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读后感锦集
《五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味》精选点评:
●闲来无事偶然遇见的书 也只适合闲来无事的时候看。内容竟能激发唾液的分泌....只能说写的很诱人吧...当他专注于写鸡枞的时候我竟然把他和《昆明的雨》这篇课文联系起来了 还专门去查了查 果然是同一个作者 通过他的描写感觉他的老家在天涯海角..无论何处的美食 都描写的活灵活现(这个用词可能不太准确) 但是总体来说有些无聊 我这个好动的人没发安静的坐下来读这么一本书
●旅食几十载,侃侃人间事
●大多看过,再看还是饿。
●也是个爱生活的人呀,西南联大期间还不忘发现好吃的呢。 说的人也想尝尝昆明的糖炒栗子… 说到青菜总会想起一句话,没吃过马兰头,便不懂浙东人的温柔。 写的细腻,并且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书,比如高邮人王西楼画的《野菜谱》。 美中不足的是可能因为是合集,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所以有些例证字都不改,颠过去倒过来的说。 有些章节写的极妙,看着就能下酒,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小散文,好读。
●略有意思,但写吃来说还是梁实秋更胜一筹。不同篇章里面有相同的描述,重复之处不止二三。
●图书馆借的,不过这是一基本适合随手翻阅而不是赶着读完的书。
●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真的是不会吃也不关心吃啊。
●睡不着才翻的这本书,翻了更睡不着了… 从荠菜到干丝再到狮子头…我想回家了… 发现和汪老共享一些方言词汇,有点开心。
●每天睡前看几篇,总算看完了,下面可以包草随园食单和东京梦华录了
●少部分内容有重复,汪老有时候也会骗稿费的
《五味》读后感(一):豪放的讲究
书架上随手拿下的书,一打开就被吸引了。拜《舌尖》所赐,近几年吃文化迅速盛行,本来已经对谈吃感到腻味了,但是汪老这么朴实的文字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
京味儿十足的语言似乎更适合谈吃,很讲究,但是并不挑剔。说来看简介我才知道汪曾祺是南方人,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汪老对吃的研究相当有见解,也很接地气。每天饭前看一篇,食欲大增,即使明知晚饭就是稀饭咸菜,也觉得是无上的美味,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五味》读后感(二):生活的兴趣广一点
一周内慢慢悠悠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五味》,之前在准备看本书的时候,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评论说,看汪老写吃,手里一定得备些小食,不然会越看越饿。可惜我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教室,不能带零食,便只能垂涎着想象书中的美食。 这本书一共有38篇散文,都讲饮食,优点是汪老的文字简洁有趣,缺点是有些章节重复了。 汪老着重“饮食文化”,他认为饮食是代表了一方水土人情的。一方饮食,一方文化。 喜欢他这样形容四川的饮食文化: 四川人真会吃,凡菜皆达于极致,浓就浓到底,淡就淡到家。这样才称得起是“饮食文化”。 近来网上出现了好多黑四川饮食的话,四川饮食无非麻辣两字,什么菜都重油盐麻辣,失了食物本味。作为一个四川人,看到这样的话,只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怕是不了解四川饮食。 川菜调味,并不止麻辣两项,川菜主混搭,酸、甜、苦、辣、麻、咸,调味之复杂,可谓各大菜系之首。可能川菜出了四川,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变化,外地吃的,总不够正宗。 喜欢汪老在一篇散文里写: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儿。 希望自己能成为对生活兴趣广一些的人。
《五味》读后感(三):汪曾祺《五味》
