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摘抄

2020-10-24 01:4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摘抄

  《当你灵感塞车》是一本由郭诗玲著作,自行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SGD 20,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一):友人杨诗文序:当诗人的朋友很幸福!

  诗人幽默、搞笑,是个小周星驰,常被她搞得笑到眼泪直流,同时也常被诗人的爱融化。前年收到诗人寄赠的处女作,去年诗人更亲送第二本诗集到机场,将祝福写成一首同名诗,让我又惊又喜。诗人待友如同写诗,厚实真切,当诗人的朋友真幸福!

  诗读完了,so what?

  诗玲的诗集犹如人生吧台,每一首诗都是独家特调,有着浓浓的“诗玲味”,酌几口就醉,喝几杯就上瘾。每一首诗都是浓缩而精彩的生活极短篇,随时都可以倒一些出来稀释、品尝,品尝诗玲的人生同时也品尝自己的人生。

  诗玲不只爱家人爱朋友,这次她爱的层面更广了。从老人到纸杯,她的爱无所不在,她的爱溶于柔佛海峡,飘散在大气中,渗透到土裡,再细的筛子都无法把她的爱挑走。读诗玲的诗,常会被当头棒喝,是啊,得用心生活,心和脑袋要同时运转,灵感才不会塞车。

  第三本的诗更内敛了,依然喜欢诗人的电影观后感,但这次特别钟意诗人对于写诗、出诗集的独白。<不折腰的诗>、<贪生怕死的手抄诗人>、<如何成为伟大诗人>、<别靠写作糊口>,其中有我喜欢的诗玲梗,不爆雷,请马上翻阅。有时会忘记是在读诗还是在读诗人。

  喜欢诗人,因她会用各种形式的爱来包围她爱的人。喜欢诗人的诗,因总能从诗中找到跟自己生命碰撞的联结。诗人的青春充满爱,多元的爱,专一的爱,拼命的爱,她用青春和爱来写诗,相信这份感动能在读者心中发酵和延续。

  跟诗人一年见不上几次面,读诗人的诗可以一解对诗人的想念。愿烟霾退散,宇宙和大地赐诗人健康及无穷的爱,让她继续快乐享受飘浮在生命的长河之中。

  一同而立的老同学(曾和诗人一起逃命,喜欢将诗集当礼送亲友的粉丝)

  杨诗文

  2016年4月3日 春暖花开

  台湾 • 师大分部研生宿舍

  推荐诗:<你总是那么浪漫>、<文房四宝>、<抄袭>、<一代伪人>、<三等老人>、<求婚>、<助养>、<代语>。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二):友人三儿序:三十而立?

  在关卡塞着,刚巧身上带着这本《当你灵感塞车》初稿。读着第一首诗,就给我们很大的冲击。好吧,就一起站在人龙里,用这本诗集砸头吧!很快地,我们身上各自挂着“闲人免进”,决定静下心进入诗人的世界,反正我们正处于的世界已杂乱无章。

  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不能隐瞒,我们都步入了三十。有些女人好像基于生理原因,会开始有“三十拉警报”的危机意识,一心想完成身为女人的原始职责。我们已经厌倦了世俗这样看待女生的角度,难道女生到了三十岁,就只能为这样的事情苦恼吗?但看了这诗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十岁女生在为自己人生定位的困惑,有一种急于达到“四十而不惑”的渴求,而这样的困惑来自于如何发掘并表现自己。

  真正踏入职场,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尤其是当你是个有强烈风格不随波逐流的人。想看透些什么,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纯净,但带着不同目的的人相遇时,猜疑成为一种隐藏性的语言。如果想出淤泥而不染,就只能顺从屈服吗?那最后会剩下什么给自己?我们都看到了诗人的挣扎,如果你也是在意自我存在价值的人,你也一定能感受得到。

  让人感动的是,这些都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诗篇。除了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诗人也带着更关怀的视角观察四周。在时间的催促下,我们会开始想像衰老的焦虑,而这诗集里一部分的诗,似乎也在为一步步走向衰老的我们做心理准备,好让我们能在未来欣然地接受未来的自己。

  回想一下上一本诗集的主要情绪,无法忘记其中传达的爱国情操。但这一次,诗人却能够跨越国籍的界限,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国家领导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的诗只占了少部分,但却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因为生长在同一年代的我们其实都有类似的体会,很感激诗人能这么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诗集,就像这个世界一样,可以同时发生不同的事情,只要你愿意调整心情及角度去面对及看待,那你其实就已经在为三十岁以后的生活做准备了。

