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拉斯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杜拉斯传》读后感摘抄

2022-03-17 18:5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拉斯传》读后感摘抄

  《杜拉斯传》是一本由[法]阿兰·维贡德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拉斯传》精选点评:

  ●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在特别的这一百年里,书写了唯一的杜拉斯

  ●最好看也最难读的杜拉斯传记。如同杜拉斯的影子在谈杜拉斯,延伸到每一片阴影,每一个黑色的暗格。她是始终被神性反光照耀的女人。以为早已抛弃上帝,所以整个一生,杜拉斯都在迷路,清醒,反抗,服从,自由,再受束缚。她的一生就是一艘“黑夜号轮船”,在黑暗和光明中前进。令人动容的维贡德莱,这么写传记太伤神了。

  ●剖析很具體。很深刻。

  ●如果说另一本《杜拉斯传》采取了一种近乎虚构的写作方式因而对真实产生了背离感,那这本便是自带评论音轨,近似论文式的传记写作了。

  ●#《杜拉斯传》#,记述她传奇人生的时时刻刻,比如她从西贡回到法国,加入了法共,六年后又被开除出党。她开始正式写作,发表了最初的几部作品。离婚后,又同另一位志同道合的男人结婚,准备为他生养孩子。读人物传记比小说还来得起劲,特别是象这部文字优美、材料丰富、描写细致的传记。#读书#

  ●Kindle版超级烂,排版错误,索引错误,全都是乱的,作为传记也难以卒读。

  ●政治和爱在文学天赋里铸就了经典。

  ●大概是最好也是最难读的杜拉斯传记了。由于作者自身跟传主关系密切,能够从其作品文字、日常谈吐、社交生活、情感世界等来全方位地讲述传主的生平、思想和言行(特别是精神层面的),而上述观测点最主要地来自于杜拉斯的作品,使得这本传记更加富有文学气息和隐秘色彩,会不由得感觉是传主自己写下了这些内容,真的不像是一部传记!(阅读的过程很辛苦,只能说我读太少杜拉斯的书了。)

  ●应该可以8.0-8.5之间吧。阅读起来像是小说式传记。

  ●意识流写法写杜拉斯,开会摸鱼时看完的,很好。

  《杜拉斯传》读后感(一):多面体的杜拉斯……

  多面体的杜拉斯…… 出生于1914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亲身经历了20世纪全部风起云涌,不论是在德国纳粹占领时代,还是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杜拉斯始终是反叛的代言人,她的言行和热情始终迸发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如果说普鲁斯特为20世纪揭开了序幕,杜拉斯则为之画上了句号。 当我们回顾杜拉斯的一生时,不能忘记那股让她始终前行的动力,每一部作品都必须重新开始,好像严苛的命运总是让她身临写作的危险之境。 穿越百年,杜拉斯的作品和她的人生为何一直散发着巨大魅力?重塑这位作家的存在,是一个传记作家的伟大尝试,阿兰维贡德莱让读者感同身受杜拉斯的生命之痛,洞见成就一位伟大作家的必备因素,让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杜拉斯写作动力的秘密。 这是最好看也是最难读的杜拉斯的传记,尤其是对于本人这种对于其作品了解不多的读者,作者仿佛让杜拉斯的影子在讲述杜拉斯的故事,延伸到每一片阴影,每一个黑色的话题之后,毫无疑问作者自身跟杜拉斯关系密切,能够更多的从其作品文字,日常谈吐,社交生活,情感世界等全方位地讲述杜拉斯的生平思想和言行,特别是其精神领域发展的历程,而且作者时不时提出杜拉斯的作品与自己的传记内容相互印证,使得传记内容更加具有文学气息和隐秘色彩,毫无疑问,作者对于杜拉斯的作品了如指掌,倾慕之中也有些批判精神在其中,作者出色地追溯了杜拉斯的生命轨迹,童年时候的生活,青年时候的生活,成年之后的生活,揭示了杜拉斯永恒魅力的奥秘,前所未有的接近了她复杂激烈的一生。 总得来说,个人对于杜拉斯的了解好像是因为当年梁朝伟出演的电影情人,而这就是根据杜拉斯的作品改编,其余的杜拉斯的作品自己阅读甚少,可是自己也见过不下十个版本的杜拉斯的传记或者类传记作品,有些挖掘她的感情隐秘,有些影射她的政治主张,甚至有些只是单纯的想要惊世骇俗,而这本传记,作者用类似于虚构类手法回顾杜拉斯的成长成名之路,其中融合了杜拉斯不同时期的作品,而且作者用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去讲述了一个注定是在文学史上不平凡的女性的一生,如果对于杜拉斯作品不是太了解的人,个人建议先不要读这本传记,可以等等,个人评分8.6分,推荐指数四星。

