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纳卡莱之战 1915》观后感精选
《恰纳卡莱之战 1915》是一部由Yesim Sezgin执导,Baran Akbulut / Özgür Akdemir / Riza Akin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纳卡莱之战 1915》精选点评:
●土耳其军事传统,与爱国主义。。
●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人物众多,内容丰富,而又线条十分清晰,不得不佩服土耳其电影,这可与吉普森的《加里波底》结合着看……
●(6/10)可结合另一视角的《加里波利》一起看。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剧情有些薄,整片几乎只剩下打手枪,人物塑造除了凯末尔其他人几乎不成角色,凯末尔的演员很有气质,在让人脸盲的本片中显得鹤立鸡群。历史上指挥这次战役的是凯末尔和德国将军桑德斯,但桑德斯在本片成了龙套。
●电影描述的是一战的时候,英法联军为了攻占伊斯坦布尔,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击败土耳其的故事,结果被火鸡打败,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纯战争电影,半点儿女情长没有,唯一出现女人的地方是表现土耳其女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力做军需品的情景。还行,值得一看。只是剧情不是那么的紧凑,一段一段的跳得厉害
●从头打到尾
●咱火鸡好好的当火鸡,能别出来这么雷人好吗。。。
●特效也有;浪漫手法的主旋律;20180225;
●给特效加一星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土耳其女导演史诗大作,全景式展现恰纳卡莱之战。特效虽有点坑,资料虽有点多,但已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
●没啥了。
《恰纳卡莱之战 1915》观后感(一):恰纳卡莱之战 1915
电影描述的是一战的时候,英法联军为了攻占伊斯坦布尔,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击败土耳其的故事,结果被火鸡打败,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纯战争电影,半点儿女情长没有,唯一出现女人的地方是表现土耳其女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力做军需品的情景。还行,值得一看。只是剧情显得不是那么的紧凑,一段一段的跳得厉害,算是一个小遗憾吧,这是剧情;再说说战争画面,除了开始的军舰的特写和最后的一段千人杀还有点印象之外,其他的画面乏善可陈啊,都是小场景,而且都没有给澳新军团任何的作战场景。但是可能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可是正义的卫国战争,跟岳飞的朱仙镇大捷一个意思吧
《恰纳卡莱之战 1915》观后感(二):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
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anakkale Sava?lari)。
所以,同一个事件,对立双方拍摄的影片名称有异。
梅尔·吉布森1981年主演的《Gallipoli》是从进攻方的某个小视角观察这场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所谓战胜五十多万英法联军该事件,于2012年摄制成土耳其又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恰纳卡莱》。动画做得不错,就是为了表现集群作战的场面,那种万人冲锋白刃之类,过了!主旋律嘛,可以理解!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留下约53,000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为纪念故人与事件,将每年4月25日这个登陆日期作为澳新军团澳新军团节。
这场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1915年4月25日,协约国军队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协约国登陆部队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英印部队,共约七万八千人。协约国军登陆后遭到土耳其军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陆地形不利,损失非常惨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协约国一直无法突破土军防线,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军从加利波利半岛撤退。协约国先后投入近50万部队,伤亡达26万余人。土耳其军亦投入50万部队,伤亡约25万余人。战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亚士兵和两千五百名新西兰士兵阵亡,两国因此将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纪念日。
