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eves》读后感精选
《Seveneves》是一本由Neal Stephenson著作,William Morrow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eveneves》精选点评:
●给第一部5星,第二部6星,第三部3星,合起来大概四星吧。看过的Neal Stephenson第一部书,很佩服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尤其是第一部第二部很特别的“利用当代科技而进行外太空探索”的科幻世界观。第三部个人觉得很无聊,感觉是为了科幻而科幻,不看也罢。
●点子很好,前2/3也很硬,但是可读性比较差,太多没用必要的描写了,逼得我硬生生学会了英文略读
●读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越来越少体验到的感觉:最初和文学,和新世界接触的惊奇。Neal Stephenson是个奇怪的家伙,尽管他自陈其文学目标是将一个好故事,但在这本书中,他却把自己对机械的迷恋推进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经常用几页去描述一个自己很得意的设计。第一次读的人需要保持耐心。
●part1和part2对hard rain, white sky的到来和人类的应对写的太有一种engineer's mindset的赶脚了,反倒是part3原本最让人期待的五千年后,却让人感觉一种“嘿,Neal,你简直就是在扯淡”的感觉。
●一次神秘的灾难使得地球将在两年内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全球各国集合所有力量制定了一个计划,让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得以在太空中继续生存。然而人性之复杂外加太空中的各种威胁使得幸存者所剩无几。五千年后他们的后裔分裂为七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种族,总人口达到三十亿。当这些人重返地表,地球就像外星世界一样陌生,而且似乎还有其他未知的存在……尼尔·史蒂文森的行文往往会突然出现神来之笔,让人惊叹。
●细节有些啰嗦得过头了,忽略就好。整个故事还是很精彩的。
●刚读完part1,技术细节描写太细致了,原理、外貌、大小数据都有,太适合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了。梦想将来可以把读过的一些优秀小说都改编成电影,然而我似乎与电影专业又很遥远。。。 2018 update:太多information dump,读到空间站生存那段就弃书了,还剩800多页实在读不下去
●看完了,很多细节描写非常美,比方cradle。科幻机械情节设定也非常独出心裁。但是我好像无法接受宇航人类会那么和平民主。存活下来的人类社会更像digger的可能性更大。//刚看到33%。好看,有一点点三体的设定,加上火星救援似的硬科幻和细节描写。。。原书里有没有图纸什么的啊!好多空间站的描述读的痛苦死了,就不能画张图吗?!
●拿起来就放不下…… 其实可以写一个系列的。
●有趣
《Seveneves》读后感(一):月球炸裂的原因
其实不需要什么agent。月球被锁相,背对地球所受的引力比正对地球的引力来得小,天长日久积累的应力扯碎了月球,听上去就很合理嘛。
人类全灭只剩七女神,猜猜看她们叫什么名字?
必然是:路西法/雷维阿坦/撒旦/贝露菲格露/玛蒙/贝露赛布布/阿丝磨德乌丝
并没有
另外艾丽西亚依然是路人。
《Seveneves》读后感(二):惊呆的人类
夜以继日的看完Neal Stephenson的七夏娃,很多话想说,一直没得空坐下来写读后感。然后昨晚看着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惊呆的感觉完全是书里的开篇描写。月球被无缘无故的打散成七块。地球人都惊呆了。
睡一夜醒来,英镑跳水之余道琼也跌了六百点。发现英国脱欧的结果和七夏娃的情节居然非常有可比性。
七夏娃的故事背景就是月球被打散,所以陨石互相撞击的频率以指数分布递增,结果就是两年内陨石数量大到要把地球完全砸毁。欧洲从欧盟变回一盘散沙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把一个整体分散成小个体,彼此碰撞的频率增加,两次大战作为前车之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将跟被打散的月球一样以指数递增,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地。。。
看完七夏娃本来一直不以为然的就是书中对云方舟上存活下来的人类温情社会的乐观描写。但是现在面对残酷现实再回去看那个设定,不由得感激作者的慈悲。黑暗现实里的我们太需要这一点幸存的理想之光了。【泪。。。】
看三体三部曲的时候我常常感觉遗憾,这么新鲜有趣的情节思路和设定,却没有相应的文笔来让它完美。看七夏娃的感觉就是,对啦!这才是本来三体可以写成的样子啊!很喜欢七夏娃里面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相比之下更喜欢五千年前的那群人。五千年后的人物都趋于脸谱化了。
貌似所有科幻都认为要想在宇宙中存活下来都需要军队似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因为生存环境恶略,资源稀少。没有可能养育民主宽厚的社会制度。所以怎么看都觉得三体三部曲里面最后的黑森林理论是正确的。
民主是一株奇葩。是异数,是偶然,不是必然。战争是必然。叹息。
quot;战争不懂得道德为何物.胜利者撰写历史,作出审判,用绞索或者子弹结束战败者的生命.在战争里,其实只存在一种战争罪:战败.其它的都只是温情主义的喃喃自语,毫无疑义.--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
quot;There is no morality in war. The winner wrote the history, passed the judgement, shot or hung the loser. In war, the only crime is to lose, the rest is sentimental nonsense. --Herman Wouk, Winds of War"
《Seveneves》读后感(三):【原文翻译】一部分第一章 一个月亮的时代 - 各位有兴趣么?