  陪诗人学习三十不惑、知天命、耳顺之友

  火儿、Cute儿、黑儿

  2016年3月25日 – 35度酷热天

  深陷于新加坡某张大床

  推荐诗:<互补>、<矛盾>、<纸杯>、<狼心>、<坐在轮椅看孙跑>、<寂寞的Like>、

  lt;想喝一杯的主妇>、<代语>、<穿越字恋>。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三):杨彬彬教授序

  诗玲第一部诗集《我走在我之上》在2014年出版,承她惠赠一本。收到的那一刻,是完全的惊喜,跟诗玲——那个清秀又充满灵气的女孩——相识的情境也立刻回到眼前。2008年的秋季,我有幸受衣若芬老师之邀在云南园开设几门明清文学的本科课程。拿到博士学位甫一年,备课、教课都充满了新鲜的挑战,是诗玲和她聪慧好学的同学们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还记得诗玲跟我说,三个小时的seminar之后,觉得精疲力尽(源于我总是问太多问题!)却又心情不能平复,忍不住会一直思索下去。我也何尝不是这样。诗玲们妙论频出;我们的互相激发成了我非常宝贵的教学经历。

  只是没想到,离开云南园五、六年后还有机会续上这段短暂的相识之缘。可见“缘分”一词实在不虚。这次诗玲以诗人身份的出现,一方面令我有一切如旧的欣喜(妙论、灵气、投缘都如旧),另一方面也真心感慨时间流逝,小女生已成长为才气横溢的诗人,对人生、世事皆有了深邃的感悟。甚至她告诉我,有意作“‘青春三部曲’,记录20多岁时的可爱想法”……

  转眼之间,“青春三部曲”已作成。我面前放着第一部《我走在我之上》、第二部《穿着防弹衣的我们怎么拥抱》、第三部《当你灵感塞车》,感受着诗玲源源而出的灵感。可是……第三部偏偏题为“灵感塞车”!

  在我看来,第一部充分展现了才气,第二部偏重记录点滴思考、心绪,第三部则时时透出较为厚重的思索,尤其是对创作本身的思索,有时也不乏对社会、政治事件以及我们所安身立命的这个世界的尖锐追问。举例来说:第一部中我很爱这样的诗句:“我走在我之上/ 有时像踏浪/ 有时像行山/ 有时洞穴漫步/ 有时高墙狂舞/ 终于走在我之上”。诗人奔放的思绪、创作时自由无碍的喜悦感,极富感染力。以此作第一部诗集标题,也实在允当。第三部中则是对“灵感”的求索:“孤独是笔/ 灵感是墨/ 世界是纸/ 真心是砚/ 过程是这样的/ 在真心磨出灵感来/ 灵感蘸在孤独里/ 孤独在世界龙飞凤舞/ 最后将时间落款/ 表框这份情怀”。当然最激烈还是开篇第一首:“……灵感吮饱脑浆后会来的/ 灵感会在你晕眩前来的/ 相信我,砸吧”!“灵感”果然如期而来——读者当会明了。

  写完这篇序,再想想“灵感”的问题,还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希望与诗玲共勉。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助理教授、明清文学研究学者

  杨彬彬

  2016年元月于学院

  推荐诗:<当你灵感塞车>、<默默>、<张开>、<文房四宝>、<贪生怕死的手抄诗人>、<心荒>、<定义>、<如何成为伟大诗人>、<《鸟人》Birdman: 分别心> 。

  《当你灵感塞车》读后感(四):魏月萍教授序:在诗的芒芴之间呼吸

  夏至。新加坡没有斑斓鲜明的四季,南洋理工大学校园两旁桃红映面的缅栀子,云南园草地上散落前一晚和风雨搏斗的风铃木,俨然是季节的风向盘。倏然,热浪接踵而来。热浪中总有那么一丝的烦闷和浮燥,偶尔忘了自我的速度感,唯有在走路,在读诗的片刻,才能感受自己和时间的纠缠,和日常世界的距离以及人与人肩膀间的宽度。

