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5: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读后感10篇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一):买鸡蛋还是买鸡蛋

  这是我看的门罗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亲爱生活》的翻译实在是让我抓狂,这本明显通俗易懂了很多,没有出现前一本的觉得自己不会看小说一样情绪,想到这里放心了许多。

  对于门罗的印象像最后的出版后记写道:她擅写故事复杂性,而不只是流连于复杂的故事;善于洞悉平常生活的表象,剥丝抽茧般揭示隐藏的秘密谎言。她以淡然平实的悲喜剧延续了比同时代作家更为长久的文学生命。

  小说有两种,一种是大情怀一种是小情怀,门罗的作品毫无悬念的是后者。她试图将人物的每一个情绪,周围的环境描写的尽量详细。她像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想要引起丈夫注意喋喋不休的把今天是如何用一块钱买到了比平时更多的鸡蛋这件小事讲的扑朔离奇。但是买鸡蛋还是买鸡蛋,非要灌上深层意义的话也许行得通,可是大多数人不一定懂也不在乎。

  我就不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我更多的喜欢曲折情节,跟大情怀的抒发。而且自认看书是很有目的性的非得有什么启发开心。对于书中突然出现的一句哲学性的深层次的话我会划下来,如获至宝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二):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标记

  看了几本门罗的短片小说集,每篇都很独特。由于小故事太多总是弄混或找不到出处。因此真的需要标记备忘。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女孩恶作剧促成父亲与女管家恋情

  《浮桥》背着丈夫与年轻男孩厮混的人妻。

  《家具特立独行的表姑与父亲,家具与家族继承。

  《慰藉》 在伴侣的死亡之后,很多事变得清楚或者暧昧女人和丈夫以外的男性亲吻

  《荨麻》一篇。“我”在很多年后意外重逢小时候暗恋玩伴,“我”发现自己依然倾心于他,期待与他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偶然的暴风雨将“我”俩困在了荨麻丛中,当雨停天晴,他终于向“我”道出隐情:他最小的儿子死于他倒车时发生的意外。

  《梁与柱》日复一日的婚姻,和亲戚关系交易情感幻想中的婚外情幸福自私

  《留存的记忆》里的一段。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去参加丈夫好朋友的丧礼,丧礼后,妻子要去养老院看一位阿姨,丈夫不能送她,丧礼上的一位医生主动伸出援手,提出要送妻子过去。驱车去养老院的路上,妻子与医生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发生微妙变化

  《奎妮》异母异父的姐姐说不上幸福还是悲惨的私奔婚姻大概以另一场私奔而告终,叙述者多年后也许见到了她也许不是。

  《熊从山那边来》。如果老来不幸痴呆,伴侣能做什么?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三):如果你清晰了解自己的生活,那么不必读门罗

  周末《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艾丽斯·门罗 这是九个中短篇小说合集。《恨,~》是第一篇的名字,也是一个女孩常玩的游戏/像是塔罗牌,猜测自己和某个男孩将会发展的关系。

  女管家自作聪明的将家具寄给这个家庭女婿并选了新衣想要嫁给他。而事情起因只是男子女儿和她的闺蜜伪造的求爱信。当我们认为女管家将要走向黑洞时候,她幸运照顾了生病的男子,有了憧憬的婚姻。女孩也没有多言。“命运为我安排了什么,或者为你——”

  门罗用几个侧面铺陈了女管家的一生,合情理的转折并未让读者感到突然。精短的文法写出了女主阶级状态(在高级成衣店的畏手畏脚,麻利的照顾病人和在新裙子上擦手)和女性化的缺点(不愿对男人直说来意,爱占点小便宜)唤起读者生活中羞愧的往事,家庭中的乏味。就像老妇人在你面前吧唧嘴,她说一会儿,总是等着你也说点什么。

  《浮桥》和《慰藉》都描述了女人和丈夫以外的男性亲吻,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作者把其中的不妥夸大了,但人们没有因此对女主横加指责。门罗锐利的指出了中年女人对家庭的厌倦,她们用这样隐秘的慰藉作为生活的养分。作者笔下的她们依然坚守在妻子的角色里,努力不去触碰道德界限

