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相关性》读后感精选
《品牌相关性》是一本由戴维·阿克 (David A.Aaker)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90,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牌相关性》精选点评:
●我真是好久没看过那么难看的mkting的书了!!!!!原来定位只是扯蛋却还能看,这书简直枯燥乏味又无聊!enterprise翻译成企业租车公司我也真是......
●后面几章有点多余
●创造产品品类建立品牌相关性,最终形成品牌壁垒
●非常棒。
●品牌与品类,现有红海与DIY蓝海。
●创造产品品类,建立品牌相关性,最终形成品牌壁垒 当下有两种竞争方式:品牌偏好竞争和品牌相关性竞争。前者更为常见,但是在成熟的竞争市场中,品牌偏好竞争将是一场艰难且无止境的苦战。品牌相关性竞争——创建新品类和子品类,才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品牌相关性战略在分析战略的成功、市场的动态变化乃至品牌的衰落原因时,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提出了“品牌相关性”新概念及其4个竞争步骤:发现新概念、概念评估、定义并管理品类、创建竞争壁垒等。
●现在很多企业追求品牌偏好忽略了品牌相关,而品牌相关正是拉开自己品牌和竞争对手差距的重要一点。确定品牌相关才能给自己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立竞争壁垒,带来巨大利润。
●又一次烂翻译毁了一本好书。作者对品类创新的论述很精彩,所举实例也很丰富,但要说开创了一套理论体系还有点牵强,品牌相关性定义也不够直观。作者只字未提定位理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但内容上其实是绕不开的。
●内容很好,翻译和可阅读性真烂。一个句子65个字,你家的标点符号几万块钱一个?
●17年后,这几天终于从头至尾读完一遍。佩服作者的博学,将诸多企业的案例融汇于自身的理论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开创新品类并使品牌与之建立相关性,通过建立壁垒,将先行者优势更大发挥,获取更大优势,将竞争者排除在外! 经济学上的不完全竞争
《品牌相关性》读后感(一):强烈推荐
无论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品牌还是新兴挑战地位的管理者,我都强烈推荐读一读《品牌相关性》这本书,对于一个新进入的创业者,它将告诉你如何在现有的竞争格局下创造出新的品类或子品类,异军突起?对于一个领先者,它可以提醒领导品牌如何利用新品类创新捍卫自己的品牌地位,避免失去品牌相关性?
《品牌相关性》读后感(二):再一次开创和引领未来品牌战略的理论
作为品牌战略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专家,戴维·阿克先生再一次为我们提出了全新的品牌战略理论——品牌相关性战略。
在本书中,戴维·阿克通过对多个行业二十几个成功品牌案例的深入研究,鲜明的指出:企业在面对品牌竞争拥有两种战略选择,第一种是品牌偏好战略,第二种是品牌相关性战略。品牌偏好战略的目标是在现有品类或子品类市场做到比别的品牌更受欢迎,但是在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想要赢得并维持品牌偏好越来越难。相反,品牌相关性战略则是通过创建新的品类或子品类,进入一个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竞争对手的市场,这时候企业所获取的优势是决定性和相对持久的,并且在一定时期(不短的时间)内竞争对手无法越过竞争壁垒进行追赶。
《品牌相关性》读后感(三):品牌学集大成者的最新力作与品牌战略成功的密码
如果说营销学集大成者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话,那品牌学集大成者就是戴维•阿克。戴维•阿克不仅首次将品牌上升到品牌资产的高度,更搭建了一个品牌战略、品牌组合战略和品牌相关性不断演进和发展的理论体系。看戴维•阿克一定要多读,反复读。戴维•阿克关于品牌的观点早已突破传播和管理的范畴,上升到商业本质的层面。
《品牌相关性》是戴维•阿克最新关于品牌战略的观点。是在品牌组合战略基础上深化,针对墓地品牌现象,戴维•阿克进一步提出了品类相关和品牌相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处品牌相关性和品牌偏好两种模式,进一步将品牌化的差异点和品牌化的活力点整合进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戴维•阿克的品牌理论是最与时俱进的品牌理论,也是最科学的品牌理论。
《品牌相关性》最重要的核心出发点在于消费者认知规律:框架的建立、类的划分,以及框架锚点对认知的影响。由此发展出创建品类和子品类,积极定义和管理品类和子品类(使品牌成为标杆品牌),设置竞争壁垒等四部方法论,对于实质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品牌化提出了可操作的品牌战略方法。
若将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体系和戴维•阿克的《品牌资产》体系能打通,你将获得品牌战略的秘密。
《品牌相关性》读后感(四):最大的相关就是和别人不相关
笔者今年考新闻传播学品牌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等成绩的这个月里,为了准备复试而读完了这本《品牌相关性》,感觉受益匪浅。在书评正文开始之前,我先建议想读此书的非专业人士要先读一些与品牌、广告或者营销有关的基础教材,积累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会对内容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说到广告我们不得不提到威廉·阿伦斯(William F. Arens),同样说到品牌我们亦不能绕过戴维·阿克(David A. Aaker)。作为“品牌资产的鼻祖”,阿克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品牌资产五星模型”,他认为构成品牌资产的五种元素,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以及其他独有资产。这五种元素尤其是前四种,基本上概括出了品牌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后来电通公司的蜂窝模型以及凯文·凯勒提出的战略品牌管理理论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在这本《品牌相关性》内容中亦有许多地方与此模型有关。
