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房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绿房子》读后感100字

2020-12-05 03: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房子》读后感100字

  《绿房子》是一本由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cm图书,本书定价:1.25,页数:5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房子》精选点评:

  ●昆明旧书摊淘到的宝贝,可惜不在身边,

  ●NTR大作。

  ●不是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结局,这么厚竟然看下来了,可能因为比较有立体感,很像电影吧~

  ●是很经典的一版,恩,在读,有一点吃力,现在读很多书都觉吃力了。 萨略的“结构现实主义”真的非常精巧..所以..很需要逻辑感知。 恩,在读希望可以读完。 再有对拉美文学的名字很不敏感,这个在读马尔克斯的时候表现尤为明显,所以...谁他妈是谁! 我很想一个人,有点寂寞的想她。

  ●初版于1965。以象征和概况的方式,展现了秘鲁社会和民族生活风貌,其中包含白人与印第安原住人民族关系、经济、军事、情感、道德伦理等等诸多方面,充满陌生感,在打乱时间和空间的叙述过程中,更增添一种迷离模糊的氛围。故事在两处展开,一处乃丛林小镇,原住民族与白人以一种更为原始的道德分明关系相处,基督教文明的入侵仍在啃食,却难以彻底;另一处乃海边城市,绿房子所在,丛林小镇走到这里,西方文明从入侵者变为主导者,矛盾体被抑制和消灭。不论对主题有何解读,此书让人印象最深的特点乃是其多面立体、支离破碎的叙事结构,登场人物众多,在不同场域自我叙述或被叙述,故事在交错杂糅中成为一体。

  ●医生年纪大了,眼里就没有罪恶了,看什么都是好的

  ●结构现实主义读来确实费脑子,但是略萨有一个地方让我很惊叹,那就是可以同时用若干悬念抓紧你的神经,结构虽然复杂,但是足够精致,值得花费脑筋去赏玩。除开结构,镜头的快速转变,没有标点的独白和对白的混合,五个人同时讲述三件事情这种后现代的叙事模式也增加了不少的阅读难度(说实话有些地方还真没懂)。读完之后发现尤其喜欢第四部中安塞尔莫和盲女的那一段用第二人叙事的故事。由于在接下来的尾声中,安塞尔莫死了,所以回想起那一段,那种乔伊斯式的绵绵絮语,确实有种很深刻的弥留之感。

  ●技巧加强了,热情减少了,第二部作品的通病

  ●这个是必须得五星的,无论是横向跟各种诺奖作者比还是跟同为拉美文学的各种名家。略萨以难以置信的描写细节,多条(四条/五条)故事线交汇描写的手法,给了读者一个很差(误…)的阅读体验(其实还阅读性还是很强的)。故事情节别的答主和分析评论有分析过,这我就不展开进行说明了。总之,少有的长篇不烂尾佳作。

  ●Mario Vargas Llosa, Casa Verde

  《绿房子》读后感(一):绿房子

  于一切愿意深入了解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叙事作品的人来说,阅读《绿房子》这部拉美文学史上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所揭示的主题也更为深刻,它涉及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绿房子》读后感(二):华丽的草稿

  刚读完这本书,立意很不错,故事也很吸引人,妓女加土匪从来都是好故事的保证。但是写作风格太随意。不同故事之间的反复交叉闪回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初读的时候还感觉很有趣,但是叙述用力过于均匀,大部分故事都是通过对话来铺展,而且不同时间场景对话之间还不断转换,看到四份之三就没有耐心了。也许作者是为了用这种叙述方式来表现小说人物和事件的荒诞和野蛮,但是感觉后面有点刹不住,变成了对读者思维的野蛮。至少有些地方简直像草稿而不是成文。

  也许屈于略萨大师的名声和诺贝尔奖的头衔,有些人不愿意说出自己阅读其小说的真实感受,但是我不在乎。

  《绿房子》读后感(三):绿房子

  写于酒吧长谈前四年,两者的结构是一样的,不过主线更多,都是在不同人物场景下时间轴的来回跳跃。略萨驾驭的炉火纯青,五个主线人物,孤女鲍妮法西亚,印第安土著被嬷嬷们收养教育,嬷嬷们经常带人去亚马逊丛林抢孩子,她放走了她们,被嬷嬷们赶了出去,后来嫁给了警长,日子没过多久,警长跟人决斗坐了牢,她被诱惑进了绿房子当妓女。最后觉醒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上。

  安塞莫尔,一个琴师,早年开了家妓院,也就是绿房子,后来诱拐了一个残疾孤女,死于难产,留下个女儿。神父由此把他的妓院烧了,他做了一个琴师,女儿长大,又开了绿房子,雇佣他的乐队。老人死的时候,神父为他做了弥撒。

  伏屋,日本的通缉犯,他在亚马逊丛林走私橡胶,抢劫土著,后来受了重伤,老婆很别人逃跑了,他躺在医院,等待着死亡。

  拉丽达,跟着伏屋到处流浪,后来跟领水员私奔,领水员被抓后,又同一个警察同居,她同三个男人生了一堆孩子。

  出场人物算起来其实也就二十七八个,三十多年的岁月交织在一起,描绘出60年代前后秘鲁的底层社会全景。同之后的酒吧长谈不同的是,绿房子更多描写丛林和乡村,后者主要刻画城市。两者结合完美体现了略萨结构写实主义。

