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極度疼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極度疼痛读后感摘抄

2020-10-29 02:5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極度疼痛读后感摘抄

  《極度疼痛》是一本由蘇菲.卡爾(Sophie Calle)著作,大家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56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極度疼痛》精选点评:

  ●买了一年后才完整看完。苏菲在疼痛的最后阶段说:艺术是永恒的,情感是短暂的。

  ●关于虐后释然。结构很有意思。在诚品花了两小时读完。只是这种书怎么不早点译,极度后悔二外法语没好好读。

  ●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還是略感粗糙。衹能是行為藝術書籍,攝影還談不上。

  ●意想不到的被分手后,自我疗愈全过程。

  ●淡忘疼痛,自我麻醉。不过,痛苦仍会扎根你的潜意识。你看,这本书不就勾出了你与疼痛关联的各种回忆吗?

  ●@贝浩登

  ●彩蛋附录蛮好看。

  ●大便一样的排版,印刷,和翻译。除形式非常有趣以外,一无是处。真正阅读时的体验还不如最初在wiki上看它简介时产生的无限遐想,很失望。本来很疼痛,看完发现无关痛痒,怪说不得三个月就治愈了。

  ●相和文字也極好了

  ●一星扣在我真的不喜欢闪粉,掉闪粉的书能消停会儿吗(而且还破坏了封面)==. 我真的好喜欢她,因为她对摄影的运用,也因为她处理文字的方式,还因为这一切的结合在她身上总那么自然而然,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情感。虽然也是一种抓马。但是我以前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说过了,如果我要成为艺术家就想做这样的作品,不过有她做了我感觉十分安心。

  《極度疼痛》读后感(一):一齣躍然紙上的文藝展演。

  一個結局寒酸的愛情戲,包裝成一種極為特別的文學藝術。看似一場終極背叛的分手,其實是互不信任、互相考驗的愛情試驗。這個刻意背叛的愛情故事,說穿了,很平凡,但作者卻陷入極度疼痛。相較她那膚淺的分手情節,那些作為對照的受訪者痛苦故事,反較有著雋永的元素。說明白些,這本書的文字精華,是在訴說他人痛楚的故事裡,而非作者那齣肥皂劇。而這本書的特質,也不在它所探求的人生苦痛多面性,而是它陳述故事的美學形式。它比較像一齣躍然紙上的文藝展演,而非只是設計精美的文字載具。

  痛苦,畢竟是一種主觀的感知,無關事件大小,抑或深刻與否。有些人對於痛苦可以很有天份,希望藉著痛苦有所超越,一如作者。但除了純粹意外,任何痛苦的發生,每個人都參與了製造過程。在某時間點,自己栽下種籽,不經意地灌溉,有一天便結成痛苦的果實。就如同這位作者一樣,她被男友框住的極度疼痛,也可說是自己一手孕育的結果。人在不自覺中,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到頭來卻對命運的結果感到意外,這很好笑。作者的分手戲碼,純屬必然,只是人生悲歡離合的典型,無須訝異。說坦白點,這個分手故事並無啥啟發性;這份極度疼痛,荒謬性倒多了些。但即便如此,對經常閱讀的人來說,與這類非典型書籍的相遇,仍是很值得回味的體驗。

  《極度疼痛》读后感(二):如何测度自己的失恋?

