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对抗暴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良知对抗暴力》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知对抗暴力》精选点评:
●非常认同卡斯泰利奥在《驳加尔文书》里的逻辑:1.何为异端/正统(标准问题)2.谁给权威赋权(来源问题)3.正统管辖的范畴为何?(边界问题)以上三个问题,一再提醒现在:无论哪个年代无论什么背景,即使行为不得不受钳制,但思想无界,且始终自由(&这本书的注释简直啰嗦到影响看书进度了)
●振聋发聩,英雄为了最根本的——自由。译者文字达意且洗练。
●毛說知識越多越反動固然有錯,但也從側面揭示出了肩負越重者越是有所顧忌。對比伊拉斯謨與卡斯泰利奧,似乎更具優勢的一方往往是按兵不動的一方。但是客觀地看來,二人的對立面從路德到加爾文,其人的權術與陰險增加了何止一星半點。如果說路德的粗野魯莽蠻橫專斷是天性使然,賦性如此,那麼加爾文扭曲的內心與變態的權力慾則完全是後天勃發,而且一發而不可收。無論往古還是近世,無數鮮血淋漓的例證告訴我們,權力是一劑曠古的春藥,聖賢尚難御之,何況凡夫俗子。茨維格將伊拉斯謨歸入不屑爭辯者之列,並指出這幾乎是所有人文主義者的共性;然而伊拉斯謨在面對能夠一舉促成和平的時機時表現得畏首畏尾就不能不受到作者的譏刺,而同樣需要人文主義者錚鳴的時刻,卡斯泰利奧卻能不避艱險挺身而出捍衛良知,面對被判為異端永世寂寞的命運,抉擇難能可貴。
●历史总是换件外衣卷土重来…配合最近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食用更佳。可到底谁才是“加尔文”,谁又是“卡斯泰利奥”呢?
●一切暴力都不可能永远压制自由的思想 这是属于每个人的生来就应拥有的权利 历史的经验已经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了我们 这便是真理
●史实细节大概出了不少纰漏,已有有心人做了梳理和纠正。但从一本文学作品角度来看,叙述非常流畅、灵动。所有思想性相关的表达都充满了力量,振聋发聩,激荡人心。这样的书是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
●谁也不能保证历史不会重复,暴力会以新的形式出现。
●译文好好啊,从卡斯泰利奥的反击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辩论的艺术。只是我还是困扰,生活中不让人说话的环境太多了,他们怎么能一边犯罪一边主持正义呢。 最喜欢的是,上帝知道怎么保护他其他的羊群
●力透纸背。。不过”一种新的良知会随着每一个新诞生的人而诞生“这个判断未免过于乐观了。。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一):对现代暴力的思考
刚开始读的时候差点断定这是一本无聊的人物历史传记,但这其实是通过三个人的斗争看到一个时代。有意思的是在这本描述历史思想自由的书里我数次想到自身所在的国家何状况,就好像本里最后一章写的一样,历史的浪潮总是时不时倒退。
以及现在很多对道德标准的统一化,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都能让人带入到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上。对于自己认为是“异端”的作品直接进行举报,而不是用思想进行理论,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一种暴力。为什么所有人都开始谨小慎微?为什么说出一个事实的后果就是消失?“在每一个时代,暴力总会以新的姿态出现。”
茨维格在描述这段历史时即使是用客观的方式叙述,也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愤慨和热情。最后一章的殊途同归又纵观历史,说出这段思想专制之后自由如何复苏。很喜欢。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二):殊途同归
“即便言论没有取得胜利,但言论却会证明真理永远存在,而谁在这样的时刻为真理献身,那么他也就用自身证明了:任何恐怖的手段都左右不了一个自由的灵魂,纵使是最没有人性的世纪也还会有让人性的声音存在的空间。” 茨威格不愧是人文主义精神坚定的传播者,遗憾的是,他本人却并未像卡斯泰里奥那样“被天主的双手拯救”。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延续,然而从人文主义对抗一种思想转为了人文主义对抗现实的极权统治,塞尔维特案件使漂浮于空气的冲突落到了地面,人文主义者们终于按捺不住了。
(两本书一起看可以很好地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两本书的书后附录和注释太棒了))
(对加尔文的肖像描述可以明显感觉到茨威格的恶意另外第三章简直就是加了些茨威格碎碎念的1984……)
如果没有最后一章《殊途同归》,恐怕这只是一本平平的人物传记,冲突过于明显激烈以至于无法写得十分出彩,虽然茨威格也是十分卖力地通过情绪渲染和同理心揣测增添了精彩程度。然而笔锋一转的《殊途同归》彰显了茨威格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真正气概,不仅平心静气地讨论了加尔文的功过,也为此书在时间空间维度涵盖了更多方面,不是“卡斯泰里奥对抗加尔文”而是“良知对抗暴力”,前九章对抗的两股力量也在最后得到了统一,提升了整本书的高度。
茨威格在他那个时代写下这本书的用意不言自明,所以他主观的倾向性我觉得可以理解,茨威格的传记从来不能当作正史来看,始终记着这是一位伟大人文主义者的传道。
每个时代都是良知与暴力并存的时代,伊拉斯谟、卡斯泰里奥、茨威格都因自己的良知遭到了迫害,人文主义的辉煌与悲情洒在了每个时代的阴影里,但是——一种新的良知会随着每一个新诞生的人而诞生,而一种新的良知始终会意识到自己在思想界的职责,看似理想化的人文主义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 都是值得敬佩的啊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三):人是被动的人
