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0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是一本由李继锋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精选点评:

  ●當是看了一段民國史 挺中肯的

  ●非常真实,国军事实占了大部分,很壮烈!

  ●本书的图片价值更高,但是看的是电子版,所以并不能完全体会到...

  ●记得中学历史课上,关于抗日战争,重点讲述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等,感觉对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并不清楚,对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也是一头雾水。抗日战争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一段历史,却又有很多人都不能讲出1937年以后的这8年间国共两党的军队和政府都在干什么。本书按照编年史的方式作了一个简述,脉络较为清晰,详略处理的不太好,一些重要事件一笔带过,却花费笔墨在一些杂闻上。读完之后更加感叹祖国命运的多舛,抗日英雄的壮烈以及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知道了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等这些路名里包含的悲壮故事。

  ●不久前买了这本书,因为当时在当当网上是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起捆绑销售的,可当时实在是没有勇气读南京那本书(现在也是(┯_┯)),所以反而异常认真地啃完了这本,对这段惨痛艰难的历史虽不能说全面了解,但至少不再是一知半解。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山河日新 吾辈自强。

  ●我觉得挺好的,里面有很多照片!

  ●因为脑海中关于抗战的认识只停留在初高中历史所学的零星且破碎的内容,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还具体发生了什么?八年全面抗战是怎么打的?我都没概念,于是就找来这本书读,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篇幅很长,但是不感到乏味全部花了十几个小时看完了。虽然填补了我脑海中许多的空白,但是感觉里面的内容还是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空缺,一些事情缺乏解释让人疑惑,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配上当时的战局地图,这个让人对中国战局分部很模糊。不过很不错的一点就是配上了很多照片,感觉这些照片的收集应该花了很大的功夫。看后,对那些空缺的地方还需要自行查资料来填补的。

  ●算是一部历史大纲吧,内容比较简略,大致能了解抗战历史,大量的图片还原历史还是不错的

  ●好像还没读完,还书了

  ●感觉成书比较匆忙,不过很多照片资料非常不错。适合对这段历史不清楚的人做启蒙,比如我自己。 看书才能知道,侵略之初国土丢失之轻率让人痛心;蒋介石专制独裁的政治性格也为抗战胜利蒙上了不少阴影;原为胜利者的《雅尔塔协议》原来是外蒙独立,失去库页岛的协议;日本的战争赔款仅有2200万美元,仅有万分之三,只因日本不承认内战后的新中国,并最终被台湾的国民政府所放弃……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后感(一):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看完的第一本抗战书

  以前并不是很喜欢看近代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除了因为近代史在当下还不能被完全沉淀肯定之外,也因为对古代史、不对于有了火器后的近现代史、感到更有趣、有意思。

  所以,不记得从哪本书开始看民国这段历史了,大概是有一本叫《北洋军阀史话》,但没看完,文本挺长的,不过从那时想就挺想了解民国及之后的抗日战争。

  慢慢的也看了不少民国时期的东西,但还远没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后又看了袁腾飞的一二战史(没看完),开始对二战史感兴趣了,不光是国际战场上的事,也开始关注中国战场上的故事。

  最初看的抗战书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看到上海会战那时就没有往下看了。本书是我看完的第一本关于抗战的书,以时间为顺序让我喜欢的,阅读没太大的障碍,也容易记住。

  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为什么红军叫八军路,还有新四军又是怎么来的。老蒋是怎么慢慢输掉的。最终还挺为老蒋感到可惜的,正规ZF做了那么多年,最终还是让给了别人。也没法,自己的问题,命运所向啊。有敏感言语,也不方便说这些。

  本书图片挺难能可贵的,比较少见,不过对我这种初学者来说,图片并不算很重要。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后感(二):读这本书的前因后果

  当时决定买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正好借这一契机,想详细了解一下抗日战争。说实话,身为一名中国人,其实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心中深感愧疚,毕竟这是中国3500万军民用8年时间书写的血泪史。然不知我同龄的小伙伴们对这段历史有多了解,若说起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脑中只能回想起中学历史书上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等只言片语,以及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几部反应敌后根据地军民抗战的老电影。若真要问我这8年抗战的细节,我一定是支支吾吾道不出所以然来。

  东北三省为什么不做抵抗就沦陷?

  中国军队到底都做了什么?

  日本侵略者最深入时入侵到了我国的哪里?

  除了敌后根据地的斗争,中日军队的正面战场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我们最后到底是怎样战胜了日本侵略者的?

  为什么日本的军国主义余孽始终不承认败给了中国?

  ......

  悲哀啊——我自己觉得......

  不知历史无以图未来!!!

