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读后感精选
《小世界》是一本由张悦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世界》精选点评:
●可能因为太熟悉留学生活了,所以没读到太多新鲜的东西,略无聊了一些。
●通过社会学家的眼睛看日常生活,件件小事也充满着思考与启发。果然人与世界的大智慧,靠的还是这群人去探索,而不是金融家抑或程序员。
●一直都是大joy博客的忠实读者,这本书陪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高铁旅程,幽默又不失启发,甚至在离开家的时候,故意留在沙发上给老妈继续看!
●应作为一个聪明而包容的“世界主义者”,“世界”不仅是要听和看的,更需要去想、去琢磨、去思考,从内部探索、理解和审视。
●喜欢这种生活化的随笔,文笔不错!
●拜读完张老师的小世界,有种想去英国听她课的冲动
●大Joy就是人生标杆~~ 想念小巴老师的课
●一本好看的小书,羡慕作者(老师)~每一个小篇都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小主题,以小见大的生活的社会学,常常能拾得妙语,可以解惑又值得反复咀嚼。
●最喜欢两个地方:一是作者带来的两国文化的不同之间寻找人与人之间相同点的视角。二是从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整理了英国人立法做事的基本逻辑。读了这本书之后有了更强大的欲望去了解世界并学习像作者一样去思考。
《小世界》读后感(一):走,出去看这个世界!
《小世界》书封 摄影:Amy
《小世界》读后感(二):用做学术的方法来生活
我和GiantJoy属于网友。最初的“相识”当源于2006年在饭否上关于伦敦哪里好玩的对话。而正是这份努力让生活“更好玩儿”的劲头,让我们的友谊穿越虚无缥缈的网络一直维系至今。是的,虽然我俩在英国生活的交集长达5年多,网友见面却拖到2013年才首次实现。当然,Joy约见我可并非做什么学术采访,而是关于如何更好的玩儿。 GiantJoy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生活的社会学家。虽然我们同是北京人,同样学临床出身,又同样在出国后转行,但Joy的步子实在迈得太狠,作为一个技术蓝领,我只能满怀敬仰之情,通过她的文字对社会学领略一二。我们在工作中缺乏交集,在自娱自乐方面却达成不少共识。比如,我们都喜欢把科研理论代入生活中去实践,或者从生活琐碎中找到研究的影子。同为人间卧底,我仍然徘徊在寻求满足自我小乐趣的科普边缘,而Joy已将她的观察提炼为高深的社会学理论,以其用于更好的改变我们社会和生活。本书就是用社会学的理论来诠释Joy多彩生活体验的最佳实例。
《小世界》读后感(三):世界和“我”
二十年不见的张悦悦!上次还是我小学的时候看《中外少年》里那个讲自己在美国当小留学生的故事的女孩。那个时候看她的讲述就觉得生动又有趣,和其他同年代的小作家不一样的是,她既不文艺,也不伤感,写的故事非常有戏剧冲突的点,而且里面表现的她自己每次都会有一点点成长,就像现在人对电影基本的要求一样,影片的结尾主人公一定要随着情节的发展经历成长变化。虽然那个时候更喜欢看故作伤感文艺的文字,但是难得Joy这种乐哈哈的文字也让我欲罢不能,也对美国的生活和教育有了很多了解。
之后完全就没有在脑海里出现过这个人。
直到《小世界》出来,不少人提到,有一天我上网搜了一下作者,因为我一开始把她跟其他姓张的年轻作家搞混了,张悦然,张悦悦,张嘉佳,张佳玮…(好像差的挺多……)我心想这个写言情的人跟学术有啥关系(副标题叫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
结果一看介绍,再看了一下她的博客,我惊呆原来这位是儿时的“老相识”!
