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茨威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2020-10-23 00:5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茨威格文集》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8.00,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茨威格文集》精选点评:

  ●2019 NO.01 19年的第一本书!我终于把三大卷全部看完了,成为茨威格合格的迷妹,盖章!

  ●优柔寡断、怯弱的善良,看《心灵的焦灼》简直就是耳光一个个打在脸上。时刻警醒。

  ●对各类情感的细腻诠释,期间穿插自己的人生观,对于女性的一些了解虽然有局限,但有些地方挺到位,自己还是挺喜欢偿还旧债这一篇

  ●已弃,我不适合茨威格

  ●心理分析大师

  ●中短篇大师,长篇灾难。。。

  ●读的我实在也很心灵的焦灼。

  ●刚开始读茨威格的小说时,没觉得特好看,可是后来一路看下去常常会不自觉的加快阅读速度,心跳加快,血液沸腾,好像有一种强烈的迫切感推着自己不断赶上人物的情感思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描写,真的可以让读者真实的融入到故事情节里面,这样的作者足以让人仰望!

  ●“大街冲洗得洁白发亮,天上一片澄蓝,遍地灌木丛生,缀满杂花,色彩斑斓,如火如炬,四外簇叶浓密,青翠欲滴,暑气顿消,阳光灿烂,周围的群山骤然逼近,轮廓更为鲜明。它们似乎好奇心切,渴望挨近这座洗涤一净、光彩熠熠的小城”

  ●读完了第一卷(短篇集),之前读过几部中篇,行文风格和心理描写让人欲罢不能,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一):中短篇大师,长篇灾难

  如果说海明威的写作特点是做减法,那茨威格无疑是在做加法,海明威力求把句子里的形容词副词全部去掉,茨威格呢,会在一个句子里塞上50个形容词和副词。茨威格的写作手法很特殊,是华丽而冗繁的,极尽辞藻典故之能事,让人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了描写一个景象,他能连用10个比喻写上半页纸,为了描写一段心里,他能连用20个比喻写上一页纸,当然他的比喻又是那么准确而恰当。茨威格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剖析是登峰造极的,完全达到心理学专家的程度,这一点上文坛几乎无出其右。然而他又是啰嗦的,一件事情翻来覆去来来回回生怕没有说清楚。打个比方,读茨威格的书有点像听小学老师讲课,为了告诉你一件事情,他会不厌其烦从各个角度给你讲,讲得自己都感动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丧失了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留白。茨威格的作品是没有留白的,不给读者任何喘息回味的时间和空间,一经开始就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且故事充满悬念,让人很难猜到故事的发展方向,而结局几乎都是在文章的最后才揭晓,很有悬疑小说的感觉。在人物形象上茨威格选择的方式是主观的,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习惯,都是他讲给你听,对人物的认识读者没有机会从对话和故事发展里面去逐渐清晰,因为一切话都让茨威格说完了,你能看到的人物形象就是他想让你看到的,如果你理解的不对,他会反复纠正你。茨威格就是通过这样复杂而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篇又一篇作品,并一步步登上了世界文坛,成为了特点鲜明的作家。

  整个文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短篇小说集,第二部分是长篇人物传记《富歇传》,第三部分是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中短篇小说集,这部分无疑是大师级的,里面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等作品,都非常让人印象深刻,里面对人物心理的描绘细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故事的精彩程度也堪比侦探小说,但又比侦探小说更具文学艺术性。正是这些中短篇小说,让茨威格得以跻身文学大师之林。