  《杜拉斯传》读后感(二):情人

  得到听书:

  杜拉斯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激情是她世界的全部。她的激情来源由殖民地、政治、爱情三部分构成。

  杜拉斯出生在1914年,童年在印度支那度过,那片热带土地是杜拉斯人生记忆的起点。雨季、大海、炎热、丛林、殖民者、女乞丐,母亲的暴烈和顽强、小哥哥的温情和脆弱,这一切循环构成了杜拉斯创作的母题,集中体现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这本成名作中。

  杜拉斯亲历了20世纪的风起云涌,从法属海外殖民地印度支那的童年,到二战纳粹铁蹄下的法国生活,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中的积极表现,到女权运动的签名行动,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期的政治介入,再到和法国左派总统密特朗的亲密接触,杜拉斯从未停止过对现实世界的介入,始终在发表对世界的意见。

  与此同时,杜拉斯从未停止过爱和写作。她的一生有过五位情人,每一个都在她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少女时代在印度支那的中国情人,是她的畅销小说《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里的原型,更是她一生激情的源点。从丈夫罗贝尔·昂泰尔姆那里,杜拉斯感知了战争的创伤,萌发了对犹太人的同情,此后在写作和公共生活中,她不断为边缘底层人物说话。情人迪奥尼斯·马斯科洛是杜拉斯唯一儿子的父亲,杜拉斯的文学守护人和兄长,也是她1960年代参与政治生活的亲密战友。而花花公子热拉尔·雅尔洛,杜拉斯和他的恋情带有酒精的迷醉,这段爱情也是《广岛之恋》等名作的灵感之源。最后一个情人,扬·安德烈亚,比杜拉斯小将近40岁,两人共度了充满激情和冲突的16年,直至作家去世,他为杜拉斯晚年的写作提供了最后的灵感。

  杜拉斯的创作期超过半个世纪,留下了包括小说、戏剧剧本在内的70多部作品、19部电影,几百篇报刊文章、系列访谈和尚未发表的电影剧本。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法国及全球创下几百万册的畅销记录。她创造了文学电影的概念,《广岛之恋》等电影中诞生了新的电影语言。她是法国文化的骄傲,却也因为过于强烈的性格和言论而时刻处于舆论风暴中。正如后人所说,“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

  《杜拉斯传》读后感(三):杜拉斯传,读后

  《杜拉斯传》读后感(四):敢爱敢恨传奇女性的传奇一生。

  阅读杜拉斯传后试着写个简介,太难了,作者和译者的文字比我有力100倍,直接把内容照抄过来才能发挥作用,唉。。。。。。写了那么多,不发可惜了,留个爪。

  一、童年岁月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1914年4月4日,她出生在闷热而昏暗的印度支那嘉定市(即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她的父亲亨利·多纳迪厄是数学教师,出于理想主义,来到印度支那从事教育工作。对他们那一代人来说,奔赴印度支那,就是拓展法兰西的疆界,传播法国的文化和一个天真的梦想,坚信土著人需要文明,必须得到法国的护佑。他先后被任命为河内、柬埔寨的教授、教学主任,成为白人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母亲玛丽·勒格朗则生性狂野、桀骜不驯,主动申请到殖民地教育机构工作,来教授越南孩子法语,她的付出,她的生命力,使她很快变得受人欢迎,成了“穷人当中的无国界女王”和“田间的流浪者”。

  因为父母当时的地位,因此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在孩提时就见识了不少舒适惬意的官邸--她全家曾住过柬埔寨的王宫,她生活在古代支那落寞的余晖中,生活在佛塔和寺庙弥留的时光里,生活在季风的气息里,四处漂浮着麻风病。