然后看她的博客,喜爱的不可自拔,有着比小时候开阔的多的视野,但还是那么乐哈哈,有着同样的对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行动力,和非常活跃的思维。
这本书里她其实没有写严肃的文章,毕竟是“注脚”,所以都是生活和工作遇到的琐事,她试图通过这些身边事来1.解释和挖掘世界的不同 2.宣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观点 3.纠正一些固有观念的偏差
里面每一篇都比较鲜明的讲了欧洲的一个侧面,不管是环保,租房,年轻人的择业观还是大学教育。可能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新鲜,毕竟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能从很多渠道获得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但是Joy通过这些事情的反思,提取的观点都还蛮值得我放在自己的脑袋和世界观原料库里的。
比如一直生活在英国的她在去巴黎一段时间时,对法国人的了解是这样的,除了大家都有的“浪漫”,“不拘小节”,“拖沓的官僚做派”,以及“文艺”之外,她用法兰西学院在做一个非常学术的公开讲座当天,门口络绎不绝的从小年轻到需搀扶的耄耋老人等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冒雨排队的例子,以及卡萨诺瓦的专题展览,花花公子卡萨诺瓦对passion这个词的谨慎,他说“人是自由的,但并非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不然就成了passion的奴隶。”
Joy给出了另一个观点,也就是对“自由”真谛的理解。法国人看似散漫无际的生活,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洒脱真挚,他们探索的是一种不拘一格的自由。
还有最近很火的女权,在她的文字里也有涉及。作为社会学家并且在欧洲当社会学家,她对于中立看问题这件事情非常重视。所以在书里她讨论女性主义的这一章非常保守但是也是有看头,毕竟网上那么多中文的关于女权和女性主义的讨论里,想她一样对社会理解深入的并不多,在克制的中立态度下,她的文字才更有说服力。里面她提到了一些已经熟知的信息,之前在Lean In里也看到过,比如对于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受到的triple penalty里提到,心理层面,一般一个职位里女性申请者会在自己100%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申请,而男性申请者在仅满足50%的条件下就会申请,而在实操层面,女性被给予机会及奖励也相对较少。以前我在跟别人讲或者在说服自己改变的时候会提到上面的信息,但很多时候被对方(通常是男性)无情的驳回,反而我自己很难说服自己再去改变了。她提起这个信息其实是给我信心更加相信自己。她在这篇文章里还通过在知乎上和某个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女性歧视的网友的辩论,里面有很多观点纠正、补充、增强了我对女性主义的认识,比如“平等”不是绝对平等equality而是机会平等equity。还有她说“在科研实践、实验、实施过程中,是一种社会行为,哪些行为,哪类人,甚至哪些知识本身被认为是好的靠谱的,或者有效的,则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是受主导价值体系左右的,而在绝大多数国家,主导价值体系是以男性价值为核心构建的”。连她这么小心翼翼不要被归类为女性主义的人都这么讲,我对于很多人对“我认为男女不平等”这件事是幻觉的挑衅终于更加有底气了。果然在日本不是一个适合讨论男女平权的国家。
在海外做学术的年轻人很多,做的优秀的人也很多,但是这些人里面能去把自己勤于思考和探索的世界用有趣而吸引人的方式写出来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这是我觉得Joy最珍贵的地方。毕竟我虽然身陷囹圄,但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探索的心还没有死。
最后引用一段Joy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买到一本传说中的杂志《巴黎杂志》(传奇在于从不按期发行,1967年创刊,2011年发行的是第四期)里面的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一部小说而非一个事实来读,那你就对自己更有掌控能力。因为人对事实,尤其是关于自己的事实,理解总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执的。但如果我们是自己所要讲述的那个故事,我们随时可以增改情节”
《小世界》读后感(四):转-留学世界:碰撞、偏见和身份焦虑
2017-06-28 14:47:00 新浪看点 作者:韩玲
原文:http://www.legalweekly.cn/article_show.jsp?f_article_id=13801
描写海外生活的书很多,电影很多,越来越多海漂的亲身经历与感触依旧是中国大部分民众了解“外国”的重要窗口。
