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闪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万物闪耀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9 01:3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闪耀的读后感大全

  《万物闪耀》是一本由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 / 西恩•多兰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闪耀》精选点评:

  ●作者试图通过一些文学史现象来对现代性的发展进行剖析,但思路不够清晰。作为心灵鸡汤阅读尚可。唐建清老师翻译得很好。

  ●恩,不是乏味的学术操练,确实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是有思考的。通读全书有启发,在最后部分我注意到德雷福斯和凯利使用的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概念,和库恩用以阐释科学发展的范式概念一样容易引起质疑的是,文化实践范式如何从一种变迁到另一种,如果不存在进步或者退步的说法,那么其转变完全是偶然的,也并无方向可言?这种盲目性恐怕只会让人感到更加虚无。在这样的世界图景中,真理既无绝对性,相应地,价值也无绝对性。又有什么有意义生活可言?

  ●翻译好象问题不少

  ●艰难的阅读,一周之后,甚至忘记了曾经读过。

  ●三星半,文字很好 真心灵鸡汤+小说推介

  ●通俗好批评。章3提到荷马时代希腊人的情感,不知会否mental actions甚至inner speech都是公共的。章4引海德格尔的意思:“借助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人们知道了他所处的位置和该做的事情。…一个时代的艺术范本就是让某种生活方式熠熠生辉。”章5:“《地狱篇》的负面性确切说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自主其实导致了active nihilism,因为当所有的意义缘于我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权威,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感动我们。”笛卡尔之前人们将自身理解为上帝造物,之后主客体观视自身为几乎意义自由分配者,康德进一步:只有我们加诸自身的律法才行,启蒙意味着最终学会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然而意义可以自由构造,也就可以自由撤销。章6:“Pip看到了宇宙的全部空白…不再有确定性,他对所有的阐述开放”。

  ●我就是讀書太少。老師推薦的好書硬著頭皮讀下去就是無法理解它的好。

  ●提出问题:如何过有意义生活,如何抉择某件事情是否重要。 然后从荷马史诗扯到《白鲸》,最后的结论是要保持好奇心,过有意义的生活云云。 名气大,但仅能增强点文学常识,完全没有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都没有尝试去解答。

  ●德雷福斯以一名建筑工人的英雄事迹为楔子,撬开启蒙运动以来的固化思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从而衍生出最终导致当代虚无主义的问题—什么才最有意义,换言之,我凭什么做这种选择。恰恰是这个问题,让我们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而经由笛卡尔、康德和尼采,最终选择走向虚无主义。第三章至第六章,以一种比黑格尔更具有诗意的方式来展示精神的现象以及自我的发展之路。本书的终章—结语:在世俗时代过有价值的生活,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给出从接纳physis层面的自然力量的涌现,到为了去除它对于个人的裹挟而关注有助于成长的实践poiesis,学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再到扬弃粗犷狂热的physis与优雅垂死的poiesis后回到meta-poiesis,一种返魅回归万物有灵的开放神性,达到“所有光辉的事物都闪耀”。

  ●当代生活

  《万物闪耀》读后感(一):你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本书看的我几欲放弃了,第一章,第二章能看懂,到了第三章我都懵逼了,加上我同时在交叉阅读《从柏拉图到维尼熊》这本哲学经典导读,瞬间就能击垮我脆弱的小心灵,我觉得那些文字我都认识,可惜我完全无法理解文字的意义,我只能缓一缓再读,这个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根本就是一次意志力的历练。

  然而,在我坚持看到第六章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本书如同深海里的白鲸,渐渐闪耀出他深刻的内涵,直到这时,我才体会出作者苦口婆心的铺排,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果然是一本好书,一本日常生活的指南。

  “这种平面生活的能力,这种接受日常生活事件所呈现的意义而不去寻找它们隐秘的目的,在已有之物中发现幸福和欢乐的能力,在前基督教时代中可以找到其最直接的表达。确实,不只是前基督教时代,还有前佛教时代、前柏拉图时代、前印度教时代,以及前儒家时代,也是如此。”

  这本书有力的最后一章真有醍醐灌顶的力量,仿佛迷雾中的光芒,这一章我就不剧透了,希望有耐心的你,能坚持到最后,领略到这本书的美。

  《万物闪耀》读后感(二):不同寻常的评论

  一开始以为这是长篇小说,没想到竟然是文学评论,明显比起《独抒己见》这同样是文学评论类型的书来说,我更喜欢这本,这里作者有着自己的分析与观点,而不是一味听人说。

  “你有时间,我也有时间,还有时间一百次犹豫不决,一百次地遐想并不断修正,在吃一片烤面包和喝茶之前”这句话,真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犹豫,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犹豫。