  最能被领会的我认为是《荨麻》,和情窦初开时分散的男孩再次相遇。然而人过中年,他早因你不能代受的苦难和现任妻子绑在一起。“如果我们再次见面或者不再见面,都会是同样的老一套。不可使用、深知本分的爱情。”

  如果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生活,那么不必读门罗。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四):对于人性,你我都不会是例外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萨比莎一边用手指点着字母一边默念。这是她教给伊迪斯的游戏:写下自己和另一人的名字,划掉相同字母,然后点着剩下的字母,按顺序念五个词,最终念到的词就是拥有这两个名字的人将会发生的关系——在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小说里,门罗似乎就在告诉我们:恨、友谊、爱情,你似乎永远也不知道人生会在哪些偶然的瞬间里将它们互换位置,就像你不知道自己在游戏中会点到哪种关系。

  因为萨比莎和伊迪斯这两个年轻女孩的善意捉弄,实际上从未拥有过爱情的管家乔安娜最终决定带着家具、“闯进”一个只见过一次面却“通过许多浓情爱意信件”的落魄人家,并开始仔细地照顾他的起居,这荒谬的一切最终却修成了正果。而在另一篇小说《浮桥》中,更体现了人性中某种渴望越轨的原始冲动化疗后的老妇金妮身体虚弱,但她却不得不默默忍受丈夫尼尔的种种不体贴,对于丈夫对社会运动狂热,她无动于衷,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金妮与送自己回家的少年夜空下的浮桥有了深情一吻。门罗似乎总在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冷静叙述,让我们在诸多看似意外的人生转折中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

  《熊从山那边来》是书中广为称颂的名篇,讲述了老年人的爱情。高贵优雅的菲奥娜得了老年痴呆症,并在疗养院中爱上了另一位病友,忘记了自己的丈夫格兰特。格兰特看着曾经的妻子与病友愉快相处反思自己年轻时出轨而愧疚,决定成全妻子。但故事的结局却是菲奥娜重新记起了丈夫,而忘掉了疗养院的情人。小说的取名来自一首有名的英国儿歌——《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讲一只熊翻山越岭想看山的对面是什么,结果发现山的另一边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都想逃离既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想要尝试另一种接近冒险的人生——她笔下的女性皆是如此,在传统束缚,在束缚中渴求新的成长,于是在人性本能驱动下, 她们抓住一次次偶然的机会逃离自己固有的生活圈,上演“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戏剧,也像游戏般模糊了彼此的边界——你永远猜不到爱情何时会转变恨意,友谊又会如何滑入爱情的深渊

  以小说集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斩获加拿大文学总督奖的门罗无疑是一个写作天才,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致以她的颁奖词为——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她的小说充满时空错乱篇幅虽短却极见一个女性对人性的洞察力。多视角的拼接、非传统的谋篇让她得以用一种创造性温和方式揭露一个个关乎人性的真相:不管你在何种环境中,既定的一切和模式化的生活本身总会让你产生诸多迷惘,而内心中逃离的渴望一直在心底掩藏。

  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九场隐含悲剧色彩的人生将小地方平常人爱恨情仇熬成门罗独特的一锅汤,她不温不火、冷静克制的笔法使汤的火候正好,读罢让人有“温水青蛙”之感,深陷而不能自拔。她总能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渴望后,又深感命运的无力——门罗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反思期,这部作品亦是她作为一个经过沉淀的成熟女性对女性本身及人生的独特思考

  合罢书本,折服于门罗式的人生故事后,不禁喟然长叹——情感没有边界,堕入没有底线,生活没有输赢。对于人性,你我都不会是例外。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五):由女性书写女性