  长篇传记《富歇传》,这几乎是毁灭级的,我认为茨威格不适合写传记,他包含了太多的主观意见在里面,每讲述一件事情之前,茨威格会先用大量篇幅给你叙述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心是多么卑鄙,他的手段是多么毒辣,事情还没说,先来个漫天大渲染,仿佛是在告诉你:看吧,接下来一个坏蛋要上场啦,这个坏蛋可是非常坏啊,你再找不出这样的坏蛋啦,他真的是世界上最坏的坏蛋啊,来了啊,这个坏蛋来了,睁大眼睛盯住,他来了!这样一来,本应作为传记主体的实事部分却扮演了配角,实事沦为了茨威格评价这个人的辅助材料,通篇都变成了茨威格对富歇这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道德审判。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茨威格一生只发表了这一部长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认为自己缺乏驾驭长篇小说的才华,我认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准确的。这部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人物也很少,其实只能支撑中篇小说的篇幅,但是茨威格硬生生写成了长篇,这是不幸的。而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我上文提到的无穷无尽的比喻和翻来覆去的描写,当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骨骼和血肉支撑,完全靠漂亮的羽毛来装饰的话,结果是灾难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他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茨威格无疑是伟大的,他在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是非凡的,他独特的视角,精准的描写,以及对战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大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崇拜者。可惜的是对心理学理解这样深刻的一位作家,却因为无休止的世界大战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希望,没有能挺过自己心理的那一关,最后自杀了,实在是让人唏嘘。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二):第一卷

  普拉特尔的春天

  普拉特尔,一名众人熟悉的贵妇和著名美女 ,印在一场赛马会上失约,穿上了普通妇女的衣服,在马会上面不被众人瞩目,而被一名大学生爱慕,重温以前的少女时代,第二天,她知道自己无法回头,这一天成为了她昏暗,阴郁生活的美好回忆。

  十字勋章

  在拿破仑时代,西班牙人反对法国占军,法国被迫撤军过程中,一名法国上校孤独一人为了生存下去,穿了一套西班牙士兵的服装,乞讨过日,戴着他的十字勋章,在最后一刻发现法国军队,由于激动忘记了自己穿着西班牙军服,被法国士兵乱枪打死,其实感觉还是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反战的情绪。

  贵妇失宠

  波旁公爵被褫夺公权,他的情人德.普里夫人被放逐,离开宫廷,区诺曼底古尔宾她的庄园里去,这两年之久其实是她在统治着整个法兰西,包括皇后是她让她上位的,朝中有权力的人大多是靠了她她以为这个流放只是几天,于是她假作镇定的离开了巴黎。第一天,她就像个小姑娘似的穿着洁白耀眼的裙子,在村里田野里嬉戏,捡麦穗,跳了这么久的假面舞会,终于可以回归自我,感觉幸福和充溢。然而第二天,她开始感觉孤独,过惯了热闹,让人巴结的日子,难以适应,她让人拿了书,弹钢琴,但是无济于事,她像只困兽给皇上王后大臣写信没有回应,神父不能拯救她,她找了神父的侄子当情人想要耍弄他,但是被自己的玩具砸得稀烂。最后她决定选择死亡,用自己搜刮的钱财,在当地办了一场一场的舞会,吸引了巴黎的权贵来到这里,但是最终她发现金钱也不能买到爱情,不能使她高高在上,为人嫉妒,为人羡慕,喝了毒药死了但是她很快的被人遗忘了。作者对于美丽得势女人的命运,悄悄的铺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地毯。

  夏日小故事

  一个年老的人故地重游,讲述去年在同一个地方遇到一个16岁姑娘,闲着没事,就用年轻人方式给这个姑娘给了几封情书,姑娘以为有人暗恋她,变得爱打扮,敏感而美丽,但是慢慢的,老年人把自己也骗了,动了感情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情感其实是脆弱而又敏感,不要轻率的去触摸它。

  家庭女教师

  两个小女孩喜欢的家庭女教师喜欢上了主人家的奥托,怀孕了,奥托马上就找个借口溜走了,被小女孩的父母发现,女教师被赶走了。这类故事非常多,阶层的差别,最后终究就是被抛弃,女孩子的一生蒙羞于此,一辈子被人鄙视而堕落,当时闭塞的保守的社会,是的多少人成为了牺牲品。

  夜色朦胧’

  少男被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女孩亲吻,他以为是另外一个他喜欢的女孩,后来发现不是,从而影响了他一生的情感之路,再也找不到亲密的伴侣,变成了和爱情和女人再也没有关系的人,这种梦幻般的感情可能比现实更加的吸引人。

  火烧火燎的秘密

  一个花花公子勾引一个少妇结果被少妇的孩子识破,少妇和丈夫的感情很淡,所以心理上是愿意的,但是孩子几次三番想尽办法的打扰成功,回家后,孩子又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寄托。