  “很难做到非此即彼的取舍”,这句话让我想到,是生活好了,给予大家的选择多了,在这个社会中懂得取舍也是一种能力,有的人在很多时候无法做出选择,于是听由他人的选择再做决定,说好听点是听取意见,说难听点就是没有独自做出决断的能力。

  “两种人没法避免当代状况下的选择负担,但方式不当。一种是自信,一种是迷恋”。我认为,第一种其实是自负,适当自信还是需要的,所以这里作者或可能是译者应该改下。第二种其实更倾向于现在大家对手机的态度,对朋友圈的态度等。而我们会发现,第一种人我们究其一生也未必会做或很少做,最多是在表达一些自己观点上出现较多“自认为”的情况,第二种的话便是现代我们可以说是天天在做,不断被不同的事物吸引而后迷恋,只是迷恋的时间有长短。

  这本文学评论,运用文学著作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思想,给了与平时看到的文学评论和行为学完全不同的感受。

  《万物闪耀》读后感(三):生活的意义

  虚无、厌倦、无聊,这是全世界的人类都会遇到的问题。“上帝死了”,人获得了自由,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负担。人需要对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做到这一点。所以,随波逐流成了最常见的选择。但是,没有坚定自我的随波逐流,只会让生活充满了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

  随波追流的本质在于两点,一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二是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三种状态:一是经历的太少,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二是经历了一些生活,发现想要的东西太多,陷入物欲横流和“精神快餐”,重复着“饕餮过后,一地鸡毛”的“焦虑—释放—无聊”的状态。三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状态,这是最痛苦,也是最接近“救赎”的一条路。他是一种“由多而一”的状态,慢慢地认识到人的局限性,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一个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认识到这种无奈感,会促使一个人思考取舍问题。取舍就会引向真正想要的生活。

  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本质上是对自己对于想要的生活没有建立起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属感。这是人生时常体验的状态,怀疑、焦虑。我们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其实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一种思维产物,是人反思的结果。没有反思能力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其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不自觉的生命初始状态。赋予意义是一种

  生活是一门艺术,点亮生命的一盏灯,如有余力,亦可照亮他人,照亮世界。

  1.情感的私人化与公共化

  为什么希腊人会将自身视为大众中的一分子,而喜欢将情感在人际间分享传递。

  2.世俗时代虚无主义的起源

  以罗马的命运女神福图娜和希腊的女神堤喀为例。

  福图娜导致的是一种斯多葛主义和克己精神,原因在于在罗马人看来,命运女神是盲目的,我们无法依赖神。生活充满了偶然性,抛硬币的游戏并不特别青睐哪一面。

  2.1 希腊人如何看待好人遭受厄运呢?

  《万物闪耀》读后感(四):一种颠覆

  

我可以说这是一种颠覆,是对我从小到大的理性追求的一种颠覆。具体而言,理性于我是极其珍贵的,至少是从初中开始,从我接触尼采的《权力意志》开始,从我接触那些莫名奇妙的书籍开始,从我们系统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习化学,学习生物开始。理性的光环就这样戴在了它自己的头上。于是,我是想选择物理的,作为一个解释物质世界一切的学科,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A formula. 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个终极思想。这是科学的源头和假设,它支配的是这个现代世界。

A formula是《霍金传》里的一句台词,一个女孩对霍金说,你在寻找着什么,霍金回答说,一个公式,一个能解释一切的公式。某种意义上,这是我对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模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一切的模式。也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影响我的成长。让我对理科感兴趣,对理性充满期待。带着这样一种好奇成长,收获了许多东西,意义良多。

只是直到一位朋友推荐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后面简称为《禅》)的出现,让我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我当然不能说好坏,因为思想是不应该被评价,而只是被讨论的。《禅》所表现的核心概念是良质(quality)。这个从现代社会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撕裂开始,不断的往本源深挖,书中用于表现此种暗喻的是贯穿《禅》的肖陶阔(一场灵性旅行),是穿越美国的东西部,希望爬上山顶的故事,只是有些人爬上了他,然后疯了,有些到半山腰就下来了,只是也不能原路返回了。

良质所探讨的如何将现代社会里核心的哲学矛盾,感性和理性进行调和,他翻山越岭,跨越尼采,康德,跨越笛卡尔,黑格尔,跨越启蒙运动,直到希腊时期诡辩学家与苏格拉底进行辩论的时代,直到闪现民主光芒的城邦时期。为诡辩学家进行证言,荷马时期所说的卓越(arete)不能被定义,不能被理性所囊括,他又穿越到东方,寻求中国的帮助,于是将道字转化为良质而纳入书中的核心思想。