  亨利·多纳迪厄一家共有三个孩子,大哥皮埃尔、“小哥哥”保罗,玛格丽特·多纳迪厄是最小的。

  玛格丽特4岁的时候,父亲得了殖民地的传染病阿米巴痢疾,于是申请回法国治疗。于1921年12月4日在法国病故。

  1922年,玛格丽特8岁,母亲带着一家坐上邮轮,第一次回国,旅程30天。这场旅行是她写作人生的引子,在漫长的旅途中,玛格丽特懵懵懂懂地体验了她日后所有的写作主题,以及她未来作品里的所有符号:放逐、流浪、行李、无定所的夜、变化多端的事物,万为重要的,是船舷之外始终相伴的海景:深邃的海、阴暗的海、大浪滔天的海,吞噬一切的海。《情人》中那些描绘大海及其奥秘的华丽篇章早在此时就已铭记在她的记忆之中。

  来到了杜拉斯镇。没错,就是杜拉斯镇,玛格丽特·多纳迪厄之后改名为玛格丽特·杜拉斯就是来源于这个镇。她记住了所有那些触动过她的画面:冷杉林、杏子林、起伏的田野,听到了桤(qi,第一声,树的嫩叶可作茶叶代用品)木林中刮过的风,看到了安静而冷漠的母牛、繁星满天的夜晚、田间的劳作、里厄托尔河静静的河水、地势较高的村庄里的生活、赶集或看电影的日子。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极富法兰西风情的神话,将呈现在她1943年发表的小说《厚颜无耻的人》中。

  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她爱好叙事和宽泛意义上的讲学,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在玛格丽特的“童年严重创伤登记薄”上有这样一件事,有天,她经母亲允许,从田间把走失的母牛赶回家时火车撞上了母牛,一只角折断了,留下一个鲜血喷涌的洞口。玛格丽特紧紧地抱住母牛,听着它哞哞的吼叫声,想要给它温暖,给它生命。这次经历是苦难,是痛苦,也是孤独。这件事成了她想象力的一个新主题。

  两年后,因为母亲的工作,他们一家不得不拍卖掉房产,回到印度支那,玛格丽特虽然还很小,但已很有心智,她把她在法国经历的一切全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间,《厚颜无耻的人》、《印度之歌》等作品就是源于此。

  她的童年里有游廊、有无精打采的树木,有石雕栏杆和铺着珐琅瓷砖的露台,有白色的漆木家具和藤椅,有飘摇在悠悠河水上的木舟,有擦肩而过的原住民的白色身影和安南的挑水工;还有她的小哥哥,每天晚上过来睡在她身边的小哥哥,那个打开她心底隐密之门的小哥哥。

  杜拉斯的传奇就这样开始了。12岁那年,她向母亲宣布,她开始写作了。

  二、开始写作的杜拉斯

  她的母亲买了一块地,用了二十年的积蓄,但是很快发现这块地无法耕种,她的母亲固执地复种,却只是徒劳。看着母亲在被毁掉的土地上叫喊,怒吼,为此母亲向官僚的殖民地政府部门发起挑衅,却最终沦为社交晚会上的笑谈。母亲在殖民地社会中的斗争让玛格丽特从中隐约看出了一种宿命般的东西,她惊讶地发现了“人生的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荒谬”。

  玛格丽特12岁了,已经有了叛逆心理,看着母亲在殖民地中的疯狂,某种可怕的东西在她的心里发芽,她像她母亲那样叫喊,那样咒骂,她处于一种疯癫状态。在全家去海滨小城龙海度假时,她第一次来月经,却让她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以为自己的血是祭品,开始痛恨母亲和大哥,在这个月里她辱骂和嘲笑上帝。她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野蛮和隐藏在那里的无底深渊。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恨,激烈而狂野的冲动,她和她的小哥哥组成了一对,没什么好解释的。

  15岁那年,她遇上了一件与她终生相伴的事情,在永隆,她迎头撞上了新任总督的夫人,伊丽莎白·斯特里德特,玛格丽特很快将她幻想成安娜-玛丽·斯特莱特,日后她多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这个幻想的姓名,是她写作的启动器。她喜欢观察殖民地社会,观察处于各个阶层的人群,尤其是伊丽莎白·斯特里德特,甚至有情人为她殉情自杀,后来在《地方》中,杜拉斯写道:“有的时候,我心想,我是由于她才写作的。”在伊丽莎白·斯特里德特身上,杜拉斯喜欢的是她对殖民地生活的蔑视,她作为社会边缘人物的人生,她在招待会上独特的出场,以及她突然转向另一种生活,进入欲望的地狱的感官的丛林。她羡慕她。

