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读后感100字
《花卉》是一本由(英) 布伦特·埃利奥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0,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卉》精选点评:
●居然现在才知道飞燕草从翠雀属中分离了出来,变成了飞燕草属和翠雀属两个种类!简直太伤心了~想当年小时候去坝上草原一大把一大把地采来蓝色的飞燕草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夜之间全给人家薅光了,现在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劲头和邪恶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没有大片大片的野生花草供人们恣意挥霍了。和之前看过的《水果》作为一个系列的产品,《花卉》同样有着饱满的浓烈色彩,比水果更添了几分娇软柔美的形态。超级喜欢的花毛茛还算是原始8种最受古人欢迎的花园植物之一呢。层层叠叠的轻薄花瓣败落时可以铺满地。帝王花硕大沉重的脑袋、王莲平展无朋的叶片、香雪兰颜色众多的馨香,以及郁金香和康乃馨的不断杂交培育,衍生出无数个漂亮奇异的新颜色和花型,总是很神奇的人类壮举。女神节工会应该发这本书给每个女神一本就好了,又漂亮又实用,幸福感爆棚~
●非常美,非常美
●好几种惊艳 16世纪末 1597年,第一本英文园艺书《草本志》 by约翰 杰拉德 欧洲 16-19C 耳状报春 古氏“约克公爵”康乃馨 “沃尔沃思的威廉”石竹 三色堇(鬼脸花) 土耳其帝国 17-18C 仙客来 波斯鸢尾 郁金香(荷兰勋爵郁金香) 风信子 花毛茛(丘比特花毛茛) 罂粟 非洲 18-19C 文殊兰(鳞茎文殊兰) 大花花盏 豹皮花 欧石楠 孤挺花 天竺葵 芦荟 美洲 19C20-40S涌入英国 西番莲(杂交蓝穗西番莲) 倒挂金钟 蒲包花 晚香玉 大丽花(君主大丽花/女王大丽花) 蟆叶秋海棠(1850末从印度引进) 亚洲和澳大利亚 主要在19C引进,19世纪末对日式庭院感兴趣 秋牡丹 药百合 绣球花 山茶(花斑山茶) 蔷薇 木香 牡丹 芍药 杜鹃 玉蝉花
●和《水果:一部图文史》同系列的姊妹篇
●封面是水仙花,内文图,美的!
●美哭
●图很美,质量很硬。
●已英国园艺史为主,讲述园艺发展历程的书,插图精美,有许多古代园艺书籍中的、的插图,能看到许多已经见不到的花卉品种和发展历程
●图片质量很棒
●本来想看看花怎么养的……
《花卉》读后感(一):这部图文史,光看图就好了
对于喜欢植物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花卉进阶科普书,不过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却又显得有些过于专业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抛开几个章节前的植物引进文字说明,光是看图也是非常值得的。这本花卉图文史的插图均来自皇家园艺学会的林德利图书馆,其中有些是截取了原作的局部。
在植物学中,我最崇拜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植物猎人,他们跑遍世界搜罗奇花异草,帮助植物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另一种就是植物学画家,他们将这些植物绘制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在书中你将看到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虽然只是浮光掠影的叙事,但也足以让人生出崇敬之情。
书分五章,分别为欧洲、土耳其帝国、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五大区域不同的植物花卉被植物猎人们陆续带往欧洲,成为贵族花园中的新品,有些也慢慢渗透到民间,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养花卉,有些还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泡沫,比如荷兰的郁金香热。
人类对美的追求就像一种本能,而花卉无疑是大自然最美的设计作品,其对称的结构,黄金分割的比例,斐波那契数列的花瓣数,和谐多变的颜色搭配,无不让人惊叹。搞艺术的人或者学设计的人真应该好好观察大自然在花卉上的设计,它们能激发设计师无限的灵感。
另外大概愿意拿起此书的人,心中都有个小小的园丁梦想吧。仅仅随手翻看书中精美的植物绘画,已经足以让人心动,恨不得立马在自家阳台种上几株百合、报春、水仙、石竹、风信子、郁金香、鸢尾、牡丹、月季...