这只是毁坏我的第一步。但与其是说毁灭,不如说是一种重生,一种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而已。

它毁坏我,只是让我感到世界的存在有着这样一种良质的价值。

而当我在考试的两个星期里, 只是感觉到一种无聊,找寻到书单里不知从哪里引出来的一本《万物闪耀,在世俗时代过有价值的生活》,开始读起来。只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像《禅》的副标题“一场对价值的探寻”一样无趣,像是如何才能成功这样标题的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只是这本书早已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也很少人提起它。

如果此后有任何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富有诗意的民族,能引领古老的五朔节神灵夺回其与生俱来的权利,使他们重登那座如今已是无人光顾的山峰,那个如今已是利己主义者的天堂中的宝座,那么可以肯定,伟大的抹香鲸将被抬到朱庇特的宝座,他将君临天下。

----《白鲸》

这是一项任务,这是此书的引言,也是本书所追求的价值。这是为了在这个处处虚无的社会里找到生存意义的方式。

这是面对或是一味等待希望,茫然的人,或是什么都坦然面对的人,或者任何以希望取代绝望的人,或者是任何意将绝望留在身后的人。与其说如此,面对的就是希望探究的人吧。

这不是一本小说,却是一个故事,一个种族的故事。一个拥有丰富意义的种族不断驱逐自我意义的故事。它讲诉的是我们人类,诉说的是我们的意义本身。

你可能记得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一切的东西变得更加便利,你也可能记得美国历史上的嬉皮士运动,成千上万的赤裸地面对“自由,平等,爱”,却也陷入幼稚的狂欢,还有希特勒的演讲让人变得残暴和危险,启蒙运动的深刻使人思考自我独立的意义,希腊城邦时期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对理性的追求,你可能还在历史书里看到过浮光掠影的荷马史诗,甚至还曾买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但也只是因为其中无聊的情绪,无解的描述,而放弃了阅读,那些历史里面的记忆或许在我们这些憧憬未来的现代人中消失,或者仅仅成为一个影子,一个脚印。

欢呼!!当科比潇洒地转身后仰把球送进了篮筐,随即是比赛结束地哨响,全场雷鸣般地掌声。当Uzi用薇恩完成精彩的一击而极限反杀,屏幕内外的人无不尖叫呐喊。或者你又是感动于祖国建设的伟大人物,或者你曾理解被歌唱的种种精神。

欢呼!!我们这一切都不再是受我们自己的控制,我们的理性收到了巨大的减弱,那众人一同高涨的情绪,我们说是physis,一种涌现。

荷马时代,给予自我一种高贵的品质,arete, 一种英雄主义般的自觉和卓越。以接近神性为目标。

现代社会存在这许多的神性时刻,无论是体育运动精神,还是沉浸于一种技艺的时候,那早已经丢失的意义好像又回来了。

你可能还记得我所说过的对理性的一种追求,其实,要不是高中的一个同学,我可能还会是那追求那终极的一根筋。

轴心变革意在将神圣置于终极之善一边;与此同时,重新将此定义为某种事物,即超越普通的人类繁衍的理解:涅槃、永生。

---查尔斯 泰勒

我所体会的事物,所理解的事情也大多是轴心变革之后的事情了,这样一种超越的概念,虽然给一神教以土壤,但是却让人对日常存在的情感置若罔闻。

我曾所追求的是亚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宇宙是一系列深层意义,我们能够借助自我意志的力量得以穿透。这样的世界,作为康德自足理论和但丁永恒之福的混合,合起来确实一种最坏的邪恶。从而导致了这个“如今已是利己主义的天堂”,留下了“不再神秘的山峰”。这些不断由启蒙主义开头的自我意识,却一点点将意义吞没。

我还记得高中的那位同学,似乎没有这段经历的话,我也不再有体察事物的能力,那近乎微弱的敏感,也能在我的身体上重新发芽,体会亘古世界里久违的感动。甚至感动那情绪,感动那种浓烈的付出,却也可以是淡淡的思绪。某种意义上,这已然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在《白鲸》之中,亚哈所追求的永恒意义,希望能够看见白鲸背后的意义,可却无果。因为宇宙的多元意义不能简单地叠加为单一、普遍的真理。那闪烁的光芒的白鲸,是没有正面的,也是没有脸的,你所看到的也只是一望无际的皮肤,白得发出了光芒。

我们只是某种意义上像奎奎格一样健康,那好像近似原始的生活方式。

我可能还会像以前那样活着。周遭的一切并未发生什么改变,唯一知道的是一本书影响过一个人的内心。

2020年八月24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