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应该不一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育应该不一样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29 03:0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应该不一样的读后感大全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一本由严长寿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5.00,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应该不一样》精选点评:

  ●据说台湾新教育的开山之作。

  ●附录让人感动良久

  ●教育问题也不是能一刀切的议题

  ●听广播得知的一本好书。或者,暂且不能成为好书,因为还在看。。。已看完,可以一看。

  ●在教育方面,台湾大陆是不差分毫。尽管诸如“以试取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类的观点尽管早已销声匿迹,但是这种落后陈腐的观念却改头换面,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并成为社会文化的潜意识,它是潜伏在社会中的一个病毒,其破坏的不仅仅是教育,从长远来看,会影响整个民族心灵的健康。若我们不直面并加以根除,任凭制度如何更改,不过是沦为形式上的花样。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一):我们的教育“病”在哪?

  我们的教育“病”在哪?

  林颐

  台湾“饭店之父”严长寿,自我评价是受正统教育不足的人,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的他,却在28岁当上美国运通总经理,32岁成为亚都丽致饭店总裁,对于教育,严长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深刻的思考。

  严长寿说自己是一个业余的社会观察者,以及想尽点社会责任的公民。这当然是自谦。“业余社会观察者”严长寿提笔写作《教育应该不一样》,直击台湾现代教育的各种弊病,该书荣获《亚洲周刊》年度非小说类十大好书,金石堂书店年度十大好书等荣誉,让教育成为台湾大众热议话题。

  在该书中,严长寿以一个受不了父亲成绩高压统治而远走异国的孩子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批判家长作风中的四大盲点: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膜拜不合时宜的升学主义、要孩子追逐速成从众的人生、要孩子争捧铁饭碗。

  “教育不应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严长寿看到了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尴尬处境,他的诘问振聋发聩:好老师的耐心、热忱、启发能力如何经由传统考试鉴别出来?当我们还用旧标准挑选老师时,如何期待学生会有新希望?严长寿援引澳洲学校选才标准,台湾新竹、彰中学校等教学实例,剖析教育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严长寿告诫老师们莫忘为师初衷,让师者形象实现从威权到启发的转变,只有当学生的伯乐,师生才会都快乐。

  对于年轻人,严长寿谆谆教诲:“年轻朋友请走一条追寻自我天赋之路。”严长寿认为,年轻人应该掌握五种能力:倾听自己内心的能力、判断的能力、拿出主见的能力、实践与学习的能力、对世界好奇的能力。在这部分,严长寿更多扮演的是一盏路灯的角色,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以及台湾各界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给迷茫的年轻人照亮人生方向,以及提供可以学习、模仿的经验。

  严长寿的许多观点犀利直接,譬如他批评台湾社会泛滥的各种补习班“以技术的快捷方式,教学生得高分”;他甚至说“考试是假性平等,重要的东西不能量化”,他认为“以分数为代表”的单一教育目的毁人不倦;他更大胆指责“教育资源过于集中,让社会走向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的不公义之路。”严长寿在该书序言扉页中说:“这是教育的‘共错结构’,我们必须共同承担。”读《教育应该不一样》,我深感严先生的焦虑与迫切,他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令我感佩。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针对台湾教育乱象的论著,但从中同样可以窥见大陆教育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大陆民众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我们同样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病”在哪?

  已发表《南方教育时报》等报刊,欢迎书评约稿。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二):把自由还给孩子

  一位“饭店教父”对台湾教育的侃侃而谈,这并不是一个外行人的笑话,而是应引起我们内行人深思的事情。何为教育?