冬莧菜,藠頭,昆明寶珠梨、宜良石榴、桃、火炭梅、木瓜、地瓜、胡蘿蔔、核桃糖、糖炒栗子,高郵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虎頭鯊、昂刺魚、硨螯、螺獅、蜆子、鵪鶉、斑鳩、鵽、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昆明汽鍋雞、廣東鹽焗雞、四川怪味雞、常熟叫花雞、山東炸八塊、湖南東安雞、德州扒雞,白斬雞,油淋雞,燎雞雜,昆明宣威火腿、火腿骨熬湯、火腿油燉豆腐、金錢片腿、鍋貼烏魚、醬雞腿、吉慶祥火腿月餅、清湯紅燒牛肉、領肝、撩青、牛大筋、牛乾巴、蒸菜、雞樅菌、青頭菌、牛肝菌、乾巴菌、雞油菌、乳扇、乳餅、炒雞蛋、炒青菜黑芥、韭菜花、茄子酢,拌菠菜、拌蘿蔔絲、拌幹絲、煮幹絲、扡瓜皮、炒包穀、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拌裡脊片、塞餡回鍋油條、鳳尾魚、廣東香腸、茶葉蛋、油炸花生米、五香煮栗子、煮毛豆、鹽水鴨、水晶肘子,手把羊肉、白煮全羊、蝦子冬笋、蝦子豆腐羹、煎餅裹葱、鍋盔裹葱、涮羊肉、切膾、河豚、泥蚶、羅漢齋、糟溜魚片、蔥燒海參、蘇州松鶴樓乳腐肉、四川樟茶鴨子、鎮江刀魚,油炒飯拌蘿菠、拍水蘿蔔、水蘿蔔切片汆羊肉湯、燒小蘿蔔、切片青蘿蔔、白蘿蔔燉排骨(猪肉)湯、白蘿蔔燉牛肉、炒蘿蔔條,酸菜白肉火鍋、羊肉酸菜湯下雜面、酸笋肉絲汆湯下麵、酸笋燉雞、酸飯、無錫炒鱔糊、四川夾沙肉、廣西芋頭扣肉、番薯糖水、小鍋米線、燜雞米線、爨肉米線、鱔魚米線、葉子米線、羊血米線、湯餌塊、炒餌塊、菠菜炒粉條、八寶糯米雞、十香菜、芝麻醬燉黃花魚、芥末墩、燜葱、水煮牛肉、幹煸牛肉絲、燈影牛肉、紅油水餃、臭鱖魚、炸斑雞、毛豆腐、屯溪燒餅、醬鴨、油爆蝦、切細絲拌海蜇、翡翠蛋羹、炒蔞蒿薹子,花生糖、豆腐腦、糖豌豆粥、豌豆黃、煮豌豆、燴豌豆、湯米粉加荷蘭豆、毛肚火鍋、鹽水煮毛豆、炸醬麵、炒麻豆腐、熏青豆、粉鹽豆、龍口細粉、油豆腐線粉、冬菇扁尖湯、銀絲牛肉、螞蟻上樹、清水下雜面、川北凉粉、燜扁豆麵、炒棍兒扁豆、炒猪血、炒蓮花白、魔芋豆腐、鹽煮芸豆、芸豆粥、芸豆卷、赤豆湯、赤豆冰棒、小豆粥、小豆氷棍、保定醬豇豆、開花豆、忌廉五香豆、油酥豆板、四川北碚怪味胡豆、臭豆腐、豆腐乳、百頁結燒肉、炸響鈴、獅子頭,鎮江肴蹄,乳腐肉,醃篤鮮,東坡肉,梅乾菜燒肉,黃魚鯗燒肉,火腿,臘肉,夾沙肉,芋泥肉,白肉火鍋,烤乳猪,松鼠鱖魚、幹炸鯚花魚、炒昂刺魚片、烤鱔背、熗虎尾、紅燒鱔段、雪花蛋、桂花蛋、破酥包子、玉麥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紅燒海參、脆皮魚、醬羊肉、內蒙古奶茶、西藏酥油茶、奶皮子、稀奶油、奶渣子、羊貝子、燒羊腿、清蒸羊肉、拔絲羊尾、拔絲山藥、拔絲洋芋、拔絲蘋果、拔絲香蕉,芝麻醬面、蔥花餅、綠豆稀粥、烤羊肉、蕻炒冬笋肉絲、皮蛋拌豆腐、油汆果肉、烏賊魚鹵雞蛋、汆明蚶黃泥螺下酒、南翔饅頭、狗不理包子、綠楊村包子、咖喱牛肉麵、雪菜肉絲麵、八寶辣醬面、大排骨面、小排骨面、上海菜肉餡大餛飩、上海純肉餡小餛飩、雞鴨血湯、梨膏糖、鴨肫肝、龍虱、甜支蔔、鹹支蔔、檀香橄欖,燉豬頭、東坡雲須澆杏酪、山羊肉煮碎米粥、黃魚羹、驢皮湯,麵茶,豆汁兒。 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五味》读后感(四):谈谈人间五味
又是一年腊月时。
某日下班回到家里,看见妈妈腌制了一大坛腊肉,厨房还挂着十几串香肠。再过了几日竟又看到了她在制作腐乳,将一块一块霉豆腐,裹上鲜红的辣椒粉,装入坛中,一旁的我看的是垂涎欲滴。可惜,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吃上一口。不过,腊肉倒是很快就能尝鲜了。这是我至今依然最爱的菜品,喷香的腊肉配上山里特有的冬笋,冬日里围在炉子旁边,我一顿可吃上三碗米饭。
腊肉冬笋中国人最讲究吃食,不仅要味道好,还要看相佳,因此,便有了色香味俱全。若要美食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需要这个作者是一位吃学家,还得是一位美学家。私以为,汪曾祺先生就非常符合这一人设。
汪曾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是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因其在文学上讲究唯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尤其是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却又不失美感,虽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却又自有章法。
汪曾祺先生是个会吃的人,因此,他写过很多关于吃的文章,这本《五味》就是汪曾祺谈吃的散文的合集,里面既有家乡的美食,又有各地的美食,既像谈吃,又像谈人生。
汪曾祺《五味》一、别有风味的野蔬
咸菜文化
著名作家高晓声说:什么是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咸菜,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入冬之时,将青菜或者白菜砍后洗净,晾干。放入腌菜的缸中,一层一层地撒上粗制的盐巴,最后盖上盖子,进行腌制。一般四到五天就可以吃了,一直能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制咸菜炒青菜
