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摘抄
《良知对抗暴力》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知对抗暴力》精选点评:
●优秀的人物传记
●非常认同卡斯泰利奥在《驳加尔文书》里的逻辑:1.何为异端/正统(标准问题)2.谁给权威赋权(来源问题)3.正统管辖的范畴为何?(边界问题)以上三个问题,一再提醒现在:无论哪个年代无论什么背景,即使行为不得不受钳制,但思想无界,且始终自由(&这本书的注释简直啰嗦到影响看书进度了)
●塞尔维特的几章比卡斯泰利奥精彩
●茨威格的文笔特别好,尤其是想要抵抗纳粹的暴力的良知,的确让人钦佩。但是我还是想说但是,茨威格这么摸黑加尔文之前,是否真的调查过塞尔维特事件,是否真的知道加尔文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虽然我也不太喜欢加尔文,但是不至于这样摸黑别人吧,还有写路德和伊拉斯谟的那本书,能不能不要有那么明显的价值判断。
●振聋发聩,英雄为了最根本的——自由。译者文字达意且洗练。
●很有意思,貌似看到一些西方那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和征服欲,求得是有你没我,基督教呵呵,真的是骗人的。
●文笔好,枯燥的内容读起来没那么枯燥
●《异端的权利》的另一个译名
●2019029,读完这本书时正好遇到了一些事情,脑海里又想到那句话,「伟大的人都有两颗心脏,一颗在流血,一颗在宽容」,我并不伟大,只是怂而已,所以我才如此不坚定,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抑或是否有任何意义,只觉此时此刻,它让我极致的孤独。
●搞不懂为什么做成逼仄的小开本 三联的钱穆作品系列新版时也是又长又窄的小开本 这不是看了就扔的通俗读物 如此对待 真的好吗 扣一星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一):对现代暴力的思考
刚开始读的时候差点断定这是一本无聊的人物历史传记,但这其实是通过三个人的斗争看到一个时代。有意思的是在这本描述历史思想自由的书里我数次想到自身所在的国家何状况,就好像本里最后一章写的一样,历史的浪潮总是时不时倒退。
以及现在很多对道德标准的统一化,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都能让人带入到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上。对于自己认为是“异端”的作品直接进行举报,而不是用思想进行理论,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一种暴力。为什么所有人都开始谨小慎微?为什么说出一个事实的后果就是消失?“在每一个时代,暴力总会以新的姿态出现。”
茨维格在描述这段历史时即使是用客观的方式叙述,也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愤慨和热情。最后一章的殊途同归又纵观历史,说出这段思想专制之后自由如何复苏。很喜欢。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二):殊途同归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延续,然而从人文主义对抗一种思想转为了人文主义对抗现实的极权统治,塞尔维特案件使漂浮于空气的冲突落到了地面,人文主义者们终于按捺不住了。
(两本书一起看可以很好地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两本书的书后附录和注释太棒了))
(对加尔文的肖像描述可以明显感觉到茨威格的恶意另外第三章简直就是加了些茨威格碎碎念的1984……)
茨威格在他那个时代写下这本书的用意不言自明,所以他主观的倾向性我觉得可以理解,茨威格的传记从来不能当作正史来看,始终记着这是一位伟大人文主义者的传道。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三):人是被动的人
人类的大多数都害怕自身的自由。事实上,芸芸众生由于面临会使人精疲力竭的众多问题——面临生活的复杂性和责任性,为了避免为众多的复杂问题而操心,期盼天下有一种规矩可循:期盼有一种普遍有效、不会更改和权威性的制度,省得他们自己去动脑筋。制度和条例相对完善的地方,人类能更好的生存,没有被条条框框限制的人,反而会感到不安和无所适从。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主动改变现状,而是被动地接受这一切,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驱逐社会动乱。制度不管好与坏,能将就着生存也挺好。
一个国家的民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觉,一种独裁统治的一时好处——严厉的管教和斗志昂扬的集体力量——始终是以牺牲每个人的自身权利作为代价;民众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觉,任何一种新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是以牺牲原来的自由作为代价。只有极少数人在思考问题时能撇开当下的利害,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做出抉择。
