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太太的历史》是一本由[美] 玛丽莲·亚龙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太的历史》精选点评:
●完全的herstory,琐碎平庸就是社会赋予太太们的3000年时间了
●从公元前古文明到近代20世纪末,作者整理了大量的文献将其串成一部太太的历史,可读性强,哪怕不精通各时期的历史背景,也能通过作者的例子和阐述了解当时太太们的处境,特别是通过引用一些信件,让人更直接地面对了这些太太的内心世界。总的说来,尽管太太的历史不太美好,但相信能为当代的太太们带来不少启发。
●可以作为历史正轨上的小周边了解
●这个角度选的可以说非常刁钻了!
●正常。
●本书从古罗马圣经到中世纪再到现在以各种历史上的资料和一些女性的故事,介绍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情况,女性从受困于家庭到逐渐走出工作,女性也从附庸逐渐掌握自己的权利。对于了解女性权益的历史有一定帮助
●听读。主要内容:古罗马时期,妻子从属地位-宗教革命、启蒙运动,上层社会妻子地位升高-工业技术革命、两次大战,技术取代劳力,男性劳力紧缺,女性就业,双薪家庭增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女性地位独立。五星给女性研究者。
●一般吧,就算只是西方太太的历史我也感觉这本书有点散了
●《太太的历史》可谓提供一面镜子,从历史中解析妻子的身份,从旧约说到现代,以妻子地位变迁窥探家庭制度演变。作者玛丽莲·亚龙就读卫斯理学院、索邦大学、哈佛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仅是女性,而且已经有数十年的妻子经验,她长期关注女性研究,曾写过类似的书,如《乳房的历史》,这本书各类材料芜杂,作者组织叙述得力,读来轻松有趣。
●随手翻。都看看吧。总之,做女人苦,做人就是苦啊!
《太太的历史》读后感(一):女性权利的提升与战争有关(原题:BJ的胜利,妻子的胜利)
最近一部阔别多年的老电影《BJ单身日记》再出三番,距离这部电影的第一部早已过去了15年之久,主演达西先生和齐薇格都已满脸皱纹。
剧中,大龄剩女、未婚怀孕,以及遭遇孕期辞工的困境,不仅仅是这部玛丽苏影片的点缀,而是对我们当代社会这最近几百年来女性在家庭关系中角色变化、地位提升的一次重要回顾与检验。
从文明史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第一角色,便是妻子、太太。女性主义作家玛丽莲·亚龙在《太太的历史》中这样描述。女性作为妻子的历史,或许也可以说是一部“不幸”的历史。可能除了遥不可及,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从最初的古代世界的妻子到中世纪的欧洲妻子,女性们都是作为男性的依附和所属财产,缺乏社会地位和财产权。比如,《圣经》中认为,妻子只是丈夫的一根肋骨。除了极少数居于权利巅峰的女性,绝大多数都只是家庭和丈夫的一部分。这种状况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之前都没有特别大的改善。
恋爱中逐渐升温的感情,可以说完全是20世纪的产物。历史上“多数妻子大约只期待婚姻和谐。一个妻子履行婚姻‘交易的义务,提供性、生养孩子、照顾孩子、煮饭、洒扫内外,如果住在乡间,还得照顾菜棚、蓄养家畜。这样的妻子如果得到丈夫的尊重,不被丈夫饱以老拳,大约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了。”书中这样描写。
在传统世界中,妻子的地位始终位于家庭的第二等级。今天为我们广为诟病的某些国家中,“女性未经男性监护人陪同,不得擅自出行或出远门”的规定,在中世纪国家中更加普遍。对女性自主权利的偏见,不仅体现在生活行动方面,同样深入了女性在财产继承和家庭管理的诸多领域。
根据亚龙的观察,女性地位的改变似乎来自新大陆的发现。只身前往新大陆淘金的男性发现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配偶,于是从欧洲移民前往新大陆的女性成为他们妻子的重要来源。即便如此,难以计数的光棍儿和杯水车薪的未婚女性之间仍然无法构成合理的比例。于是,为了鼓励女性前往新大陆西部,与那里先期到达的白人男性结为配偶,新的婚姻财产关系开始逐渐逐渐向女性倾斜。当时的婚姻财产法终于规定,前往西部地区的女性可以拥有1/3的财产权利,虽然比起男性远远不足,但是和过去历史上的女性相比,已经是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
女性地位的真正扭转,则被归因于她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贡献。像很多研究者已经揭示过的那样,女性权利的提升与世界大战有關。当越来越多的丈夫走上战场,妻子们也不再呆在家中,她们更多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以造船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率先接纳女性工人,随着女性进入管理层,向她们开放的工作机会不再局限于服务业。更多妻子在照顾好孩子之余,也成为了出色的劳动者,为家人挣得了不可获取的经济支持。
