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经典影评1000字
《冬天里》是一部由彭士刚执导,刘文礼 / 潘凤志 / 刘喜山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天里》精选点评:
●在国产片中属于中上水准,很写实的风格展示了农村老年人的艰难生活。影片中多次展现了老人所受的罪,虽然有导演苦难堆积卖惨的意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再加工的手法,不可诟病。
●摄影和表演无可厚非,就是剧本有些生硬。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确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整个世界没有一丝暖色,所有人物都满怀恶意,这就显得有些刻意了。感觉恶人之所以是恶人是因为剧情要求他们是恶人一样,就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阐述和呈现的不够,导致了这部以现实主义标榜的影片恰恰有些不现实。
●冬天里,一位暮年的老人,走向生命的隆冬。《冬天里》的导演呈现了赡养老人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很真实也非常沉重,留给观众探索的是如何去解决。但有些镜头像是在拍纪录片,部分情节有些生硬,过于刻意渲染气氛了。
●零下十几度,冷不过人心。
●看着太心酸了,一个没有亲情只认钱的社会比这冬天更冷
●压抑,克制,揪心,孤独,卑微却坚韧。我在想自己老了会怎样呢?
●处女电影,肯定有不足地方。一些不够明确的意图镜头可以说算是一个缺点。但没办法很爱现实主义的电影,固定机位,人被镜框,被窗框同时框住,他的处境正如表面的寒冬一般。而如果说冬天里指向三层,生活,生命,自然形式,那么三个孩子所代表的恶的一面则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牛象征了他本人。
●10thFirst/160725 导演用一种零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剧情片,大概因为事前了解过导演是做广告出身的,所以片子给我的感觉还有些公益短片的味道,个人思维痕迹比较重。生活总是如此戏剧,可是日子还得继续。
●看的时候总觉得片子太刻意,人物也立不起来,总是把所有灾难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一点看着确实让我蛮难受,不过总之拍这种题材也比那些拍国产烂片的好太多了
●你觉得刻意是因为你没见过那些人和事,那些你永远改变不了的命运和那些注定悲剧的人生。
《冬天里》影评(一):不希望再见那样的农村
有人说这片子用力过猛,有人说这片子苦大仇深,有人说这是独立电影常见的那种苦哇哇的生活,还有人说太脸谱化。却没有人说这种赡养问题依旧是中国偏远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能这部片子至今放映的群体还都是文艺青年和大城市群体的缘故,真正的农村基层很少有机会看到这类片子,所以认同感比较少。相信片子公映后,会有更多社会底层百姓看到,并引发更强烈的讨论。
说说片子的慢悠悠的节奏吧,笔者的老婆是纯正的农村人,岳父岳母在家务农一辈子。岳父的家庭里,遇到了电影里同样的问题。岳父的兄弟姐妹都不愿意赡养老人,于是岳父把他的父亲接到家里养活到死。他父亲去世那天,平日不见面的兄弟姐妹出现了,争执房子的分配问题。后来,岳父的弟弟过世了,谁都没回来。本以为农村的冷漠到了这一代就结束了,哪知更冷漠的冷漠在九零后这一代依然存在。
由于农村家庭孩子多,会让一些孩子出去上学打工,一些孩子留在家里继承土地房产并且赡养老人。于是不甘寂寞的年轻人纷纷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为了不赡养老人(对他们来说是累赘),他们除了伸手要钱从来不回来,留下了一大群看不到希望的五十岁左右的留守老人。
而这些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从来不会和别人表现自己的孤独和茫然,说起孩子依旧一脸自豪。
2016年的春节,在这个农村,一个无人赡养的老人,买了半斤肉包了一顿饺子。2017年,他死了。我岳父帮他处理的后事,他儿子在广州做厨师,一个月有六千元收入,很忙,没时间回来。
大家早已习惯。
我岳父的村子附近,也有一个叫八家子的村庄。是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村庄里,留守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城市人想象不到的卑劣与落后。
由于岳父对自己的老人很孝顺,我小舅子对老人也很孝顺。我多次要求接岳父到城市,都被小舅子拒绝了。
真心希望永远不再见那样的农村。
《冬天里》影评(二):外表的金衣,内在的平实
作为FIRST入围的电影,本来感觉这是一部受到震撼的影片,但仔细想起来却并不尽如人意。
