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伯克利》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伯克利》经典影评集

2020-10-29 23:1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伯克利》经典影评集

  《在伯克利》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伯克利》精选点评:

  ●谈到很多大学面临的问题。剪辑拖沓。比如:讨论贫困那段黑人学生发言立意挺好,但是车轱辘话来回说,老师总结也啰哩啰嗦。教工发言经常废话连篇。当然,里面一位老师嘲讽教工开会比政府议会时间还长。这些发言真比我经历过的所有英国和澳洲教工开会都没有节制。如果我们开会说这么啰嗦,早被切换了。

  ●不输给《纽约公共图书馆》,何况大学可比图书馆难拍。怀斯曼擅长的是通过多维视角重现空间。四个小时展示的林林总总,告诉我们在今天想建立单中心的秩序来统领一切已成泡影。面对现实,就要正视不计其数的裂痕。遗憾的是,刚走片尾字幕,前排女A男A就和旁边的女B大吵起来,都指责对方公共场合行为不端。他们白看了,浪费360元。

  ●片子本身3星,Berkeley加一星,怀斯曼纪录片的成败完全靠取材了,把几段素材剪碎然后再循环剪到一起,这样平铺直叙的剪辑真的有点受不了。 内容上,关注的除了Berkeley里的松鼠和自行车,贯穿始终的debating,无论是课堂、会议还是游行示威中的,都让我好奇,究竟是什么让西方精英教育延续了自轴心时代就被重视的对于oral ability的培养,而我们的教育却自下而上的集体失语。

  ●很有价值

  ●7.3

  ●Wiseman的剪辑和UCB的学生protest一样没有重点,想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一个方面讲不好= = SIFF2019#5 @兰生典尚

  ●#22nd siff#

  ●感觉伯克利有一种象征意义 象征着美国的公共教育...

  ●4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在伯克利》,我觉得可以又名《大学入学专业选择指南》。因为有很多伯克利不同专业的课堂片段。大型伯克利宣传片,2013年的电影,刚好是留学热潮,顺便传达了一下需要国际学生的讯息。看似中立客观,记录了不同立场的人的观点想法,实际还是有比较强的引导性。concert和癌细胞那两段真有趣。 SIFF day3 #2

  ●Berkeley,一所只有16%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的公立学校。 四个小时长啊!感觉回到学校上了四个小时没有课间休息的大课,还是在黑暗里…… 头一个小时极为难熬,第二个小时应该错过了很多信息点,但第三个小时开始变得有趣,第四个小时几乎有点依依不舍,还有点想举手回答问题哈哈哈哈哈 #巴浦洛夫的学生 校长在行政会议上diss这届抗议学生不行,“我年轻时参加过很多抗议,每次都有明确目标,而不是一个诉求彼此矛盾的清单” 不过学校抗议者素质就是高啊一般队伍也就能喊个押韵的口号,他们能喊出堪比rap的复杂长句 成果斐然的以挑战权威著称的生物学教授展示一幅漫画,一个人告诉一只猫don't think out of the box。教授:过去我是那只猫,超级不幸现在我是那个人了,小朋友们记得要做那只猫哟

  《在伯克利》影评(一):伯克利有感

  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只呆了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差不多只够我们在诺贝尔奖得主专用车位和大图书馆门前合影的时间,感受了一下这所美国最厉害的公立大学的气息,要了解剩下的情况,就靠这部怀斯曼的《在伯克利》。

  这部差不多四个小时的纪录片,我大概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是英文字幕,经常要停下来查那些教授们说的英文单词,然后注意力可能就不知道被什么别的东西分散了,过几天想起来又重新点开,好在图书馆的kanopy账户是免费观看的,每月份额4、5部,但是要看怀斯曼的话,看来总是会用不完。

  如果对题材不感兴趣,可能会被闷死,因为主要就是两个部分的内容,学校开会,学校上课,没有主要人物,没有故事线,没有任何特别戏剧性的东西,没有旁白,当然,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专用车位的讲述,所有说话的人物也没有任何头衔或者身份的介绍,不管你是伯克利校长,还是一个教授或者普通学生,你就看和听就可以了。

