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字
《南京大屠杀》是一本由何建明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一):我们需要了解这段历史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的中国,比79年前的中国强大了许多倍,我们的军备也远比79年前的强大精良,但仅仅有这,就可以战胜像日本这样的侵略者?就可以确保不会再发生另一次“南京大屠杀”的悲剧?虽然我们现在国富民强,但是地缘纷争、强权作梗,仍然威胁着我们的国土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是国之头等大事。
当话题回到那段让人撕心裂肺的历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词,知道“30万”这个数字,知道日本侵略者曾经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这个事实;或许有人看过《南京!南京!》、看过《金陵十三钗》、看过《东京审判》,但对于我们的同胞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屠戮和屈辱、我们的家园经历了怎样的掠夺和践踏,对于幸存者们如何死里逃生、又有哪些国外友人在南京人民生死存亡之际伸出援手,对于日本侵略者们如何对所犯滔天罪行的妄图掩饰、如何伪造证词、如何大张旗鼓地进行财富掠夺与文化掠夺,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这些,我们应该知道!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历史,从悲剧中吸取教训。
我们需要铭记这些历史,从废墟上获得新生。
今天,国家公祭日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告诫着我们:要取得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就永远不能忘记历史和苦难。和平是我们永远的追求。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曾经的南京大屠杀,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只有了解,我们才有机会给世界一个真相;只有铭记,才是对亡者最好的祭奠。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二):南京!南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华民族曾经的伤痛,那些经历过这些痛苦的人民不会忘记,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灾难对于亲历者来说依旧历历在目,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感同身受,不是为了延续对他国的痛恨,只是为了纪念与警醒。
战火缭绕的南京。上海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将目光移向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岌岌可危,百姓即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自从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那片宁静的城市,一切色彩都变成了暗淡的“灰”,一切音符都变成了头顶上那刺耳的“轰鸣”,一切快乐都烟消云散,恶魔的笑声不绝于耳,善良的古城百姓就像待宰的羔羊,欲奋起抗争却无能为力。
生灵涂炭的南京。“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至今轰动世界,由此引发的国际争论也一直未停止,不管那个侵略国如何狡辩,曾经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在无声地向世人倾诉着当时的痛苦;那些备受苦难的人们从那一刻起内心就再也没有平静过,被影响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他们的心灵以及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一切的一切都因为那短短的几个月而改变了。
勇敢无畏的南京。侵略者的铁蹄不是无坚不摧的,南京人民在苦难中也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那股力量在逐渐的壮大,坚强地支撑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中国的哪一个城市不是如此呢,如果没有全民全众的奋起抗争,哪会有新中国的今天。
历史不应忘记,也不容忘记。有人说,那些事情都是过去时了,为什么还要不忘、不放,没什么意义?我想,也许对待感情可以如此,但是一个国家的过去不能如此对待,只有记住曾经的耻辱,国家才能够强盛,不是为了有朝一日报复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而仅仅是为了自强,为了让那些为国家独立、为民族振兴的先人们看到我们的努力,不让他们的鲜血白流、不让他们的生命白白牺牲。
何建明先生所著的《南京大屠杀》以纪实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与以往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一张惨烈的照片,也没有对受害者的采访,而是用史料完全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一切。在这本书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自述与回忆,那都是真实的文字、真实的情感,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出当时的紧张与痛苦。
