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影评精选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是一部由凤凰大视野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精选点评:
●愚民洗脑教育不消除,义和团时时隐隐再现。
●独立之人格 平等之社会
●端木女士有句话很受触动,“中国政府历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多少贪官,多少钱,从来缺少数字化,精细化管理”。而民众最让人恐怖的是,他们一旦爆发起来,改革就等于汉奸。有多少人,嘴上说主义,心中是生意?
●比较客观
●历史十字路口,以史为鉴。
●与学校中的历史教本有所不同,从更深次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承转合。虽然反抗精神值得称赞,但这种野蛮式的反抗一切先进事物本身是愚昧的。教育是根本,愚昧大众是极易被煽动的,晚清中国本有机会走上一条更平缓的改革之路,太可惜了。晚清名臣中最崇拜的始终是李鸿章,历次和约的签署都离不开李公,一国之耻由一人背负,呜呼哀哉。
●
●
●缺乏对个体的尊重,古来皆如此。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影评(一):独立人格及弱势群体
为了准备一篇讲义,而查到的一个视频资料,是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的一档节目。 用全新的历史观来重新审视 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 1900年的庚子事变。 包括对 慈溪,光绪,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孙中山等人的看法。 重新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义和团运动不经常被提起? 只是一次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农民运动?只是一次无知的迷信运动? 在这个十集节目的最后提到: 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应当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样就不会积压和激发很多的社会矛盾,让它一次性的爆发出来, 那样对于社会的破坏力实在没法挽救。 如果在文化上没有个体的话,怎么在政治上强调个人权利呢? 很多时候喜欢谈到文化的群体性, 强调人民的利益重于泰山,为了人民。。。。 所以谈到人民的时候就崇高的不得了, 现在很多的概念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 弱势群体, 其实,中国人谈到群体就没有弱势一说,所有的弱势其实都是个人,面对体制, 面对群众,你始终都是弱势的,因为你没有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的文化里面,这个有很大的区别。 他们是强者社会,相信天赋人权,来到这个世界,就天然拥有个人权利。 如果你有权利,你怎么是在弱者呢? 他弱,是因为他的权利没有发挥出来, 那么整个社会制度就要让这个人的权利发挥出来,而且发挥的合理合法。 义和团的反抗精神是伟大的,但是它的破坏性也是伟大的, 虽然已经过去百年, 义和团的精神特质却在以后的运动中一再的重现。 还有里面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愤青是靠不住的!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影评(二):重振衰世
近代史课是政治课,大学的那些东西啊,不能拿过来当历史尝试,是一种政治观点。
乱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政治上那根本就是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统治,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统治阶级永远都知道是自己的利益,民众的利益是被漠视的。在晚清的大变革当中。统治集团为了保护自己,肯定要牺牲民众,那民众必然有反抗。加之天灾,经济萧条以及文化冲击。底层的广大的农民和三教九流的人。趁势而起。一场动乱兴起之后就不是任何人控制的了,一和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集体。更没有什么纲领之类的明确目标,与其说是群众运动,不如说是社会动乱。社会上积压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集中的爆发起来。最高统治者集团。将这种运动或者说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卷入了自己的政治斗争,他们根本也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这是政治守旧势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反抗,根本的结局就是延续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天津北京被焚毁。大量的义和团,团民被屠杀,无辜之人遭遇牵连。赔偿巨量赔款。之后清廷吸取教训,开始新政,主动的迎向了现代化,然而仍然无法顺应时势。最后引发辛亥。
让我们看出国家和民众,统治阶级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义和团完完全全有一种被利用,然后被当做工具舍弃掉的过程。当一个国家处在历史变革当中的时候。肯定有人当了牺牲品,保护旧势力旧制度的群体或者个人往往就是牺牲品。然而都是这些人以旧的思维旧的认识去思考新的先进的东西的时候,必然是没有办法去接受的。也就是说必然会发起反抗。只有经历了这种大规模的毁灭,现代化才能开辟道路。
这部纪录片丰富了很多历史的细节,让人从多年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有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当年的事实。颐和团运动或许是一种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民众自发的一种社会运动,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客观上打到了,但是从那个时候的历史细节,可以看出内部仍然是腐朽不堪的。甚至是南辕北辙。
到最后片中的这些人给出的历史教训,包括重视个人的权利文化上走向现代化。最根本的还是普通人的经济地位能否提高。他不能再是农民或帮派而成为一个融入现代生产体系的市民。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法制上的积累。我们还要回去补课。只有每一个个人能够有机会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整个群体才能够转型。整个社会才能走向现代化。而社会上的整体上的改革,又能反过来促进这一过程。而这又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国难1900:义和团事件始末》影评(三):国民教育就是启发思考