  马来狂人

  一个贵妇人要求医生打胎,医生要求发生性行为,贵妇不愿意后到别处打胎致死,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医生堕海和贵妇的棺材共死。作者有点疯狂和自我毁灭的感情之路,让人不能理解。

  女人和大地

  好像又是一个压抑的女孩把情感暂时寄托到一个陌生人身上,

  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收藏家,用低廉的价格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物品,然后再德国通胀期间,开收藏店店老板去这个偏僻的小镇去看这个收藏家,他已经瞎了,老婆孩子为了生活已经把所有的藏品都出卖了,但是瞒着他,他依然幸福自豪的把这些假的珍藏品给收藏店老板展示,应该是直到死去未知真相。人有时候可能最求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相。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一个女人在旅行时,发现有对夫妻中的女主人不顾两个孩子和一名之认识几小时的男人私奔,她想起自己的一件不能见人的往事而开始陈述,她丈夫死后,生活完全没有寄托到处旅行,在一个赌场遇到了一个男孩子,赌输了想去自杀,她收留了她,和他过了一个晚上用自己的身体让男孩感受到人间还有温暖去挽救他,男孩答应拿了她给的旅费回家重新做人,女人非常的成就感,以为挽救了一个灵魂,结果第二天发现那个男孩还是拿了她给的旅费在赌场上,女人伤心绝望,昨晚甚至还动了和男孩共同生活的念头,但是男孩在赌场上完全忘了这一切,反而非常的厌恶她。女人对这段往事非常的内疚,以为自己动了不道德的念头。直到这件事的发生,她原谅了自己。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三):茨威格文集——帮你理解你不理解的自己

  

《茨威格文集》为了翻译也值得一看

一次意外买下的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上中下三卷的版本,张玉书先生翻译的。买下它真的是个意外,因为一来这么大部头的书我一直很畏惧,二来我虽然喜爱茨威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我高中语文老师送我的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我至今未读完。

  读完这套《茨威格文集》之后,我意识到我之前一直没读完的主要原因,是翻译问题。

  这也是我首先感到必须力推本书的第一大原因,翻译太棒了。文笔优美而流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文字的美感,也适可而止地保留了原文作为一种“外文”的气质。我并未学过德语,所以无从谈起这本的原作和译文对比如何如何,但至少读的时候我就明显的感到翻译的优质。

说回来,为什么要读茨威格?

  有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我身边的人不怎么读小说,或者认为这是堕落的消遣。而且有一段时间一来,我也发现我很久没有接触文学性的文字了。以至于我开始读这套书的时候有一些不适应,我不断地在想“我在干什么?我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读这个?”

  但也恰恰是这些问题,这些功利性的问题,与文学的意义背道而驰。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文学?提炼中心思想升华主旨都是中学阅读理解的套路。文学不是让你学到什么,而是让你感到什么。

  普通的小说带来片刻的欢愉,优秀的文学则带来深远的感悟。它们都是感受,相对于如今我们追求的“学习的功利性”,你仍不能说感受是无用而堕落的,感受意味着文字能带来力量。

  其实茨威格的大多数小说内容,好像都是在说爱情、情欲,情节都是暗恋、婚外恋,因此是堕落而下流的,其对于女性在情感中挣扎的描写竟然还成为了一些人指控的“反女权”。

  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茨威格的思想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和佛洛依德可是好朋友呀),而他的作品也以心理描写著称。所以情欲才是他作品里频频出现的元素,情欲才是人,写人必须写情。

  他对于情感的剖析与歌颂从不落于庸俗,因为他总是在完整地呈现人的情感的复杂性。无论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混合着痴狂、自卑、愤恨、坚强与痴狂的暗恋,还是《马来狂人》中出于爱与愧疚的陪伴,亦或是《火烧火燎的秘密》中狡黠的孩子对母亲的保护、占有、争夺。读者在道德层面对故事的评判,会在这细腻的情感剖析所触发的自省前显得微不足道,这些故事中的情感挣扎太容易让人代入了,我们不必置于那个时代、那个地点、那个角色,因为我们都感受着同样的感受。

如何用茨威格文集理解过年时的亲戚

  是的,在百感交集的春节,我竟然又突然发现,茨威格文集好像连过年时的亲戚都能分析,

  姑且摘抄几句睿智而有趣的:

1 相亲为什么充满套路?