  由女性书写女性

  -----读门罗作品

  “像契科夫一样,门罗笔下的一部短篇小说足以包容整个世界——而且总能出人意料。”——《芝加哥论坛报》

  在书的腰封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在认识一本书之前,我一般都会留意封面前言后记。而这次,在了解门罗之前,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如此之高的评价。在这之前,在短篇小说方面能与契科夫齐驱并驾的就只有莫泊桑和欧•亨利,而今门罗能享如此殊荣,看来也许真不愧得诺贝尔奖。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诺贝尔奖颁奖词

  门罗,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一生专注于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波澜不惊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接触的也不多,只是寥寥几篇,却风格鲜明主题相似。我读过有男性作家描写女性(视角)的,像朱少君,像苏童,还有没有接触过的日本作家谷崎一郎。尽管朱少君说,男性作家写女性,比女性作家写女性有着天然的优势。女性作家因为自己是女性,对打开女性心里最幽暗角落可能心存顾虑,或者说是不忍心。而男性作家在写女性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客观公允,或者说是入木三分。也许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就像自己揭开自己的伤疤是最难的。但我想门罗的笔还是毫不客气的,女性的愚味、女性的阴暗面,以及那暗涌野心欲望,种种缺点被如此真实而鲜活地暴露在纸上。

  我手上这本《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在这本书中,门罗提炼了人一生情感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用敏锐细腻的语言记述了九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情感没有世界,堕落没有底线,生活没有输赢……”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包含在这些故事中的智慧都是应景的,甚至是预言性的,探讨生活的可能性与结果。像契科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门罗的故事里是次要的。同样的作家我还想到了之前写过的川端康成,在这些人的小说中,情节永远不会是最吸引人的看点,情节只是为了在叙述中更深刻而又不着痕迹刻画人物,同时,极其藏密地间接传达出他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的理解。对于门罗笔下的男性人物,可以说她掌握了描述普通人的精髓,如《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肯•波德鲁,《留存的记忆》中的女主角梅里埃尔的丈夫皮埃尔,《奎妮》里奎妮的丈夫“斯坦”。但门罗笔下的女性却是较为复杂的,如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门罗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女仆被两个孩子的恶作剧带去爱情彼岸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位几乎从未谋面的身患重病的男子身边渡过余生的女性形象,轻淡地就揭露出女性在爱情面盲目而愚味的一面正是引导她们进入悲剧的根本原因。这又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一生》,女性的弱点致使了她们在不自觉中把自己推向了悲剧的深渊。《留存的记忆》中则讲述了女性梅里埃尔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出了一次轨,而她和亚瑟的那件事将永远成为秘密,亚瑟也不会再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虽然写梅里埃尔,实则是写女性内心深处同样深藏又努力压抑的小野心与欲望,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女性在礼教下同样存在的对刺激新鲜感的渴求。而《奎妮》写的则是女性的叛逆,从为爱情对家庭的叛逆,到为叛逆本身对丈夫的叛逆,当然中间还穿插了对丈夫的逆来顺受与包容。

  门罗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是毫不含糊的。对于许多我们不忍或不齿道白的“阴暗面”,门罗以小说的形式不动声色地将其暴露无遗,而这些所谓女性的缺点实际上则是每个人人性中的本真,人性中那些所谓的“弱点”。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六):那些难以名状的瞬间

  一生当中会有那么几个瞬间,它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悄悄地发生,当你明白过来时,事情已经变了样,而那时你也许甚至还未曾觉察,更加不会料到:这个悄然而至的瞬间,将改变你此后的人生。

  在我读过的作家当中,最擅长捕捉这些瞬间的,当属艾丽丝·门罗无疑了。

  门罗的小说总是带给人惊喜,这惊喜不是因为她善于制造富于戏剧性高潮情节;恰恰相反,她讲的故事再平常不过,平常到似乎人人都可以经历但偏偏不曾留意。而惊喜也恰恰在此:那些不经意的平常瞬间,在她笔下被层层分解,不到最后,你根本无法预料:一个堪称命运的瞬间即将发生!是的,你永远无法预料,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平常之事,只有当它突然逼近你的眼前,呈现出命运的强大不可逆转时,你才忽然醒悟,但它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微不足道的,在当时你甚至无法找出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它,你不知道是该惊叫,还是该轻轻叹息,或许你什么也没做,不过瞥了一眼,或稍作迟疑,随后就轻轻放过了。

  然后,你便遗忘了。的确,你根本未曾将这微末的小事放在心上。

  而阅读门罗的小说,就像是在时间过去很久之后——也许是几年,十几年,甚至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不过按照门罗的习惯,她应该不会让事情发生在这么一个绝对算不上平常的时间点)——的某一瞬间,你蓦然回头,忽然忆起生命中曾有这么一个瞬间,而你的人生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瞬间恰然发生了转向。是啊,这该是个多么惊心动魄的瞬间呢!