  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给孩子报跳舞班,报画画班,报钢琴班······殊不知孩子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鲁迅先生曾经在《风筝》一文中提到,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著名儿童学家皮亚杰亦曾提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当然我们的《指南》中也确切的说到游戏的重要性,它提到成人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可见幼儿教育的游戏性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了各式辅导班,孩子一直被强灌知识,却无力反抗,无以消化。当我们看到各式补习班林立街头,这不过反映了现如今教育的现象,某种情况也是家长与学生的虚荣与没自信的表现,而学校及补习班只不过是利用他们的弱点,投其所好,顺势而为罢了。当你看着一个活泼的少女因舞蹈而丧失自信时,你是否想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当你看着你的孩子拖着大大的书包从校门口走出时,你是否想过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蓝天下奔跑;当你看着孩子每天紧锁的眉头,你是否想过让这颗幼小的心灵重回自然的怀抱。当然你可能会说,如果现在不努力那么长大以后靠什么生活呢,接着你便徹谈你为你孩子所规划的人生,那么这个人生到底属于你还是你的孩子呢?

  教改的呼声,减负的要求,政府的决策,一直在改变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看着他们愈加沉重的书包,看着他们排满课程的周末,我在想,这真的是减负吗?严先生在书中提到:“即使教改进行了许多年,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鼓励孩子读书、拼命挤进明星高中,然后考进国立大学,仍然是最让人安心的一条道路。 ”政府努力在做,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回归自然,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我想真正的教育首先应该是面对“人”的教育,首先应教育其“为人”,而非“分数”。

  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盏明灯。教育的对想是孩子,是人,活生生的人,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他有思想,有意识,我们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更不能将自己的心愿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还小,他们需要游戏,他们需要时间,他们需要我们真正的爱。

  “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本质”,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我们的心去怀抱,让我们把自由还给孩子们,把蓝天还给孩子们,把欢笑还给孩子们吧!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三):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盏明灯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是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好的教育体制,能够对社会、对国家产生长远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好的教育体制,则相反。

  教育可以理解成是一款产品,但是,又不是一款形象可以量化的产品,至少它很难被量化。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人而异,因家庭环境而异,因社会而异,因国家制度而异。于是,我想严长寿先生的“教育应该不一样”,应该还有一层含义,我们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应该不一样,应该“量体裁衣”,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严长寿先生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改进想法,语言很朴实中肯,概括很全面,值得反复学习思考。

  但是,要十全十美的教育谈何容易,家长、教师、学生、政府共同发力,才能形成一个“共对结构”,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产生优质的民族文化,强劲的国家生产力,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大而全的东西往往犹如月中嫦娥,我们更需要切实的落地措施。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盏明灯,或者家长很开明,或者教师很务实,或者政府很重视,等等。只有这盏明灯的照亮,孩子的生命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这是不是榜样的力量?!

  相信在不同国家,教育都存在问题,大大小小,各不一样。于是,我们更需要一颗带着问题前进的心态,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教育问题抗争,不断思考与落实。

  整理了一些读书笔记,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1、醒醒吧!家长。

  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国家栋梁,社会更需要脚踏实地、坚守岗位、热爱工作的螺丝钉。

  以爱为名,父母无意间成为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醒醒吧!家长,你可能就是扼杀孩子天赋的头号杀手,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

  2、老师可以更勇敢

  教师不应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

  好老师的耐心、热忱、启发能力如何经由传统考试鉴别出来?当我们还在用旧标准挑选老师时,如何期待学生会有新希望?不少有潜力、有热忱的好老师,永远被挡在校门外。

  如果不改变教学策略和教育方式,再多的教改方案都不会成功。在我看来,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才是老师的关键角色。

  3、年轻朋友情走一条追寻自我天赋之路

  只有专注和热情,生命火光终会带领你穿越人生迷雾。

  年轻人不能靠别人打前锋,自己动都不动,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主张、判断,发掘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这样才能激发自己无可救药的热忱!