  书籍的前半部是艺术家赴日之旅沿途的摄影纪录。这些黑白与彩色照片像日历一般,每一张依序倒数都代表着艺术家与爱人会面之日将近。未料,待双方约定在新德里见面的当天,艺术家的爱人居然仅以一张简短便条与一通电话,宣判这场爱情戛然而止 。因此,所有照片的意义骤然改变,成了一场疾病爆发前积累的毒素,每一张都被打上了“痛苦倒数…”的标签。 在书籍的後半部,作者写道:「…我回到了法国,做出决定,要透过计谋,而不是藉着游记,来诉说自己的痛苦。」这场心痛的失恋事件便成为一件母题,艺术家所有的纪录与疗伤仰赖这件母题展开。在母题的对面则置放着他人的痛苦。关於置放,作者写道:「…或是在别人的痛苦面前相对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对於观者而言,这种参照与其说是为了比较自己与他人痛苦的浅深,不如说是为了仰望他人静态的痛苦。他人的疼痛由於事件已远,回忆已矗立成牢不可破的纪念碑,因此是稳定与凝结的。而艺术家的疼痛是动态鲜活的,感情仍不断起伏着。 愈往书末,离疼痛爆发的当天愈远,艺术家每次反覆叙述故事的句子就愈简短,印刷的字迹也愈淡透。一开始艺术家彷佛还置身於当日,详细记载整个失恋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有说明便条的内容和房间景象,但到後期,艺术家愈见自己平凡的失恋,略叙几句,自嘲自己好比肉刺(甲沟炎与分手的藉口),还有藉着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比拟,艺术家似乎真的能对失恋置身度外,开始旁观自己的失恋剧码。 艺术家试图淡化这场失恋,疼痛得康复,像是肉体的伤痕逐渐痊愈那般,日後最好不留疤痕。然而必须为之留下病历,详述疼痛的过程与疗法。详述疼痛的另一个作用是稀释,一旦将事件铺伸,疼痛好像能测量了,成为尺标上各种节点,既能倒数,也能正数。然而一参照他人的痛苦,他人的“痛苦”与艺术家自身“疼痛”差异则显见了。他人的痛苦无可测度,无法量化,或许他们自身不愿淡化痛苦。痛苦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或许有人认为维系痛苦便是持守已逝去的心爱之人,也有人自认还未领会痛苦之极致。 这场疼痛最精彩与大胆之处是艺术家诚实地自我展演。身处疏离的“城市”与“现代”,众生日常的痛苦无处发挥,而当代艺术或行动艺术则肩负了打破循规蹈矩的责任,公然昭示自身的脆弱。这场展演并非预先安排,自然没有事先预设某种意念,而是事件突发後艺术家的回顾与领悟。人生中各种事件往往太多猝不及防,当下往往难以厘清事件的脉络。唯有透过事後不断反思丶测度,才能赋予过去的事件更完整的意义。这位艺术家如何测度自己的失恋呢?她让自己成为事件的导演,同时她也重新成为演员。或许她的前男友为新德里那间饭店设下疼痛的框架,但是透过艺术家的展演,却成功破坏了框架——所有破坏事件框架的最好方式即是对之重新测度。

  《極度疼痛》读后感(三):艺术的等价情绪

  在诚品书店里,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于是买下它。

  但因为有包装在,看不到里面的内容。

  于是读了这本计划外之书。

  在浴室里,两个夜晚的泡澡,读完了这本书。

  裸着身体,浸透在痛苦里。

  自己的,别人的。

  痛苦不外乎两种,

  死亡,和消失的爱。

  无论哪一种,都是从惯常的生活里,

  抽离出那一部分至为重要的情感依托。

  突然空出来的情感空洞,

  不仅仅那一个人的离开。

  是对未来的未知感到的恐惧。

  因为即行的轨道突然不在了。

  是对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因为那些熟悉的场景和物品,都变得讽刺。

  是对憧憬和希望完全做了否定。

  因为怀疑命运会对人在任何时刻猝不及防的嘲弄一番。

  嘲弄那些自认为坚固的情感,

  和永远不会离去的人。

  亲人,爱人,朋友。

  死亡,失恋。

  每一段痛苦的描述人,都清楚的记得时间段,场景,天气。

  就跟苏菲卡尔书中所写那样,

  那个新德里的酒店里的两张床,发霉的地毯,和那个不祥的红色电话机。

  快乐时光,让我们记住的是种快乐的感觉,感官上的。

  痛苦,却能弥漫,弥漫到当时的所有布景。

  即使不想回忆,却一遍一遍自动回放。

  但,洞会慢慢弥合缩小。会的。

  对未来的未知的恐惧,会因为未来毫不减速的迎面而来而打破。

  憧憬和希望,也会在无数个晴天的阳光里,慢慢复苏,像石缝里的草。

  但,洞一直都在,从不曾消失。

  一旦有了,终会跟随一生的吧。

  艺术总是需要代价的吧。

  要么苦痛,要么孤独。

  没有热热闹闹的艺术啊。

  也没有开开心心的。

  我曾天真的让自己沉浸在消沉的情绪里,

  保持敏感的神经,细微的感受各种。

  像个艺术家。

  一个没有作品的艺术家。

  这些情绪偶尔会回来。

  有时是在电车上,窗外的大雨刷过车窗。

  有时是樱花盛开的四月,匆忙走过一棵樱花飘落的树下。

  有时是看到一个婴儿在婴儿车里笑,闪亮的眼睛媲美天空的星。

  还有,在香港时,我脑袋里的所有电影和书。

  和所有高楼无关,和所有的霓虹无关。

  在第二日的浴室里,我已经渐渐看不清作者的字。

  我以为是我的眼睛不看不清,字迹太浅淡。

  翻了翻前面,原来是故意而为之。

  在70多天的时候,作者第一次指责了那个离开她的男人。

  最后,作者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觉得这是个令人烦腻且普通的失恋。

  我不知道,如果我真的去开启,

  会不会真得减轻那些痛苦。

  然后变成云淡风轻,不再缄口不言。

  等吧。

  等我能做到。

  《極度疼痛》读后感(四):一次行为艺术,一场自我疗愈,一本书

  《极度疼痛》是我在进入摄影出版行业之前在台湾诚品书店寻觅的一本“摄影书”,由大家出版2014年9月出品,560元台币。出版社给这本书的定位是:“法国当代艺术教母苏菲·卡尔第一本中文版作品。”

