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锦集

2020-10-23 04:3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锦集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是一本由铁凝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精选点评:

  ●感觉很多评论没有切中要害。有些文章感觉是高中生的水平,比如,竹子上树。

  ●集散文与回忆录为一体 斟字酌句 小心翼翼 似品一杯煮过了酒 但少辛辣醍醐灌顶之感

  ●我的文学有时候也对生活不恭敬,那是因为我渴望文学更神圣。/文学创作和有些领域的竞技比赛是不同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有耐力的、更踏实的积累和沉淀。/作家如果没有能力战胜干扰,写不出东西就责怪社会环境不好,也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心灵的懒惰。/在艺术上抵达更有活力的新大陆,说不定要借助的正是古老的旧桥。

  ●灵魂永远骚动着渴望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本书最能引起反响的还是康德的这句话!

  ●散文的魅力是人生啊 嗯………… 有的还行 有的有点过于矫情了……

  ●最好的篇目是和大江健三郎的对谈——说白了还是大江好玩@_@,送鲁迅先生的信笺(我也想要!),大江喜欢沉湎于一系列“永远有多远”,不要送非得买莫里森的诗集,然后他回赠给铁凝了(两个诺贝尔签名!我要!)夜晚祈祷声音降临的两个玄学小说家。当然了会聊到莫言。 其次“何不就叫杨绛姐姐”,对前辈期期之感一直到读到那句——“初识铁凝,颇相投。”该怎么称呼呢?杨绛先生?杨绛杨绛奶奶?杨绛妈妈?……“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杨绛看国家地理,刷还珠格格,知道“蒙奇奇”,awsl

  ●出得是因为名字美,后来因为有采访铁凝的打算遂开始读,断断续续读了好久。

  ●题目挺有意思的,书里披露她与大江健三郎,杨绛等人的深情交往细节也是有趣的,另通过她的笔触认识马识途,诗琳公主等有趣的文人,也算值得一读,可见铁凝作为官僚体系级别最高的作家,拥有的文化资源之高端而丰饶。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是,伊的文笔还是笨拙的,空洞的,部分散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怕是连优秀高中生作文都不如。

  ●实在烂的像屎一样

  ●看不下去了 文字没有怎么吸引人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一):对铁凝一篇写母亲文章的印象

  (不打星无法发表,所以打了星。以为是论坛。)

  不记得什么时候了,偶然看到过一篇文章,铁凝写她母亲。

  讲到母亲匆忙准备晚饭,急匆匆照料孩子吃饭,然后一个个安顿好孩子,一系列动作都是快节奏急慌慌的。

  这一切忙乱结束之后,母亲终于安定下来,能够安心满足、气定神闲地去看书了。

  对这一段印象很深刻。

  有这样一个急于从俗务中脱身去读书的诗意母亲挺好的。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二):读铁凝散文:《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铁凝散文二:《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三联版的这个散文集,是铁凝最新的散文集子,买的动机就是一篇《何不就叫杨绛姐姐?》。其实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太装。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可谓怀人篇,包括日本大作家井上靖、大江健三郎。中国的文人编辑章仲锷,作家汪曾祺、徐光耀、贾大山、马识途、张洁、杨绛,以及泰国公主作家诗人诗琳通。第二辑是讲演录;第三辑是采访录。精彩在第一辑,特别是写贾大山、徐光耀、杨绛、诗琳通的几篇非常精彩。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三):题目很有意思的

  题目很有意思的。大量篇幅,如她与杨绛先生深情交往的细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文学对话等,都属首次发表。

  书中既刻画了杨绛、马识途、汪曾祺、贾大山、张洁、井上靖、大江健三郎、诗琳通公主等文学家,也精选了作者在国际重大文学论坛上睿智、激情的演说,更可见深度对话中的真诚、犀利。

  作者以诗意之笔,将多年来铭刻于心的人和事,生活态度的真诚,对文学的坚守,与智者文豪的畅谈,对促进中外文艺交流的努力,一一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兼具文学性、思想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读后感(四):忧郁的左眼

  最近工作繁多,阅读上的功利心重,不想“浪费”时间,读书难免挑挑拣拣,四目张望,难以取舍。于是,心浮气躁,手忙脚乱。像是初秋的落叶,秋风乍起,未到叶落归根之时,却随风而起,盘旋中自然是安静不得。

  机缘巧合,偶遇铁凝的这本《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顷刻就被标题所吸引,为什么眼里有泪?又如何以目为耳?

  1

  大江健三郎先生在一部小说里,借着为即将分娩的女性的敬慕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新期待:我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倾听那里正无言讲述着的内容,倾听着用既非英语亦非日语,大概是为新地球而准备的那种宇宙语言朗诵的叶芝的那些诗行···我感觉你将产下比最新之人更新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新的人。作者铁凝为这番表述感动不已。同时,她也在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倾听大江先生在传记中的娓娓道来。她说,听尤为重要,仅有看见是不够的,人必须有能力倾听,才有可能抵达一座文学、精神、人生森林隐秘的深部。

  生活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眼见不一定为实,或者只是精巧琢磨后的表象。生活需要倾听。不仅听人讲述,也要听己之音,体验心灵、自我的成长和超脱,体验生活体验本身的意味。看是本能,听是技能。会倾听,就要对生活、自己、他人足够谦卑,当眼中蓄满泪水,与过去妥协,向未来招手,才能真正做到“倾听”。