人类的大多数都害怕自身的自由。事实上,芸芸众生由于面临会使人精疲力竭的众多问题——面临生活的复杂性和责任性,为了避免为众多的复杂问题而操心,期盼天下有一种规矩可循:期盼有一种普遍有效、不会更改和权威性的制度,省得他们自己去动脑筋。制度和条例相对完善的地方,人类能更好的生存,没有被条条框框限制的人,反而会感到不安和无所适从。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主动改变现状,而是被动地接受这一切,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驱逐社会动乱。制度不管好与坏,能将就着生存也挺好。
一个国家的民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觉,一种独裁统治的一时好处——严厉的管教和斗志昂扬的集体力量——始终是以牺牲每个人的自身权利作为代价;民众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觉,任何一种新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是以牺牲原来的自由作为代价。只有极少数人在思考问题时能撇开当下的利害,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做出抉择。
一种肆无忌惮并将各种人性嘲笑为软弱的暴力统治是一种巨大力量。一种精心策划并由暴君实施的国家恐怖统治既会使个人的意志麻木,也会使任何一个社会的意志涣散且积重难返。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怯懦不久就会成为独裁者的帮凶和同谋——这是独裁者的最后一首秘诀。在一个人每天行走的道路上,左右两边的陷阱越多,他就越难昂首挺胸、自由地迈开大步。在这种肆无忌惮地利用人性的弱点作为垫脚石进行的一切恐怖统治下,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细微的心理上的不适,意志麻木、涣散。但这些都没有造成实际的大影响,所以盲从的大众依旧置之不顾,按部就班地活着。但暴君的统治不可能得到长久发展,当乌合之众看见了新的希望、得到了勇气,便会与当下的统治背道而驰,我们知道群众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在任何一次思想论战中,最优秀的战士并非是那些凭一时的激情轻易开始交锋的人,而是那些长时间深思熟虑的人——内心爱好平和的人,决心和决定先在他们心中渐渐成熟的人。当他们竭尽达成谅解的各种其他可能性和认识到论战不可避免之后,他们才会怀着沉重和忧伤的心情进行迫不得已的自卫。这段话描述的是卡斯泰利奥,他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在暴力出谋划策将要把他灭绝时,他悄然离开了世间,但在数年以后,当时代发现了真知,当他的思想得到了认可,良知(卡斯泰利奥)又重新归来。
当一个诚实的作家的心灵被他们的那个时代的疯狂震撼时,他的手不可能若无其事地写下冷漠的和泛泛而谈的词句;当他的正义的激情燃烧时,他的声音不可能始终从容不迫。纵使真相在某个时代会被盲从的世人所掩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用暴力掩盖真相。
《良知对抗暴力》读后感(四):和平、宽容、理性的倡议书
“一旦一个人或国家被狭隘视野的狂热所钳制,就再也没有了相互理解和宽容的空间。人:加尔文如此;国家:某些国家如此。”从热情到狂热就是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过程,对于任何事物的狂热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加尔文暴政对所谓“异端思想者”加以残酷的迫害。
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给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定罪,也没有人有权利把一个人内心的个人信念和卑鄙的罪愆相提并论,人的思想意识并不属于国家暴力机构管辖范围之内。即使某种个人的思想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但也应该允许它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这不正是西方民主自由所提倡的吗?塞尔维特不应该被烧死,卡斯泰利奥也不应该被迫害。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时期,抑或是现在,思想的自由永远值得提倡。
看一本书,必然要看作者。茨威格把历史事件当作镜子,揭示了希特勒时期的各种危险和邪恶。卡斯特利奥挺身而出反对加尔文的暴政,茨威格秘而不宣地记载着这一切。书中的塞尔维特、卡斯泰利奥和作者茨威格都是一类人,倡导和平、宽容与理性。
就像“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时代就像一个轮盘,不断的循环往复。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总会出现时代的罪人。但每每恶人当道时,正义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书中提到的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者们虽然互通令人感动和春秋笔法的书信,但他们仅仅是在自己关起门来的书斋里哀叹,并没有勇气去真正地干预黑暗时代的降临,可谓“敢怒而不敢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解答:“大多数人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生活所强加的责任时,出于惰性,渴望有一个明确而又普遍有效的、有秩序的世界性机构,省得他们去费心思索。”正是因为这一点,日内瓦人民在明明可以避免暴政的时候又主动召回了加尔文,并且默默地进入并屈服于加尔文教派独裁的黑暗时代。
我想,《良知对抗暴力》大概就是一份永远不会过时的和平、宽容、理性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