  在去西贡的渡船上,她遇到了她的中国情人,在她记忆中与这个中国情人之间交织的是激情、欲望、欲望中的欲望。《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源自于此。

  当时的西贡被称为“远东的巴黎”,那是一个人造的、仿制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秩序,盛行着心灵的腐化和错乱。在这种环境下,玛格丽特首次接受了知识培养,从书本,从世俗的伦理,从处于浓郁的湿热之中的江河与森林中。

  她开始痴迷于电影院,沉溺于这种感觉,与此同时,她的心底始终保留伊丽莎白·斯特里德特现身时的场景,日后,她将让她涌现在她的书中,没人知道她的人生中闯入了这么一个人,一个由“女性”和“死亡”交织而成的形象,一个游荡于殖民城市,和她一样居无定所的流浪者的形象。

  玛格丽特的十八岁生日是在法国庆祝的,却在那年不小心怀孕,在男方母亲的安排下,在母亲的眼皮底下偷偷堕了胎。

  这一切近乎不真实的真实生活,都构成了她写作的框架,成为了她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后来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之后她的风格成为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新小说。

  三、杜拉斯与战争

  在巴黎法学院,杜拉斯邂逅了罗贝尔·昂泰尔姆,在战争到来前,他们渡过了一段灿烂美好的幸福时光。

  杜拉斯在分娩时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那种可怕的痛苦和空虚的感觉将她笼罩。这道巨大的创伤与其它痛苦记忆一起,为她未来的作品提供给养。

  1942年7月,在昂泰尔姆帮助下,杜拉斯在汉奸贝当政府的“图书业联合会”工作,此时真正的创作被阻止,大部分书稿落入法奸作家或通敌作家之手,杜拉斯时不时帮助一些作家得到批文。杜拉斯的双重人格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定型并得到公认,在街上看到戴黄色六角星的犹太人她不会发怒,她痴迷德国人的无耻行径,更糟糕的是她已经能够理解日后在《广岛之恋》中所说的“灵魂的混乱无序”,因为她会为爱情甚至于爱上敌人。

  她开始玩弄三角恋,并致力于让其他两个男人结下“友谊的果实”,她知道,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违犯各种法则”,她把自己变成编剧,想让另一种爱情观念得以流传,使另一种力量得以形成。此时的她,对女权主义的介入尚未公开。

  “厚颜无耻”是本书作者在此给她下的结论。要知道,成就她名声的,首要的是她的私密生活。为她的美学观提供给养的,始终是这种颠覆性的倾向。

  著名的圣伯努瓦街5号就是在此时租下的。

  同年,她的小哥哥死了,死讯传来,杜拉斯陷入疯癫,她仿佛魂不附体,“他把我拉到他身旁,我死了”,她这样写道。小哥哥是她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让她免于疯癫,现在她进入童年阴影的深渊,大哥的阴影重重袭来,正是这样的深渊,她的人生开始得到诠释,她的作品才能得以理解,重要的是,这些事件留下的痕迹,她开始一直处于被摧残中。

  1943年,《厚颜无耻的人》出版了,“玛格丽特·杜拉斯诞生了。”因为她宣布不再姓多纳迪厄,她将童年时的家乡杜拉斯镇作为姓氏。她为了成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不合法的人,所以她将接受这个名字。写作,就是把自己溶解到作品之中,用自己的凄苦和痛苦对书进行耕耘,“只要我一直不存在,它(书)才切实存在”,杜拉斯这样写道。

  之后丈夫昂泰尔姆被盖世太保抓走,下落不明,杜拉斯开始更积极地介入时事,在《自由报》报社成立了一个“寻人处”,通过各种渠道帮各个家庭寻找被关入集中营的家庭成员,激励杜拉斯的,源于她的痛苦和狂怒。在1985的《痛苦》一书中,她描述了这种痛苦,它就像黑夜一般,是野蛮的,一直盘旋在她的黑夜里。当年的写作就是呼喊,这就是写作,是一瞬间撕裂的呼喊。