  而人生中又有多少次惊心动魄,却只是当时微渺的一瞬。门罗小说就是帮你还原那些遗失的瞬间,当你——作为读者甚至当事人的你——从大海般的记忆中重拾那片记忆的小小贝壳时,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七):吻的重要性

  “她觉得,她要做的工作是记住每一件事—‘记住’的意思是指她在心里再次体验—然后永远封存起来。这一天的经历要整理好,一点儿都不能凌乱或四处散落,所有的一切都要像珍宝一样收集起来,了解,放在一边。她坚持两个预测,第一个预测给人安慰,第二个预测现在很容易接受,以后无疑会变得艰难一些。她和皮埃尔的婚姻会继续,会持续下去。她永远不会再见亚瑟。这两个预测结果证明都是对的。”

  这是《留存的记忆》里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夫妻二人去参加丈夫好朋友的丧礼,丧礼后,妻子要去养老院看一位阿姨,丈夫不能送她,丧礼上的一位医生主动伸出援手,提出要送妻子过去。驱车去养老院的路上,妻子与医生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发生微妙的变化(我这里情感挂引号是因为也许这算不得情感,只是某种男女独处会激发出来的一种激情),然后片刻温存。这便成为了妻子在日后三十多年的婚姻里时常会想起的“白日梦”。正是这个“白日梦”,让夫妻二人的婚姻持续了三十年,因为这给了妻子一种平衡:一种曾经有过实体的幻想与家庭琐碎生活的平衡。门罗做出的结论有些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又很是情理之中。出轨非但没造成婚姻的终结,反而给了婚姻某一种保证。

  当然,也许这个结局和医生在事后拒绝“接吻”有关。《老友记》里有一集讨论到亲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瑞秋说女生在第一个亲吻里有想要知道的一切(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at first kiss.)。其实这是很对的,亲吻比性行为需要置放更多情感在里面。“事后无吻”这个事实,在很多年里都被女人选择性地屏蔽掉了,这得以让这个“白日梦”保持了这么多年。最后,她重新想起这个事实,那也是因为她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白日梦”。

  夫妻生活的平淡下面总是有暗流涌动的。门罗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描写这些暗淡生活背后隐匿的一些黑暗的私人化的情感很是驾车就熟。九个短篇读下来会觉得,这是她把自己的人生打散,然后截取其中的片段重新组合成不同的人生故事。故事多是女性化视角,门罗在描写女性情感上精准细腻。她的故事不是直接的,她也不想传达给读者单一化的结论。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你时刻会感觉,嗯,这是她想要传达的,可文章进行到下一段,你就不再这么想了,似乎她想表达的又有别的不同。

  而恰好,生活的真相就是如此,没有结局,只是偶然的事件;没有结论,只有飘忽不定的思绪。这大约是门罗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的一种获得。偶然的事件给人以情感上的波动,像这个故事里一样,甚至会成为永恒的、不再和对方有关的“白日梦”。可这个白日梦的意义,却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我是想说,不管从何种意义来讨论,这些偶然事件都没有那么深刻的意义,可我们人类又是如此的喜欢脑补,我们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意义,甚至是影响一生的意义。奇怪却make sense。