从架构上看,此书基本符合西方人的写作思维习惯。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品牌相关性与市场动态、品类或子品类的创建与管理以及风险与组织。各部分均是案例与理论交叉,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向读者解释书中观点。各小点分布较散,作为日常阅读无伤大雅,但若做笔记则会发现内容的铺叙略微缺乏了一点逻辑紧密性。另外,书中只会将章节内几个重要的关键词进行解释,至于基础性的术语则没有作特别解释。最后,有些地方翻译的也不是太容易看懂。不过考虑到这本书是一本商业著作而非教科书,倒也无可厚非。
一、品牌相关性及市场动态
在前言及第一部分,阿克首先交代了全书的主旨。其正如标题所写,企业在创建品牌时应该追求“品牌相关性”。而所谓的品牌相关性,实际上就是说在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只考虑到某一品牌,而没有将其他品牌放入考虑的集合之内,使消费者主观上将这一品牌的其他竞争对手排除在外。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应该怎么做呢?阿克指出,要达到品牌相关性,就必须创建新的品类及子品类,从而构建竞争壁垒,使对手难以“破墙而入”,只能被阻隔在外。而这点,也正是阿克的“品牌相关性战略”的核心。此外,阿克解释了创新的三种类型(即渐进性创新、实质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先行者优势的概念,这些都为之后的内容打下铺垫;最后,阿克也对品牌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介绍了诸如品类划分、框架理论、筛选集合、相关性评估等内容。
二、品类或子品类的创建与管理
在第二部分,阿克则将“创建新品类及子品类”这一核心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展开,即:发现新概念 → 概念评估 → 定义并管理品类或子品类 → 创建竞争壁垒。
(1) 阿克认为,要创建新品类及子品类,最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往往来源于顾客的未满足需求以及组织无限的创造力。
(2) 找到概念后,组织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评估,看它是否可行,是否是最优创意。阿克建议组织在评估概念时尽量做到客观,既不要形成乐观偏见而造成资源浪费,也不要抱有悲观偏见而损失大好机会。
(3) 接着,将最终选中的新概念用于定义成为新的品类或子品类。新品类或子品类的定义,不仅要考虑其产品是否能全部或部分传达三大利益(功能性利益、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现型利益),也要看其是否能与顾客建立品牌关系。这里的品牌关系,与汤姆·邓肯的IMC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联系。它标志着进入了营销2.0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仅仅只关注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更多地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新品类和子品类的管理方面,则需要用实质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去推动。
(4) 最终步骤就是创建竞争壁垒,其目的就在于阻止或最大程度弱化竞争对手,使对手被“弱相关”甚至“不相关”,从而不再具备在这一领域与该品牌进行竞争的能力。竞争壁垒主要有四种:①投资壁垒;②具备能够驱动品类或子品类的强有力的利益点或者一系列优点;③创建超越功能性利益的客户关系;④建立品牌与品类或子品类的强关联。
三、风险与组织
第三部分,阿克主要是介绍了组织在创新时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如丧失相关性,使品牌成为墓地品牌等,对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如何避免这些风险的办法,如品类或子品类相关性战略,其主要包括保持优势业务、重新定位品牌、获得同等竞争优势、蛙跳式创新四个部分。这四大战略能够有效避免风险,激发品牌活力。此外,阿克还认为,组织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并介绍了创新型的三大特质:选择性机会主义、灵活的战略承诺和有效资源分配。
在笔者看来,此书不仅提出了许多阿克自己的观点,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合了许多著名理论的精髓,如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强调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位置,并将其它竞争对手排除在外)、广告运动与品牌运动(阿克在讨论品牌活化的方法时,提出了“创建品牌化活力点”这一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牌化活力点,即品牌化赞助活动和品牌化社会项目,前者笔者认为其属于广告运动的范畴,后者则明显符合营销3.0阶段的品牌运动内涵,并与O2O、公益营销等概念密切相关)。这些“不约而同”和“殊途同归”都或多或少的表明了,大咖们对当今时代品牌传播拥有大体一致的研究视角。许多概念尽管被提出的学者不同,名称不同,但是许多内涵还是互通的。
最后笔者总结,这本书其实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最大的相关就是和别人不相关”。组织的品牌需要的是被所有的顾客和非顾客选中,使品牌与这些人们建立联系,同时断开这些消费者与其他竞争品牌的联系。通过开辟一个全新的竞争领域,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变化,从而构建牢不可破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