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钱游戏》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快”钱游戏》读后感1000字

2020-10-22 00:4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钱游戏》读后感1000字

  《“快”钱游戏》是一本由春晓 / 马赛客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钱游戏》精选点评:

  ●最后那个故事才是大多数人的故事,每次回到家就好像回到了囚牢。 炒股可以致富吗,炒股可以养家吗?可以,都可以,但很少。

  ●说了很多故事,印象深刻的没几个

  ●作为一个期货人,心有戚戚焉! 时间和价值错配让你产生唾手可得的错觉,进而陷入迷之自信的死循环。

  ●作者并不太懂金融,里面的人也是所谓量化居多,没啥意思。

  ●24小时书店打卡读完

  ●交易人生

  ●一般,故事都太简单了,还不如把一个往深往细地写!

  ●不少情节感同身受,不过读到最后更多是一种无奈吧

  ●还不错

  ●slice of life

  《“快”钱游戏》读后感(一):交易梦 人生百态

  22个人物故事,首先觉得书名特别匹配《“快”钱游戏》,绝大部分章节说的都是主人公们“交易”的故事。

  这本书里说的主要集中在“量化”“高频”“期货”以及一些在老百姓看来小众金融产品的交易,也发现好多人物故事集中在香港和成都,上到管理数亿美元的大咖,小到上不了台面的现货经纪人,有与交易完全无关的彭博“速写记者”,也有从保安奋斗到期货营业部的老总,弃业去“交易”,最后再拾业的律师,被采访者年龄层次、学历、阅历可以说有着相当巨大的差距。

  我的感受,玩“快钱游戏”,真没有什么天才,那些高学历、有数学和计算背景,又再海外洗礼过的交易者,确实要比其他经历过小起大落的“经验一族”更适合参与“快”这个游戏中的“交易”,从书里描写的每个涉事人物内容中也看得出来。

  我们身边人可能多少知道些A股市场或参与其中,但《”快“钱游戏》只是零星描写了几小段的A股故事,结局也不光鲜。如果读者想从书中学到投资知识,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了,只当做别人家真实的“交易”故事,放松心情来读读还是不错的。

  Kindle上读的,顺手标记了些读书笔记,分享下:

  1、“婷姐对经学没有兴趣”,他说那属于“社会科学”,而他“不太相信”社会科学。“不预测市场涨跌”,“就看(价格)偏离后”你能不能抓到。 第9个故事——婷姐的高频人生

  2、25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小萨在北京跟两个同事一起做了近20亿美元的交易,回到家时已经凌晨1点。“从那之后”,再大的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数字而已,我仅仅是要确保不要搞错几个零“ 第13个故事——数字游戏

  3、”然而在交易的世界,过去只能成为谈资,话语权都要靠现在的表现来争取。展现自己的交易能力,是慧哥在这个模式的城市立足的唯一“ ”投资者出售亏损股票会产生懊悔情绪并遭受失去原有东西的痛苦,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保持现状,什么也不做。“ 第16个故事——享受孤独

  4、”工作越深,斯凯越理解良好投资的逻辑和思路。他用布拉德皮特2011年主演的电影《点球成金》跟我解释。 第19个故事——摆脱安全感,走出动物性,一位曾管理80亿美金的创业者。

  《“快”钱游戏》读后感(二):论投资与赌博的相似性

  搞金融,搞投资的人,如果有人说他们的本质就是赌博,他们会勃然大怒,至少我的一个本科教授,当有人说CDS就是赌博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定义赌博为,面对不确定性,投入资金,以期获得回报,那么,投资,不就是***赌博?

  不管你说得怎么高大上,你说你是资金管理,私募,公募,基金,量化交易,人工智能,等等,不就是这个?