  我们很容易从门罗不同的故事里读到同一个人物的分身,不一样的名字,不同的年龄段,可就是会觉得,嗯,是她/他。这大约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有种她把自己的生活打散重新排列组合的感觉。进而,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想象,我们也可以这样来书写我们的生活。事实是,这是非常难的。抽离一个人物的侧面调入不同的故事,就像用同样的颜料、按不同的比例调和绘制成不同的绘画一样,这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可是我想读更多门罗的书吗?我以为,如果能够仔细品味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读掉门罗的所有作品。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八):隐秘的慰藉

  说实话,读门罗的小说是一种既痛苦又快乐的过程。痛苦的是,一开始总是难以读懂有些晦涩(极大可能是翻译带来的问题)的文字下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快乐的是,当一再琢磨顿悟后,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像一条清泉流进心里,无比的畅快。

  这本《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了好久,几度放手又几度拿起,而每读懂一篇所获得的快乐才能推动我继续往下读新的篇章。这本书毫无例外地仍是关注女性在庸常生活里的细密心思,而这一次重点放在了中年女性身上(除了最后一篇关注的是老年生活外)。

  女性,是一种尤为细腻敏感的情感动物,即便到了中年也仍需要温存的情感呵护。然而事实上,到了中年这个人生阶段,婚姻家庭生活早已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庸常琐碎,激情不再,夫妻漠然,女性原本娇柔敏感的心日渐枯萎黯沉。这时如果因为某种际遇,偶然地遭逢了另一位男子的体贴温存,即便接下来的生活依旧按着原有的节拍前行,表面上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女性藉着这意外而隐秘的情感体验抚慰了原本疲乏的身心,重新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力量。女性是柔弱的,女性又是坚强的,门罗用她深谙一切又饱含同情的眼睛注视着这一群挣扎于生活重压之下的女性。她没有从道德的角度去批判她们,但也没有极力去渲染或鼓吹这种暂时的逃离。她让她们依旧维持在家庭中的角色,只将那一点点意外的情感经历隐藏在心灵最深的角落里,只在某些或孤单或软弱的时刻拿出来,不为人知地抚慰自己。这些在《浮桥》、《慰藉》和《留存的记忆》等篇中都有着极为细腻动人的描述。

  与本书同名的短篇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则讲述了门罗最擅长的命运变幻无常的故事。两个小女孩的恶作剧,意外地促成了一段不可想象的婚姻,展现了命运的偶然性力量。这个故事相对好读,前面似是平淡无奇地叙述,当我们以为故事将朝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的时候,门罗却意外地将笔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令人惊讶又令人信服。

  我最喜欢书中《荨麻》一篇。“我”在很多年后意外重逢小时候暗恋的玩伴,“我”发现自己依然倾心于他,期待与他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偶然的暴风雨将“我”俩困在了荨麻丛中,当雨停天晴,他终于向“我”道出隐情:他最小的儿子死于他倒车时发生的意外。“我”终于明白,他心中那块“寒冷、空虚、封闭的中心地带”是“我”不曾也不能了解的,而他与他妻子却因为共同的了解将永远维系在一起。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再也没有打听他的消息。

  小说结尾处有一段特别动人的描写:“不可使用、深知本分的爱情(有人说这种爱情不真实,因为它不会冒险扭断脖子,变成糟糕的笑料,或是悲伤地逝去)不会拿任何东西来冒险,却像一条甜蜜的涓涓细流,一个深藏在地下的源泉。这新的沉静如封印般压于其上,将它封存。”这种不能成全的爱情如此美好,虽然隐密,却是女性在艰难的生活中勇敢前行的神秘力量。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九):记忆

  后面两三篇好(奎妮和熊从山那边来),前面的几篇都非常一般。最后一篇是写一个失忆症老人的故事,在整本书里写得最好。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最近张艺谋拍的归来,这个电影是我在电脑上看的,之前很多朋友都在推荐这个电影说拍得很好,本来想去影院支持一把,但介于老谋子好几部片子都拍得让人匪夷所思,后来想想就没去花那钱。看了电影,也非常惊讶。因为读过严哥苓的原著,虽然那个小说写得也很普通,但我非常难以理解是张导从中选了这么个角度,小说里冯婉瑜得了失忆症,最后实际上是以对待新的朋友的态度接受了陆焉实。其实小说里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进入了严哥苓小说里最常见的烂尾戏阶段(也入是她的小说惯常的越到最后越难看),几乎是整本小说里最烂的部分。张艺谋居然从这个部分里又按最烂的套路写了一出戏。他似乎是在讲原谅、谅解,对于文革那种真正能够体现出人性的强压之下的丑恶行径,最后可以选择原谅。但里面的原谅没有力量,是牵强附会。