《花卉》读后感(二):我们也来一场园艺复兴吧!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8-05/29/content_19_4.htm
翻开《花卉:一部图文史》,看到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园艺植物,欣赏它们美丽的同时,心中却有丝丝伤感。2013年和2014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两季《大不列颠园艺复兴》节目。节目中,各位主持人对英国的园艺现状痛心疾首,号召全体国民一起加入他们的复兴大业。他们要复兴什么呢?从该书中不难了解,除了各式各样的英伦花园,还有芍药、郁金香、洋水仙、康乃馨、古典月季、百合、薰衣草、杜鹃、天竺葵等经典花卉。这些原产于欧洲大陆、非洲、美洲、亚洲的植物,不仅占领了英国人的花园,也是鲜花店和花卉市场的常客。
丘园的植物采集者早在19世纪初就把卷丹(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百合科植物)带入欧洲进行培育并散布到各地,《花卉:一部图文史》中的卷丹插图甚至还是一个十分少见的重瓣品种。然而前年,当我想在自家阳台种几棵卷丹的时候,却发现我只能选择购买来自欧洲的tigerlily(卷丹英文名)。虽然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中国的卷丹种球也有货源,但几乎全都注明野生字样,购买这样的种球就势必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破坏。同样情形还发生在100年之后威尔逊传入欧洲的岷江百合身上。当欧洲人用中国和世界的植物资源培育出各式各样的园艺植物,占领了我们的花店、绿地和公园时。我们要拿什么应对呢?靠盗采兴安(干枝)杜鹃吗?在这之前,翻开该书了解一下欧洲花卉史,对我们或许有一些参考。
三四百年前,来自欧洲大陆的郁金香和洋水仙就已经占领了英国花园。报春(主要是耳状报春和多花报春)因花朵较小,不适宜花园种植,但凭借丰富的品种成为展览植物的一员。直到今天,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一年一度的切尔西花展上,报春仍然占据了一个角落。不过审美取向和17世纪的报春已经有了些许不同,来自异域的其他报春植物也在向园艺爱好者宣示自己的存在。
杂交和变异是园艺新品种的主要来源,而杂交蔷薇(现代月季)更是常年位居英国人最喜欢花卉排行榜首位,16~18世纪,各色杂交蔷薇就备受欢迎。然而这时属于月季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需要等待来自大陆另一端的小伙伴们。19世纪,大量的美洲、非洲、亚洲植物也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的山茶、杜鹃、芍药(牡丹)和蔷薇等。英国虽然纬度较高,但大西洋暖流给英国带来了湿润且不太寒冷的冬天,气候和我国西南山地有些微妙的相似,一些在华北地区无法露天栽培的山茶、杜鹃、报春、绿绒蒿等植物,在英国却生活得很滋润。
到了20世纪初,植物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采集宣告结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却通过植物插画保留了下来。在《花卉:一部图文史》中,你可以看到在那段岁月中,受人们欢迎的不同种类、品种和样式的花卉,由于流行趋势、不同偏好,或者因为园艺技术的进步或者花园空间的改变。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今我们仍然能在园艺市场中找到看起来类似甚至相同的品种。这可能是英国人对“老派”的一种坚持和痴迷,又或许因为这些美丽的花卉一直都是那么美丽。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对植物新品种培育的兴趣和经验,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描述的姚黄和魏紫现在看起来也是那么迷人;乾隆年间发现的春兰品种“宋梅”依然无人超越;培育年代未知的“粉妆楼”月季比起欧洲现代月季来更是毫不逊色。园艺爱好者们,让我们也来一场中国的园艺复兴吧!
《花卉》读后感(三):一本花卉族谱,一本治愈系画册
在一分钟之内说出你知道的花名,能说出几个?
桃花、梅花、樱花、杏花、梨花、兰花、荷花、菊花、桂花、石榴花、玫瑰花、月季、百合、康乃馨、木芙蓉、芍药、牡丹......