每一个天生的好色之徒只要知道博得了女人的欢心,就变得加倍出色,比他自己优秀一倍。——《火烧火燎的秘密》

2 逼问孩子学习成绩怎么办?

您别老是这么一个劲儿地想您的学业和成绩!在巴黎起决定作用的乃是机敏灵巧。——《贵妇失宠》

  #在如今的北上广也是

3 为什么过年聚会都要搓麻?

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其基础既是机械的,但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之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限制,而同时它的组合方式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完全是没有成果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象棋的故事》

  #这里原文描述的是象棋,但是,嘿,麻将也是个古老的智慧游戏啊

4 你为什么找不到对象?

别人若追求她,她就美丽,和才智之士在一起,她就才气横溢,有人向她谄媚,她就傲气冲天,若有人钟情于她,她就坠入爱河。向她期望越多,她的给予也就更多。在孤寂之中,没有人看见她,和她说话,也没有人听她说话或追求她,她就变得丑陋、愚蠢、无助、不幸。她只有在生活中才变得生气勃勃,在孤独之中便垮下去,变成影子。《贵妇失宠》

  #这里说的是主人公好像很轻浮,但这是贬义吗?我认为不是。这是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生气勃勃啊,丧啊丧只会孤注生不是吗?

5 爸妈不舍得用的东西让我心里也不好受?

我知道,因为别人不能得到某种享受,所以不让自己获得这种享受,因为别人不幸,所以不许自己幸福,这是毫无意义的。《心灵的焦灼》

  #此篇其实想讲两种同情心,主人公被这种无谓的同情时刻的折磨着。很无用、很无奈、却很对。

6 为什么你作为家里不一样的烟火,不讨亲戚喜欢?

一切不符合人们狭隘的、所谓正常的思路的行为始而使人好奇,继而使人产生恶意。——《心灵的焦灼》

7 为什么你的亲戚和你比工资不和马云比?

渺小的心灵容易原谅一个君王获得令人头晕目眩的财富,不容易原谅和他们受到同样重压的同命运的难友获得微不足道的一点自由。——《心灵的焦灼》

  最后几句全都摘自《心灵的焦灼》实在是因为这本太好了。

  惜字如金的茨威格从来不喜欢写长篇,他认为文字的臃肿是一种罪过。但我感觉他是低估了自己文字的魅力,事实上他的长篇更加引人入胜。

  这套《茨威格文集》第一卷是短篇合集,个人觉得读来好像每篇都点到为止,差点意思。

  第二卷是中篇《象棋的故事》和一篇《福歇传》,都是名篇,但也都极为精简。

  而第三卷则是他少有的长篇《心灵的焦灼》,但也是这篇让人读来尤为酣畅,情节展开的更长,心理描写得更细。而且作为一篇“长篇”,其实也并不长,文字十分简练而隽永,很快就能读完。

  当然,我感觉茨威格现在不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成为热门作家的。现在很多人和之后的更多人还是会觉得读小说毫无价值。

  不定期的每月书评

  不定期的日常吐槽

  欢迎关注我的小小公众号:蟹柳先生

  《茨威格文集》读后感(四):《茨威格文集》:一些喜欢的段落摘录

  

《贵妇失宠》

失去国王宠爱、回到乡下的德·普里夫人对一位向往巴黎的年轻人说,

「您别老是这么一个劲儿地想您的学业和成绩!在巴黎起决定作用的乃是机敏灵巧」。

  这段可以看作对贵妇群体的肖像素描,她们活在别人的情绪里:

不少女人都是为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德·普里夫人便是这样的女人。别人若追求她,她就美丽,和才智之士在一起,她就才气横溢,有人向她谄媚,她就傲气冲天,若有人钟情于她,她就坠入爱河。向她期望越多,她的给予也就更多。在孤寂之中,没有人看见她,和她说话,也没有人听她说话或追求她,她就变得丑陋、愚蠢、无助、不幸。她只有在生活中才变得生气勃勃,在孤独之中便垮下去,变成影子。

