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8 02:2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是一本由[日]川北稔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精选点评:

  ●到底在科普砂糖还是历史哦

  ●从砂糖这一世界商品的角度来看世界史也很有趣

  ●非常薄的一本书,介绍了砂糖产生的简史,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内容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深入。全书大致是按照时间来写,但因为每一章的侧重点不同,偶尔会有重复的部分。

  ●2018.3 世界史,人类学的视角

  ●以小见大

  ●比较有趣的一本小书,一天晚上就能看完。可以作为日本人写的《航海图的世界史》那么对这本书中提到的世界贸易融合路线和各种探险拓展地域事件做很好的补充。书里提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可以看《异域盛放:倾靡欧洲的中国植物》和《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最后的结论和后记,透过物质认识世界历史,运用历史人类学的观察角度通过这些影响全世界的典型物质了解全球化的开始、过程和目前的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升了读者的认知,可以让读者以后对茶叶、棉花等其它重要动植物也进行类似了解。

  ●2小时看完的通俗读物。网上可以找到百花文艺出版社07年版,文字比这版还更生动。

  ●小视角的大世界。一本带有“甜味”的小书,充满人间烟火气。看的很快,也很有趣。闲暇读物。非常薄的小书,语言淡雅晓畅,富有人文关怀。

  ●新角度看世界史啊,像是蝴蝶效应里煽动起海浪的一次翅膀扇动。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實際上還是把砂糖放在西方,尤其是歐洲的發展語境里來看待。砂糖如何進入歐洲,歐洲如何支配砂糖貿易,隨著近代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砂糖貿易又如何沒落等等。這裡的世界史,僅僅只能算五六百年的近代史而已。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能夠參與世界商品流動,推動世界體系形成的才能稱之為「世界史」的範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不算。看完全篇之後,深覺近代世界史中,觸目驚心的強權政治一成不變。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一):学习历史的新视角

  川北稔,和很多日本作家一样,拥有简洁的笔风和细腻的笔触,这本短小精悍的书从砂糖这个微观的视角,重新串联起了我们已知的世界史。上学期被孟老师安利之后,记挂了很久,昨晚终于一口气读完了。砂糖是怎样成为世界商品的?成为世界商品之后又是怎么样推动世界史前进的?怎样推动近代世界体系的形成的?作者都给了明确的答案。

  最大的两个收获:一是,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全面的看待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砂糖里有着奴隶的血汗,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促进了工业发展和人类进步。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学习历史并不是要记忆无数年代,事件和人名,而是要从身边的事物发散开去,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何以变成了现在的模样?”透过过去,知晓现在,才能预知未来。我想,这可能也是施展老师认为历史学是未来学的原因吧。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不晦涩,不难懂,却新奇。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二):一粒砂糖里的乾坤

  本书参照的两个研究方法:“世界联系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Immanuel Wallerstein,这一理论将近代世界看做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历史人类学",通过对历史上人们生活的实际状态、物品和习俗的细致观察来认识历史的一门学问。

  透过特定物品(如本书:糖)理解历史,可以弄清楚2个问题:一是了解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具体生活,举例来说,砂糖是十七世纪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而到了十八世纪则成为工人茶歇中的必需品;二是看出世界性的相互联系;再以砂糖为例,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商品,主要产自于加勒比海地区,通过非洲黑奴的密集劳动进行种植和加工,随后进入欧洲市场进行消费。

  三角贸易——欧洲、非洲和加勒比海;欧洲人为了生产砂糖这种世界商品,在加勒比海地区斥巨资兴建种植园,并疯狂引入非洲人当作奴隶。为了交换到奴隶,从欧洲港口(eg.英国利物浦)出发的商船载着非洲人想要的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等,在西非地区这些物品可以换来奴隶。随后他们沿着悲惨的“中段航程”(非洲出发横跨大西洋)将换来的奴隶卖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又载着原糖(少数情况下是棉花)返回欧洲。整个航程历时2个月以上。

三角贸易

  砂糖遇见茶:从东边的亚洲采摘来的茶叶和西边加勒比海运来砂糖都曾是欧洲贵族阶级才能消费的奢侈品,在风雅的茶会上,将砂糖和红茶混合在一起饮用,带来了双重的高贵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后随着砂糖和茶叶产量的大幅增加,其贵族属性日渐消失,成为了普通劳动人民也能消费得起的商品。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三):小砂糖中的大世界 | 慢科学读《一粒砂糖中的世界史》