已知被人类发现的花有200万种,然而大部分人熟知的花却非常少,更多的是熟悉却叫不出名字,虽然叫不出名字不知道是什么花,但是外形独特,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人想要知道这是什么花。
人类对花的好奇心千百年来都没有变淡。大航海时代的植物猎人,探访未知的大陆,发现新的植物、花卉,为这些新奇的绚丽色彩着迷,发现新物种,采集种子、制作标本,绘制植物图鉴,争先恐后地把“植物宝藏”带回欧洲,园艺也相应的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花卉:一部图文史》中,布伦特·埃利奥特使用皇家园艺学会林德利图书馆收藏的插图追踪了四个半世纪以来新植物的引入情况,对于园艺爱好者而言,是一本重要的资料书。
对于普通的花卉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有大量的高清手绘植物图,(表扬一下印刷,非常非常棒!)可以很直观的认识新花卉和植物,文字注释描述了该植物的前世今生,
植物的分布与传播与地域有很大的关系,这本书还根据地域,分为欧洲、土耳其帝国、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几个章节来介绍植物花卉的历史。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花原本都不是来自本土的。
非洲菊是1887年引入欧洲的
薰衣草是在中世纪引入英国的
番红花在中世纪被引入(或重新引入)英国
栽培康乃馨的首次记录出现在1460年的西班牙
蜀葵在16世纪初的英格兰已经是著名花卉,在18世纪,花朵上有彩斑的蜀葵被从亚洲引进。
马蹄莲属首次被注意到是17世纪末,然后在1731年被引进英格兰。
美人蕉属植物在大约1570年到达欧洲,在东印度群岛也得到了广泛种植。
这是一本花卉的溯源史,也是一本精美的植物艺术手绘画册。我们在这本书中,得以窥见几百年前,花卉植株本来的样子。
《花卉》读后感(四):月季、杜鹃令欧洲人无比垂涎,植物猎人到底从中国拿走了多少花卉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和爱情相关的花木,是红豆、莲子、并蒂莲,以及树木的连理枝,玫瑰这种色彩饱满的植物,它代表的是取悦,是激情。
随着西方情人节的流行,玫瑰代表爱情这一理念,也被国人所接受。馈赠,求爱,求婚,玫瑰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如此西方化的玫瑰,其实是中国传统月季的血亲。
那是一段,中国植物被狩猎到西方的历史。
清代画家居廉绘在丝绢上的《花卉昆虫图》,画的是月季01 痴迷玫瑰的欧洲人发现了中国独特的“玫瑰”
在西方,玫瑰不仅代表着爱情,也是宗教和权力的象征。
公元前四世纪,基督教世界流行一个传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鲜血滴在脚下的泥土中,竟然神奇地长出了玫瑰花,玫瑰从此在西方世界,有了无比神圣的意义。
十字军东征时,在西亚遇到了神圣之花的种子,他们顺手将它们带回了欧洲(这些种子,主要是大马士革玫瑰)。
很多修道院、贵族也把玫瑰作为族徽、标志来使用。15世纪时,英格兰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封建家族,就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作为族徽。1455年至1485年,两个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进行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六世》,让这场战争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战争。战事最终以两族通婚收场,而英皇室的徽章也开始使用红白玫瑰。
约克与兰开斯特玫瑰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更是玫瑰的铁粉,据说在她的梅尔梅森城堡玫瑰园里,种着250种不同的玫瑰,这也许是个夸张的数字,但她对玫瑰的狂热,却是令人咋舌。英法战争期间,为了保证一位伦敦的园艺师,能定期将玫瑰运到她的花园,她给他颁发了一个特别护照,让他能在战争火线里顺利通过。约瑟芬对玫瑰的嗜好,带起了英伦三岛,甚至整个西欧对玫瑰的狂热。
约瑟芬皇后文艺复兴后,这种狂热,更是席卷了整个欧洲。
这种狂热,催生的,当然是市场需求。
然而,当时欧洲各国花园中,拥有的玫瑰品种,仅仅是红白玫瑰、大马士革玫瑰、千叶玫瑰等少数几个,它们还都不耐寒,一年只能开一次花,花色也单调,所以,它们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大马士革玫瑰的一种这时候,欧洲人的敏锐,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他们欣喜地发现,通过丝绸之路进口的中国瓷器上,绘制着令他们梦寐以求的“玫瑰”,它们拥有的火红色和黄色,是欧洲玫瑰从来没有过的颜色。事实上,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他们所以为的玫瑰,其实是中国的月季,因为同属于蔷薇属的缘故,它和玫瑰长得特别像,但它的花比玫瑰大,颜色更艳一些,刺少一些,香味也没有那么浓烈。由于当时植物科学的不完善,他们误以为月季就是玫瑰,将它们统称为“rose”。
早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证实了这些绘画的真实性,他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不仅有品种丰富、稀有的“玫瑰”,还有其它数也数不清,听都没听过的植物,几乎每一个峡谷,每一处山林,都会有令人意外的发现,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宝藏库。这些描述,让植物爱好者、植物商人们两眼发光。
太好了,只要真的存在,再远的距离,他们也能拿回来,毕竟,欧洲人的传统不就是这样吗?别国的领土,他们只要中意的,也能据为殖民地,何况是区区植物呢?