《冬天里》讲述了刘老汉因为给二儿子寄钱,被大儿媳妇看到后,她与她老公策划将刘老汉的房产过户给刘老汉的大儿子,过完户后没有想到老大和其媳妇将刘老汉赶出了家门外,刘老汉带着他所养的牛离开了这个家,而他却又面对一个个严峻的问题,到哪里去住,往哪找经济来源,该向谁求助,如何生存。
这部电影之所以没有让人满意主要在于其对于细节性的处理:儿媳妇与刘老汉的矛盾冲突、大女儿对她父亲态度的表达、刘老汉的平淡化的表演等。除此之外,在放映后的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有一致的意见:本部片子的摄影技术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是它也可以说可圈可点,因为此时的摄影不再是炫技,而是服务于故事的内容。
当刘老汉走出家门后,第一个求救的是自己的女儿,此处的设计并不是十分妥当,而是理应有一个心理上的折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水都泼出去了,怎么能直接去找这个水呢,况且他也应该考虑一下他姑爷的感受吧。之后又来到了村长的家里,村长这个人物在塑造上还算是较为成功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有事儿找村长是理应的,因为此时他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帮助他的人,好在村长给他安排了一个住处,这样才没有让刘老汉的情况变得更窘迫。
故事中刘老汉的生活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在失望都想要一死了结此生的时候却来了希望,但是希望之后又是更大的失望,这种喜剧化的处理在对人物的心理打击和对其悲惨命运的描述上有着好处,但是故事发展的离奇性却并不能给这部电影加分,如果说故事发生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那此部影片在对刘老汉这一人物矛盾处理和心理承受叙述更进完美。
跳出这些不成熟的影像化表达,说一下故事所表达的内涵。看影片是确实会出现小纠结,纠结于刘老汉的悲惨命运和他不愿意反抗的态度,他就连自己的权益都不乐意维护(但这是符合中国人的真实想法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儿子,不愿意打官司,另一方面是怕丢人,丢不起那脸),大儿子认为老子给他钱也是理所应当,从另一方面,刘老汉自述他年轻的时候没上过学,不识字,将自己的全部时间放在了挣钱上,想着自己老了儿女们过来养老,反而事实与其相反,他不仅没有得到养老,反而被赶出了家门。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刘老汉没有文化,教出来了两个儿子,一个结完婚,一个上完大学工作,但都是在啃老。大儿子可见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与他的父亲说话时打游戏,而他的儿子也是同样在打游戏,这似乎暗示这这个家庭可能还要继续延续着这样的结局,道德约束已经不合时宜,法律也拆不掉自己内心的那把与儿女感情至深的锁,这些就是他所要面临的真实悲剧。
当影片播放完后,并没有感觉多大的冲击,但当后面的片尾曲出来后,加上自己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这种现象,并且很近很近,内心不仅凉了一阵,而且真实的被这种现象所影响,不仅仅是那种压抑,更像是一种内心对那种不合理现象的爆发。
《冬天里》影评(三):儿子不养老,道德问题,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说实话,在深圳这个文化的荒漠地带能出现这样的作品确实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中国电影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还算繁荣,但好的作品大多出在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电影与文化产为的发展却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非常强调功名和利益的城市,文化在这里也似乎成为迂腐的代名词。
深圳的影视公司大多做一些商业目的极为明确的业务,就象一个流水线一样生产商业视频。先是由市场AE去联系客户,捕捉客户的具体需求,然后影视策划人员根据这些需求制作出一个影视拍摄方案,然后签单、做单、结单、赚钱,然后分红。整个影视公司分工明确,一切为了商业,一切为了利润,一切为了盈利。
在深圳这样的影视公司呆久了,会极大地消磨人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的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不可能会有很纯粹的艺术创作出现,尽管很多作品貌似超凡脱俗,但那种商业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仍以掩饰。这就是深圳,这就是深圳的影视圈。