  每当我们去看历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要么是一个个光鲜的历史人物,要么是一次次的政权兴替,但好像总是让人感觉少了点贯穿始终的线索。这种理想中的线索,不单单是能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能把前后的史实穿起来,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历史故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内在推动力。所以读历史久了,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不能停留于各种历史故事的表面,单靠了解的方式去理解历史。而是需要通过一些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却影响深远的东西,作为切入点。通过了解这些“小东西”的演变发展,去把握大的历史进程。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样的意思。

  那什么样的东西,才符合这样的条件呢?答案之一是“世界商品”,这是个不错的选项。所谓“世界商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全世界范围都广受欢迎并普遍流通的商品。通过这样的商品,一来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具体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比如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以此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文化是个什么样子;二来呢,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商品,看出世界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比如这件商品在那里生产、怎样流通、怎样售卖,以及塑造了哪些特定的风俗。而了解了这些,我们对当时的历史,也就容易形成宏观的认识,不再盲人摸象了。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这本书的视角,通过砂糖这件“世界商品”,来看看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砂糖是怎么传播开来的。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砂糖是使用甘蔗提炼的,而甘蔗的原产地现在还不明确,但大致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研究人员声称,甘蔗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那个时候,甘蔗还是一个地方性很强的品种。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他建立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庞大帝国。他的士兵在印度北部发现了一种“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也就是某种形式的砂糖。从那时候起,就有商队将极少量的砂糖带到欧洲,但数量太少,没什么影响力。而在之后,伊斯兰势力迅速扩张,从阿拉伯半岛起源,向西抵近了西班牙,并控制了地中海地区。当时的地中海,除了北岸是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范围外,其余三面都被伊斯兰的教徒控制。伊斯兰教徒们在这些地区引进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制糖术,较大规模的砂糖生产开始了。

  到了十一世纪末,欧洲的基督徒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希望从伊斯兰教徒手里把土地夺回来,这一打,就持续了两个世纪,直到最后也没有成功。不过前后多大达七次的远征,却意外地打通了从欧洲到伊斯兰的商路。那时候伊斯兰世界的文明程度更高,制糖技术也就随着伊斯兰的医学、科技等,传播到了传统的欧洲区域。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原先只知道蜂蜜的味道是甜的。而甜度更高,颜色纯白的砂糖,简直就是某种神秘物质,而且高昂的价格又让这种神秘性更多了一层。所以欧洲人一开始把砂糖当作药品,而且只限于上流社会,是象征权势的特权商品。

  到了十五世纪,那个激动人心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序幕。葡萄牙人从伊斯兰教徒手里,把砂糖传播的使命接了过来。他们一边在全球各地抢占土地,一边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砂糖生产的中心,也从原先的地中海东边的岛屿,扩展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西非的圣多美岛。而随着印度航路以及美洲大陆的发现,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也越发扩展开来。到了十七世纪之后,荷兰人开始变得活跃,他们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加上荷兰人以阿姆斯特丹为据点,操纵着世界贸易。他们往来于欧洲、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在巴西和牙买加控制制糖业,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场里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贸易,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也由此变得越来越高效。而砂糖作为一种天热的讨人喜欢的物品,也就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而同时,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充满着黑奴血泪的“三角贸易”。

  我们知道,这甘蔗的种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种植甘蔗非常耗费土地的肥力,种过甘蔗的土地很快就会变得贫瘠。这也好理解,毕竟甘蔗这么甜的东西,总是有代价的。所以种植甘蔗一般就不适合在原有的农田里种,而是要在新开辟的地区种植,这样也不会对原有的利益群体产生冲击;第二个特点呢,甘蔗的种植是重体力劳动,而且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要在种植甘蔗上赚到利润,极低的人工成本就变得非常迫切。这样一来,摆在种植园主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第一要在一些荒无人烟的区域种植甘蔗,第二又要将大量的人工投入到这些地方。这样一来,常规的办法是行不通了。只有利用非洲的黑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将土著居民赶往了内陆地区或干脆杀掉,又把大量的黑驱赶到了种植园里,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上文提到的“三角贸易”就逐渐成形。