  这本《中国抗日战争全纪录》(1931-1945)以编年体的体裁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这一历史过程。应该说这种用年份划分时间节点的方式很好地梳理了这一历史进程,像给读者画出一条跌宕起伏的线一样,一目了然。全书接近500页,内容上主要讲述了正面战场的战斗,敌后的战斗也有涉及,同时也描述了这段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对我们全面了解这段时期的中国提供了补充。内容基本属于概述式,并不太详尽,应是限于篇幅吧,因此读来会觉不过瘾,但作为基本了解也够了。而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大量的历史珍贵照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真正价值在图片,而不是文字”,“照片是历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观的素材”,书中的大量照片为读者真实还原了这段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后感(三):难得的抗战佳作

  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不知不觉已经过去近86年,今天读完了本书,对抗战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在中学的历史书上,抗日战争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这样代表性的战役胜利,还有那中华儿女永无法忘记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党似乎可有可无,因为整本书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国,中国的防御屏障是八路军人的尸体砌成的,五星红旗是用八路军的鲜血染成的。 有关抗战的书籍资料,其数量真的是难以估计。但客观,真实,批判性的著作却不多见。在这里,我要对历史教材做出批评。它太过鼓吹共产党,有太多的渲染,也太过主观。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样的教育书藉要附应政治思想。政治就是这样,以思想为基础,而思想教育就要从青少年开始。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今天的日本。几乎所有人都说,日本教育部在篡改历史,修改教科书,这是军国主义在抬头,是极其危险的。而在我看来,这可以理解。的确,日本教育部不尊重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但绝不是愚蠢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党派,要想稳固,就必须使它的人民信服于它。只有在思想上达到同一,才有发展,进而强大的可能。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政体不是这样做的。 历史,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回过头来谈本书,本书以年份为顺序,1931年始,1945年终。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大优点就是图片丰富。大量的图片完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另外,本书没有刻意强调共产党,甚至纵观全书,共产党所占章节也并不多。对于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是一笔带过。我很欣赏这样的做法,战争是漫长的,任何一次战役都无法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作者也提到,这两战对提升军队士气,鼓舞民众精神起到关键的作用。 同时,本书未以英雄主义的角度描绘中国军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支装备落后,偶尔战术失误,不战而退;但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的真实军队。那些"抗日神剧"的编剧们或许应该向它学习。 在书中,我也知道了,我们所唾弃的蒋介石,蒋中正先生,尽管多有思想和战术错误,但对中华的一片热忱不容质疑。和任何一个负责的领导者一样,他时刻想到中国的利益,对军队的糟糕表现而懊恼,对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愤怒,看到人民的麻木不仁又心生怜悯,立意改革。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是人民的父母官。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用一句"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来概括最恰当不过了。当初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而美国,英国等国家却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别人的事"。而当战争波及本国在华人民的安全,其在中国的利益遭到日军蚕食时,它们坐不住了。尤其是当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开始对欧洲发动攻击,日本的炮火轰炸珍珠港时,列强们才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全球的战事,中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列强终于意识到形式的紧迫,开始帮助中国打击日本,这也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结束。谁都不会知道,如果没有美国空军的支持,没有苏联进军东北,抗战胜利会等到哪一天。我们甚至不会知道,我们能否凭我们的军队击退日本。 日本投降,是不是就是最后的胜利呢?显然不是。战后,日本对于战争做出的赔偿不及损失的万分之一,而且苏联继续控制蒙古,并旧事重提,要回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利益。一切又应了那句话,只有永远的利益。战争结束了,但我们没有理由就此放松警惕。记住我们失去的,不断强大自己才是正道。 令我略惊讶的是,本书对南京大屠杀并未进行大篇幅的叙述,而是用数字展示南京人民所受的灾难。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个人认为也不足够,不足以展示这场浩劫的全貌。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本书客观翔实的态度值得称道。 一部讲述抗日战争难得的佳作。希望李继锋先生能继续耕耘,继续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后感(四):国殇

  国殇

  ——《中国抗日战争全纪录(1931-1945)》读书笔记

  一直喜欢阅读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有关历史图书,因为从固有的知识体系里我们很难真正去理解“抗日战争”。过往的教科书只是在告诉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搞游击战,记忆中的战争都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几个屈指可数的名字。当时也是懵懂,但随着独立思考的进行,便会去思考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场究竟都发生了什么?真的只有这些敌后游击战是主战场吗?作为当时主宰这片大陆的国民党部队在做些什么?最终我们是怎么击败了日军?这些疑问促使我开始想要了解这场不堪回首的战争。

  先回到本书,这本书算是从正面战场粗线条地回顾了从1931年到1945年这15年的抗日战场,说是粗线条,是因为15年的战事浓缩在一本500页的书里(而且由200页还是当时的照片),篇幅的原因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抗日战争大事记的编年史了。借此书读毕之际,我也想整理下自己对于国军抗日这段历史的看法,也算是对于自己当时的一些疑问的部分解答:

  一、何以抗日之初日军侵略中国势如破竹?