  我们来看看,资本市场上的赌博,和一般意义上的赌博,就比如说博彩,有哪些类似的地方吧。

  我就试着随便列举一些:

  1,博彩的盘子比较小,资本市场的盘子比较大,但都是盘子。小盘子里,庄家多,大盘子里,庄家少。庄家能操控新三板的一家几千万市值的小公司,但你操控不了腾讯,阿里巴巴的盘子;庄家能操控巴基斯坦的一场足球赛,但绝对操控不了世界杯决赛,或者NBA总决赛。(就算是NBA常规赛,操纵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有那功夫还不如去做别的。)

  2,券商类似于银行,主要商业模式是收取手续费(或者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对于一个券商来说,决定自己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量,牛市里,大量的人进行交易,券商自然赚钱。券商不在乎你是否赚钱,只在乎你有没有交易。还有书中提到的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发展时候的期货经纪人,手续费提成一开始很高的,只要能忽悠大客户来玩,就能拿到很高的提成。

  我们再来看看博彩业,在我眼中,博彩业是赚钱不比银行差,风险却比银行小得多的一种行业。

  博彩业的赚钱核心,就是流水量,玩的人越多,越赚钱。博彩公司不在乎你赚了还是亏了,只在乎你玩没玩。券商和期货公司有经纪人,忽悠人来玩,博彩公司同样也有“经纪人”,忽悠人来玩,玩了他拿提成,提成也不少。

  从风险方面来说,银行和博彩业存在不一样的风险,银行怕经济崩溃的风险,这样就产生了太多的坏账,导致银行破产,参考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博彩业,只要公司没有贪到大量借钱给人去赌,就不存在这种风险。博彩业的风险其实是,系统的bug,防止黑客攻击,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等。这些与它的商业模式本身没有关系,属于外部性风险,而银行那种属于内部性风险,是其商业模式本身,其风险模型的缺点。美国历史上多少苦逼的银行业靠流水量辛辛苦苦赚了一点钱,结果来个经济危机就把几十年赚的钱给吐回去了的例子。反正我是觉得银行业比博彩业苦逼多了。

  当然了,还有一点就是银行啊,券商啊,博彩公司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营的交易员,操盘手,做市商。这也是一个共同点。

  在我看来,资本市场就是比博彩要复杂很多倍的更大的赌场。虽然两者存在相似性,但是游戏规则却不一样,相对来说,博彩实在是太简单了,投注结果一般只有两三个,是典型的游戏。而资本市场则复杂太多了。

  但是,也并不是说如果你要参与资本市场的话,博彩没有任何可供你学习的地方,实际上,博彩可供人学习的地方很多。

  比如资金管理,比如风险权衡和控制,如果你想学习基础的这些,博彩是个很好的课堂,能够提供简化版本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因为可供选择的东西就那么多而已,回报数字也是明确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但如果真正想参与资本市场并取得成功,这还远远不够。

  但这也不意味着业余的人在资本市场上就赚不到钱,毕竟,运气,非常重要。

  《“快”钱游戏》读后感(三):金融海洋的逐浪旅程

  金融交易人士采访集。作者的文笔平白写实但独具吸引力,读起来轻松有趣。

  如同开篇所说,我们从故事中思考。每一段访谈都是十几年人生的缩影。期间有高潮有低谷,有机遇有变故。放在投资圈里更是如此。

  每一个小人物在金融海洋里的逐浪过程,都那么惹人好奇。他们选择的不同策略,他们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遵循的不同原则,背后都是一系列成长伴随而来的履历清单。盈亏同源,均值回归,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放入生命,都一样值得被定义书写。

  就像在一个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有些天才也并非一开始就天才,也犯过蠢,走过弯路,受过骗。他们的曲折过程,浅白地就直击人心。金融人士对于周期的理解,恰恰蕴藏在每一处的数据细节和策略收成中。宏观经济,微观行情,中观产业链,无所不在。更替迭代,有效失效都如此平常又需要深思。

  书好看的关键是,作者能激发受访人推心置腹地说出一些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切身的感悟体会。像是对过去认知错误的修正,艰难险阻的克服和承受,给予读者的都是可贵的财富。埋藏于感性叙述之中。

  1、首届普利策特高写作奖得住乔恩·弗兰克所说,我们在故事中思考,这是我们从世界获得意义的方式。

  2、他认为对一直股票做卖出决定时,依据应该是继续持有这只股票的或以概率不利,而不是这笔交易当前是否亏损。“止损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再亏会影响你的生活,那就应该止损了。”

  3、20世纪90年代部分商品期货杠杆可高达50倍。

  4、“输钱还往上冲就是赌博,是异常胜率极低的赌博。因为输钱的时候,资本少,心态不稳,技术也有疑问,往上冲要面对更强的对手,除非运气爆棚,否则九死一生。”

