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大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暗大陆》读后感100字

2020-10-24 00:5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大陆》读后感100字

  《黑暗大陆》是一本由[英] 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大陆》精选点评:

  ●骂中信的翻译是政治正确。主义都是屁,都是三招:要不要搞计划,要不要再分配,要不要肉体消灭。

  ●虽然中间有些旁逸斜出的部分,但总的来说还算主题鲜明。 有助于了解法西斯主义在欧陆的诞生 话说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民主是什么更加好奇了,其实既广义也可狭义。可以是一种制度,一种理想, 讨论民主的时候还是不要脱离社会基础吧。

  ●3.5星

  ●这种试图用400页写一个大洲的100年的书,居然不但不增补至少与原文同样篇幅的译注,还删了参考文献???出版社怎么想的?另外翻译者一看就不是专业出身,还是出版社的锅。内容没问题,三星全扣在出版社上

  ●清一色差评,是我这部分的书读的太少了没有比较嘛,我倒觉着没有这么不堪。一直以为世界一直就是这个样子,不知道的是距离我出生60多年前都还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

  ●20世纪的欧,从世界中心的位置一落千丈,除了民主和独裁、民族交融、意识形态、保守和激进等多股力量斗争外,欧洲其实已经成为了人类发展的试验田,从这块田地里生长出来的事物,目前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瑰宝。

  ●20世纪是一百年的跨度,西东欧国家亦为数不少,而谈及的领域又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多个板块,光是政治一栏又是政体变迁、党派之争、民主与独裁、自由主义与福利社会,议题数不胜数,所以这注定是一场精英主义者知识梳理的泛泛而谈,定性分析大于定量分析。当然,结论性的东西是有的,比如对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坚决反对,而民族情绪应该为二战中几千万人口的锐减负责,包括犹太人和德意志人,后者难逃为虎作伥的追债。自由和民主是欧洲一个世纪的政治遗产和意识形态乌托邦式试验;代价太大了,欧洲最终接受民主是因为不再相信政治,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同时,当欧洲接受了美式的资本主义,又不得不面对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弊端,正如在社会主义语境中曾经批判的那样。作者说,要去适应未来的多样性和分歧,我同意,不知社会主义同不同意。

  ●按需。

  ●读得很尴尬的一部作品。如果是评述欧洲史,同样的主题托尼·朱特写100页,马佐尔洋洋洒洒400页,最后也没得出像样的结论;如果是单纯地重述历史,内里私货还不少。出版社工作,更是让人尴尬。

  ●历史与未来,政治与社会,经济与民生,我们曾经关注的问题与主义,黑暗的20世纪欧洲史已经充分讨论过,答案就在其中。可列为必读图书。

  《黑暗大陆》读后感(一):翻译还是硬伤

  看中译本,真心没觉得这本书何以对得住那么多的赞誉和推荐。关键问题还是翻译和校对。从翻译说,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比如“长刀之夜”、“啤酒馆暴动”,都被改了模样;一些大段的表述,也显得磕磕绊绊,读来费解。有些错别字,比方“指导”成了“知道”,“统治”变成了“通知”,应该是校对的问题吧。

  《黑暗大陆》读后感(二):20世纪的欧洲:摸爬滚打的民主进程

  大学时,读《浪潮》,深感纳粹独裁政治在德国深厚的影响力,至今还是让人不寒而栗;而读完马克•马佐尔的《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才明白笼罩在20世纪阴云下的欧洲就是社会和政治工程的试验场,革命、战争、政党轮替、阶级争斗、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像核聚变作用一样喷射出巨大的毁灭力量,血腥味和暴力感十足,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读历史,往往喜欢按照年代时间循序渐进地去了解学习,而马佐尔的历史书则为我们提供了读历史的另一种方式——一种更为寻根问底的读史法。一连串的历史事件本身确实很重要,但过多的关注,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事件背后所主导的原因和症结,好似一切历史都是自然而然发生,没有预兆。而马佐尔像是历史学者里的科学家,他把事件作为分析的素材,以演算求解的方式来寻求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所以他的历史书读起来学究气味十足。