  过去在各种场合演讲,我不断强调:

  1)年轻人要懂得倾听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赋何在;年轻人必须能够分辨“兴趣”和“能力”之间的不同。

  2)也要学会观察,下精准的判断;

  3)面对世俗潮流要有勇气提出主见;

  4)更重要的是勇于尝试,甚至挑战自己的极限,为生命创下更大的格局;

  5)对世界“好奇”的能力。

  对我来说,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年轻人都必须要具备的五大基础能力。

  苹果计算机的创办人乔布斯曾经说过:“生命短暂,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不要被教条所惑,盲从教条等于活在别人的思考里;不要让别人的噪音压过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要有勇气跟着自己的内心与直觉。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往往是一条曲折离奇的路,人人天赋各异,要找到每个人“最优”的才智,是必须经过一段试错的坚信过程。

  英国著名教育改革家罗宾逊曾提到一种“归属于天命”的状态,他是这么说的:“归属于天命,有迹可循,最明显的就是自由与踏实的感受。当你从事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才可能觉得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成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觉得自己做着天生该做的事,也成为你天生该成为的人,这就是归属于天命的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最优”的方式,运用你与别人不同的特殊才智,达到天赋自由。

  当你有信念时就年轻,当你疑虑时就老了;当你有希望时就年轻,当你绝望时就老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录音房,只要它收到的是美丽、希望、喜悦和勇气的讯息,那么你就是年轻的。而当你的心中只是堆满悲观与愤世嫉俗的冰雪时,那么你就讲老去。而这时,就如同歌谣一般,你正在逐渐消逝。

  4、只有创意和实力才能面对高学历通胀时代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关怀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物,激发对社会、对世界的热忱。

  台湾地区的大学密度居世界之冠,但与国际接轨不足,又孤芳自赏,不扎根地方,到2011年底,台湾的硕博士将冲破百万,这个数字值得我们骄傲,还是忧虑?

  这意味是,光是学业成绩好坏不再只是大学选择学生的重点,成绩好的学生多得是,但更多的学校重视学生是否在课业以外有团队合作、实现梦想、忍受挫折的勇气;是否有参与社会的热忱、培养有感染力的领导风格,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必须离开教室,走到学习的田野来实践。

  没有纪律,就没有永恒。

  5、技职教育的黑洞

  技职教育的救治之道

  1)坚持核心优势

  2)从“学”到“术”,设立双重门槛(同时对老师及学生设立一种双向的门槛设计)

  3)建立专业尊严及标准

  6、我们都是选民,更是公民

  7、教育应该不一样

  台湾过去的文化优势,必须转变成未来的台湾核心教育元素。

  附录:

  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

  《教育应该不一样》读后感(四):教育不应该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

  读书笔记:《教育应该不一样》

  “在学业上得不到肯定的学生,现行体制下很容易被老师,学校放弃,而被放弃的孩子自然容易自暴自弃。其实,每个人的才智各有所长,开窍早晚有别,天赋各擅胜场,而天性不适合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孩子,便逐渐被边缘化,像瑕疵品一样报废。”

  知道这本书并决定买来读因为在朋友圈看到以上这段非常认同的话,而这段话出自这本书,加之觉得这本书的标题“教育应该不一样”,很有吸引力,想对因材施教,以及怎么个因材施教有更深的了解。

  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跟我想象当中的不太一样。它讲述的不是怎么个因材施教,更多的内容是通过讲述台湾的教育现象,呼吁家长,呼吁学校,呼吁政府,呼吁社会各界,力图让大家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也对台湾的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浅显的了解。

  并不仅仅是大陆存在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台湾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而且,这些教育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一部分的共性。争抢“铁饭碗”的现象,以分数定义一个孩子好坏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大陆。

  除了进一步认识“教育应该不一样”这个理念,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让我意识到一个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像陈文茜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只有一刀切的猪肉,没有一刀切的议题。不要用一个口号,一种仇恨情绪,回答复杂的世间难题。

  本书开篇就以“醒醒吧,家长”为大标题,阐述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四大盲。作者希望家长认清自己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还是因为自己虚荣;他希望家长不要再膜拜不合时宜的升学主义;它希望家长不要要求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齐一”,“从众”的人生;他希望家长不要要求孩子争捧铁饭碗。

  文中,他谈到台湾教育体制出现的一种畸形现象:高度补贴背景好、竞争力强的学生,穷人难以通过教育翻身,社会阶级不易流动,正往一条“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不公平之路前进。大陆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偏远山区孩子们拥有的教学硬件亦或是软件都不远远及背景好的孩子们。