  5、因为真正有资产管理需求的客户,不会要求超高的回报。他们可能每年只要8-10%就很满足了。

  6、查尔斯还尽量避免民营股。因为相对于国企股,他们有更大的动机做假账。

  7、市场变成我不认识的样子了,比如2007年的内地股市,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马上跑,跑了再不回来,直到重新具有投资价值。

  8、国企可能会有贪污,会有低效率,这些我都承认,但国企依然值得投资。我认为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还很多,空间还很大。政府会竭尽全力保证国企机器的运转。

  9、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交易时,李奥用的是“很烂”的系统、机器和数据。在测试时,哪怕把滑点等因素考虑进去也是赚钱的,但是到了实盘就不挣钱。“后来看,就是慢了。”“加上程序里很多bug,一个bug亏几千元,多几个bug几万元就没了。”

  10、李奥的程序已经稳定运行了半个月,结果有一天突然开始亏钱了。一检查,才发现自己前一天有个程序没关,占用了CPU。李奥平时开两个程序,那天开了三个,没想到两个程序开始互相竞争CPU。第一次意识到,硬件居然会这么重要。

  11、外围的因素也很关键——机房、机器,对各种系统要求都很高。“有时候你自己优化c++,搞半天优化一个毫秒,很开心。买个好的CPU,可能就能优化5毫秒。”

  12、通常在高频领域,做策略的不用技术,做软件的不懂硬件。

  13、李奥的逻辑是优秀的程序员可以培养成交易员,但如果直接招交易员,却没法培养成好的程序员。

  14、美林证券测试了主要的四种市场情绪指数,发现它们“在市场顶峰时几乎没有任何预见力,而在底部时却十分合理。"

  15、我们这类策略的容量是流动性第二好的合约决定的。你一年能赚多少钱是有个数量级上的估计的,甚至可以估计出第一位小数是什么。可能这个策略整个市场一年加起来就可以赚2000万,投一个亿就是20%,投200万就是10倍。所以收益率没有意义。

  16、读历史带给自己对“尾端风险”的天然恐惧以及对市场的敬畏。

  17、我们的体系下没有天才,但我们可以系统性地把天才搞掉。因为天才的发挥是不稳定的,而我们非常稳定。

  18、套利的人做到100亿,都纠正不过来,所以国内的mispricing永远存在。他从不担心没钱赚,只担心“被乱搞的人踩死”。

  19、他见过10万股,公募的交易员可以输个“100000”一把拍出去的情况。很多交易员由于是关系户,所以根本不关心冲击成本,更别说一般意义上的散户。

  20、婷姐还见过交易员派了699900,因为指头懒,不愿意动到7那个位置。

  21、做基本面研究的,你被假报表亏了,或者被融资盘平仓亏了,错误信息不能给你反馈。但我们(高频)错了,市场能够给你带来错误的信息。你改进代码,加快网络速度,很大可能就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

  22、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是有价值的,二是参数一定要少,策略要足够简单。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主逻辑,用各种参数去拟合。我们不知道怎么就赚了钱,怎么又亏了钱,稀里糊涂的。就知道(赚钱)很高兴,(亏钱)很悲伤,很原始的那种,跟一只宠物一样的感觉。

  23、阅读是一件微妙的事情,它可能没法直接给你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阅读会在某些时候回馈你。

  24、我们知道在下跌中博反弹是很傻的事情。

  25、交易有时候就是没节操。肯认错,活下来,这是最重要的。

  26、计量经济学、统计、量化交易都是用过去告诉未来,是一种归纳法。但世界永远是变化的,更适合演绎法。

  27、放弃程序化交易之后,韩超要关注的因素变多了,视野也更加开阔。

  28、就像一条完整的鱼,趋势跟踪者能吃到的只是鱼身部分,鱼头会在确认趋势出现的过程中错过,鱼尾则会因为确认趋势已经结束而回吐。

  29、大多数double的时候我都会尽量不考虑之前的仓位,根据当时的情况单独判断新交易指令。

  30、面对公司主席,优秀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问一些高屋建瓴的战略型问题。

  31、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最糟糕的概念,而要寻求发展的人是不会去计较“机会成本”的,否则就会陷入患得患失、无法前进的泥沼。

  《“快”钱游戏》读后感(四):《快钱游戏》

  一本关于金融行业人的故事短篇合集。

  故事一:满仓狂徒

  本质是赌场,定位是赌徒,为何那么多人非说自己是价值投资?