  我买的这本书是初版一刷,购买的时间是2014年11月初,恰逢这本书刚上市不久,在诚品书店里艺术图书区域最好的位置陈列,并且还可以看到很多这本书的宣传品,例如海报、宣传单、别册等等,不仅有对作者和内容的详细介绍,还有专业的书评、艺评,甚至连设计师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尽管当时我从未听说过这个摄影师,也还没细看内容,就已经做了购买的决定。

  这本书虽然是引进图书,但由台湾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操刀设计,在保持原版风貌的同时也有很多特别安排,虽然我现在无从对比法文原版跟台版的差别。但后来在北京的Page one书店偶然看到了大陆版,却感到非常失望,对比之下才知道台版的好。酒红色的精装布面,手感极其细腻。封面只有书名(烫金)、作者(烫金)和一个书中反复出现的视觉意向——电话(压凹),内容简介用大字铺满了封底(烫金),再加上天头地脚和书口三面刷银,拿在手里宛若圣经。简体版也是大陆知名设计师设计,纸面精装,加了一个书盒,开本比台版大,封面和内文的设计都与台版有很大差别,设计师用的设计语言更多了,但我总觉得没有台版舒服。

  再说这本书的内容,待我回大陆后仔细翻看,才发觉真是超值(这本书折合人民币约110元,当时还觉得小贵)。这位法国女艺术家,真是个鬼精灵。1984年,苏菲·卡尔30岁的时候,迷恋上了父亲的朋友,一个大叔。但当时她不顾情人反对接受了一个赴日三个月的研究奖学金,出发前跟情人约好了三个月后在印度新德里的一个酒店相会。苏菲为了缩短在日本的时间,选择了漫长的火车旅行,先从巴黎到莫斯科,接着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满洲大铁路,一路直到北京,再穿越中国,到上海、广东、香港,最后从香港飞到东京。所以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就是她在漫长的旅程中拍摄的照片,以及她给大叔情人的信,每一封都以“吾爱”开头(大陆版翻译成了“我的爱”),记录了她这一路的见闻感受。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惊喜的莫过于八十年代的北京、上海、广东影像,和一个法国女孩对这一切的解读。

  在苏菲给情人每封信里,她都在期待着新德里的相会,但是等她如期赴约,来到大叔给他订的房间里,却接到了大叔的留言,因为大叔在巴黎有意外住院,无法赴约……在苏菲看来,这就是个借口,宣布了他们恋情的完结。失恋让苏菲“极度疼痛”,等到她回到巴黎,就开始了一三个月的自救计划。她找了36个人,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把自己失恋的故事复述了36遍,同时请对方回应一个极度疼痛的故事。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这个疗愈过程。左手页是苏菲的讲述,她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反复出现(这张照片纪录了新德里酒店房间里的床和一部红色电话,正是从这部电话里接到了留言,是她痛苦的证据)。右手页是对方回应给苏菲的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一次经历,以及根据文字叙述拍下的影像。

  有意思的是,在苏菲的36遍讲述中,每一遍都有一些语气和内容的微妙变化,一开始情绪激烈、细节丰富,然后情绪越来越冷静,细节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完全没什么可说。在设计上,刚开始透明度是0,接着越来越淡,直到最后消失不见……于是她说:够了,我的痛苦消失了。

  这既是一次行为艺术,也是一场自我疗愈。苏菲籍着一遍遍的复述和聆听,完成了痛苦的净化。

  据说,苏菲·卡尔的作品常以展览与书籍并行的方式推出,每本书都可视为完整的艺术品。她的作品能“唤起故事、情感及情绪,既能潜入观者心灵深处,也反思了摄影的潜力与局限”。她的其他作品还有《保重你自己》《真实故事》《通讯录》《盲人》《鬼魂》《威尼斯摄踪记》《跟踪者》《睡眠者》《旅馆》……光听名字就很感兴趣。真想再看看她还有什么鬼主意,下次去台湾或者出国,还要去寻觅她的书。

  2015年10月19日

  参加米茶&彭浪老师台版书家庭书会后整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