近日,日本一家名为APA酒店的大型连锁酒店在社交媒体上“火”了,原来,这家酒店长期隐藏着一个“秘密”——所有客房中都放置着由APA酒店老板元谷外志雄撰写的英日双语书籍,书籍对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等史实予以否认。其实这种否认一直在持续,但是他们的做法是幼稚的,我想说,他们是懦弱的人,不敢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敢承认那些不争的事实,真是可悲啊!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们要牢牢记住国家曾经受过的苦难、百姓受过的苦难,这些历史不容我们遗忘!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三):《南京大屠杀》:写在“国家公祭日”背后的巨幅铭文
《南京大屠杀》:写在“国际公祭日”背后的巨幅铭文
何建明所著的《南京大屠杀》在封面上标明“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完整版”,点明了这本书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亮点所在。
在我们的印象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那么,这部2016年定稿的长达77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究竟与之前的同一题材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是我们必然关心的地方。
作者何建明在序言中交待了他的写作源头,这无疑是2014年全国人大将“南京大屠杀”之日,确立为“国家公祭日”。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在介入到“南京大屠杀”这一概念之后,发现“绝对没有人全面写过”“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可以说,作者的惊讶也激发了我的诧异。因为作者提到了之前有两部相关题材的纪实作品,一部是徐志耕所著的《南京大屠杀》,当时还获得了文学奖,我曾经读过此书,书不厚,只是薄薄的一册,当时评价甚高,另一部是张纯如所著的同题材作品。作者在罗列了这两部较为有影响的“南京大屠杀”纪实作品,的确使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未免过于单薄,且张纯如那本,视角太过单一,难怪作者对此表示了“匪夷所思”。
中国人对历史的这种不求甚解的粗糙感,对细节的不求其详的马虎性,以及得过且过的习惯法,直接影响了何建明介入这一题材,使他在占有更为全面资料的情况下,在立足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现实境遇中,重新开启对一幕惨不忍睹的历史事件进行一次全程的俯瞰、了望与沉思,配合着国家公祭这一声势浩大的集体纪念行动,搜集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解说、实录的文本,打造一座用文字码定的历史碑文,可以让我们能够读到发生过的惨痛历史纹路上的每一个清晰的血痕与伤口。这是与我们的遗忘作斗争,也是与我们的疏缺作抵抗。正是有了这样高屋建瓴的写作意图,才使得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此类题材的“第一个”的开创价值。虽然它来的何其迟,但是,正因为适当其会,又来到何其必要,何其恰逢其时。
多少年来,《南京大屠杀》题材,已经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必不可少的叙事框架。何建明的这部《南京大屠杀》也沿着这个由历史事实决定的框架体系,展开了作者对历史的复述流程。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到了对资料的丰富占有,对新发掘资料的采撷运用,并引入了各种立场下的观念比对互证,这一切,都使得全书拥有了对事件叙事的更为全面、更为立体、更为详尽的完备性,达到了全书在封面上声言所达到的“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完整版”的内质定性。
我们看到,全书的基本板块是以一种这个题材最通行的架构组合而成的,包括诸如“失城之因”、“屠城悲剧”、“女性之悲”、“洋人救难”、“东京审判”等,可以看出,任何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都绕不开这几个板块,而实际上,让这出悲剧稍稍有一点人性的温暖的,恰恰来自于外国人在这悲剧里的所施予的救难作为,而这一部分,也成为《南京大屠杀》里给生命带来一点存续信心的最富有价值的部分所在。所以在何建明的这部《南京大屠杀》中,拉贝与他的外国朋友所作所为占据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篇幅,正显见出在这场悲剧中这一亮色所折射出的人性希望所在。一出中国的悲剧,却必须借助洋人之手,才能完成拯救的神话,这无疑是尴尬的,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史实。
