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经典影评1000字
《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是一部由阿什利·皮尔斯 / 查理·帕尔默 / 菲利普·马丁执导,大卫·苏切特 / 马丁·肖 / 金伯莉·尼克松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精选点评:
●自己运气也不错,16年算是把这剧在B站上好好撸了几季,这次新版电影看完,再回首这部系列剧集也算有些感慨,现在技术越来越先进,财力也能跟得上,场面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华丽,但那种精致感怎么也出不来了,感觉也不是演员有问题,这才差了几年啊,难道是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有所改变?
●这一季终于等到我最爱之一的Orient Express 满怀恨意的东方快车之旅 虽然犯罪无法被容忍 但是justice finds its way.
●先看了2017年电影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再看这个电视剧,感觉电影版真的很差,很胡编乱改,而电视版要好很多,再现了大侦探的冷静,礼貌,外表不起眼,破案注重分析,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比较忠实于原著.如果电影版是20分,电视版可以达到80分.
●四星 总感觉离五星差一点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最初认识菠萝是小时候看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后来才看书,所以心里的菠萝一直是胖胖的(外表)慈祥优雅(再加上毕克的配音!)。看到这位还嫌他太精明外露有凶相,错过很多年,现在已经被征服哎。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我开始看这套电视剧的原因。给五星。万圣节看了小说就没看电视剧,感觉是很平淡无奇。另外三幕悲剧不懂,男人间有问题不会直接找朋友商量吗?还要杀人?
●这版东方快车最后突出波洛对 justice 的痛苦挣扎也是很好的,不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改编。
●从第一季看到最后一季,真的非常非常感慨了。
●我心中最爱的侦探没有之一,还有这样一部长寿的英剧陪伴英国人民23年,鉴于近些年实在不能忍受中文配音,毅然决定从后往前看。和电影版比不一样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更注重波罗对于是否将凶手绳之以法的犹豫及那样的眼泪,这才是真的挣扎于法律和正义的波罗吧。遗憾的时间关系不得不删除部分剧情线索
《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影评(一):力不从心的波罗与复杂多变的人性呀……
结束的音乐很悲伤,和以往不一样了。
在人人看的顺序和介绍有点出入,1 三幕悲剧,和老友一起探案,波罗内心是高兴的。回到伦敦家中,第一次听到和男仆(一个闷闷的不解风情的男人呀,每次两人交流都满费劲的。)说tired,想着波罗真的是年纪大了还是心累了?揭露真相是最难过的,老友啊老友,竟然是凶手,理由就是在漫长的孤独旅途中遇到right girl,为了能与之结婚而不得不下杀手。波罗估计是越查越不愿相信吧,但是作为侦探就是要追求真相。更难受的是老友初次实验是无差别杀人,波罗也在酒会上,他也有可能会拿到那杯有毒的酒……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人性啊,友情又算个毛。
2 怪钟疑案,是老友的儿子来求助,女朋友刚死也没见多么悲伤遇到女主就对上眼了,还被讽为了红颜昏了头不管案情真相,不过结局是好的。每每团圆时刻总要想到如果当初波罗和初恋在一起了或者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3 万圣节前夜谋杀案,第一次出现小孩被杀,也是为了爱情,凶手真的太狠了,杀了人埋在自家花园,还天天经过,修修剪剪花园植物。
4 东方快车谋杀案,经典之作,最后一幕泪目了,选择了妥协放过。开头的案子对波罗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波罗整集都很严肃,还开始祈祷了,在怀疑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刚好又遇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前面的铺垫下,经过心理斗争,才会选择放过吧。整季基调都很沉重,似乎为了即将到来的结局铺垫,而我无意中得知了结局的一个细节,不太敢面对结局的到来。
《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影评(二):情感折磨与控制
蛋蛋小姐与枯木逢春
看着大侦探波罗,往往有些恍惚,里边的人物衣着,看着像是7.80 年代,感觉不是太远,为什么为了这点小事杀那么多人,为什么不逃亡美国结婚? 在小说的设定中,隐姓埋名也是逃不过波罗的
法眼。剧中许多人的婚外情,都是极力隐瞒,和次级阶层的恋爱也被看做可耻的。遇上了EGG小姐,前面也做了铺垫,说是逼着一个叫Robin的男青年,因为情伤,远走印度,再不回国。她手段多么高呢? 让摩托车青年oliver羞于告白,认为是因为自己贫穷,但依然深爱着蛋蛋,你看摩托车青年受伤时,特别给了情节是蛋蛋给男青年亲自清理伤口,那种神情,还以为蛋蛋小姐和摩托青年在一起了。
可是蛋蛋小姐自己家不也是衰败了么?蛋蛋妈作为旁观者指出,蛋蛋是个目标明确的人。
蛋蛋小姐眼睛亮晶晶的,笑起来感觉向太阳一般,撒撒娇又如春风化雨,谁不会心动啊。
一边,让枯木逢春的老演员杀光知情的人,只为和她结婚。这是小瞧了老年人的爱情,遇上蛋蛋小姐这样的高手,可谓枯木逢春,刚刚享受会爱情甘霖,可惜一点就着,和波罗相逢前的欢喜,回光返照罢了。
波罗老友死了,蛋蛋小姐在剧末走向摩托车青年,但是谁知道会不会只是短暂的停靠,休养这次因结婚失败而受到的挫折,要说蛋蛋小姐真伤心,我没有看出来。但是波罗真的是很懂年轻人吧,最后安排摩托青年去安慰蛋蛋。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一开场就是军官说谎自杀,以及目睹石刑,波罗对此的评价是justice is often upset to the witness. 这里心中就开始动摇了吧。波罗在列车上祷告,是感谢GOD, 而坏蛋,则是要求保护。
至于设定了12刀死去,就是美国陪审团正好十二人,法律做不到的正义,Catholic也维护不了的正义,就让他们这些本来innnocent的好人,自创一个人间地狱来审判。
看了这么多集,波罗茶话会有时是很危险的,看的时候就经常担心,会不会有犯人当场杀人,果真发生了几次,女校那里死去的副校长,替校长挡枪。蓝色列车那里,绑架了女主的犯人,没杀掉女主。这些,可能就属于时代变化,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吧。
《大侦探波洛 第十二季》影评(三):杀人动机如此牵强,叫我怎么相信波洛呢?
