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摘抄
《亲历投行(精装版)》是一本由班妮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投行(精装版)》精选点评:
●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第一手资料,挺纪实的,可以看清一些行业内情。不过作者成天说自己是文青……这种文笔算不得文青吧,要不门槛也忒低了
●对于不了解投行的人来说,是一部类似小说的启蒙读物。
●通俗易懂专业知识不深
●可以大致科普一下投行的工作状态。
●真的有价值的干货不到10%。客观地说。
●骗字数?
●很好的真实的关于本土投行的扫盲书
●揭开了投行的神秘面纱,写的比较客观中肯。
●心灵鸡汤+职场励志日记。 本书最大的启迪在于,你在网络各处搜集的碎片化信息,各类专家牛人的经验帖子live都没有阅读一本书来的系统实在。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一):很好的创作
每一个对投行感兴趣的或者有志于投身投行的人,不妨阅读此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任何想了解中国投行的人,此书将会为你提供答案。
此书带给我的启发如下:
1在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下,投行是周期性非常明显的职业,牛市的时候,投行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旦进入了熊市,投行只能享受“清闲”。未来随着注册制的放开,中国的证券市场更加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牛熊周期或许会淡化些,这对于投行职业人士或许是个好消息。
2投行是非常辛苦的职业,出差、加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班妮长时间出差不能与男朋友相聚,使得两人最终分手与两人长时间异地有很大的关系。
3做投行要有出色的学习能力,用她的话说就是“三人行必有我二师”向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向接触的人学习。班妮从律师转业做投行,起初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时在紧张的忙碌着,自己却爱莫能助。通过其本人出色的学习能力,很快的融入工作,并能够很快的升职,验证了一句老话,人生处处皆学问,贵在拥有一颗渴望求知的心!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二):真诚的记录
律所、投行、PE、MBA、投行(并购),作者的经历确实丰富,而且踩对了点。第一段投行经历覆盖前中后台的履历更是让人羡慕。作者坦陈没有在显赫的机构任职过,但跟对了人,加上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中小机构更锻炼人更有收获,虽然这种经历也许是不可复制的。恭喜作者在三十岁前后找到了自己。每个踏入职场的新人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拿上市公司举例,是去一家成熟的中字头公司按部就班,还是去一家拟上创业板的公司?没有标准答案,it depends。
回到本书,对本土中小投行的工作状态写得接地气。成长、思考、抉择都在书里真诚地体现。作者的职业理想是“想在中国不安分的资本市场里做一个清醒的、受客户尊重的专业金融人士”,非常赞赏。但知易行难,愿作者和中国资本市场共同进步,良好互动。我对作者有信心,因为读书过程中作者体现的勤奋和敬业,是迈向成功的有力保证,作为美女,运气似亦应不差,嘿嘿。
摘录几条本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1、看似一书成名,其实之前已有坚持写博客微博8年的厚积薄发;2、做投行就像谈恋爱,作者对投行是真爱(其实做哪一行不是这样呢,除了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我还是相信一万小时定律的);3、真正敬业的投行人士是偏执狂,也是完美主义者;4、三人行必有我二师,每次出差做项目都是一次向不同的同事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人员、甚至企业高官们学习的机会,不懂的白天记下来,晚上复盘学习。
“当很多人说想进投行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到底是想进投行,还是想赚大钱 。”这句话写得一针见血。认真地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早日找到自己。送给当下的我。
浮躁、焦虑的现代中国,给不忘初心,执着前行的人点赞。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三):显微镜下的投行生活
《亲历投行》给了普通人一个详细了解投行工作的机会,值得一读。作者在投行的经历比较全面,讲得也很细致,几乎是用显微镜来展示投行生活。也有一个岗位,作者没有多讲,就是分析师,而且从书中感觉这个职位在投行似乎不太重要。
看完《亲历投行》,感觉投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招股说明书和卖股票。所谓投行,主要就是保荐公司上市和股票上市承销,说得再简洁点,投行就是向投资机构推销股票的。从业务性质可以看出,为什么分析师在投行并不太重要,因为它不需要买这只股票。投行也有资管业务部门买卖股票,不过资管业务部门和投行业务部门之间有隔离机制。这个隔离机制,作者也没有多讲。
投行员工出差多,加班多,工作强度不小。半年时间就忙个招股说明书,这工作也确实枯燥点。而且这行业不确定性太大,忙了半年,项目不能通过审核过会,就白忙活了。
中国本土投行对新员工没有培训,也没有学习案例做指导,管理确实比较粗糙。