说到炒青菜,全国各地均食之,这里所说的炒青菜有何不同呢?袁枚在他的烹饪著作《随园食单》里这样写道: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汪曾祺先生崇尚的的炒青菜,就是用刚刚采摘的新鲜青菜,用荤油爆炒,不搁水或者很少放水,最大限度保持青菜的色泽和味道。
爆炒青菜马齿苋
马齿苋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因此我国南北各地都能看到这种植物,可以用来入药,或者烹食。不过很多人吃不惯它的味道,但是在古代,马齿苋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蔬菜。
二、菌类族谱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菌类的生长,那里生长着全国三分之二的菌种。在《五味》一书中,汪曾祺先生这样说道: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
常见的牛肝菌
牛肝菌,正如其名,面如牛肝,肉厚柄壮,事宜炒食。不过,在《五味》一书中,汪曾祺先生特意强调,炒牛肝菌一定要多方蒜片,那种很薄的蒜片,不然吃了会头晕。而蒜片正好可以中和这种不适感。
牛肝菌名贵的鸡枞菌
鸡枞菌被称为野生食用菌之王,一般生长在田野间的白蚁窝上,菌盖很小,但是菌柄很粗,我们吃的就主要是菌柄。鸡枞菌味道鲜美,正似肥母鸡的味道,却又独有菌子的香气,因此得以称为菌中之王。
鸡枞菌其貌不扬的干巴菌
干巴菌,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种,一般生长于七八月雨水充足的季节。黑乎乎的,汪曾祺先生形容它像一个被踩了的马蜂窝。由于生长在山野间的松树见,故而干巴菌还包裹着很多的松毛等杂草,择起来很麻烦。干巴菌与五花肉同炒,再加上青辣椒,味美异常,虽是菌子,却带有陈年的火腿味道。
干巴菌三、好吃的鱼
塘鳢鱼
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叫土不鱼,有的叫虎头鲨。生长于浅滩或者河溪的底层,塘鳢鱼一般可以用来清炒、椒盐,或者熬汤,都非常美味。不过,塘鳢鱼并不是一开始就位列珍馐,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道上不了台面的菜。有袁枚的《随园食单》为证:杭州以土步鱼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
塘鳢鱼氽汤鳜鱼
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中这样写道: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
新鲜的鳜鱼可以用来干煸、糖醋,或者烧汤,其味鲜嫩、细腻。另外,鳜鱼还有一种非常著名的吃法,叫做臭鳜鱼。臭鳜鱼是徽州菜的代表之一。相传,过去贵池人用鱼篓挑着鳜鱼到徽州去贩卖,由于路途遥远,等到了徽州的时候,鱼已经发臭。徽州人将其烹食之后,发现味道极美,于是就有了臭鳜鱼这道名菜。
臭鳜鱼的制作过程中,必取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保持温度为25度左右。以期最大限度保持鳜鱼原汁原味。腌渍七天之后,用猪肉煸炒,红烧至汤汁收缩,美味异常。
干烧臭鳜鱼四、蒙古一绝——手把肉
蒙古有一绝——手把肉。羊肉是现杀活羊,直接掐断羊的主动脉,然后开膛剥皮,这个现场,几乎很少溅出血迹,这也是蒙古人的绝活儿。
将羊肉切成大块,放在滚开的开水里面煮熟,配上酱油,韭菜花等作料,沾着吃,味鲜无比。
手把羊肉五、昆明菜
汪曾祺先生在昆明待过很多年,因此,对于昆明菜,他是有独特感情的。
昆明菜虽不属八大菜系,但风味却也卓尔不群,注重保留菜的本味,因此昆明尚蒸菜。用小笼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摞在一口大蒸锅上,蒸的菜酥烂,连骨头能能够嚼碎。最为著名的要数汽锅鸡了。
汽锅鸡以云南建水县特质的一种陶蒸锅为最佳,专门用来蒸食物,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制造这种汽锅。汽锅鸡的主食材是产于武定的肥鸡,因为这种鸡肉质肥而不腻,香气扑鼻。在蒸的过程中将汽锅缝隙堵上,让蒸汽凝结成美味的汤汁,最大限度保留鸡的原汁原味。既是一道美味佳肴,又是滋补尚品。
汽锅鸡世间诸味均可尝试,不必偏于某一类。比如,广东人遍尝野味,蛇与龙虱都吃过;云南傣族人爱吃苦肠,就是牛的肠道未消化完的粪水,用其沾着肉吃。这些人间五味,尽管杂陈,却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