陶醉于玫瑰香味的女子,英国画家渥特豪斯作品02 植物猎人对“中国玫瑰”的疯狂狩猎
异域的植物,往往有着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在利益的驱使下,植物搜集的风潮,虽然没有达到加利福尼亚淘金那样的热度,也风靡了数百年。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苗圃贸易发展迅速,英国一些规模较大的苗圃,比如切尔西的维奇,哈克尼的罗迪吉斯等人的,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植物收集的远征。不久后出现了一种叫华德箱的玻璃箱子,它通过在密闭空间添加土壤和水,为植物营造一个可以自我生长的环境,更是为海外运输植物提供了保障。
植物猎人,正是这种风潮下催生的,远征收集植物的巨大群体,他们的使命,就是争先恐后地赶在别人前面发现新物种。
植物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自然也包括中国的各个角落;这些新物种,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玫瑰”。
178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加尔各答植物园,成为整个南亚的植物交流中心,一种中国蔷薇属植物,因为是通过加尔各答流出的,被冠以“孟加拉月季”的名字,传入英国。
1789年,中国的香水月季、黄月季、月月红、月月粉到达欧洲,月月粉成了19世纪第一批新月季类型的祖先。1885年,爱尔兰植物学家韩尔礼,在华中发现了四季开花的月季,1888年,他在中国云南又发现了大花月季。
月月红这些月季,被欧洲人用来和不同蔷薇属植物杂交,弄出各种新品种,再传播到世界各地。比如与麝香蔷薇杂交后,培育出了诺瑟特月季,与秋大马士革蔷薇、药用法国蔷薇杂交后,培育出了波旁蔷薇。而在国外,无论是玫瑰、月季、蔷薇,或者是任何一种蔷薇属植物,都统称为“rose”,所以,当这些月季经过杂交变异,再回到中国,它们的名字,也全都变成了玫瑰。
马雷夏尔•尼尔月季,诺瑟特月季的一种,由中国的黄色香水月季杂交而成,拍于《花卉》波旁蔷薇上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流行着艳丽的紫红色玫瑰,正是引进的欧洲杂交品种,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祖先,是中国的月季。
从此,中国传统的,关于玫瑰和月季的区分开始失效,人们渐渐把花朵大、颜色艳的月季,也都叫做玫瑰了,并接受了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然而,欧洲人从中国拿走改造的,又岂止是月季。
03 更多中国花卉被狩猎到欧洲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虽然多以丝绸和瓷器抵达欧洲,很少有植物的身影,但在16世纪末,中国的凤仙和萱草,还是最早进入了欧洲。
17世纪80年代,菊花曾短暂地出现在荷兰。
1730年代,第一批朱槿(它的英文名是中国蔷薇的意思),抵达英国的切尔西药用植物园。1800年,一株朱槿在那里开了花。
朱槿,来自《花卉》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园长约瑟夫•班克斯爵士,种下了邱园的第一株牡丹;亚伯拉罕•休谟爵士推出了芍药和菊花。
1818年,广州茶叶检查员约翰•里夫斯,向英国运回了第一批紫藤。
1820年,英国园艺学会向中国派遣了两位植物猎人,一个是成功找到藏报春种子的约翰•波茨,一个是约翰•当佩尔•帕克斯,他的任务,就是寻找木香(菊科植物)的黄花类型。
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口岸向英国开放,大批植物猎人更加名正言顺地深入中国,其中有名的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他除了将2万株茶树和种苗运到印度试种外,还将秋牡丹、迎春、荷包牡丹、杜鹃、连翘等大量植物运回了英国。
杜鹃,更是被大量狩猎的花卉之一。