1916年年初,加里波利战役降下了帷幕。此战共有13艘协约国部队的潜艇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行动,虽然损失了其中8艘,但却创下了”次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记录,土耳其方面则损失了2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44艘汽船及148艘帆船。其中101艘是被史密斯率领的E-11潜艇击沉的,史密斯还创下了47天的最长巡逻时间记录。由于率领E级潜艇的杰出表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出任英国海军第二军务大臣。史密斯死于1965年。
回望同时期,中华民国大事记(1915年)1月18日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提出21条要求。
《恰纳卡莱之战 1915》观后感(三):恰纳克堡之歌
Çanakkale,中文即“壶关”。一望便知是由其地理特征为名,因为其位置正是扼守狭长的恰纳卡莱海峡的南部入口,是由爱琴海进入马尔马拉海的咽喉要道。中国也有个地名叫壶关,也是由于其形状类似坛子口。
恰纳卡莱战役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也是奥斯曼帝国解体前,曾经辉煌的帝国军队的绝唱。而那之后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斗则已是共和国创建时期突厥人和库尔德人奋起抵御欧洲入侵者的事了。
这场战斗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土耳其的突厥人而言,或多或少就好比长沙会战之于中国人、 艾因札鲁特战役之于穆斯林, 图尔战役之于欧洲人一样。海战结束的那一天,即3月18日被定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烈士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民间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而其影响也是深入人心。
这是2015年在安卡拉的一个购物中心的纪念活动。
这是2017年在Kastamonu的一个购物中心里的纪念活动。
电影的战争表现力一般,尤其是对无大资本支持的土耳其电影界而言,所有耗资巨大和对技术成本要求太高的场面都不易获得成功。
但是,低成本电影可以打动人心的还有细节。影片里,被征调赴前线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对母亲手掌的亲吻(土耳其人对长辈见面和道别时的礼节);坐看恋人们离去的少女;为儿郎们祈祷平安的老人;女人们在青年身后泼出的清水(土耳其风俗,祈愿踏上旅途者一路平安);那喧嚣的战场上静谧的清晨响起的邦克;那个将为了未能平安归来的儿子织好的袜子亲手交给指挥官拜托他转交其他士兵的那位母亲;在开斋节会礼后被炸身亡的指挥官和军士们。岂不在你的心里激起涟漪?
经历过土耳其征兵季的人一定会对土耳其人对服兵役这件事的重视有深刻印象。在每个征兵季来临时,村庄里、城市街道里都会有送行的晚会。临行时,送行者也会敲锣打鼓的跟随。那是一种光荣,也体现了这个民族不畏强暴,勇于保卫自己的精神。就如同在1300多年前那遥远的东方,他们曾经沦为异族奴仆后又重新复国的祖先一样。经历过2016年夏夜未遂政变的人也许还记得,在午夜响遍全土耳其大地的sela声中,走上街头的人们中有老人、有壮年、有少年。看过相关视频的人也许还记得,那些大无畏的用身体拦阻装甲车和坦克的人中也有老人、有壮年、有少年。而确有一部分装甲车和坦克在闹市轧过障碍物减速时,被人们爬上去逼停并被愤怒的人们把驾驶员揪出暴打。那份勇气真是不可思议,当然, 人人都在军队服过役,谁也不怕谁,谁也都知道怎么用武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怎么会被人欺侮?
这场战役后,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文艺作品,本影片当然也是。但是其中有一首歌曲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简直成了这场战役的象征。那就是在本影片中也多次出现的《恰纳克堡之歌》。在之前的那两个纪念活动的链接里,演奏和演唱的也是这首歌。最后,我把其歌词部分译出,放在文末,让使用中文的观影者也可以略微感受那份悲壮。
恰纳克堡内,喧嚣如街市。高堂多珍重,我辈赴拒敌。
恰纳克堡内,松柏森然立。其谁已纳征?其谁有发妻?
恰纳克堡内,比比填沟渠。萱台复椿庭,戚戚断期期。
恰纳克堡上,烟瘴锁轩曦。进击次第发,已历十三际。
恰纳克堡外,指掌筑炮体。无定河边骨,弱冠尚未及。
恰纳克堡内,吾身被矢羽。一息气尚存,已向坟茔弃。
恰纳克堡内,忠魂柳荫蔽。忠骨寝其下,个个皆狻猊。
这是附带历史图片的版本。
这是由儿童演唱的完整版。
Ya rabim, weten ucun fida qilip vefa bolghan shehidlerimizning rohi yatqan jayi jennet bolsun! 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