  读诗玲的诗,秒针缓缓,彷彿能自行调整至走路的速度。因为缓慢的速度,才得以看见诗人的灵思如何在各角落掇拾记忆片段,拼凑起一幅日常的时光景图。那里透露她一路写诗的初心,凝视人与事的眼光──或是轻松活泼,或是调侃戏笑,或是审视反思,语言和氛围的灵活与多变,不外是她对这世界的回应方式,如此直接而不拐弯。这大概和诗玲的性情有关,她懂得如何遣离自我的思绪,拿捏文字的分寸感,把诗的世界化为她的梵谷星空,安放自我的居所。诗玲曾在一场讲座中说,写诗的感觉像游泳,如此自由自在。

  诗玲的第三本诗集《当你灵感塞车》和前两本诗集有类同的结构,共分成三辑,前两辑〈火儿〉和〈Cute儿〉以短诗为主体,第三辑〈黑儿〉则以长诗居多。短诗虽轻巧,不似长诗较拥有繁复的布局和结构经营,但短诗也有其独特韵味,关键在于是否蕴含饶富的言外之意,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所说的“行间”(留白)之意,表现出某种凝视时间和感情的理想形式。是枝裕和也提到,短诗能让读者从简短文句中捕捉那些留白的地方,以自己的想像力加以补白。有趣的是,他曾借鉴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看法,指说“诗并非讯息”,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产物。如果有任何的讯息说明,那是读者发现的东西,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服膺于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观念。

  生命喂养与生死誓约

  诗玲的短诗,也有不少“行间”供读者玩味的短诗,如我喜欢的以下两首:

  〈强效英语补习班〉

  一觉起来

  你变成洋人

  〈自序〉

  一想到

  死后有诗集陪你

  也就欣然暝目了

  如果社会吃人

  我们互吃

  骨头也不剩

  〈强效英语补习班〉这首有一些庄周梦蝶的「物化」以及卡夫卡小说“荒谬”的混杂气味,前者从睡醒中从华人转为洋人,后者则因某种的宰制和压缩以致形体变化。寥寥二句,道出了补习英语背后的心理渴望,在一种强大的语言欲望想像促使下,以致剥落自身的族裔身份,成为强势英语表征的“洋人”。另外,读者们或也可想象,也许在经历一种压缩的心理时间里,囫囵吞枣英语语汇后,就在那“一觉”的时间刻里,神速掌握英语的要诀,堪可和所谓的洋人相提并论。这即是“行间”留下的趣味和无限延伸的线索空间。诗的语言声音和现实的交渉,往往由读者来扮演连接的桥樑角色。

  另外,〈自序〉这首诗,非常有自喻的况味。如同上一首,似有一个诗人以外的声音,窥视着这世界。“社会吃人”无疑让人联想鲁迅礼教吃人的控诉,但诗里并没有突出“吃人”的控诉对象,这吃人的是体制、阶级、意识形态还是其他的阉割、宰制?不说出来,反而说明了你我他对于“吃人”的那一头怪兽或有不同的认知。那一个俯瞰的诗人在意的,是在吃人的处境中“你”和“诗集”相互喂养、相濡以沫的感情联系,是诗人对诗深情的生死誓约。读这首诗,初始有些悲戚,再细细咀嚼,却是了然于心。这样的生命喂养与交换也表现在这首〈贪生怕死的手抄诗人〉:

  不曾想过能伟大到

  不被人遗忘

  这是圣人

  不怕死不怕穷的他们

  传扬真理爱心的他们

  配得的福利

  不过

  终将被遗忘的死

  将一页页活在我的字

  这是死在葡萄活在酒的道理

  死在肉体活在诗

  一颗颗的字

  是我的一呼一吸

  它们正急缓不定地爬上你

  咬你耳朵吻你心脏

  直到你宣称爱我

  并愿赤裸以对

  诗玲的三本诗集,都以手抄形式与读者见面,难免让人揣测有自我指渉之意。但〈自序〉里的相濡以沫之情,在〈贪生怕死的手抄诗人〉中已把诗人和诗的关系转化为不朽的爱。“贪生怕死”读来像是反语,若不因为怕死为动力,恐无法找到另一种寄存生命的形式。是诗,延续了另一种生命形态,诗人在诗的芒芴行间呼吸,同样表现了某种的“渴望”,祈盼寻得爱恋“她”(诗)的读者,建立坦诚与真实的信任。“直到你宣称爱我/并愿赤裸以对”,不外是誓约的海盟。只要有人喜欢诗、读诗,诗的生命就能无限的延续。对诗人与诗的探索也见于〈如何成为伟大诗人〉和〈别靠写作糊口〉这两首。