这本书中还谈了一些作者的工作心得,有些看法可能值得商榷。职场新人刚进入公司,对很多事情不了解,总想着多学点“技术”。投行这种服务性行业,什么行业都要接触,对什么行业也不够精通,所谓“技术”主要就是一套操作流程,还不如PE和VC机构的工作有含金量。这些所谓的“技术”真的那么重要吗?马云甚至不懂技术,但是懂行业趋势。初入职场,人们总是会迷恋学“技术”,而不懂摸清行业基本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不过作者后来还是看到了投行工作的一些局限性。有大量行业都是服务业,在这些行业工作要和很多行业打交道,今天做这个行业,明天做那个行业,尤其在小公司里,不管什么样的业务公司都做,新员工在公司里如何定位,需要花一番心思,至少应精通一个行业。服务行业因为业务比较杂不易复制和规模化,所以必须要流程化标准化,否则效率低下发展速度慢。餐饮行业,教育行业,软件行业,投行业等等都是如此。但是很多公司不注意这个事情。这也是九鼎投资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毕业以后,是选择到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要看哪个地方的人才水平更高,高手更多。如果初入职场,能有一个战略高手或行业专家做指导,会事半功倍。通常情况下大公司的人才水平更高,高手更多。但有些小公司也有战略高手,比如阿里巴巴初创时期的马云。在大公司里通常还可以接触到更前沿的信息,更优秀的思想、技术、管理、客户等等,职场新人还是应在大公司里学习一下,最好是行业龙头公司。卡内基和洛克菲勒都是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过后,就可以出来单干了。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张爱玲的这句话,看来对过往经历颇多感慨。从律师所,到投行,再到PE,再到读MBA,最后又去从事海外并购,这个经历有点复杂。感觉有几个投行人的跳槽经历比较好,阿里巴巴的蔡崇信,腾讯的刘炽平,滴滴的柳青,还有soho中国的张欣。如何从投行跨入独角兽公司,可以看看关于刘炽平如何进入腾讯的介绍文章。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四):投行入门ABC
读班尼所著的《亲历投行》
《亲历投行》这本书非常对投行实际业务的指导价值。
“招股说明书”的写法(参见书64页)
Facebook刚上市时,中国证监会要求投行借鉴其写法,投行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但是由于阅读受众不同,华尔街是对投资人,中国投行是对证监会,因而大家的侧重点自然有区别。前者的笔墨用在总述,后者则用在发行人基本情况、财务、募集资金用途等部分。
参看《华尔街的大马猴》(<The Monkey Business>)
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参见书72页)
收集投行案例很重要,这与律师收集案件一个道理。做法是把上市公司按照类别整理其招股说明书,并将关键数据、信息整理到EXCEL表格中。收集信息的方法不断更新,不变的是掌握大量信息始终是重要工作。
迅速发现财务造假的诀窍(参见书73页)
提到一名注明的财务专家笔名“夏草”,真名郑朝晖,著有披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的书籍,仔细深入学习必能提高分辨能力。他还著有《会计谜局》、《财务舞弊》、《财务侦探》及《财务揭黑》等书。
还有就是翻阅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我个人经验,这不容易,因为这也是人家的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不会轻易示人的。
八卦闲聊也是生产力(参见书74-77页)
做项目调查除了看材料与客户访谈就得多吃饭、多闲聊,这里面学问也大,书上说“忽悠不上税”,这是做业务的基本技能,这个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学不来的,自己摸索自己的路子。这是因为负责接待投行的企业都训练有素,派出的多是董秘、财务总监、证券事务代表等CHO(首席忽悠官:),从他们嘴里很难套话的,往往通过一些普通的职工反而得到了“内幕信息”。所以与人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投行技能,要做一个有心人。
以专业的形象和态度示人(参见书79页)
这一点很容易在老投行身上出问题,因为老资格所以就忽略了外表,但是往往被客户看轻了。以专业形象征服客户,除了穿着得体,还需谈吐得体、一定的工作经验。
投行工作的感悟(参见书88页)
投行是以结果论英雄的吗?看似是的,成功上市才能兑现收益。经历了项目被否、企业撤材料、和各种千奇百怪的失败和大环境的起伏后,会发现,光想着上市的投行人,当上市失败时该怎样自处?规划更远大的职业生涯才是正道。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现象盛行的原因(参见书92页)
第一,上市的造富效应;第二,中国证监会事前严格事后宽松的上市制度;第三,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的思路下针对上市提供各种优惠。这些因素让原本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想硬上,是企业顶风作浪造假上市的动机,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其实我没看到有什么后果,如果说西方市场经济是用货币投票,那么我们不是投票因为根本不信任任何人,我们只是跟风而已。)
做项目如做侦探(参见书95-100页)
正因为企业是上市动机不纯,所以造假难以避免,投行必须尽早发现问题,这需要磨练直觉,比如对数字的直觉,在访谈前的细致准备,对同一问题的反复验证,酒量好的让客户酒后吐真言等等技巧。另外,还可以通过查阅同行上市公司的公告来印证。工商资料变更背后也会隐藏重大隐情。
投行圈情报(参见书106-108页)
其实这种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的工作都是师傅带徒弟模式,所以素质参差不齐,幸好有投行圈的网站大家分享经验,比如:春晖投行在线、投行小兵、微笑刺客1980、投行泰山等等。另外,投行竟然有专门的“质量控制部”这真是让我唏嘘,原来他们是像做工程一样监控进度和质量的,通过这一部门发挥协同效应:跟进项目、备忘录、计划、清单,监控、研讨、分享;汇总。工作底稿。
贴发票之痛(参见书130页)
切肤之痛,回想到当年贴发票的情景,贴发票贴到怀疑人生。
值得托付的复印店(参看书37-42、131页)
做材料是送审前的最后一步,把凝结了心血的电子版变成一本本上市材料必须有一家值得托付的印刷店。就像学校里那家。
彷徨和迷惘(参见书232-235页)
当她写下“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时候我几乎要落泪了。任何事都是默默耕耘才能有所收获。人生何尝不是一出耐得住寂寞的马拉松。
实操部分(参看书第五章)
即使不懂也完全可以参照这一章给出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去做股票发行。
职业规划(参看书216-231)
对于大四学生超级推荐的一章。
总结
这书里讲的投行现象在中国金融行业共有,“熬得住夜、放得下身段、撑得起光鲜、受得起粗糙”,这是值得推荐五星推荐的主要原因。辣么多年轻人想要投身高大上的“投行”事业,然而投行是啥,看了这本书至少有个头绪,这是一本称得上“投行傻瓜书”的入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