鲁希略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对于罗曼将军的背叛,我是感到震撼而难受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也是他的悲哀,因为长久被奴役而散失了本应该属于他的英雄气概和担当,虽然特鲁希略被枪杀了,可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毁掉。就像是一个精神鸦片一样,一旦吸食,就会上瘾,也就成了一个残根,很难彻底的拔除这个留存在心里的毒瘤,能做的事情,就只是继续由他的“不毁灵魂”支配。
故事由乌拉尼娅阔别多年杳无音讯却回到自己的祖国展开,整篇文章讲特鲁希略独裁者和特鲁希略分子在这个国家上的恶劣行径,将整个腐败且高压的政府铺陈在人的眼前,让人同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心痛的同时,也为那些所谓的奉承者所携的“牺牲者”心痛。如果不是在结尾乌拉尼娅将自己多年未和家人通信,对父亲充满憎恨的原因娓娓道来的话,我觉得,可能不能很深刻的体会特鲁希略政府对于人的残害有多大。对于乌拉尼娅来说,父亲为了讨好特鲁希略这个“伟大领袖”,希望他能够收回对他制裁而答应阿方索的谄媚,将自己送给特鲁希略的这个悲痛,永远的成为一道伤疤,影响着自己十四岁以后的生活。
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性生活正常,为了泄欲,而无辜的残害一个个芳华少女,都是如花一样的年纪,却偏被他这样玷污,我觉得这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同样,本来应该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元首,却硬生生在他的淫威之下成为一个傀儡,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莫大的伤害。
这个一个独裁者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家的故事,更是一个值得反思人性的故事。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四):谢谢你略萨
因为上海译文发了个京东特价日,点进去没有找到特别想读的书。然后突发奇想看看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没有可以读的,然后就看到了这版新出的《公羊的节日》。很早就知道略萨的《绿房子》很有名,却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
一翻开就觉得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文笔能感觉到十分老练,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原因,总之,从乌拉妮娅一开始对父亲和故土这种仇恨和疏离的情感开始,我和这个文本已经没有了距离。我们跟随者乌拉妮娅潜入到记忆中的圣多明戈城中,站在特鲁希略身边注视着历史的瞬间,时而又站到反对者那里,把枪对准着敌人的喉头。
文本的成熟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叙事中。如果把乌拉妮娅、特鲁希略和反对者视作是并进旋律的哆来咪,小说的开头是在一种庄重缓和的氛围中,由这三个稳健的音符徐徐展开。乌拉妮娅敲开自家的门,一扇通往历史尘埃的门,那里面有多少种心思在暗自忖度,有多少个势力在远近博弈。随着哆来咪的反复,节奏开始加快:乌拉妮娅没完没了地在和父亲絮叨着她的记忆她后来所了解到的真实;特鲁希略生前的最后一天的活动,包括和乔尼、宪法专家和酒鬼的对话,几天前和西蒙将军的用餐,都浓缩到了一个长镜头里;而那天夜晚焦急等待着公羊的射手们,都一一在黑暗中咀嚼着自己的故事。特鲁希略的残暴、狠毒、善用手段、任人唯亲、疯狂敛财、淫乱无度以及种种荒唐的事迹都在这音符上跳跃出绵延的弧线,而每一个被他折磨殆尽的射手们都把人生赌在了消灭公羊这一件事情上。
四段哆来咪过去了,我们的心情都随着节奏和重复旋律的加强感,而越来越紧张——公羊终于来了,他被干掉了!我们的音阶要往高音走了。乌拉妮娅坐在姑姑家的餐桌前,开始往外吐露自己的故事。与此同时,把革命后续寄托在罗曼身上的反对者们,开始遭了秧。奇怪的旋律!乌拉妮娅-革命者-特鲁希略和乔尼阿贝斯最后的对话-乌拉妮娅-革命者-特鲁希略生前的最后一个小时,类似于发啦嗦发啦嗦的内吞音。你仿佛感觉得到唻和嗦的遥相呼应,但这是唻和嗦最后的音色了。
第十九-二十三节是属于后特鲁希略时代的开端。我们的耳膜仿佛要受损了。这几个尖锐的高音中,备受折磨的反对者们包括罗曼,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阵刺骨的寒意,一种精神病式的酷刑。但这背景音中却有左手的低音部在跟上,巴拉格尔怎样从特鲁希略家族中夺权,过渡,向美国争取多米尼加的解除封锁,去特鲁希略化正在由背景音往主旋律攀升。
最后一章应当是邦邦邦——邦的双手合奏!不是钢琴,请用管风琴。从第一节就开始推测的,乌拉妮娅和特鲁希略正面的冲突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来了!旋律戛然而止。读完以后依然是无法直视的残酷。短暂的停顿,下沉一个八度,邦邦邦——邦!全乐终。
我是一个很不惯于读历史传记小说的人,但是从创作而言,《公羊的节日》真的令我畅快。毕竟我是一个地铁读者,一个守着孩子睡觉在黑夜中盲打的疏懒的读者。特鲁希略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穿针引线地巧妙地缝合在其中,时而令人惊悚害怕,时而令人惊于其手段和财富,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一个患有前列腺癌的七十岁老人企图强奸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却又以那样的方式不堪收场并且还企图用更猛烈的报复来为不堪买单。
略萨对于独裁者的刻画如此纤毫毕现,却又不止步于此。他更关注反对者,关注在独裁统治下的人民身上还鲜活的人性。关注独裁者给乌拉妮娅等人带来的痛苦,和像她这样内心创伤的流亡者的内心世界。他还关注独裁时代过去多年后,经济没有起色的社会中暗自流动的怀念起那个时代的一种旧念头。纵观现在的拉美世界,虽然其经济时政和社会的消息很少传到北半球的另外一块大陆这里,但似乎也不容乐观。那里的人们现在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生活的呢?也许略萨正是怀着观千禧年的复杂心情重新书写了半个世纪前的惊人故事。小说家把历史写成了血泪的诗,大约是希望浇灌出不同色彩的花朵吧。
于我而言,学习了感受了,合上书,谢谢你略萨。下一本作品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