第一部分
一个月亮的时代
没有任何警示和可知的原因,月球爆炸了。当时月亮正一天比一天圆,离满月就差一天了。爆炸发生在世界标准时(UTC)的早上5点3分12秒。后来这个时间将被称为A+0.0.0,或简称为零时。
地球上第一个意识到不对劲的人是犹他州的一个业余天文学家。片刻之前,他注意到月球表面的柰纳尔伽马地貌区域有个模糊的闪光,就在月球赤道附近。他以为是颗流星撞击激起的尘云,于是马上掏出手机发博客。他尽可能快的在手机屏幕移动着有点僵硬的大拇指(因为他当时在高山上,空气很干净,但是也很冷)以确保他是头一个发现者。其他的天文学家很快也会把他们的望远镜指向同一片尘云,说不定他们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如果他的大拇指动得够快的话,他将会是头一个发布者。如果陨星留下一个可见的陨石坑,说不定还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他的名字没有被记住。就在他从兜里掏手机的时候,他的陨石坑已经不复存在,连月球也已经不存在了。
当他放回手机,把眼睛凑回到望远镜的目镜边时,他骂了一句,因为他看到的是一团黄褐色的污迹。一定是不小心碰到天文望远镜结果对焦不准了。他开始调整对焦旋钮,但是完全没作用。
最后他离开望远镜,用肉眼直接看向月亮应该在的地方。那一刻他不再是个拥有特别知识的科学家,和其他几百万美国人一样他发出了一声惊呼,被天空中人类从未见过的奇景惊呆了。
电影里当星球爆炸时,它会变成一个火球然后消失。但是月球上并没有发生这些。原动力(后来人们用原动力“Agent”这个词来称呼让月球爆炸的神秘力量)释放出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当然并没有大到让月球上的物质烧起来的地步。
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犹他州天文学家观察到的那股尘云是由一次撞击引起。那股原动力来自月球外部,穿透了月球表面,深入月球核心,然后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或者它只不过是从月亮另一侧穿出来了,沿途留下的巨大能量足以使月球裂开。另一个猜想声称原动力(Agent)是外星人在太古时代就埋在月球内部的一种装置,被设定好满足一定条件就引爆。
不管怎样,结果已经确定。首先,月球被炸成了7个大石块,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小石块。然后,这几大块已经分散开来,距离已经大到足够清楚区分,但是又没大到相互完全飞离。这些月球残块还保持着重力的牵引,一群巨大的岩石正绕着他们共同的重心混乱的旋转。
那个重心,原来是月亮的中心,但是现在只是空中的一个抽象的点,还在继续绕着地球转,就像它以往数十亿年中做的一样。所以现在当地球上的人们抬头看向夜空里原本应该是月亮所在的位置时,他们看到的是几块缓慢翻动着的白色巨石。或者这至少是尘埃落定后他们看到的景象。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月亮变成了一团比原来尺寸更大的云状物。当犹他州的天文学家看得目瞪口呆时,它逐渐西沉,变成了拂晓前的红色。在亚洲能整夜看到的是一团月亮颜色的污迹,当尘埃落向附近的大块残骸时,里面开始显现一些亮点。欧洲和美国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七块巨大的岩石占据了原来月球的位置。
在科学界、军方以及政府部门之前,全世界已经开始使用原动力(Agent)这个词来指炸掉了月球的神秘力量。Agent这个词通常的含义已经在通俗小说和B级电影中被大众所熟知,一般指秘密的特勤人员或者FBI的特工。其他稍懂技术的人会用这个词表示某种化学试剂,比如清洁剂之类。与今后这个词将被使用的意义最近的意思是用在击剑或者武术中的术语。在击剑训练中,一方出招而另一方接招,出招的一方会被称为Agent,而接招的一方被称为Patient。出招的人主动,接招的人被动。现在某位神秘的未知对着月球发了个大招,月球以及所有月亮下的人类都成了被动的接招人。很久以后人类或许会振作起来采取主动重新成为那个发招的,但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只能老老实实的当接招的。