  门罗的这个故事对比之后,你就会立刻明白谁才是大师。一个失忆症的老人进了一个疗养院,这个疗养院对刚进来的病人会禁止家人探望一段时间。等着这个时间过去,老人的丈夫,一个共同生活五六十年的男人去探望失忆症的妻子,却发现她在这个时间里跟疗养院的另一个男人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并没有性的成份,她对她的丈夫完全没有了记忆,她把这种关系完全移植到了新的伴侣的身上。她的丈夫获得了陌生人的身份,老妇人仅仅只是客气的对待他,而他拥有过去那么多年真爱的记忆。他很痛苦,又毫无办法。

  第三者的男人因为别的原因离开了,老妇人陷入了绝望。她刚刚获得的仅有的温暖的记忆又变冷了。她开始拒绝治疗,仍然不记得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最后的选择是去找那个离去的,同样得了失忆症的男人。盼望他能够回到疗养院。有记忆的人,没有记忆的人,怎么在爱,怎么在选择。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读后感(十):玩一玩

  《爱情 婚姻 恨 友谊 追求 》FROM MR A

  1

  作为25岁的大龄男青年还被个故事虐的翻滚失眠实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会把门罗的短篇放在睡前阅读,主要是因为篇幅固定,一个故事读完刚好睡意袭来,可事与愿违。万籁俱静之时最易情感泛滥,寂寞空虚冷,半夜读门罗相当于空腹干酒,胃疼。一直认为优秀的女性作家有种同样的特质——张爱玲、门罗、克里斯多夫....她们比男作家更善于寻觅读者内心较为柔软的部分,狠狠的扎一刀。

  威力最大的是《荨麻》,头天晚上没太懂倒头就睡,第二天洗澡的时候突然后知后觉...这篇故事类似张爱玲的《半生缘》,只是结尾稍有不同,张爱玲在两人十数载后重逢写下的那句经典“世均,我们回不去了。”骗了多少眼泪。但是门罗招式更狠毒,她是这样写的:

  “那些长着大大的粉紫色花朵的植物不是荨麻。我发现它们叫做叫做紫茎泽兰。我们碰到的刺人的荨麻是不起眼的植物,开着淡紫的花,茎杆邪恶的向外伸展,有纤细锋利能穿透皮肤的灼热芒针。那些荨麻一定还在,在繁茂的废草坪上。没有人注意到它们。”

  看起来很不联系对吧。张爱玲把悲剧推给了时间、命运这种庞然大物,门罗却说,不,不是的,真正挡在你们面前的,是无数有毒又不起眼的荨麻,你忽略了他们,你以为是那些你无法抗拒的强力把你们隔开,你把自己当做了悲剧的主角...

  2

  写作源于生活,世人常把一个作家生平如何坎坷不凡作为他写出好作品的原因,结果我们关注作者的人生多过他写下的作品,这是极悲哀的本末倒置。虽然,作品本身绝对源自作家的生活。纯粹的虚构看似容易,其实难度相当大,复制现实远较架空创造容易的多,君不见天马行空设定庞杂的奇幻、科幻、武侠称得上好作品的总是寥寥?能完全作伪不露痕迹,且深挖主题写出质感的,一定是作家本人所熟悉,勿需造假的真实人生的部分剪切。门罗的小说从未走出卧室、客厅和厨房,终其一生不曾僭越,我想这就是她每一部作品都能触动人心的原因——这是她最熟悉的生活。