  抗日之初日军的势如破竹主要原因有装备(包括训练)、军队体制、依赖国联与战略思路四个方面:

  1)装备和训练因素:

  装备因素其实无需多谈,要谈就探究到李约瑟难题了。装备问题一直从抗日之初就困扰着国军,再加上中国70%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国军退守西南这一问题更加加剧了。训练因素就关乎于当时国军的军事理论问题了,当时国军都是采取重点城市的固守政策,这正中日军攻击的下怀,因为日军现代化的军事设备在攻城战中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通过集中优势火力,空地联合攻击可以最大限度的消灭中国部队的有生力量。并且由于中国军队没有现代化的运输体系以及良好的战争预案,导致在城市会战尾声战略撤退之时造成了大面积的溃退,这一点在上海和南京保卫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从武汉会战开始,国军才开始采取了“保卫武汉,而不站于武汉”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消除两者的装备上的差距,利用国军对于地形的了解和天堑的地形优势与日军形成对峙。

  抗日之处,因为训练和装备上的因素,国军和日军的伤亡比达到了5:1。

  2)军队体制因素:

  国军从本质上而言还是私家军,而不是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国防军,没有统一的装备,没有统一的军令体系,这些反映在抗日战场上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部队间没有协同作战能力,大家各自为战。这些使得原本孱弱的国军实力更加大打折扣。

  3)过分依赖于国联:

  在1931年的9月18日,中国创下了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耻辱,日军在这一夜沿着南满铁路让中国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昼夜之间失地千里,三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尽失。而我们反观当时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日本关东军当时的总兵力(包括武装起来的乡军人)约26882人,不足三万人,没有飞机坦克,炮兵和工兵也微乎其微。中国的东北军有20万部队,拥有飞机、大炮、坦克,仅沈阳一地白白丢掉的武器就有飞机260架,炮弹10万发,步枪15万支。此一役,中国失去了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400万东北民众生活在日军的统治之下。

  而这一切都源于当时的“不抵抗政策”,而这个政策的来源一方面是国民党对于当时的战争准备不足,对于日本野心预计不足,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当时过于依赖国联(联合国前身),希望国联能出面干预,调停战事,还中国一个完好的东北(国联调查员当时也的确承诺过)。可是当英、法对于战争唯恐避之而不及之时,又何能确保千里之外中国的安全呢。这一幕真正验证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4)战略思想

  从抗日之初,蒋介石就在犹豫,犹豫是否要与装备先进的日本直接爆发全面战争。其实从抗日的走势而言,很难言蒋介石错了,因为如果当时全面抗日,可能改变的只是当时的进程,而不能改变结果。“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局势有变”,不可否认,蒋介石对于中国的命运是看准了。看准了不代表就能做到,当时蒋介石有太多的无奈。1930年的时候还在打“中原大战”,你能指望蒋介石切实的领导全国部队都死命于他的领导吗?可能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蒋介石更早的在战略上放弃上海、南京,尽早做有序市民疏散和军队撤退,而不是为了给国人一个交代去死守,可能出现的局面无论是对于国军还是国民都更为有利。

  二、抗日中最敬仰的国军将领是谁?

  加上这个提问完全是为了张自忠。张自忠曾经为二十九军副军长,后为了保全天津,出任过天津市代市长与日本人周旋。但在当时的华北,任何人和日军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汉奸的骂名因这段经历就背在张自忠的身上了。终于张自忠难看其辱,任代市长不满一年之际,自行离津回到南京请求再上战场。

  曾经,张自忠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谁是民族英雄,谁是王八蛋,要死了才算。”自此张自忠每次投入战斗,他都抱有必死之心,每战必上前线,出征之前都留下遗嘱,生还后便烧掉。

  张自忠殉国的日子是在1940年5月16日,那是张自忠已经是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率总部官兵与特务营等少数部队在襄河东岸与日军交战,胜负重伤不愿投降,最终自杀殉国。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最后的话:“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

  这样的将领如何能不去敬仰,当时国军已有韩复榘不战而丢济南之先例,亟需这样的爱国将领重振国民之士气。此外张自忠还是整个二战中,所有盟军中战死沙场级别最高的将领。令人欣慰的是,在天津就有以张自忠命名的道路,但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这条道路名字背后的故事。

  三、究竟是谁击败了在华的日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