  人们往往喜欢标榜西方社会是民主的自由社会,然而马佐尔在书中狠狠揭开欧洲民主社会外在和谐的面纱,让我们很容易看到欧洲民主的极其脆弱与左右为难。在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几股势力相互角力作用下,20世纪欧洲的民主政治一直是困难重重(个人认为,这种困境(双重标准)也一直持续到今日,反恐问题以及难民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尴尬境地)。一面是开放接纳,一面是隔离抵制;一面是自由民主,一面是独裁专制;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里充斥着两个声音,何去何从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变化的影响。就比如法西斯主义刚刚冒头的时候,恰巧又遭遇上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在外部打压受阻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失去对民主与合作的信心(自保情绪水涨船高),民主失去了根基,自然变成了随意抛弃的一纸空文;同样当对抗政治、领袖崇拜和法西斯主义等思想宛若越滚越大的雪球,危害和罪恶日益显现后,也会逐渐失去民心,走向穷途末路。每一种政治设想都没有所谓的前期经验,就像催产生出的婴儿,自带祸根,而后期不负责任、不带论证地实践,带来的只能是更为糟糕的化学反应,进而注定了整个欧洲社会一百年来的动乱悲剧。所以很难说是欧洲选择了民主,或者民主选择了欧洲,这一切也许只不过是历史实验偶然的附带结果(现今的西方价值也是不断修正的结果)。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个人认为还是把握度的问题,任何走向极端的政治体制都是不应该被借鉴的,而在民主和专制的选择上也并非绝对,平衡也许是最理想的状态。

  最后再稍微说说缺点,洋洋洒洒500多页的论文型史书(姑且让我这么说),读起来真的是一件拗口又耗时的工程,虽然论点论据精彩有余,但是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知识(读的过程拼命补课也是够够了(ಥ _ ಥ))。

  《黑暗大陆》读后感(三):和平才让一切变得有可能

  上个世纪在中国刚刚提出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年里,街头巷尾都是因为国外优秀的电子产品而改变的日常生活,那时候还会不断会出现很多类似“外国的月亮是不是比较圆”之类的话题讨论,一时间出国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有了钱就会选择出国,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总觉得出国那就是镀金,回来以后我们习惯性地叫他们海龟,有了海外求学、生活等等经历不管是在人才市场上还是婚姻配对方面那都是一项得天独厚的软实力,国人盲目地跟随主流市场选择,无条件规避国内的一切利好消息,觉得外国的什么都是好的。因为在国外有很厚的福利待遇,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优质的产品,有很多国内所没有的,有机会一定要去国外看看,而随着欧洲移民政策的不断紧缩,这一切在国人眼中更是成为了香饽饽,似乎去伦敦留学的人就比去纽约留学的更有能力,最起码英镑看起来比美元汇率更高。欧洲有着不同于美国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相较而言,欧洲更是上上之选。

  也许在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军队侵入到欧洲之前,在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得达到鼎盛时期的中华大地忽视了欧洲大陆,在自己开始注意到这些跨洋而来的洋炮时,他们就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习惯性用仰视的方式去看欧洲,看他们健全的社会福利政策,看他们环境优美工作惬意,看着看着就有了无比大的落差,怎么我们国家还是有那么多问题呀。可是过往的历史不去了解不代表他不存在,一味地仰望不如去进步学习,翻开作家马克·马佐夫的《黑暗大陆》让我们认识一个在战乱与强权博弈中成长的欧洲大陆,他们成长为现在的模样远比我们想象得付出的要多的多。

  但凡成功的人都会说你们只看见我现在的光鲜,却不知道为了走到这一步我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这句话真的也很适合现在的欧洲大陆,虽然现在的他们也还是在饱受着经济危机的困扰,战争移民带来的系列问题,政治分化等等的问题,至少在不了解的人们看来欧洲大陆依然令人向往。

  说到欧洲大约首推瑞士,这个国家以福利高劳动时间少而闻名,谁不想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作者马克·马佐夫告诉我们,在战时时期,瑞士等国家因为签订了合作协议免于法西斯国家的蹂躏,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本书中也就很少提及,因为他们似乎和黑暗没有多大的关系,整个欧洲人民在战争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他们保持着中立。在战后,他们跟随西欧大趋势发展经济。初初推出这些看起来很优渥的,即使是现在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学习的住房、医疗设施等政策不过是当权者为了刺激生育率,不管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人口的增长才会带来红利,这才是福利施行的初衷。