  作者在书中说,每当阅读大江先生时,仿佛看到其笔下的“燃烧的绿树”,带来一种沉静而热烈的感觉。我想,这里言说的,或许就是超越“看”的“听”。网络中众声喧哗,人们大声叫喊,此起彼伏;倾听者不知所措,茫然应对;旁观者目不暇接,兴奋不已。没有人愿意倾听,没有人懂得倾听。一些弥足珍贵的声音在,在网络的浪潮翻滚中阒然不见。

  私以为,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他人,应该像眺望一片广袤森林一样,看浓重的绿色火焰一般撞击视网膜,朝气不衰,生机盎然;也应该闭眼倾听,风吹过层峦叠嶂,呼啸而过,听山音回响。这样,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体会到森林里“辽远阔大,丰沛、隐秘的地下水浸润其间”。

  2

  李海鹏在微信公号发过一段信手拈来,甚至“胡说八道”的文字,又清新无比。他说,车堵在了新华门和天安门之间,只能看浮云、城楼、红旗、灯笼。突然间,故宫里飞出一片乌鸦,遮天蔽日掠过长安街,扑棱扑棱好像飞不完,就觉得欢喜不尽,以为永远也飞不完呢。结果,“后来,咻,最后一只飞过去,真没了。”这短短的文本,不过600字,之前,他写了1987年沈阳水晶之夜、辽宁对香港队足球比赛以及铁西区的工厂。似杂乱无章,却生机勃勃,像是长在大坝边上的密密匝匝的荒草。

  作家有两种,一种是看清事实,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地娓娓道来;一种是看透世事,却顾左右而言他,在文字中重新理解现实生活。李海鹏如此,在这本书里的铁凝也是如此。

  这本书是作者散文、演讲、对话的集结,是各类思索的杂糅,没有小说的精致逻辑,有的是作者对待人、事、物的态度、性情。以及,如上所述,那种超越现实生活,力透纸背的洞察。

  对,是洞察,才让这些文字为人称道,感慨万千,触动千万种思绪,却又难以言说。之前,读一些小说和其他作品,纯粹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读故事、读语言,读纸张背后却又言说不出的东西。这本书里有许多作者的演讲,多是一些宏大主题以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因为不是专业论文,没有佶屈聱牙的词汇,浅显生动,在这些讲述里,我读到了一部文学作品背后的脉络,它的酝酿、书写、涂抹,以及字词句背后的情怀所在。那些说不出来的东西,经由作者娓娓道来,许多问题豁然开朗。

  喜欢的正是这种犀利的眼光,剖开现象、琐碎和习惯,另辟蹊径,呈现别样的美。这本书里呈现的,不是发现本身,而是过程,也告诉了我们阅读的意义:

  今天的读者为什么需要小说和诗?也许那时因为文学能够呼唤出潜伏在你心中诸多你所不深知的情绪,从而激起你多样的思想或某些隐秘的美感。你因欢愉而思想。这时的思想就如中国诗人西川所言:“思想不是填空练习,思想是另起炉灶。思想到极致的人,即使他悲观厌世,也会独自鼓掌大笑。”

  另外,那时“极致”一词还没像今天一样泛滥成灾,呈现本源的含义。

  3

  这本书到不适合正襟危坐地读,因为它比小说更加易读易懂。既容易沉浸其中,也能轻易挣脱出来。除非碰到那些隽永而又意味深长的句子。或是引用,或是原创,都让人爱不释手。这感觉,就像是瞅着天空中的厚重云朵,给太阳勒出一道金边,慢慢欣赏,不觉时间流淌,直至夕阳西下,烟消云散。

  比如:

  谈及蒲松龄以及文学艰难的行进,她说:电灯照亮房间,哲学照亮思想。文学照亮思想的表情,照亮人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轰鸣,那些褶皱。

  回忆与百岁老人杨绛交往印象,记得老人住在水泥地面、墙壁雪白、无装饰的房子里,天花板上有几个手印,那时钱锺书活着时她蹬着凳子换灯管留下的。

  作者一直被山村孩子写在石板上的三句话所鼓励:“让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她说,包括这个淳朴孩子在内,每个人都有困境,但也有向好的情怀与尊严。

  在演讲里她反复提到两句话:一个是美国作家的信中,“请原谅我把信写得那么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另一个是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变美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些句子只是这本书的一个剪影。轮廓清晰,但细节隐匿,若要知道这些句子的背景以及更为厚重的涵义,真得捧起书来,跟随作者的思绪,超脱现实而有回归现实,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参悟汉语的美感。虽然对作者形容词叠加的偏好不太喜欢,总觉得啰嗦做作,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让人心生亲近感的好书。

  温暖的书,一种是像《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这样,想大夏天的冰水,大冷天的棉被,简单直接,抵达痛处。可读过之后,印象寥寥,如同经过磨皮、液化各类修图手段后的照片,看似美好,实则空洞。这本《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是另一种,文字干净清透澄明,透露出对日常生活琐碎的体谅,对生命无常的悲悯,对世间百态的情怀。

  这本身便是一种倾听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