  典型的“三角贸易”是这样的,欧洲人在英国港口利物浦,把商船满满地装上非洲人想要的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然后载着这些货物航行到西非,用它们和当地的殖民者或黑人交易,换回满船的黑奴。之后船队沿着悲惨的“中段航程”航行到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把奴隶卖给当地的殖民者、种植园主,换成原糖,也就是砂糖的半成品,然后返回利物浦,在那里贩卖原糖,获取极为丰厚的利润。整个航程耗费两个月以上,其中从非洲到美洲的这段运送黑奴的“中段航程”,则是一段血泪航程,至今仍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污点。在这样的航行中,满船的奴隶挤在一起,得不到充足的水,不断有人脱水,或者得上传染病死亡。还有不少奴隶因为忍受不了而投海自尽。而即使还算幸运地最终到达了美洲,等待这些黑奴的,也是无穷无尽的繁重劳动、白人监工的虐待和非洲所没有的各种疾病。可说是悲惨至极。不过在客观上讲,三角贸易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非洲、欧洲和美洲三个大陆真正连接起来。

  通过三角贸易,欧洲获得了巨额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港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三角贸易的航程,也会因为奴隶反抗和传染病,出现失败的情况。但是只要成功,就是双倍的利润。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级,成为所谓的绅士。有一些靠砂糖贸易成为富豪的种植园主,过着堪比国王的奢侈生活。这些人的政治影响力也开始突显开来。英国的国会议员里,一度有四十多个人与这些商人来往密切。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而随着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种资源、信息在这里集合,使得工业革命具备了首先在英国爆发的有利条件。同时,对于非洲来讲,黑奴贸易让他们损失了大量的劳动人口,经济结构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没能缓过来。而在中南美洲,“单一作物”和“殖民经济”也让很多地方依然很难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砂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提醒人们,不管过去发生的事情,年代有多么久远,地域有多么遥远,它们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样貌。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共同体,要理解其中的演变脉络,还是要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才好。同时呢,也不要轻易地忽略身边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往往内有乾坤。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读后感(四):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这是一本能增加对历史和地理了解的书,一本读完能让人有更多探索欲求知欲的书,一本能改变读书习惯的书。

  * 读历史并不需要去记忆特定的年代人物事件,而是需要去研究为什么世界会是现在这幅模样?是怎样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 可以通过特定的商品(砂糖、茶叶、棉纺织品或者小麦、烟草、可可豆、咖啡、大米)来了解世界历史。以商品为中心一是能了解世界各地人民的具体生活状况,更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而不是主宰政治的上流人士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看出世界性的相互联系。

  * 这本书说了什么:

  1.砂糖的历史:

  ——砂糖之前,欧洲人用蜂蜜作为甜味剂;

  ——提炼砂糖的原料:竹糖、枫糖、甘蔗和甜菜。19世纪后甜菜才被用于提炼砂糖,此前甘蔗是提炼砂糖的唯一原料;

  ——砂糖传播的历史:

  甘蔗的原产地不明确,据说是印尼的某个地方,也有认为是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但确定的是于1609年从福建传到日本。

  甘蔗种植的必要条件:要求雨量和温度适宜,甘蔗生长还会消耗土壤的肥力,让土地变得贫瘠,所以需要不断转移,寻找新的耕地。制糖更是重体力活。

  砂糖是与《古兰经》一起向西传播:公元七世纪开始,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向东传播到印度、印尼和中国,向西传播到地中海沿岸(除北岸以外)。在伊斯兰教徒向西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在自己控制的地区逐渐引进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

  从十一世纪开始,为了夺回被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圣地,欧洲各地的基督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也随着十字军东征的路线传到了欧洲。

  一开始砂糖是贵重物品,随着欧洲人开辟甘蔗种植园后砂糖产量逐步增加,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食品。砂糖无人不爱,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生产不能满足,所以欧洲各国需要开拓新的广阔的甘蔗种植地,所以哥伦布随船带着甘蔗幼苗。