  但创作是一个不断掏空自己的过程,写作是对缪斯女神的献祭。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的挖掘自己这点可怜的资源,可它终有一天会干涸。好在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夜深人静好兄弟姐妹淘的告白倾诉,酒桌饭局同事领导的牢骚吹牛,床榻茶盅间亲戚挚爱的密语往事,终有一天我们会忍不住...结构自我是伤害自己,把别人的人生搬上荧幕则是刺向他人。任凭你如何模糊人名,替换地点,穿插剧情,改变时间,对于有切肤之痛的当事人或知情人,仍能一眼看穿你的把戏,而恰恰最可能读到你作品的就是关心你尊敬你信任你的他们,被背叛的愤怒和内心私密被轻浮展览的羞耻会化作毁灭火焰,同时炙烤书写者和被书写者。略萨说:写作是条贪婪的绦虫,他偷走你的朋友,掏空你的身体,榨干你的青春,毁灭你的生活。

  见过太多这样的作家,香港的董启章——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台湾的骆以军——活着的每一秒皆成为创作的素材,生活成为了写作的附庸,成为透过玻璃窗俯瞰的,模糊冰冷的影像,门罗在《家具》的结尾是这样的,像是她自身的写照:

  “....我走了一个多小时,看见一间药店开着。我进去喝了杯咖啡,是加热的,什么都没放,很苦——味道像药一样,正是我想要的。我已经感到解脱了,现在开始感到幸福了。独自一人的幸福。看着下午炎热的阳光照在人行道上,树枝开始发芽,投下稀疏的影子。听见从商店后传来的球赛的声音,是给我端咖啡的男人在听收音机。我没有想到我要写艾尔菲莱达的故事——而是想到我要做的工作,更像是从空中取物,而不是构造故事。人群的喧嚣像沉重的心跳一样传过来,充满悲哀。可爱的正常声波,夹杂着遥远的、几乎非人性的赞同和惋惜。

  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要关注的,我的生活就是要像这样。”

  《爱情 婚姻 恨 友谊 追求》FORM MR B

  门罗1968年出道至今,一共出版14本小说集,每本收录短篇十一二,题材无非情感、家庭、婚姻,绝无僭越,每篇30到40页,十分稳定。选材的单一,篇幅的节制,叙述方式的单调,高度同质化的作品总让人觉得她不是在创作小说,更像是在机械化流水线上批量生产。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门罗小说的内核,会发现它和当今流行的郭XX,安XX的小说并无不同,都是希望透过描写人物间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打动读者,实现情感的共鸣。虽然水平有参差,档次有高低,但同样的素材反复烹煮,再怎样美味也会吃腻。门罗的小说从未离开客厅、卧室和厨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她在这几十年里是否真正有过成长。历史的大叙事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够驾驭,可在门罗的作品里却从未见过挑战的尝试。记得董先生说过,一个作家肩负的使命感应当让他不断到海浪中击水,而不是蜷缩在安逸的庭院里信步。

  波拉尼奥说,如果一个小说家只写短篇,那么他永远只配在文学殿堂的围墙外游弋。众所周知,一部长篇小说于书写者意味着真正的挑战,它考验作者对小说结构的架设、节奏的把控、人物的塑造以及最重要的——作品的深度。深度直接投射出小说家对于世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小说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小说若没有足够的篇幅,难以对主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数个)进行展开和多角度挖掘。短篇则好把握的多,它只需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塑造一个连贯的场景即大功告成,作者可以轻易地把自己的浅薄包裹在精巧完美的故事中。

  门罗13年拿到了诺奖,但这也很难说明什么问题。文学史上许多重量级人物与诺奖失之交臂,譬如沈从文、卡夫卡、三岛由纪夫、博尔赫斯...诺奖也并不单纯,前几年便有人质疑其“搞政治”——土耳其问题作家帕慕克,中国作家高行健,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这些得奖者的代表作品或多或少都含有对当局的批判。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诺奖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平均原则,今年给亚洲,明年给欧洲...皇帝大家轮流坐,今年到我家。北美地区多年无人获此桂冠,门罗算的上恰逢其时吧。所以拿奖与否实在无法证明什么,作品是永存的,答案在读者心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