  但是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完校长和他的同僚们研究如何解决学校的财务问题,或者一位女教授在分析某位诗人笔下的情爱描写,底下不时有学生低低高高的笑声,那一个一个场景每一个都构成一个对话的场域,你仿佛站在旁边的一个看客,镜头的排列显得并不特别邀请你,也不介意你加入其中。

  《在伯克利》影评(二):《在伯克利》的一些感悟……

  终于有幸在大屏幕上看到纪录片大神怀斯曼的大作了。弥补了去年上影节没看到《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遗憾。 四个小时,客观展现了美国大学的Democracy, Academic,Critical Thinking ,以及反复出现的Free Speech. 感觉伯克利Group Discussion的效率和效果很好,尤其是第一组讨论贫困的现象,移民非裔女生的发言,条理清晰,逻辑流畅,有头有尾。一直记着她说,父母移民到这个美国国家,是让她有了更多的 “机会” 去“接触“ “拥有“更好的东西。从小父母就告诉她,你要去争取(fight for better things)。而native students deserve to " have" these ( good)things.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她把自己(以及移民非裔)站在了native白人同学的对立面,她说,现在大家都关注贫困及相关问题了,是因为Middle C lass在缩减,这些问题触及到本地的同学利益了,所以大家开始关注。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

  片子结尾还是Group/ Community Discussion, 讨论的也是Racial Issues in Campus.片子选取最多的,也是非裔女生。能感受到他们的敏感,以及对于自己从出生以来就无法改变现状的不公平现象的无奈和伤痛。亚裔同学说,其实班里发言最多的是白人和亚裔,所以小组选择上,感觉发言最多的人学习也靠谱。另一个非裔女生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发言时,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整个非裔,所以压力非常大。

  除了种族问题,还有财政拨款和学费,职称评定等问题,整体视角较客观。

  《在伯克利》影评(三):印象深刻的点

  完全没有经历过美国校园文化,凭感觉记录一点印象深刻的点。

  1. 第一幕课堂实录,讨论话题:教育公平/慈善资本主义/少数族裔。当讨论学费上涨已经导致中产阶级受到经济方面威胁时,一个黑人女生(虽然有其他族裔,但她强调自己是唯一黑人,并着重区分了你们、我们)表示她为什么要同情、为什么关心中产阶级开始受到经济压力?贫穷问题一直存在,她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但直到中产阶级出现贫穷问题大家才开始反抗,这是一种虚伪。

  (她的言论算得上很激烈,也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这种心态应该值得被关注。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才有可能以共同体的姿态发声?为什么同样都是受到结构性牵制的个体,但是内部的差异会让另一群人选择不去同情?这绝不是什么蠢坏就能完全定义,我发现现在互联网太爱用蠢、坏这些词了,其实这种“不同情”背后的情绪问题本身值得思考。)

  老师怎么回应的我有点忘了…但她一直在强调大家要从结构性限制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直在用“我”的例子来表达。我觉得她的议论框架是反思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问题…

  2. 领导层讨论:行政体系让员工作为各环节的执行者,而不是主观能动地在为自己的community解决问题

  3. 学生贷款申请指导/座谈:讲者说一定要想尽办法找上学贷款机会,宁愿贷款三万去上学,而不是毕业后买每年还款三万的车。他表现出很强的希望个体承担责任的愿望。

  (其实这一段细想想有点问题,就是都在说为教育投资大笔钱是最不后悔的,真的吗?那可不可以先减少教育的学费门槛?)

  3. 游行中间讨论,一个男生说,我们要确实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州政府提高教育经费预算,那么我们应该将要求定的更明确。接着有一哥们儿说,他觉得应该要思考终极目标,就是打破美国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这是他们学生游行的使命 价值意义所在……

  反思游行讨论:影响其他人的学习秩序/所提要求庞杂 自相矛盾/去年的胜利不一定是游行抗议起到了效果,但他们会用这样的言论来包装,安稳你

  (有空再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