  为了找到丈夫,她甚至与逮捕他的盖世太保拉比耶开始交往,她总是经历着这样的极端处境,寻找着人们走投无路、落入某些神秘之手的极限时刻。她探索着拉比耶的灵魂与他的行为,试图看穿推动他的所有动力,而每当这时,她便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

  战争胜利后,她反对戴高乐,认为他的掌权是一场政变。她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总是确信自己处于真理之中,她对所有那些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发出凶恶的诅咒。但与这同时,她仍然不放弃追逐幸福,追逐一个安定的港湾,于是,她为自己在诺夫勒堡买了一处真正的房屋,作为自己的停靠港。

  四、步入中年

  对于所有那些从一开始就承认杜拉斯才华并追随到她到最后的读者来说,《琴声如诉》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古典悲剧的法则得到保留,如语调、地点、情节的统一性,此外杜拉斯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阐明激情的神秘机制、欲望的反复侵袭以及神秘的心灵共鸣,同时竭尽全力地洞悉一切,这是一种深度创新。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她的奠基之作,动力源于哀悼童年,哀悼小哥哥,哀悼失落的母亲的爱,哀悼印度支那,这份哀悼威力无比,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被列入了龚古尔文学奖(设立于1903年,每年颁发一次,面向当年在法国出版的法语小说,是法国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奖)的候选名单。

  《广岛之恋》大获成功,扰乱叙事的正常步调,用一些导致方向发生偏移的次要情节和一系列偶然事件使叙事时不时地中断,这种她不但擅长而且从此将为她所特有的方式将促使未来的小说专注于倾听时间。

  整个60年代,杜拉斯不停地发表作品,小说、戏剧、电影剧本累计计二十部。这些作品意味深长,富有口语特色与想像力,任何表演艺术都能对其加以利用,使其再度焕发新的生命。

  1969年出版的《毁灭吧,她说》,从书名开始,杜拉斯开始对小说进行新的挑战。“没有身份”,“再也没有句子”,“词语在起着所有作用”,再也没有文体,杜拉斯执着于破坏旧的制度。当时她55岁,她远离所谓的女性文学,强烈渴求探求灵魂的中心,她致力于接近的东西无性别、无身份、无参照,但触及到了生命中最隐秘的部分,布朗肖(法国一个孤独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比较艰涩,不大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为人也比较低调,不太愿意接受传媒的采访,所以许多读者都对他不太了解,但他的思想对法国的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萨特、福柯、罗兰·巴特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评论说:“不是用现存的颜色来复制现实,而是寻找颜色创造生命的那个点。”

  五、晚年的激情

  1980年,66岁的她出于某种反叛的本能,给从1975年就开始向她写信的年轻的扬·安德烈亚回信,于是,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人的爱情开始萌芽,对于杜拉斯来说,酒、写作、爱成了抵制时光流逝的办法。美妙的是,她对扬的爱情仿佛实现了她的乌托邦。为爱而爱,为死亡而死亡,爱等于死亡,“虽然我表面上喜欢你,其实我只喜欢爱情本身,它并没有因为选择我们的故事而毁灭”杜拉斯如是说。

  两个人关上门,喝红酒,喝黑咖啡,除了写作就是喝酒,杜拉斯完全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她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这对疯狂的情侣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继续痛苦地不停地写作,定作。

  于是,作品不断问世,思考的问题更广更矛盾,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她的核心问题,爱情。爱情赋予了她激情,《坐在走廊里的男人》是写给扬的,充满了性,《死亡的疾病》、出版了《阿伽达》,并在同年拍摄了电影。杜拉斯对酒精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写作,她不得不同意接受解毒治疗,扬始终陪伴左右,在爱情的力量下,在对写作的渴求中,她奇迹般地复活。1982年人们发现她在意大利拍摄《罗马对话》。

  她重拾自信,1984年出版的《情人》一书大获成功,并一举夺得龚古尔奖。

  爱情再一次给了她写作的力量,她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写作,她又充满了爱情、希望和激情,现在,她的一生又要回到那遥远的童年,那遥远的国度,那遥远的回忆,她的遥远的中国情人,于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又一次大获成功!

  杜拉斯一生有七十多部作品,近二十部电影,杜拉斯的人生中总有这种时代的宿命,她总是超越同时代人,像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样,能够凭着盲人般的敏锐而看破众生的秘密,而世人却无忧无虑,在客厅里或藤架下跳着波尔卡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