  文中,作者谈到考试制度,他说,考试考不出热忱,考不出责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沟通力,考不出领导力,更考不出一个人的品格、品味。然而,目前的现象是当教授要靠考试,当公务员要考试,当老师要考试......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完全被“考试”扭曲了。他举出爱因斯坦的话“许多重要的东西是不能被量化的”。除了考试外,什么才是一个更加公平的评价体系呢?通过本书,作者传达了对家长的期待,对学生的期待,对教师的期待,对教育政策制定者的期待以及对每一个公民的期待。

  对家长的期待

  他说,每个家长应该改变“读书第一”的观念,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家长们有能力,也有责任,看出自己孩子的天赋所在。如果不爱念书的孩子不被鼓励找到自己其他的才能,就会渐渐失去自信,在样样比不过人家之下,最后只好被迫相信自己与生俱来就是输家。

  突然想起大学期间暑假回家途中在火车上跟一个中年人聊天,正好聊到关于家长对自己孩子期待的话题。他说,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当时,年少无知的我,向对方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未来的志向是做一个保安,你是什么样的态度?”只记得他面部显现出一丝不快。

  对教师的期待

  教育不应该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他不认同挑选老师的旧标准:通过传统考试。他认为,好老师的耐心,热忱,启发能力是无法通过传统考试鉴别出来的。

  他希望教师们不要再通过一张张考试卷认识,定义学生,他希望教师们能好好的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从旁发觉他的天赋。他认为,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才是老师的关键角色。

  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相对特别的收获是,我通过作者的介绍,了解到了台湾一些“好学校”以及”好的教学计划方法“。

  比如成立快半世纪的森林小学——西宝小学。这个学校的教育空间,无敌自然美景,低廉学费,以及老师们的教育热忱都给参观这所学校的他留下来很深的印象。

  比如莲花县的北昌小学在前校长唐有毅的推动下,自2004年开始得一系列“麦哲伦计划”。即鼓励孩子们在上学期间,跟老师讨论、规划自己的探索计划。然后寒暑假期间进行自己人生的第一场大冒险。通过”麦哲伦计划“,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自定义的冒险计划超过了大人的想象:比如对玉器感兴趣的小朋友,他的冒险计划是一个人从莲花到台北故宫,一睹历代的玉器雕纹。比如,一个因高烧而双眼失明

  的小朋友,他的冒险计划是到淡水感受夕阳。

  比如,新竹地区的”流氓学校“通过将教学改为户外教学,开设诸如攀登合欢山、骑脚踏车换到课程后,渐渐改变了当时的校风,使得流氓中学变成明星学校。

  作者不断强调教师的职责,身为老师,不必做分数的奴隶,而要思考如何激起学生渴望知识,追求知识的欲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天赋。

  对青年的期待

  文中,作者还讲述了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希望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判断,发觉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初衷,从而激发自己无可就要的热忱。他说,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年轻人都必须具备以下五大基础能力:

  ”倾听“自己内心的能力”,与自己深刻对话,了解自己,能够辨别“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判断“的能力。不要在社会中看似炫酷的流行中迷失自己;拿出”主见“的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实践“与”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世界”好奇“的能力。

  文中,他提到教育改革家罗宾逊的关于”归属天命“的状态。罗宾逊说,归属于天命,有迹可循,最明显的就是自由与踏实的感觉。当你从事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才可能觉得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成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觉得自己做着天生该做的事,也成为你天生该成为的人。这就是归属天命的状态。

  他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关于一首”抉择“的最后几句诗送给年轻人。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difference

  树林里岔出两条路,而我

  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

  也造就我截然不同的人生。

  文中作者还谈到诸如”精英死结“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对”精英“的定义太过单一;还谈到招生入学指标应该有所改变;谈到每个公民的责任,选举的权力。总的来说,本书通过教育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教育问题同样不是能一刀切的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