一、山东教案
【可以用这些材料探讨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原因】 民教矛盾是西方宗教和中国固有的文明礼俗之间发生冲突,高大的教堂和破落的玉皇庙让民众的心理难以接受。基督教不崇尚祭祖和庙会酬神戏。 太平天国期间,正规军荒废,朝廷估计地方组织武装,山东直隶等地尚武之风,几乎村村都有团练,保卫家园守望相助。 据统计要养活山东一个五口之家,至少需要三四亩地。但是在山东的某些地方。一家只有三分地。19世纪中国的人口大爆发,人民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 19世纪下半期由于战争失利,财政吃紧。漕运年久失修,清政府运粮改为海运。而漕运恰恰是山东的生命线。甲午战前山东人还可以参加李鸿章的海军,参与铁路的修建,战火一起,一切都停止了。 德国派驻在山东省的主教既不听罗马教会的也不听德国的,他一心一意为德国在中国扩张权益。 中国清政府官员一味以平息事端为要务,在此背景下大批地痞流氓加入教会。教会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光绪二十一年开始持续四年的洪水之后,是酷暑和大旱,政府行政能力差,救灾不力,老百姓相信是洋人的火车轮船触怒了上天。 地方官府有意制造纷争,将民众的愤怒指向西方,而不是他们的贪污腐败。 民教争端的官府裁判挑战了地方乡绅势力的权益和尊严。
【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人民实在是活不下去】 1897年曹州教案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顺便租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威海卫,法国占领广州湾,日本占领福建。瓜分中国。 二、义和团蔓延 中国在甲午战后难得有了民族情绪,中央和直隶省默许和承认义和团,山东省甚至是怂恿。山东出现教民谋杀传教士事件,美国大使要求撤职山东巡抚毓贤,让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袁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直隶和北京蔓延。但直隶巡抚收到中央旨意,后来开始纵容义和团。 这是从戊戌变法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使慈禧太后失去了安全感,变法失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并且在1900年准备废掉光绪,重立端郡王的儿子。但是西方将光绪看做一个失败的改革者抱以同情和支持,此时的义和团运动就成为帝党和后党斗争的一个工具,中央高层利用群众运动进行权力斗争,义和团就从反清灭洋到扶清灭洋,二者相辅相成。 拿着高粱杆去攻打火车站,说到火车站就能自动变成枪。与洋字沾边都灭,北京城成了屠宰场,烧毁了店铺,金融瘫痪。
【政治斗争利用的工具、封建迷信愚昧盲目排外,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平民】 三、杀外使 只有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意识到了危险。更新的各国公使不再是原来的汉学家,而是国际关系高手,他们采取挑衅态度,要求增派卫队。慈禧的态度也使得列强不能接受。甲午之后的瓜分使得其他列强也感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新崛起的德国使馆公使克林德也同样没有底线,他曾杀死一个无辜中国孩子威逼中国政府镇压义和团。 一次,奥地利卫队误认为到海军总署抢货物的义和团是来攻打使馆,紧张开枪,只打中了灯笼,强化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 义和团攻打使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国公使的挑衅。各国未经清政府同意派出远征军强行进京,清军和义和团联合起来打击外国军队,取得廊坊大捷。
【种种矛盾、巧合和斗争将义和团推得更远】 四、围攻使馆 慈禧收到密报,据说洋人要赶走慈禧,支持光绪。这伪造的照会引发了她的怒火,她决定对全部其他国家宣战,公开支持义和团,中国传统黑暗的不透明的政治架构的弊端彻底暴露。义和团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清军和义和团进攻北京使馆区。
【事件的高潮从来不是人民推动,而是上层,是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人】 五、东南互保 地方11省根本不信任义和团,也觉得中央向全世界宣战是疯了,这个诏书传到上海盛宣怀就扣下了,然后给广东的李鸿章写信说咱们必须保住各省,李鸿章说中央下发的命令肯定是假的,老佛爷和皇上肯定被人控制住了,逼不得已。包括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败,东南各省也证明东南互保是慈禧的旨意,帮助慈禧摆脱首祸的罪名。 六、八国联军 使用毒气弹,为了增援方便,先攻下了大沽口。在天津烧杀抢掠。联军建立了西方式的临时政府,进行现代公共卫生和城市建设。
【一个事件的两面,侵略的野蛮和文明的传播】 七、攻陷北京 联军得到了天津西沽军火库丰富的炮弹给养,此时清朝的火器已经跟上了时代。 联军特许士兵抢劫三天三夜。 俄国占领东北,东北第一次被占领。义和团是中国转向民族化的一个信号。 八、议和 其实义和团是清王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极端保守一面的爆发。二鸦之后英国在中国最大的利益就是贸易,所以它再也没有采取高压政策。美国是希望推广文化,俄国是希望中国承认它占据东北。所以他们都支持维护清王朝 日本卢沟桥事变就是依据辛丑条约驻军的规定。 只赔款不割地,慈禧很高兴,说出了著名的: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九、立宪 考察宪政的五大臣遭遇革命党人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为了革命而革命。 新政设立地方谘议局,掌握立法权,进行选举,本意来牵制地方行政长官。但是地方行政与立法相配合,产生了制衡中央要求立宪的重要力量。 宪政文化的土壤,应该是个人权利的伸张。但是中国人谈立宪谈民主,却不敢谈个人权利。 皇族内阁,仿行立宪,将最后一层遮羞布扯去。但慈禧和光绪双双死亡,中央政府过于衰落,地方离心力太强,各部分权力斗争,改革已经成为摊派和腐败的外壳,将民众推到对立面,总是引起群体性骚乱,立宪已经行不通。 革命夺权思想不改变,中国人的制度设计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十、后果 李提摩太对山西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梁诚促成庚子赔款,培养大批留学生,促进中国现代化。 李大钊评论义和团是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如果不能真正教育出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民,一切美好的政治理想都只会演变成夺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