  故事二:市场给我一切

  原来80-90年代,期货交易所也是乱象横生,有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期货交易所,到03年才只留下三家,后来改成一家。

  来钱快,去钱也快。

  故事三:这个“赌徒”不太冷

  好孩子 - 程序员 - MBA - 继续稳定工作 - 辞职全职打德州、炒股 - 亏损、盈利 - 开启私募

  坐稳收益,保障不大亏损。才不是“赌徒”,而是价值投资者。

  故事四:“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机”

  尝过苦的价值投资者,看不懂的不投,基于个人经历,擅长国企股投资。有自己的投资策略分享。

  故事五:争分夺微妙的游戏

  家境贫寒的程序员,寻找意义与成就感。投行程序员,编译一小时,排错查虫从几十几百万行代码里面找两三小时,策略跑起来几秒钟,赚了是交易员的事,奖金与差的程序员相差无几。

  微软的经历留下了数据挖掘的经验,还有穆迪的风险评级,树立建模、财报、数据分析、风险管理意识,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品定价经验,奠定了向期权定价等数量化方向发展的基础。

  开启量化高频,盈利组建团队,A股控制投机与每日单量等限制,转战国外。

  故事六:爆仓洗礼

  15年牛市中赚钱的年轻人嚣张跋扈浮夸满面,盈利100万,大学毕业一年,办公司,发产品,管理3000万。市场一落千丈后,从2倍盈利到亏损几百万,卖老家省会房子补齐缺口。

  掉头发,半夜醒来停不下来的抽烟。

  看书、回首、醒悟,重新起航。

  故事七:弃业律师

  07牛市赚钱,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卖上海房子—单纯不看好国内经济。

  结果四万亿救市,卖出的房子目前涨了五六倍。

  而,卖房子的钱,最终还是进了股市。

  一年又一年,放弃稳定高收入的律师行业,进入这个赌场。

  时赢时亏,割来割去,和外部世界隔离。

  多年过去,无法实现自由的期盼,回归律师老本行。

  而他当年的那些朋友,基本年薪 — 普通的,都已到达七八十万。

  故事八:“杀人”现货

  期货原油邮票专做宰客户的公司里面的拉客户业务员带着一点善良又充斥着幻想却一事无成的故事。

  — 论高学历与高学习能力意志力的重要性。

  故事九:婷姐的高频人生

  奥数、高材生、五所大学的学习、交换、本科、研究生经历,大公司背景,对应的高频人生

  故事十:挑战私人银行

  投行与客户间的利益冲突,又一位高材生因为更高的思想追求,从花旗离职创业,做 fee-only advisor 模式,只收服务费,不拿投行 / 产品返佣。

  :另外了解一个信息是,保险公司有渠道拿到便宜的资金(只要承诺保本),然后拿着资金通过金融衍生品来博取高收益(高收益对客户来说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投资型保险

  故事十一:为“债”疯狂

  英语专业学生一个偶然机会去香港一家港资银行做管理培训生。24岁到深圳做分行信贷部主管。申请美国研究生因9.11而签证局势紧张。拿到了伦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硕士毕业后去了伦敦一家1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做可转债。

  瓶颈 - 巴黎 - 香港。

  三面下床。

  故事十二:知乎“大神”

  清华大学、计算机算法各赛事,高频交易

  故事十三:数字游戏

  终于知道投行内部门:买方,考虑买入相关;卖方销售,把相关产品卖给机构、对冲基金等。

  故事十四:奋进的保安

  从保安、打杂、创业、电焊、期货公司大堂保安,公司内学英语被其总经理看中,到“红马甲”。

  期货经纪人、营业部。

  业务能力不突出但人老实吃苦耐劳。

  2014年六人营业部盈利近百万。

  见证他人起起伏伏的同时守住自己的本份,90%人在亏钱相信自己不是那10%

  最后寻求改变,从期货营业部到证券公司营业部,将其作为自身一份事业

  故事十五:“野生”女交易员

  大学毕业,心想相夫教子考个教师证安安稳稳,不曾想看错教材阴差阳错投进了金融行业顶着客户经理头衔做了四年交易员(下单员)。(中间转行做了两年财经记者)