  马铃薯、玉米、西红柿和烟草都是从美洲引进的,茶树很难移植因此只能从亚洲运来茶叶;木薯至今仍然是非洲人的主要食品,葡萄牙人从非洲刚果将木薯移植到巴西,再将成品运到欧洲;凯飞的原产地是埃塞俄比亚,经过旅行到达印尼的爪哇和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在种植园生长。另一方面,从欧洲引入美洲的动植物最重要的是马,还包括梅毒和流感病毒。欧洲人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探险,相比于传播基督教、销售欧洲生产的毛纺织品,更是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在哥伦布环球航行之后,亚非南北美洲以及欧洲之间开始互通有无,对世界一体化的意义深远。

  巴西糖的时代:1493年由罗马教皇充当中间人,葡萄牙与刚刚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领土的西班牙协议,将世界一分为二:西半球规划西班牙,东半球的亚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划归葡萄牙,第二年协议稍作修改,中南美洲的巴西也划归葡萄牙所有。这样的划分导致: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唯独巴西至今使用葡萄牙语为通用语。西班牙人虽然在美洲各地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但在非洲没有据点,所以只能从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那里购买奴隶。

  十六世纪后,巴西成为全世界的砂糖生产中心。十七世纪下半叶,牙买加开始成为世界砂糖生产中心。

  十六、十七世纪全世界的海盗都很猖獗。欧洲各国政府会为本国船只颁发许可证,许可袭击帝国船只,公然进行海盗式掠夺,即所谓的私掠。当时世界上积聚财务最多的是西班牙的船队,自然成为海盗们袭击的目标。牙买加正好位于西班牙船队返回加的斯港的航线上,因此成为海盗的藏身之处。加勒比海原本只是欧洲人探宝和开发矿藏的场所,到十七世纪甘蔗种植传播到加勒比海情况发生改变,岛上开辟了种植园“单作”,之后还出现了其他典型的单作区域:美国南部只种植棉花,南美各国只种植咖啡豆,今天的斯里兰卡在当时只生产茶叶,印尼的部分地区只种植橡胶,南非因为只开发钻石和金矿也可以在广义上归属于这种模式。

  由于西班牙人带来了疾病以及剥削,岛上的原住民人口锐减,因此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占了人口的大多数。

  这些岛上的统治者都是白人,真正致富的白人种植园主都会在最后回到本国,让留下了的还不够富裕的白人代为监督,因此加勒比海地区是一个由少数白人监工和大量黑人奴隶构成的社会。黑奴远离非洲的家族,他们受到来自废狗各地的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伏都教(奴隶们被迫改信基督教,基督教信仰与他们从非洲带来的信仰相融合产生伏都教)和古巴风情的音乐。白人种植园主只想把种植园获得的利益带回欧洲,而不是发展当地。

  制糖的过程:种植甘蔗、收割甘蔗、榨甘蔗汁、熬制糖汁、蒸馏结晶(褐色的原糖运往欧洲的利物浦、阿姆斯特丹、南特等再深加工成白砂糖)、装船

  三角贸易:为了交换到奴隶,从英国利物浦出发的商船装载着非洲人想要的枪支弹药、玻璃珠、棉纺织品等,在西非地区可以换来奴隶,再将奴隶运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载着原糖和棉花(运往靠近利物浦的曼彻斯特加工成棉织品)返回利物浦,整个航程历时两个月以上。三角贸易以奴隶贸易为中心,首次将非洲、欧洲和美洲三个大陆真正地连接起来。只要成功,就可以获得双倍的利润。

  砂糖通常有五种用途:

  药品:十字军从阿拉伯带回欧洲的想法,因为当时很多人有慢性营养不良的症状,砂糖热量很高,在任何场合都能补充能量,是可以立即见效的药品。

  装饰品:有钱有权的人用来炫耀权力和财富的工具,例如在宴会上用砂糖做出城堡、树等造型。

  香料

  甜味剂

  防腐剂:糖渍的方法保存食品

  茶叶遇到糖: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确认了生长茶业的树木,并将茶叶从斯里兰卡移植到英国在亚洲的各个殖民地,且都采用种植园的模式。起初,茶叶都通过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引到英国。

  在十七世纪初期,茶和砂糖一样是在药店里出售,用于治疗感冒、坏血症、头疼、胆结石等;到十七世纪下半叶起,咖啡馆在伦敦发展蔓延,红茶因为在咖啡馆里出售得以流传开。此时红茶已经不再是药品,成为人们社交时不可或缺的饮品。