恰恰是这个中西文化对撞、世界与民族主义以及宏观展望与微观困惑的多重胶着,让社会学者张悦悦的《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因为这本看似是介绍欧洲学术生活的书,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引起普通读者对“我/我们”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兴趣。
康德的理想依旧只是理想
“留学”这件事,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上就一直牵系着社会命运的变化。几年前,欧美同学会在庆祝其建会一百周年的活动中曾归纳中国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留学潮孕育了五代海归学子:
19世纪第一代海归以詹天佑、严复、茅以升为代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第二代海归是“留学救国”的一代。那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奔赴欧洲和日本的留学生中不少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政治家。现在流行的民国风,多一半是那时的海归奠定的基调。第三代海归则是欧美自然科学界的人才,包括钱学森、钱三强等声名卓著的学者和文化巨擘。新中国建国后的第四代海归主要是从苏联、东欧学成归来。第五代是改革开放后,这也是出国渠道和深造目的最多元的一代。按照欧美同学会的说法,前两代海归改造了旧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海归将中国引向了现代化,而第五代海归才真正有机会把中国与世界对接。
随着留学低龄化、产业化,“留学”在中国当下社会不夸张地说是个“全民运动”。如今已经有了第六代、第七代甚至第八代海归潮。欧美同学会几年前的“代际说”已经显得过了时。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留学,那些“文革”后文化基础薄弱、有幸挤入大学门槛、揣着几个铜板就飞越大洋彼岸的大龄学子,和现时从小上双语幼儿园、拿着银联卡闯天下的小留学生们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伴着世界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以及金砖四国的崛起,往日西欧话语权独大的普世主义思潮逐渐让步于强调人本精神及更为求同存异的世界主义思潮。中国和世界两相互望的形象也随之变化着。中国以及中国逐年扩大的留学生群体在这个世界观变化中既有机遇也夹带着尴尬。一来,进军国际和国际化未必是一码事,一辆ofo单车的横空出世浓缩着中国领军世界创新经济,而费孝通勾勒出的乡土中国逻辑依然茁壮。反观之,在塑造真正世界性的“世界主义”思潮中,中国和中国的年轻一代又争得了多少话语权呢?
这是中国一国的困惑吗?当然不是。略熟悉跨国研究领域的人就知道,世界主义听起来是个很“高大上”的词汇,但对于做世界主义研究的人来说,或许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随着全球金融和文化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外加对气候变暖、极端主义这些大议题的集体抵制,无论是东西半球,还是南北世界,我们从未离康德所提倡的道德上的“世界主义”这个理想状态这么近过。或者更确切地说,似乎我们对世界主义的需求从没有这么迫切过。纵观历年历代,从哲学家玛莎·纳斯邦,人文地理学家戴维·哈维,国际关系学家西蒙·卡尼,到著有《风险社会》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世界主义”都成了学术新前沿。
但另外一方面,随着去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民粹主义回潮,世界看似分崩离析,那些世界主义的信条也许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精明如乌尔里希·贝克,社会科学的大腕似乎给自己留了足够的回旋余地:他们可从未说过民族国家这个词过时了,他们只是说民族国家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跨越国家的、跨越语义体系和思维边界的新兴群体也一样重要了。这种模棱两可,也恰恰让很多所谓世界主义研究限于纸上谈兵。康德的理想依旧只是理想。
世界主义对大多数搞学术研究的也是个“坑”,眼光高远的学术人在勾描应然与笔伐必然之中很容易就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法国科技社会学名家布鲁诺·拉图尔曾对这个现象的诊断是社会学家们常常患有“人类学眼盲症”,即高大上的社会理论里往往没有“人”,高深的概念停留于抽象而不忽略了行为个体。
确实如此: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人”哪里会有什么“世界”呢?没有一个个具象视角又谈何谈视野呢?拉图尔并不是唯一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痼疾的学者,查尔斯-哈尔在十多年前反思西方话语主导下对拉丁美社会多元化的研究中就曾提出警示,没有细致的“扎根分析”怎么可能真正理解那些新兴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呢?