  多元语言的退化与退守

  写诗,究竟是为抒情、寄意抑或言志?还记得在一次发言当中,诗玲回复有关“诗与社会”的关系时,诗玲一贯写诗的初衷,那是她对灵感的回应,不必理论先行,或预设特定的议题。她的诗集也呈现出如此的形态,宛如一个虚空的葫芦,对这世界敞开,所有事物存容其中不相互排斥。仔细阅读,这本诗集有不少针对此时此刻的事件作出回应,以诗委婉有力审视各种社会现象,如〈不折腰的诗〉对金钱主义的批判,〈我的家被锯了〉谴责马来西亚新山败坏的治安,以及〈你到底是有多爱国〉反思公共知识份子和理想主义者的慨然、落寞,以及爱国修辞形成的张力和紧张感。读这几首诗,心有戚戚然焉,洞悉平静情感背后的忧患,早已折迭成诗。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收录在专辑三〈黑儿〉的〈从棺材里跳出来〉以及〈代语〉这两首。

  〈从棺材里跳出来〉是首长诗,是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逝世与伟人神话的反思。诗中的三月廿三号成为特殊的符号象征,指渉国家领袖离逝之殇,激发全国不同群体的情绪交错─支持者和异见者、公与私、国家与国民、父亲与儿子、历史与现在、现在与未来,在一首诗的辩证法则裡不断被拷问。诗人不断复述“从棺材里跳出来/三月廿三日”,让事实与现实反差,发出顿措的声音。一位领袖之死,不意味从此在棺木中宁静安然,反倒搅动大家的思绪,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有人问如何维持建国以来的稳定根基;有人问如何解除过往的制约;有人以为事不关己,一如既往寻常生活。最后一段诗句最为莞尔:

  从棺材里跳出来

  三月廿三日

  要如何延续这则

  人人衣食住行皆fine的神话

  你我他一个两个黑头发

  蓝头发红头发绿头发

  面面相觑摇摇头说

  去问白头发

  “神话”往往需要伟人与救星,伟人逝矣,神话如何赖以延续与生存成为最大的考验。“白头发”指向谁?还是只是一种比喻象征,读后脑海中浮想悬念,莫非仍得从棺木的白头发求取答案?“去问白头髮”,充满吊诡的叩问。

  而在〈代语〉这首诗,关注的是不同时代或世代的失落语言的问题。从杂语、多语到单语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沟通或接受不协调的景况,而诗末这一段指向了失语的一代:

  失语的同族异代

  见面时礼貌地微笑点头

  然后肩并肩欣赏

  头上炫目烟花

  转过头,对着异族同代

  滔滔不绝

  原来共同的回忆

  才是我们的母语

  “同族异代”、“异族同代”巧妙表达语言失落所造成的隔代隔阂,“母语”已然成为追悼回忆而非沟通内容。方言的情真意切不再被年轻世代所理解,逐渐成为陈旧与过时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强势语言的英语。诗中通过“杂语建国”、“多语守国”至“单语享国”的变迁,尖锐揭示多元语言的退化与退守,造就了沉默的世代。这置于时下新加坡情境脉络,乃直陈社会面对的要害。〈代语〉和前面所谈的〈强效英语补习班〉相互呼应,暴露“语言政治性”是横跨新加坡社会与世代群体的巨大鸿沟。

  读诗玲的诗,感觉她是时间的纪录者,想像她在走路、骑脚踏车、跑歩、游泳或思考时,无时不把自己浸淫在诗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的呼吸,捕捉世界在芒芴行间的气息,收集灵感的果实,然后诚意地表达自己。我以呼吸的速度游走在每个诗句之间,感受她炽烈与率真的诗情,但愿她持续以纯真来纪录当下的感受,也以诗来抵抗现实的残酷、荒谬与不公不义等问题,并与诗牵手一生一世。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国思想研究学者、马华文史研究学者

  魏月萍

  写于2016年5月16日

  新加坡裕廊西,山人书斋

  推荐诗:<强效英语补习班>、<自序>、<贪生怕死的手抄诗人>、<从棺材里跳出来>、<代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