  为什么要在红茶中加糖:作为身份象征的商品中,茶和砂糖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在茶中加入砂糖就有了双倍的效果,更能体现饮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为什么红茶加入砂糖的做法会在英国普及:原因之一是在英国,不仅上流社会和富商喜欢模仿更高阶层所用的物品,普通民众也是这样。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对士农工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与身份相应的规定。而英国法律并不会禁止他过奢侈的生活。原因之二是在英国,茶和砂糖价格的降低让下层人士也开始能够喝上真正的茶。

  英国东印度公司无力对抗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所以英国始终无法靠近香料产地,即今天的印尼。

  法国人虽然也在加勒比海诸岛生产便宜的砂糖,但他们更常喝葡萄酒而不是红茶,因此砂糖在法国并不是必需品,供过于求。

  由于从事高强度的劳作,黑人奴隶的寿命很短,所以每年都要从非洲贩卖来三万四千名左右的黑奴。不管是对于英国还是法国而言,如果没有奴隶贸易,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就很难维持。

  咖啡并没有在英国流行起来的原因是:英属殖民地无法种植和生产咖啡,咖啡的供给十分有限。不方便冲泡也是咖啡很难从咖啡馆走向一般家庭的原因,所以咖啡主要在咖啡馆贩卖。而普通家庭也能消费得起茶叶,所以茶取代咖啡成为咖啡馆中的主角。

  最先引进茶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但喝茶只是王室等极少数人才能体会到的异国趣味,后来荷兰人往返于亚洲,也引进了茶叶,但荷兰人也没能使茶成为国民饮料,荷兰东印度公司将进口到欧洲的茶叶大规模走私到需求量很大的英国。

  美国独立运动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英国的潮流,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更愿意和中南美洲的咖啡。

  英国人和北美殖民地的居民都用糖蜜作为蜂蜜的替代品,糖蜜还用来酿造酒精浓度很高的朗姆酒。朗姆酒和糖蜜从加勒比海输入英属北美殖民地以换取北美地区的粮食和木材,,随后又大量出口到英国和爱尔兰,在非洲,朗姆酒也被用来交换奴隶。十七世纪末,英国为了与法国抗衡,不再从法国进口葡萄酒,代之以朗姆酒以及葡萄牙产的葡萄酒。

  以红茶加糖为基础的英式早餐不需要设施齐全的厨房,只需要烧水泡茶,因为含有较多咖啡因能迅速提升又能提供热量,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早餐,工作间歇的茶歇也同样具有迅速提神的效果。最终成为住在城市贫民窟中被迫严格遵守劳动时间的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既是上流社会阶层的象征,又是工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双重意义。

  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以后,英属砂糖殖民地的种植园主除了从政府领到补偿金,于是开始雇佣印度人,中国人,日本人等亚洲“契约劳工”,早期移居海外的日本人大多是到中南美洲甘蔗种植园务工的劳工。

  德国和意大利统一为近代国家的时间较晚,很晚才参与殖民地的争夺,所以没有砂糖殖民地。但德国在俄罗斯和波兰国境线附近进行过殖民活动。德国普鲁士没有殖民地,甜菜种植必须依靠近代植物学和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和资本。甜菜糖和蔗糖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工业革命后近代科学和已有的生产方式的竞争。得到各国政府强力支持的甜菜糖具有绝对优势,奴隶制被普遍认为是不人道的,所以蔗糖生产很难有美好前景。十九世纪末英国进口的砂糖中,甜菜糖已经占据75%.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甜菜糖的生产成本很高,一旦失去政府的支持,这一点就凸显出来。加勒比海、南美洲失去了奴隶制的支持,但因为雇佣亚洲劳工,反而恢复了生产,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蔗糖产量约占砂糖总产量的60%。

  蔗糖的竞争对手还包括全球富裕国家饮食生活的变化--减肥

  衍生需要了解的问题:

  * 白砂糖、黄糖、甜味素的区别和历史

  * 为什么法国人不需要那么多茶叶和砂糖

  * 可可豆、咖啡豆、棉花、茶叶的历史和世界史

  * 最大蔗糖产量的区域 加勒比地区还是南美洲?为什么不是南美洲?

  * 中国蔗糖产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