19世纪末,那些留着长辫子的第一代留学生是世界很多地方了解中国的媒介。到了21世纪初,这第N代中国留学生仍然是世界体味中国变化的重要媒介。海外的中国观察家们对这个特殊群体能如何左右中国未来的猜测就一直没有断过:在欧美受过教育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会不会比他们的父母更“开化”?那些光鲜的“富二代”会带给中国精英层新气息吗?而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中国打造软实力增进硬实力的着眼点。中央已经强调在新时期要加强将留学人员引入各级管理岗位,中央统战部每年7月组织的“归国留学人才研修班”已经成了传统。
问题和给出的答案一样多
张悦悦应该是极少数在贝克生前和其密切合作过的华裔社会学学者,但她也是“贝克系”学者里的另类。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她的社会学博士研究其实是受人类学导师的指导有关,张悦悦似乎免疫于拉图尔口中典型的贝克式“人类学眼盲症”。
不论是她第一部以中国在全球干细胞政治中的跌宕起伏为例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还是她发表的学术文章,张悦悦的社会学分析总是很有“人气”,满满都是对田野素材见微知著的细密分析。这本《小世界》也如此。
这本书以作者在欧洲学习工作经历为主,以海外生活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从社会学角度以简洁明朗的文字,引起读者对与西方社会日益频繁且多层次的接触中凸显的文化碰撞、双向偏见及身份定位等问题的思索。作者是个“80后”“老留学生”,1990年代初随父母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第五代留学潮留学美国,又靠自己在21世纪初加入新一代留学队伍去了欧洲,而现在又是在英国大学里直接接触第N代留学潮的老师。新移民关注文化融入,老移民关注身份认同。作者这个“正业”是研究世界主义的海漂,显然是觉得有些话还是放到“注脚”里面说更畅快。
我和我上大学的儿子都看了这本书,我儿子被轻松灵动的笔触吸引,因为此书有点类似华人经济学四侠客,林行止、熊秉元、张五常和黄有光以自己专业视角写的杂文集。我倒是觉出作者埋在轻巧的文字之下她的学术正业的一丝“狡猾”。
这位作品曾经被乌尔里希·贝克生前盛赞为“世界主义实证研究的破冰之作”的张悦悦,倒也没有掩饰她社会学人的小心思,全书开篇即说明,这本面对大众的非学术“注脚”集在她看来比她的“(学术)正文更重要”。选取中国留学群体的心态变迁和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焦虑这个点,其实和作者的世界主义研究密切相关。
坦白地说,作者在《傲慢与偏见》里那章里设计的关于中国版和芬兰版“国际化”的思维试验确实让我入套了。所以我说作者是“狡猾”的,她不是单纯想和读者们分享在欧洲做学术的那些“注脚”,而是用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自以为是。
但作者也是“善良”的,她对中西社会差异的探讨既非“隔岸观火”,也非“自我检讨”,而只是将目光引到为我们忽略的身边的小世界。更为确切地说,《小世界》的洞悉之力源自于面对“他者”的难得的诚实与坦然。确如作者所说,真正的“世界化世界观”是基于一种“解脱的觉悟”。
相比大多数其他介绍海外生活与文化的书籍,这也是一本看完让人稍显不安的书,因为书中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一样多。或许因为毕竟这是一本面对普通读者的非学术书籍,作者多是抛砖引玉式的引导,并无意深究,也许是作者为后面作品留下的伏笔。
但不管怎么说,我和我儿子两代人都赞同“‘世界’不仅仅是要去看的,去听的,或者去实地走一圈留下一笔‘到此一游’的,而是需要去想,去琢磨,去思考的”,虽然我想我们两代人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不一样。书中提到:“人和人之间的异议,很多时候不是起源于人们不能就‘什么是好的’达成共识,而起源于我们恰恰认同于追求同一种美好,但我们实现和实践其的手段不同。”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通融、民心相通的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中,我们真的应该考虑考虑我们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