在这一基础之上,作者必然要对这悲剧的动因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当然,日本军国主义的人性泯灭是一个外来之因,但南京大屠杀让国人深思的的内在动因是什么?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无疑由书中解释“失城之因”的第一章“杀戮前的大决战”作出了回应。在这一章里,作者用自己的话来讲,是“摒弃成见,客观对对待当年的历史真相”,在这里,必然要涉及到蒋介石抗战是否积极的问题。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客观且审慎的,他引用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认为“上海失守前后,蒋介石‘比较努力’,在这一章中,作者肯定了蒋介石在没有退路情况下,作出了拼死一战的姿态,但是,也是在保守首都的一战中,蒋介石犹豫不决,左右失措,最后用了一个非嫡系的唐生智来装点门面,一箭双雕地嫁责他人,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致使固守南京的中国守军,缺乏一个有力的首脑,导致抵抗被内耗相互抵消,酿成悲剧之因。
无论我们今天夸赞国军在抗日中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但南京守军事实上的无序状态,不得不显示出当政者的“乱政”性质。包括史迪威这类当年亲身参与抗战的美国人,都对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方面的无知有过定评,从南京失利之后的一片混乱状,已经最明显不过地看出蒋介石在战略与战术上的无能与无知。何建明在书中的第一章时对蒋介石还是比较手下留情的,顺着毛泽东对蒋的肯定,中性地展现了蒋在抗战中的双重角色,但是,我们注意到的是,作者在书的末尾部分,作者一改开首时对蒋介石尚还保持肯定之语,而直指蒋介石才是“南京大屠杀”的内部之因,看作者是如何毫不留情地揭示出蒋介石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蒋介石的‘半抗日半友日’政策,致使多少中国人死于日本人屠刀下!蒋介石如果对‘南京保卫战’真心实意地安排、部署并且在关键时刻指挥有力、中国军队破釜沉舟的话,胜利者也许是我们!但蒋介石没有这样做,派一个基本上属于庸人的唐生智当守城总指挥官,从一开始就输给了日本人。”(P574)
面对历史之痛,并由此作出历史的判断,任何有一个良心的中国人,都不能不把责难的锋芒指向“乱政”的作俑者蒋介石,作者可以在这本书的开头保持貌似客观的叙事口吻,但面对着众多冤死的同胞魂灵,顾左右而言它、为祸首开托的任何言词都是一种麻木不仁,不负责任。所以作者在书中后半段涌现出的这种直抒胸臆的识见,正是一个性情中人在面对民族悲剧面前热血驱动下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民族的悲剧,更应该从我们内在的缺陷中寻找动因。
在书中,作者始终立足于当下的世界政局来展开对历史的复述定位。在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中,作者直指美国人出于自己利益,在东京审判上草草收场,并故意忽略对日本人劫掠中国财富的审判,从而让日本隐藏了巨额财富,得以迅速恢复国力,一直到今天,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中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不仅自己跳出来与我中国为敌,还拉拢东盟诸国如菲律宾、越南与我作斗”,“日本能如此行事,美国起了根本性的作用。”(P587)。
书中表白的内涵是,“南京大屠杀”虽然成了一个历史事件,但“国际公祭日”的设立,恰恰让这一历史事件,重新成为一个当代焦点,而这样的作为,恰恰是因为美日联手,背弃了当年惩治战争之因的共识与协定,所以,“南京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陈旧一页,而有着现实的当下意义。
正是因为此故,作者在书的结尾处,提出了“十问国人”这一我们必须审视的问题,振聋发聩,直指要津,这十个问题,第一问就是“为什么中国多汉奸”,其它九问,其实都直指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劣根性,包括“血性”、健忘症”、“轻信病”、“粗放症”等等,特别是中国人多汉奸,不仅是作者之问,就是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谈话中也是一个高频率的概念,汉奸的普及率,在中国当下的语境里,可以说是触目皆见,所以作者看似偏激之语里却不乏现实指向性:“汉奸朝朝有,汉奸年年有,今天的潜在汉奸似乎更加多。”(P661)。
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熟视无睹到对汉奸都麻木不仁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何建明的深刻反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泛汉奸”的猖獗,其表现可以说有多种。比如最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一种,就是有一种汉奸论,大肆抵毁我们的民族抗御外侮的精神力场,对传扬这种力场的声音与表述采取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深文周纳态度,削弱我们民族在保卫疆土的壮志宏业中的精神能量,这样的作为,与何建明所说的“现在的中国,敌视我国、敌视我党、敌视我人民和民族、敌我不分,有一点儿好处就可以丧权辱国、出卖灵魂的国人”有何不同?
“南京大屠杀”的不断重新书写,正是因为它蕴含的内质一直指向着当代的国际政治,指向着时代的主流思潮,指向着中国现实的前进方向。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正是从这一崭新的时代高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的回访,它激起的是我们如何更好地界定自我,面向未来,让悲剧永远成为过去,让我们的国家拥有一个永远不被外人支使、不被外人蹂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