  《绿房子》读后感(四):略萨的五棵树

  略萨对故事的把握真厉害,一共五个,但是每一个都不孤立,像五棵树,底下的根纠结、缠绕、拔不出来,一起构成展现、比较、放大、暗讽。孤女变妓女的鲍妮法西亚,走私贩伏屋,第一所绿房子的建造者安塞尔莫,印第安人胡姆,二流子利杜马。现在梳理一下它们根系的关系:利杜马跟鲍妮法西亚结过婚;伏屋的原情妇拉丽达与领水员聂威斯私奔之后收留了鲍妮法西亚;鲍妮发西亚后来做了妓女,在安塞尔莫的绿房子里;胡姆曾经为伏屋做过事,堂胡里奥和伏屋做过生意,后来他毒打了胡姆。这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很多事情的发展顺序我确实没弄清楚,不太确定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

  最后收得很好,有在同一时刻齐声打住的感觉,虽然它是一步一步来的,并非止在一时。鲍妮发西亚靠做妓女养活着利杜马,还有他的二流子兄弟们。其实这本书里女人根本不是人,略萨描写了一个似乎远离文明的世界,兽欲横行之下难谈人性,女人仅仅是男人发泄和表示占有的工具。当然也有爱,但都发生在最初,难以在肉欲满足以后持久。例外的爱,是安塞尔莫对安东尼亚的,印象最深的是,没得到她之前,安塞尔莫找了一个妓女跟他做爱,但是过程中那个妓女突然说话了,他暴跳如雷让妓女滚出去,因为安东尼亚是哑女加盲女。

  伏屋的结局很惨,得了麻风病,被阿基里诺送到隔离病人的荒地,孤独,疼痛,满身的烂疮,散发着令人呕吐的恶臭。他完全不成人形了,像一团很恶心的红色的肉。

  安塞尔莫死了。其实他的一生特别转折,莫名其妙的突然出现,第一个开绿房子被人鄙视,后来绿房子被烧之后落寞,潦倒之时遇到知音,组建了乐队,顿时再度受人敬重,又在亲生女儿开的妓院里演奏,直到八十岁死亡。人是很奇怪啊,开始加西亚神父烧绿房子,很多人拍手称快,视为壮举,后来绿房子的事情被遗忘,再被谈起来的时候,神父竟然成了“放火犯”,遭到众人的唾弃。

  利杜马的结局就是鲍妮发西亚的结局,关于胡姆,我不太确定,最后提到他应该是被绑在街头毒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应该是胡里奥离任聂瓦镇镇长的时候,但胡里奥的离任不是在胡姆给伏屋做事之前吗。

  之前看过略萨的一个采访,他说,如果换一个生活在上层或者中层的人来看秘鲁,绝对不是他书里描写的样子,他们看不到泛滥的混乱和荒蛮。同样的世界,看你站在哪个层面看它,而且再深入都只能是一个角落,根本没有全面可言。

  《绿房子》读后感(五):《绿房子》这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秘鲁北部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

  《绿房子》这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秘鲁北部(从沿海沙漠地区到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地区)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对于一切愿意深入了解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叙事作品的人来说,阅读《绿房子》这部拉美文学史上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

  皮乌拉市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森林地区仍处在原始状态中,仍然是国内外冒险家活动的舞台。他们勾结官府,占岛为王,杀人越货,对土著民族进行掠夺和剥削,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拉美30年代土著主义作家们的作品,但《绿房子》的容量更大,所揭示的主题也更为深刻,它涉及了整个秘鲁北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绿房子》出版于1965年,第二年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1967年又获得罗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这是西班牙语小说的最佳奖。

  《绿房子》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经历,通过回忆而编撰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涉及了秘鲁整个北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既有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豪华奢侈,又有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挣扎呻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绿房子》由5个故事组成,分别以鲍妮法西娅、伏屋、安塞尔莫、胡姆以及4个地痞的故事为线条,阐述了他们纠结缠绕的情感:伏屋的前情妇拉丽达与领水员聂威斯私奔之后收留了鲍妮法西娅;警长利杜马跟鲍妮法西娅结了婚;鲍妮法西娅后来在安塞尔莫之女琼加的绿房子里做了妓女;胡姆曾经为伏屋做过事,胡里奥也曾和伏屋合伙走私橡胶。利杜马和鲍妮法西娅结婚后,二人回到皮乌拉,成为联系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的桥梁人物。

  略萨并没有平行地叙述这5个故事,而是把它们小块切割,然后打破时空次序把这些情节巧妙地安排到各个场景中去。这种叙述手法很复杂,以至于凡是初读《绿房子》的读者,总是理不清其中的人物和章节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时常对照前面的人物表,并反复阅读,一直到最后,才能把故事的版图完整地拼凑起来。但是,越往下读,你会发现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这本书的结尾非常好:加西亚神父和安塞尔莫是多年的死对头,加西亚神父曾率众烧毁了安塞尔莫的绿房子。可是,当安塞尔莫离世后,众人一起讨论着该请谁来做弥撒的时候,一旁的加西亚神父站了起来,他把毡帽戴正,说:“我来!”一句简短的话,让人心头一热。

  《绿房子》揭露了当时秘鲁存在的社会问题,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寄予了下层人民和贫苦妇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略萨对人类生存的认识与关怀。

  《绿房子》之所以长久不衰,除了迷人的结构写实,还在于他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巴尔加斯·略萨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绿房子》,让他成为1967年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简称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委内瑞拉设立的这个文学奖是拉丁美洲文学很高的荣誉,1972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是1977年的第3位得主,本奖到1987年为止都是5年颁奖1次(当中还有1982年1次),从1989年这届起2年颁奖1 次,1995年首次颁发给西班牙作家,颁奖范围扩大到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得奖同年(1967年),《绿房子》也让他得到祖国秘鲁的国家小说奖。

  《城市与狗》和《绿房子》让巴尔加斯·略萨在1963年及1966年先后2度得到西班牙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201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107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