  中间学到了一些基本面技术面的东西,尝试过几次,成功过几次

  贤妻良母梦被谈了五年分手摧毁,分手三年后没谈恋爱

  后义无反顾前往国内金融中心—上海

  另外三人成立私募基金,而她在各市场、衍生品中尝试各种套利

  第一次独自管理300W资金,忐忑不安,三点睡八点起,每天都是交易、吃饭、睡觉和起伏不定的净值

  也曾迷茫也曾徘徊是否值得

  总归坚持下来收益四平八稳1500W资金年化23%

  认识一个工科男两月后,工科男:我们结婚吧

  也算努力与美好进行时

  度假归来,游戏正式开始,压力如期而至

  故事十六:享受孤独

  几个人、4000工资、在陆家嘴豪华办公室里没日没夜研究、测试策略

  好不容易,加班加点吃外卖体重暴涨40斤做到年化10%

  结果经理要改需求,后辞职

  也是起起伏伏,但改不了的暴脾气

  到后来慢慢成熟

  从天天盯着到看准重注,判断不准,砍仓果断

  故事十七:该我们了

  他经常跟朋友谈一个逻辑并不严密的推论:

  1. 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的思维;

  2. 7亏2平1赚,大部分人都是亏钱的;

  3. 所以正常人的思维都是亏钱的思维

  鱼头鱼身鱼尾与确认趋势跟踪趋势盈利而又确认低谷趋势的过程中正常利益回吐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吃到鱼头、鱼身还是鱼味还是鱼汤都喝不到需要对投资人做好安抚的建议

  这是一个投资总监单干发迹的故事、聪明理性,甚至有点张狂。不care人际关系,老婆安安稳稳,男主外女主内,组合完美。

  按周为单位突飞猛进,规模跃升到十亿;从成都到上海,目标越来越高,资金体量越来越大。当然,也越来越累。当然,也是享受的过程。男的享受飞升,女的享受看他飞升。

  故事十八:永不嫌多

  未毕业,找工作碰壁,而后香港研究生两年,王磊全身心投入金融。他两年内考完了三级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交易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什么科学,绝对是艺术——就是凭运气。”王磊说,“85%运气,10%不犯错、机灵,5%勤奋。”

  “勤奋基本没什么用。”他强调

  另一个交易员说:“我也有止损,也有double(双倍加仓),但大多数double的时候我都会尽量不考虑之前的仓位,根据当时的情况单独判断新交易指令”

  这个故事简简单单,人还挺有趣。

  故事十九:摆脱“安全感”,走出“动物性”

  名校毕业高材生,去年量化,转做基本面。发现机会,放弃百万年薪,去试去成就。

  故事二十:为速度而战

  香港出生纽约读书回归香港的海归,在彭博担任“速度记者”,收集信息,抓取重点,快速发布,以供投资者参考。

  彭博不好进,双学位,外加硕士还被卡着。然后又去考了CFA。到底还是螺丝钉,四年半离职,多了太多白发。

  终于离开,而后去了一家咨询公司管理团队,而后离职,进入休假模式。

  故事二十一:以期货为生

  九几年的期货乱想与误打误撞进门再没出去的经理人,自己交易、代客理财,几十年,恍如昨日。

  故事二十二:“囚”室里的北京梦

  关于股指吧 — 股指期货的基层从业人员故事

  怀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几个月后杨春决定去北京,对当时的他来说,那是一个梦一样的城市。他依然记得有一天自己从木樨园出发,沿着三环路往西,一路走到正北方向的马甸桥,全程20多公里。他发现梦想很美,眼花缭乱,自己很穷,一无所有。

  证券、期货市场都是“割韭菜”

  杨春接触金融行业,起初是因为对知识和陌生行业的好奇。入行后的坚守,则是因为金融行业始终给他留着一线希望,一种快速致富的可能性。但折腾来折腾去,他觉得自己大概不会有机会挣到足够多的钱,把老婆孩子接到北京生活。

  投资是一部分,生活是一部分。人这辈子也不是以钱多少论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