杜鹃生长在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地区,并沿长江向东南分布,云南、西藏、四川等地野生种类最多,而中国也是世界上杜鹃品种最多的国家。乾隆时期,在云贵当官的安徽人檀萃,曾经有过敏锐的商业意识,他设想把杜鹃带到江南栽培出售,并且预估它的价格可以和黄金白银相比,但当时技术手段的缺失,让他的想法未能实施,反而是欧洲人实现了他的想法,并且走得更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法、德、俄等不少国家爱上了杜鹃,当时一棵品质好的树,要卖到100法郎,相当于普通人家几个月的收入,因此衍生了种植市场和专门的商业公司,自然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植物猎人前往中国采种。
杜鹃前面提到的福琼,曾经四次到达中国,他在厦门、浙江发现了丰富的杜鹃花种,其中从浙江天目山带走的云锦杜鹃,花色外部淡红,内中黄绿,非常珍贵,深受英国人追捧。
1867年,法国传教士法盖斯在四川收集到喇叭杜鹃、粉红杜鹃、四川杜鹃标本。
著名的植物猎人威尔逊,10年时间,为英国引种了上千种中国植物,其中杜鹃就有大白、山光、美容、宝兴等50多个品种。他惊叹于中国丰富的植物宝藏,称中国为“园林之母”。
金登•沃德先后8次来到中国,主要活动的地域是横断山脉和西藏,他采集了毛柱、假单花、白喇叭、黄杯等100余种杜鹃,当然,还有青藏高原闻名世界的蓝罂粟、藿香叶绿绒蒿。
大花绿绒蒿还有最著名的乔治•福雷斯特,他采集的植物标本达到3万多份,其中包括杜鹃标本4651号,据此发表的新种达到140多个。似血、凸尖、朱红、紫背等200多个杜鹃品种都是他带回英国的,很多都是珍稀品种。
杜鹃的收集,直到20世纪,仍然是英国为主的欧洲植物猎人的重要工作。
20世纪初,邱园将绣球花和卷丹散布到英国各地。此后,百合、华丽龙胆、报春也进入英国。
奥塔克萨绣球花,拍自《花卉》这些数据,不过是冰山一角。
仅仅是这些远涉重洋的花卉,很多我们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04 所幸,那一段历史被记录了下来
好在,英国人除了喜欢收集植物,还喜欢记录每一个新品种。
尤其是植物学画家,而且是最出色的那一批。
他们把自然的美,浓缩于植物色彩和形状的描画,以一流的技巧和艺术水准,记录下新引入的植物,或新培育的物种,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录。
创立于1804年的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不仅收集和培育了大量的新物种,也珍藏了很多无与伦比的画作和珍本,它拥有的林德利图书馆,是全球最丰富的园艺档案馆之一。
这些画作,若能观之,便是一场浩大的视觉盛宴,也是一场穿越数百年的文化旅行。
馆长布伦特•埃利奥特大约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思,选取了其中300幅精品,并对它们的前世今生加以考证,结合四个半世纪以来的植物引入历史,著成《花卉:一部图文史》,分欧洲、土耳其帝国、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五个版块,将这些美丽生命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其中,就有很多前面提到的中国花卉。
这样一部花卉图鉴和历史,由一向注重品质的商务印书馆出版,那是再合适不过。
百年前,商务曾经的编辑胡怀琛先生,曾经参与过关于国花设立的讨论,他力挺菊花,认为其“以黄为正色,足征黄种及黄帝子孙” ,他也曾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百瓶花斋”,想必,胡先生也是爱花的,他若看到今日商务出版的这部《花卉》,定会十分喜爱。
沏一杯清茶,翻开书页,手指轻抚那厚实的纸张,目光所及,皆是温暖而明亮的色调,那种纯粹的美,已足够让人惊艳了。
只可惜,听过和没有听过的中国花卉名字,熟悉或不熟悉的故事,从一个英国作家的口中听到,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