一、 牧师之死
在宴会开始前,编剧向我们透露了这些内容:
①查尔斯与巴塞洛缪是同学,也是最好的朋友。查尔斯是演员。
②查尔斯貌似对艾格小姐很倾心。
③米尔雷准备辞职,离开此处,据说是因母亲病了。查尔斯私下对秘书的离开非常意外,因为他很难想象跟了他6年的秘书父母竟然还在。
案发现场,包括主人、秘书,来此的客人有12位:
查尔斯——主人
波洛——侦探
巴塞洛缪——心理医生,查尔斯的同学
米尔雷——查尔斯的秘书
怀斯特——船长,曾是赛马骑手,来自伦敦
辛西娅——船长夫人,著名女设计师,来自邦德大街
安东尼——剧作家,不认识其他人,原名穆里尔威尔士
艾格——查尔斯的女伴
玛丽——艾格的母亲
牧师——死者
巴宾顿夫人——牧师的妻子
奥利弗——阴暗、看什么都不顺眼的穷小子,来自伦敦东区
在牧师突然死亡前后,编剧继续透露:
①船长开始赛马(赌钱)了,且他知道巴塞洛缪与妻子辛西娅关系匪浅。
②剧作家安东尼本名穆里尔。
③验尸官未发现可疑之处,认定是自然死亡。
④艾格认为牧师遭到谋杀,且透露牧师有个儿子罗宾在印度,而且她曾迷恋过他。
⑤艾格自称讨厌奥利弗,但通过望远镜发现他们有私情。
⑥查尔斯也认为这是谋杀,打算卖了度假屋离开康沃尔。
疑点:
① 暂无杀人动机,且未发现鸡尾酒有毒。
② 鸡尾酒随机提供给客人,凶手如何确保毒酒给到目标?
线索:
① 秘书米尔雷本不参加宴会,为保证男女宾客人数为偶而加入。为何她一出现,牧师便暴毙了?而且身为秘书,她更方便掌控鸡尾酒。
② 艾格、查尔斯为何均不约而同认为这是谋杀?
二、 心理医生之死
同样是一场宴会,同样是毒酒致死,这两个案子显然是同一凶手所为。在宴会开始前,编剧向我们透露:
① 心理医生非常有钱。
② 艾格好奇医生为何要钱她们母女。
③ 穆里尔发现疗养院似乎有间密室。
④ 船长怀疑妻子与巴塞洛缪藕断丝连,辛西娅否认。
案发现场有9人:
巴塞洛缪、卡迪根勋爵夫妇、艾格、玛丽母女、船长夫妇、剧作家、奥利弗
心理医生中毒身亡,编剧透露:
① 奥利弗突然浑身是血闯入,据称出了车祸。
② 剧作家注意到了是谁替医生倒酒。
③ 死者临死前有喜事宣布,未来得及开口。
④ 艾格写信邀请波洛破案,且安心奥利弗。
⑤剧作家据此写了剧本,黑夜后的诱惑,其中未提及奥利弗。
⑥医生因一首歌买下梅尔洛特修道院,改建为疗养院,查尔斯称之为精神病院。
⑦传说疗养院里有条密道。
疑点:
① 奥利弗为何如此巧合闯入医生的疗养院,且他一出现,医生便中毒死了?
② 艾格信中为何说很担心奥利弗?
③ 剧作家为何在戏中遗漏了奥利弗?
线索:
① 剧作家知道是谁倒了毒酒。
② 事故过后,男管家失踪了。男管家是由伦敦中介介绍的,前前雇主贺拉斯提供了他的资料,但贺拉斯去度假了。
三、 揭秘
仅以目前的线索判断,主要嫌疑人有:
1、 秘书米尔雷小姐,她有机会杀死牧师。
2、 船长,他有可能因为妻子与心理医生的私情杀人。
3、 艾格与查尔斯,他们不约而同认为牧师是被谋杀。
4、 为钱,医生非常有钱。
在波洛与查尔斯坐火车去查访牧师之死的线索时,我初步推论出的凶手是:艾格和查尔斯之一或两者皆是。排除法,剧作家毫无嫌疑。船长夫妇是谋杀案里常见的干扰。奥利弗是穷小子,无明确杀人动机。只有查尔斯与主要嫌疑人相关,且第二次谋杀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杀人动机,我猜测是为钱。
依次披露线索:
① 米尔雷与牧师均来自吉尔灵,米尔雷与牧师很熟。
② 船长对医生心怀怨恨。(这必然是干扰)
凶手是猜对了,但杀人动机仍毫无头绪,也不明白为何艾格和查尔斯从一开始要反复表明牧师之死是谋杀。
竟是因为有个疯老婆,不能离婚,而无法娶自己所爱的人,因而杀了唯一知道真相的老朋友。牧师之死只是彩排。
老演员为爱杀人,动机好牵强。
虽然杀人动机略牵强,叫我无法信服,未能大吃一惊,但阿婆果然是阿婆,明明白白告诉你,谁说谋杀案均有联系呢,凶手第一次谋杀只是当作彩排,练手而已不行么,哼。
真是时时不忘创新,尊重读者的好作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