虽然战后丈夫们的退伍,对妻子外出工作造成一定冲击,但50年代之后出现的经济繁荣,逐渐巩固了女性在家庭、生育、就业,以及财产方面与丈夫共享的平等权利。加上随之出现的性解放运动,都使女性以及妻子的地位,得到了相当的提升,甚至妻子或母亲,都可以不再是作为丈夫、父亲对应面而存在了。这一切,无疑构成了《BJ单身日记》中,BJ作为大龄单身女性直面社会阻碍,抱得达西先生归的基础。
不过,《太太的历史》也对女性地位的变化提出了一些重要思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包括性别比例失调),女性的地位似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因为在经济良好运转的情况下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而当社会经济出现下滑运转不良时,女性地位、妇女的职业选择,才会受到真正的挑战。齐薇格这样一位大龄单身母亲还会继续拥有玛丽苏般的命运吗,她还能在职场继续游刃有余(不因为怀孕而被辞工),保持一位单亲妈妈的尊严吗,我们拭目以待,因为这才是对过去数百年来女性地位提高的真正考验。
本文来源于南都周刊2017年度第07期 发行日期:2017年4月2日
《太太的历史》读后感(二):女人恐婚,或许是历史的错
《圣经•创世纪》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然后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这段叙述隐含了一层寓意:女人的存在倚靠男人。
恩格斯在《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揭示: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婚姻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权衡利害的机制。
历史的大多数时间,女人在婚姻里都是从属。古希腊时期,同性是真爱,妻子只是生育的机器;古罗马时期,无论是恺撒、庞培还是屋大维,联姻都是缔结同盟的有效方式。希腊与罗马的遗产,结合基督教会的发展,形成了欧洲的婚姻价值观。贵族、王室婚姻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门第和血统,妻子的身份代表了她背后的亲族力量,而女子带来的嫁妆常常是男人能获得的最大一笔进项。即使是平民,男人也首先关注经济利益:娶这个女人能不能帮我一起干活?她能生孩子吗?结这门亲家对我有没有好处?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悄悄侵蚀古老的婚姻观念。18世纪,法国人“发明”了爱情。浪漫骑士之爱其实是精神的出轨。社会开始鼓励个人感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配偶,自由选择和为爱情而结婚逐渐成为大众认可的婚姻原则。在19世纪,人们开始接受“丈夫养家、妻子持家”的婚姻观,但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中叶,西欧和北美的多数家庭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早先时候,19世纪晚期,女权主义逐渐兴起,女人不再满足“第二性”,开始挑战男性权威,打破规范社会、维持婚姻的固有秩序。
重新审视女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关于婚姻发展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这段研究,记载于玛丽莲•亚龙的代表作品《太太的历史》。作为世界知名性别研究学者,同时身兼比较文学教授,亚龙的写作风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文笔流畅,且在经典文学丛中自如进出。从《荷马史诗》、萨福诗歌,到圣经教义、骑士歌谣,还有莎士比亚、卢梭、奥斯汀、勃朗特姐妹、波伏娃等人的作品,海伦、爱洛漪丝、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娜拉,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学女性形象结合了历史背景的深刻阐释,迸发出持久的强劲的生命力。
为了经济、政治利益而结婚的这套体系,实际上并非欧洲的专利,它在世界各地盛行了几千年。中国的历史同样充斥类似的现象,所谓三从四德、门当户对,甚至缠脚陋俗,概莫如此。本书主要考察欧美婚姻史,但达成的是普遍性的共识。特别是近现代以后的中国,五四运动的启蒙,大众文化的流行,都受到西方的深刻影响。女人们肯定会思考:如果无关爱情,无关终身厮守,为什么还要结婚?如果不需要对男人有经济依赖,为何还要勉强自己委曲求全,为了家庭做出牺牲呢?