  德·普里夫人去世后,被人们迅速遗忘。她生前花尽力气准备了盛宴、希望人们因此记住她,希望自己死后还能在巴黎王廷和社交圈最后一次掀起波浪,这些愿望通通落空。对此茨威格写道:

因为历史容不得擅自闯入的来客,它亲自遴选自己的主人公,把那些不召自来的人们无情地斥退。谁若从滚滚向前的命运之车上掉下,就再也赶不上它。

《火燎火燎的秘密》

  男爵在旅店意图勾引男孩埃德加的妈妈,他敏锐捕捉到了猎物上钩的迹象,于是抖擞精神,变得更加能说会道,富于魅力。茨威格写道:

每一个天生的好色之徒只要知道博得了女人的欢心,就变得加倍出色,比他自己优秀一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大概比天底下多数女人更懂女人,看这段:

现在我才知道,女人通常总要装出毫无准备的样子,假装惊吓万状,或者怒不可遏,即使她们实际上迫不及待地急于委身于人,一定要等到男人哀求再三,谎话连篇,发誓赌咒,作出种种诺言,这才转嗔为喜,半推半就。

《象棋的故事》

  谈到偏执狂:

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无限。

  形容象棋是「一种包含着各种矛盾的独一无二的混合物」:

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其基础既是机械的,但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之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限制,而同时它的组合方式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完全是没有成果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

《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

  富歇这个人:

他的嗜好便是大搞阴谋。他一辈子都戴着一副忠于职守、老实忠厚的公务员的面具,再也没有比这种公务员的冷静的仪表更高明更巧妙地掩盖他对混乱对纠纷的可怕的乐趣的了。掩蔽在公文档案之后,从他的办公室里给人布下天罗地网,出乎意料、不声不响地给人致命的一击,这就是他的策略。我们必须探视历史的深层,才能在大革命的火光中、拿破仑的传说般的光芒中看到富歇这个人。

  历史不光彪炳人的勇气,还揭示人的怯懦:

世界历史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描述成彪炳人的勇气的历史,可惜并不仅仅如此,它也是一部揭示人的怯懦的历史。

  这段富歇收拾「废话篓子」一样的共和党人的情节,讽刺力max:

共和党人中的一员,早已过时的人当中的一个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这时大门猛地打开,富歇身穿部长的制服,在宪兵的陪同下走进门来。他向大厅冷冷地扫了一眼,打量一下惊讶不已跳将起来的俱乐部全体成员:多么可怜的一些对手啊!革命的敢作敢为的干将、才智卓绝的英才、革命的英雄豪杰和拼命三郎都早已凋零长逝,只有喋喋不休的废话篓子留了下来,只消一个坚定果断的手势便足以对付这些废话篓子。他毫不犹豫地站上讲台,六年来雅各宾党人第一次又听见了他那冰冷的、冷漠的声音。但是这个瘦骨嶙峋的人并不是像过去那样,号召大家去争取自由,仇恨暴君,而是冷静地、明白无误地宣布,关闭这俱乐部。这事来得过于突兀,以致谁也没有进行反抗。他们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像他们一再宣誓的那样,手执匕首刺向消灭自由的敌人,他们只是嗫嚅着嘀咕了几句,就轻手轻脚地退了回去,手忙脚乱离开了大厅。富歇的估计一点没错:对付男子汉必须战斗,而对付废话篓子只消一挥手就能把他们打倒。大厅里的人都赶走之后,富歇从容不迫地走向大门,把门锁上,把钥匙塞进口袋。这钥匙一转,实际上就意味着法国大革命寿终正寝。

  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的那几年,其成绩得到茨威格的赞扬:

在那几年,波拿巴面临极端宏伟的任务,任何人都无力完成,而他却在各个方面充分显示了他那富有青春活力的天才;波拿巴的形象从来没有比在建立新秩序的那个时期表现得更宏伟,更有独创性和更具人性。把革命转化为法典,保持其成绩,弱化其激情,以胜利结束战争,然后通过一份强劲的诚实的和约赋予胜利以真正的意义——这就是这位新的英雄所献身的崇高理想。这位英雄智慧超群,洞察一切,具有远见卓识,同时又激情满怀,每天工作十小时,坚韧勤勉,干劲十足。并不是传记中不断颂扬的那些只把骑兵出击作为业绩,只把攻城略地视为成功的年代,并不是奥斯特里茨、埃劳和巴利亚多利德战役就意味着拿破仑·波拿巴的丰功伟绩,而是使法国中兴的年代,他把历经动乱被党派之争弄得四分五裂的法国重新组建成富有生命力的国家,是彻底贬值的纸币为真正的货币所取代,新制定的拿破仑法典把权利和道德铸成坚强如铁而又富有人性的形式,此时这个崇高的治国之士的天才,在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以同样完美的才具治愈国家的创伤,消弭欧洲的战祸。就是这些年代而不是佣兵频仍的年代,才是拿破仑真正富有创造性的年代。

  讽刺路易十八胡来以后为保住自己,开始讨好民众:

皇帝们和国王们总是在为时已晚的时候才乐于发现自己身上有颗民主的心。

  拿破仑恨富歇,但并没有失去对富歇的敬意,因为「天才最不能容忍的乃是平庸」。

  茨威格认为,很多英雄传说变成了单纯的作者眼中的人物画像,非黑即白,寄托了过多的个人感情,留给后人的就成了脸谱化的作品,而没有实事求是地去还原英雄本身(不过我怀疑这段翻译的准确性,因为读起来很拗口):

每一种英雄传说,总是历史的一种精神后方,它和任何后方一样,自己未能亲身经历的美德非常轻率地要求别人全部做到:漫无限制地牺牲别人的生命,毫无保留地也献身于英雄主义的疯狂,让别人英勇就义,让别人表示无谓的忠诚。拿破仑的传说推行非好即坏的技巧,必然只认识它主人公的「忠臣义士」和出卖它主人公的「叛徒贼子」,对第一位拿破仑和日后那位凯撒似的疯狂的拿破仑之间不加区分。那第一位拿破仑,是那位凭着聪明和干劲又把和平和秩序还给他国家的那位执政,而日后的拿破仑则迷恋打仗,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一而再地把世界毫无顾忌地拽进谋杀生灵的冒险行为之中。

  罗曼·罗兰曾对茨威格说:「它(艺术)可以给我们、我们个别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对于现实却是无能为力的。」

《心灵的焦灼》

  不要因为有人不幸,就不允许自己幸福,这毫无意义。但只有亲眼目睹过苦难的人,才会产生真正的同情:

我知道,因为别人不能得到某种享受,所以不让自己获得这种享受,因为别人不幸,所以不许自己幸福,这是毫无意义的。我知道,每一秒钟,正当我们嬉笑戏谑之际,不知什么地方有一个人正在病床上痰喘,死去,在千万扇窗户后面正躲藏着贫困,人们正在挨饿;正当我们嬉笑戏谑之际,世界上还有许多医院、采石场和矿井,在医院、机关和监狱里,无数的人们时刻被迫从事沉重的苦役,即使有人在无谓地折磨自己,别人谁也不会在自己的苦难之中感到轻松一些。我心里很明白,只要有人开始设想,在同一时间内世上有什么样的苦难,那他定会感到窒息,彻夜不眠,嘴角笑意顿消。然而使人惊慌失措、心灰意懒的并不总是那些臆想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苦难,只有人的心灵以同情的眼睛亲眼目睹的苦难才真正震撼心灵。

  茨威格借康多尔大夫的口道出两种同情,有一种只是「心灵的焦灼」:

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

  真正的同情,该是这样一种:

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只有下决心走到底,直到最终的痛苦的结局,只有怀着巨大的耐心,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决心作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助人!

  在这部作品中,主角作为骑兵少尉的「我」是第一种,对开克斯法尔伐家的患病少女不离不弃(他的妻子也是因为他的不弃而从病人变成了家属)的康多尔大夫是第二种。

  茨威格真是理想满分的人,如此真正的同情不知道对于他生活的世界而言,是否有迹可循?如果难有,那他只好寄望于纸笔。哪怕是衣食富足、受到巴西举国欢迎时他依然在南美大陆远眺欧洲,对家乡念念不忘,对他而言他乡永远无法成为故乡,无怪乎最后在没有现实压迫的情况下饮弹自尽了此残生。真的是残了,对他来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