一种肆无忌惮并将各种人性嘲笑为软弱的暴力统治是一种巨大力量。一种精心策划并由暴君实施的国家恐怖统治既会使个人的意志麻木,也会使任何一个社会的意志涣散且积重难返。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怯懦不久就会成为独裁者的帮凶和同谋——这是独裁者的最后一首秘诀。在一个人每天行走的道路上,左右两边的陷阱越多,他就越难昂首挺胸、自由地迈开大步。在这种肆无忌惮地利用人性的弱点作为垫脚石进行的一切恐怖统治下,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细微的心理上的不适,意志麻木、涣散。但这些都没有造成实际的大影响,所以盲从的大众依旧置之不顾,按部就班地活着。但暴君的统治不可能得到长久发展,当乌合之众看见了新的希望、得到了勇气,便会与当下的统治背道而驰,我们知道群众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在任何一次思想论战中,最优秀的战士并非是那些凭一时的激情轻易开始交锋的人,而是那些长时间深思熟虑的人——内心爱好平和的人,决心和决定先在他们心中渐渐成熟的人。当他们竭尽达成谅解的各种其他可能性和认识到论战不可避免之后,他们才会怀着沉重和忧伤的心情进行迫不得已的自卫。这段话描述的是卡斯泰利奥,他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在暴力出谋划策将要把他灭绝时,他悄然离开了世间,但在数年以后,当时代发现了真知,当他的思想得到了认可,良知(卡斯泰利奥)又重新归来。
当一个诚实的作家的心灵被他们的那个时代的疯狂震撼时,他的手不可能若无其事地写下冷漠的和泛泛而谈的词句;当他的正义的激情燃烧时,他的声音不可能始终从容不迫。纵使真相在某个时代会被盲从的世人所掩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用暴力掩盖真相。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四):和平、宽容、理性的倡议书
茨威格在这本书中描绘的故事细节清晰具体,引人入胜,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小说。真正的历史无法还原成像这本书中的细节一样如此得鲜明动人,其中必有渲染夸大的成分。茨威格无论是对加尔文还是对卡斯泰利奥都没有采取客观的角度,显然都带有倾向性的主观看法。其他写加尔文的史书中并未见得他是有多么的冷血、残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更是被看作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和英雄。故如此,只能说加尔文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也正是因为茨威格加入了强烈的主观看法,这本书才充满火一样的热情,沉浸着不可忽视的、激荡的精神力量,得以永存在现在这个时代。
“一旦一个人或国家被狭隘视野的狂热所钳制,就再也没有了相互理解和宽容的空间。人:加尔文如此;国家:某些国家如此。”从热情到狂热就是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过程,对于任何事物的狂热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加尔文暴政对所谓“异端思想者”加以残酷的迫害。
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给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定罪,也没有人有权利把一个人内心的个人信念和卑鄙的罪愆相提并论,人的思想意识并不属于国家暴力机构管辖范围之内。即使某种个人的思想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但也应该允许它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这不正是西方民主自由所提倡的吗?塞尔维特不应该被烧死,卡斯泰利奥也不应该被迫害。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时期,抑或是现在,思想的自由永远值得提倡。
看一本书,必然要看作者。茨威格把历史事件当作镜子,揭示了希特勒时期的各种危险和邪恶。卡斯特利奥挺身而出反对加尔文的暴政,茨威格秘而不宣地记载着这一切。书中的塞尔维特、卡斯泰利奥和作者茨威格都是一类人,倡导和平、宽容与理性。
就像“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时代就像一个轮盘,不断的循环往复。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总会出现时代的罪人。但每每恶人当道时,正义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书中提到的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者们虽然互通令人感动和春秋笔法的书信,但他们仅仅是在自己关起门来的书斋里哀叹,并没有勇气去真正地干预黑暗时代的降临,可谓“敢怒而不敢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解答:“大多数人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生活所强加的责任时,出于惰性,渴望有一个明确而又普遍有效的、有秩序的世界性机构,省得他们去费心思索。”正是因为这一点,日内瓦人民在明明可以避免暴政的时候又主动召回了加尔文,并且默默地进入并屈服于加尔文教派独裁的黑暗时代。
我想,《良知对抗暴力》大概就是一份永远不会过时的和平、宽容、理性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