《海蒂性学报告》里有一段话:“在传统的婚姻模式中,女人必须为丈夫和孩子提供稳定的基础,让他们外出顺利,但女人本身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却受到了很大限制,对传统女性来说,婚姻并不是她的后援,而是她的人生。”婚姻曾经是女人的唯一事业,但显然已经不是当代女性想要的全部生活。但是,历史构建了人们的经验、约束和期望。传统的婚恋观念即便裂痕累累,依然有着裹挟前进的余威,新旧观念的碰撞,造成失范的痛苦与焦虑。不过,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尤其是新道德实验往往反而验证了旧道德的凝聚力。
西方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性解放高潮之后,重新开始寻觅传统式家庭的价值。亚龙在她最新的考察中就发现,美国大多数女性仍然愿意进入婚姻,渴望建立被社会认可的、有制度保障的夫妻关系。婚姻的社会功能和内在动力发生了改变,但它依然是至今为止人们最愿意安放身心的栖居之地。女人恐婚,害怕的不是婚姻,而是附加其上的枷锁。“不管是妻子、配偶、伙伴、伴侣或情人,无不渴望得到另一半的承诺,共享一种深刻的关系。”如何实现婚姻的公平性和灵活性,这才是亚龙所说的“迈向新妻子”的关键。
《太太的历史》读后感(三):钱、权、爱、性——持续千年的博弈
太太的历史就是一部女性的奋斗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为大部分的历史说白了都是男性的历史,所以太太的历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这本书案例非常多,史料来源很杂,作者的观点很少,但值得反思的点很多。
性别的本质
要谈论太太的历史,我们需要先明确性别的含义。在《太太的历史》中,“太太”一词默认指代的是女性,而“丈夫”一词默认指代男性。但世界上的性别不止这两种。
性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从理论上说,因为染色体的差异,人的生理性别至少有7种。而社会性别是一种自我认同,带有社会属性。典型的社会性别至少有5种,包括男性、女性、双性、无性和其他性别。因此,“性别”一词包含了至少(7*5=)35种选项。而Facebook上为用户提供的非传统性别选项更多达56种。
性别就像是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派。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太太和丈夫的关系、女性和男性的关系时,我们只是局限于男性和女性两个多数群体,所得出结论并不能概括其他性少数群体的真实情况。
两性的博弈
从古代社会一直到如今的现代社会,男性和女性一直在进行博弈。纵观整个过程,双方争夺的东西大概是这四样:钱、权、爱、性。
在中世纪以及更早的婚姻中,男女双方的重要参考因素是钱和权。在宗教、道德、法律等多方约束下,个人的感受无足轻重。那时的妻子更像是一个职业,她们不一定是自愿选择做妻子,但社会告诉她们——“这是你一生的事业”,于是她们成了妻子。作为付出一部分自由的回报,她们会得到金钱、地位和权力。
而在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之后,爱和性逐渐被正视,并成为婚姻的首要参考因素。
在两性的争夺中,钱和权作为有限的物质资源,一方占有得多,另一方必定占有得少,很难达到完全的平均。而爱和性作为无限的精神资源,在两性关系中相对更容易达到平等的状态。从追求物质满足到追求精神满足,这在两性关系中是一种进步,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两性是否一定对立?
当然不是。虽说男性和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斗争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两性天生是对立的。
我们必须承认,男性与女性从生理上来说就是不同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部分。但对立还是合作取决于我们自身,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部分。
我们的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代表伦理、情感、无序与混乱,男性代表理性、克制、秩序与和谐,因此公共领域天生属于男性,私人领域天生属于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便由此而来。
当今时代下两性平权的契机是:世界变平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男性职业与女性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理性不一定胜于感性,秩序不一定胜于混乱,就像很多行业精英都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切换自如的高手。
Emma Watson曾发起过一个名为“He for She”的活动,告诫男性不要袖手旁观,站出来为两性平权做出贡献。的确,两性平权不是女性一方的事情,因为社会的标签不只是贴在女性身上,男性身上也被贴满了标签。如果男性无需勇敢强壮,女性也就无需被迫唯命是从;如果男人无需掌控一切,女人也就无需俯首帖耳。
长远来看,男性从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里得不到任何好处。
再回到当下的现实,我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在微博上颇有争议的Ayawawa。
其实她说的都是对的,因为她不过是道出了现实。她提供的是一种解决方案,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面对现实,她妥协了,因此受到了不妥协的人或认为不应妥协的人的指责。
在Ayawawa的追捧者里,或许有人看清了现实,但还是选择了这条捷径,但那些没有看清现实而被带节奏的人呢?她们直接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或许我们会为那些无法感受到爱情愉悦的男女感到遗憾,但这是现实。就像我们为那些家庭破裂的人感到遗憾一样,这是现实,人和人本来就不同。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Ayawawa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公众人物,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她是否有考虑到她的受众,是否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有的男生坚定地认为所有女生都是投机取巧者,都有成为绿茶婊的潜质,那是一堆老鼠屎坏了一大锅粥啊。
未来我们是否还需要婚姻?
再把眼光放到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平均年龄上升,白头偕老这件事也许会变得更难。很多既定规则都将改变,很多所谓的人生大事的重要程度将下降,在生命中的占比缩小。
同时,在文明进步、物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会逐渐上升。而婚姻只是一种形式,也许会随着核心的内容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