  之前被美国政府广为诟病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欧洲其实也执行和推广过,在人口这个问题上总是没有一定的到底的规定,只是那时的美国还未树立起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欧洲的各项计划生育政策也就不会遭到非议和责难,很多时候的政策是必须的,只是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会影响到民众的心理导向。逐步地以资本主义利好来侵蚀社会主义发展仍存在的某些短板,是软实力入侵,我们恨其不争。

  总是对祖国的各项强烈谴责厌倦,奇怪为什么我们不能鼓起勇气来上一战,可强权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世人皆知马歇尔计划刺激了欧洲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在本书中作者的观点确实欧洲自身的动能占主要原因,想来历史不过是成功者的墓志铭,美国的不断地显示自身实力,即使是欧洲抱成团也效果不佳,更何况是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强权不低头也不强出头,维护和平的局面才能赢得发展的机会。

  多少次民主改革的失败,欧洲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追求绝不逊于其他国家,即使他们中的很多国家曾经在海外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获取了难以比肩的资源优势,也阻挡不了本国人民在民主追求上的脚步,但这一切都是在和平的前提下,整个欧洲大陆在着力调整经济重心尽力维持着相互的牵制平衡局面。在民族问题等方面采用了更为柔性的手段,以保证现如今的局面。而我国更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民族敌对的事件发生,但如今56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局面远甚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民族政策。不是提升了整个的认识,改变了观念,欧洲才会有如今的发展态势,实在是和平时期太可贵了,没有人愿意挑起这样的事端来破坏,有了好的环境才让一切变得可能。

  也许战争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渴望和平的原因却很简单,好好生活,过更好地生活,跨过黑暗的人们才会格外珍惜和渴望和平,欧洲大陆和中国都曾是二战的主战场,这里的人民在法西斯的战火中生存下来,现在也同样不曾放弃过对于民主的追求,在经济遭遇危机的今天,也在不断试图改变自身发展的模式,从内而外地改变,而非变成一个侵略者来转嫁本国的经济债务,民众愤怒。因为和平来之不易,改变和创新才能带来希望,而这一切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中。

  《黑暗大陆》读后感(四):多研究些问题,也要多谈些主义

  20世纪是大动荡的时代,胡适先生在1918年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一些风气的纠偏,从今天回溯过去,“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存在,更是世界范围的人类集体困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以及半个多世纪“冷战”的主战场,欧洲是研究20世纪历史时需要被特别关注的大陆。英国历史学家马克▪马佐尔的《黑暗大陆》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研究那些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件将有所启发。

  从一战到苏联解体,它们的导火索、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正统史学观点我们早已在课堂上学过,而在那些简单概括性的总结背后,有更多复杂的历史真相待人细细深究。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浩劫,在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竞相角力的时候,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形成制衡的态势来维持脆弱的和平,相反,在经济危机与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仅仅间隔三十年,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二战前,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一度联手反抗法西斯;二战后,社会制度的不同将曾经的联盟变为对手。马克▪马佐尔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论述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与经济计划,将苏联这个庞大的帝国从建立到解体的历史详细阐述。从苏联对加盟共和国的霸权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大规模反抗运动看,苏联解体是历史的选择。

  关于一战,马克▪马佐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一战取得胜利的是德国,那历史有可能会改写。然而历史永远不会倒退,我们只能从今天的既成事实来反思。德国有好战的传统,集权主义专制在德国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民主制,从俾斯麦的铁腕到希特勒的专制,是有德意志特色的政治传承。从政治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似乎是必然。

  德国一战战败,国内局势危机重重,法西斯主义因此趁机得以兴起。但将德国引向法西斯道路上的因素当然不止这些。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一些民族国家独立出来,而“民族主义”又在欧洲掀起血雨腥风。极端民族主义使中东欧一些小国发生骇人听闻的屠杀,并加剧了欧洲各国间本就十分紧张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以国家的名义犯罪,似乎有据可循。

  《黑暗大陆》从多方面论述欧洲大陆民主制度是何等脆弱,在马克▪马佐尔看来,民主并非历史理所当然的必然选择。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自由主义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在民主制度已很成熟的今日西方世界,新纳粹主义等极右翼势力在欧洲抬头,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呢?

  如今,距离本书初版的1998年已过去十八年,欧洲在这十八年中又有很多变化。就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东欧国家都进入欧盟后,英国选择脱离欧盟让世界为之震惊。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所然还是这只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插曲?我们仍未可知。在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20世纪,研究政治经济问题,是少不了谈些主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