因为这里有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公司运营成本,置身其中的电影人,只能身不由已地随波逐流,无奈地把有限的汗水和激情挥洒到无限的商业视频制作中。
功利目的还来的是创作态度的浮燥、浅陋和粗鄙。偶尔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作品出现,大多是不成体统的利欲之作。无论怎么包装都难以掩饰利欲熏心的浮燥。
深圳的影视圈大概就是这样的格局和现状,使得立志于电影事业的人失望地离去,投身北京、上海等地。
现在说这个《冬天里》,主要视点在农村,涉及到一个古老的伦理问题,养儿防老,养了儿子,晚年就真的能够安度晚年吗?不一定,无论是养一个还是多个。在农村,这种事件多得数不胜数,因为赡养老人引起的纠纷和诉讼也司空见惯。
在这部电影里,我最想知道的是,儿子不赡养老人,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抛开所谓的因果报应之类的说法。老周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辈子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当他完成这一切,他已进入垂暮之年,衰老使他无力再用自已的劳动为子女们赚钱,按理说,他一生的付出该得到子女们的反哺和回报,为他提供生活保障,让他安度晚年,跟儿孙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剧情似乎在这里打了一个拐,他的儿子由于他不能再通过劳动赚钱,便开始嫌弃他,最终他被赶出家门,流浪在寒冷的冬天里,他生活在无限的绝望、失落和无助之中,度日如年。
儿子不孝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儿子们的自私和媳妇们的嫌弃,他们最终组建出来的家庭也无非是农村的底层家庭,生活拮拘,当然,贫穷并能用为拒绝赡养老人的借口,更重要的是来自儿子们的自私、冷漠。
作为艺术影片,从电影理论上来说,似乎不再受商业片条条框框的限制,进行任何方式的偿试都可以。
剧情显得不够紧凑,甚至有些冗杂拖踏,镜头语言也不够准确,镜头的动动控制及使用的目的有些地方也显得突兀,在影片开头的部分表现周老头砍柴卖柴把钱汇给儿子,这个剧情用三五镜、十几秒足矣。但在电影里这一幕用了有几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迟缓,镜头的力道也不是十分的足。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它不属于商业电影,可以不再以好看为目的,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还是那个纠结在心的问题,儿子不孝,是儿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原因,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一点,在电影里表达不够明确,电影一般可以是一种言论或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点到即止的。
这部电影只是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但缺乏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读解。这是这个电影的美中不足之处。即然是美中不足,说明这个电影还是有美感可言的。
美在哪里?从整体的画面质感来看,它不同于以往“深圳产”电影的那种浮燥和功利的创作态度,从剧情架构、画面质感及气氛营造上,都足以看出创作者的诚意。诚意之作,很容易令人动容和共鸣,从而产生电影的美感。
过去给人印像很深的是贾科长,很能够把电影拍出年代感,用电影完美地纪录了中国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真实样貌。
这部电影确实也做到了,灰色、颓败、贫瘠的农村,像蚊子一样无底线生存的农民,冷漠的面孔,麻木的瞳仁,使人忘却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目睹农村社会底层人的生活。
演员的表演和场面的调度,极为走心。能够让人忘却演员的存在,感觉不到是演员在演戏,而是觉得那就是农村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这一点极为难得。能够把农村体材的电影做到这种地步,足见诚意可真心,这是导演的可爱之处。
总之,这部社会伦理电影或是艺术电影给人的感受是不错的,无论从专业理论上,还是情感色彩的渲染上,都有值得借鉴与学习之处。
按电影成片的品相来评,可以3颗星,但因为它是出自一个深圳的影视公司的制作团队,因此很有必要加一星。四星,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