《Seveneves》读后感(四):源自“蓝色起源”的近未来太空硬科幻
今天终于读完了,历时一个半月。
这本长达900多页(以英文计)的小说分成三个部分,不过不是等长的,第三部分较短。
如果你喜欢《火星救援》这类硬科幻,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相当于把前者的精彩扩写了三、四倍。同理,如果你不喜欢《火》,那么请pass,对于你来说,前者的无聊也被延长了三、四倍。
先从书末的“致谢”部分说起吧。跟大部分书不一样,这本书的Acknowledgements放在了书末而非书首,因为其中包含大量剧透。这也是一则很有趣的致谢,作者详细罗列了书中几乎所有的技术的思路来源。原来,作者还为著名的“蓝色起源”公司兼过职,而这本小说最初的创意,就来源于作者在这家太空技术公司的经历。
这本书开始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跟现在差不多,没有核聚变引擎,人类还是靠跟现在一样的化学燃料火箭,连大规模登月(如果还有月球的话)都不太可能,基本上最多只能象现在这样围着地球转圈儿。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大概就是书中的科技树在机器人这个分枝上投了很多技能点——不是那种悬乎的AI和人形机器人,而是平实无华的工业机器人,类似汽车厂里流水线上的那种,但规模更大、配置更灵活。
不过,这本书里人类(或者说作者)的蛮干+巧干还是很牛的。我只谈技术,尽量不剧透情节,分享两个巧妙的idea:
一是核裂变引擎,也就是用现在核电站的技术把水烧开了往后喷射(太空时代的蒸汽朋克?)。
当然,这么多水不可能从地面发射上去,太不经济。
他们射了一枚大火箭带着一个核裂变反应堆去捉一个向地球飞来的冰核彗星,然后用反应堆去烧彗星自己的冰给彗星变轨。烧掉99%以上的冰终于慢慢成功变轨到近地轨道上,然后剩下的一点零头也是很多的冰了——关键这些冰已经在天上了,可以直接给在轨道上等待推进工质的飞船使用。
二是人造重力。他们发明了一种叫“bolo”的方式,两个一样重的飞船,通过非常长的缆绳相联……然后……大家转起来,就都有重力了。当然,缆绳要很结实还要多重备份,不然断了就不好玩了。书里后来是12根的冗余备份外加维护机器人时刻待命修复。
我不喜欢被剧透也不喜欢给别人剧透。得益于好友的推荐——我非常信任他的推荐——我在开读之前除了书名和作者,对这本书写了什么一概不知。所以第一页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你去看书本简介就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了),并且一重接一重的new surprise接踵而至,令我目不暇接。可能是我读书少,但我觉得第二部分快结束时的某段大概是我读过的最为appalling(骇人听闻)的情节了。
总的来说,第一、第二部分高潮不断;虽然有很多繁琐的技术细节,但你刚开始觉得有点无聊就会出现一个神转折马上继续吊起你的胃口。书中人物很多、自创词汇也不少(NS是出了名地喜欢自创词汇),但作者很体贴,一个人物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出现,再出场时会重新再介绍一下;一个新词隔段时间再出现时也会把全称或者解释再重复一下。起码我这个人名记忆障碍症患者在这本书里没感到过为难。
第三部分呢,就有点毁誉参半了。它相比第二部分结束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跳跃,所以,虽然说这一部分讲的故事梗概其实很短,但作者没写几段话就要插上一大段解释,介绍某个新的东西(contraption)或者某个社会习俗在这么多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所以这部分显得有点支离破碎,我读到一半时曾跟给我荐书的那个朋友抱怨过。不过,书里接近结尾时,终于是收回来了,没辜负我的期待。书里的插图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书中的Int'l Space Station(国际空间站,ISS),作者给它取了个谐音、易读的别名:Izzy总结:第三部分要扣半颗星,总评4.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