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青绿》读后感1000字

2020-10-31 0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496

《青绿》读后感1000字

  《青绿》是一本由花如掌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绿》精选点评:

  ●书名就很喜欢,青绿这种色调是所有颜色中最心仪的,文字风格也倾向于清雅疏淡;三个章节的串联和独立,构成一个家族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以散文为载体,以故事为经络,好看易懂,兼满口余香,用字极贴,心思繁密,草木气扑面,烟火味扑鼻,真好像江南任何一户寻常人家都曾体验过的悲欢,都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它们或许真实存在,或许只是记忆使然。

  ●安静稳笃、万物有灵。写家乡,那是真切地思,思的是“灵魂的归地”,写人,模样、性情没有不活的,抖落出来,像树的枝叶一样,青青绿绿的。读来会失神。白石街上的人事本来离我是远着,但是现在我觉着外婆、阿罗、大舅、来因、太平、花粉都真实而确切地长在那过去时光里,长在六百四十四块白石板上,把一个家族的片段史笃笃悠悠地交待了。先生若是不把这些平实或奇绝的故事写下来,它们将永远是虚空,或被当下和未来一点点消解。这么冷门的作品能在少数人手里捂热了,视若珍宝地揣着,明明白白地稀罕着,就是极好。

  ●超级好看,文字纯净灵动又充满诗意,不知不觉就看了一下午,我要把作者所有书都找来读(๑>؂<๑)

  ●我对散文集的喜爱从此书开始

  ●脖子实在太疼了。太婆好冷漠。考试卷喜欢的东西

  ●想回到小时候

  ●诗一般的小说

  ●留给睡前最感性的时刻。文字真美,美到对每一句都充满期待,在阅读中跳过任何一部分都是一种缺失,美丽的写景文字,平常会略过些的,这里每看一句偶尔会短暂停留。文字如是,内容亦如是。最令人回味的是中间“来因”一篇,陈七梅的纨绔子与后面形象跃然脑中。前前后后感情充满克制,又处处带情。

  ●作者的记忆力逆天了,好像生来就什么都记得。那么多的回忆不给写下来脑子会挤的炸开吧。

  ●第一次读这种散文体小说 作者文笔很好 每个人物都奇但是不怪 虽然记忆和现实相比已经变了模样 但有些东西是要一直记得的 因为里面有美好 那个年代 不能改变的很多 但是白石街很多 走出来的人更多 改变力很重要 不然外婆的模样会让人想起来就心生怜悯和叹息 时代、命运、和自我的改变力 缺一不可。

  《青绿》读后感(一):昏黄

  白石街、和尚山、花粉山,这些曾经在那个海岛存在过的地名我一个都没有听说过,我只知道那儿的生煎包子确实很好吃,所以不管是二叔还是花农自己,都把能吃上生煎包子当做了生命中一个伟大的梦想。

  书里面的许多事情只是花农一个人的记忆,若是再找出另一个人,比如太平,比如驼背,你问问他们,是不是当年那个地方真的有那么奇妙,兴许是,也兴许不是。因为就像花农自己所说,现在凭着记忆找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故事,已经是另一个时空的故事了,这些东西可能存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

  白石街离海涂有十里路,其实也不算远,但对一个小岛来说,爬上一座山就能望见整座岛的二分之一时,你就会觉得,十里路还是一个遥远的距离,况且这个村子似乎没有我所熟悉的鱼腥味,没有海塘边家家妇女戴着宽边的帽子,给一张张蓝绿色的渔网缝缝补补,也没有一到冬天就狂风呼号那种彻骨的寒冷。白石街这个村庄,几乎和一般的江南小地方没有任何差异:这里有阿罗的善良,有他对孩子和小辈近乎神圣的好;有太婆那种不近人情之极,却在村子这个小圈子里你就是得敬重她的女人;也有很多的驼背、花粉、大无阿连、葫芦,以及连带着的那种荒诞、每日如日落日升一般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那么姑且就称它为江南吧。

  书名为《青绿》,但读的时候眼前一直冒出一种很像黄昏时的太阳光的色彩。每次听妈妈讲她小时候村子里男人在河那边种地,女人在河这边做油豆腐和米糕糖,她和舅舅两个人激动地看着快落泪的故事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这种色彩;

  每次听爸爸讲他年轻时也是一个船夫,没日没夜地在各条江上漂,在他七岁时就得一步一步走上十几里路,去给修桥的爷爷送饭,然后自己再饿着肚子回来时,我的眼前也会出现这种色彩;

  每次奶奶给我讲那时候一到夏天,姑姑们和几个姑娘不得不在闷热的夜晚熬着油灯拼命纺纱,白天还得排着队到竹林里领全家一天的粥时,我的眼前也会出现这种色彩;

  每次在小时候看到爷爷干枯到可以望见青经和黑斑的手,用藤条编织出紧实的躺椅、竹篮,以及他在门口教我劈柴的情景时,我的眼前也会出现这种色彩;

  每次读许三观给儿子们描述炒河虾口水四溢的样子、李光头的妈妈守寡之后一生都没有把头发再挽下来样子的时候,我的眼前也会出现这样的色彩。

  这些东西与其说是一种颜色,更像是一种实际经历过的东西,他们也都近乎不约而同地发生在同一个时空,尽管我从没有进入过那个时空,但也是真实的梦呓吧。

  《青绿》读后感(二):白石街上的三张白描

  文/***

  比起陈忠实的白鹿原,我更喜欢贾平凹的清风街。可是,我对于花如掌灯的白石街近乎于一种迷恋,像一个喝醉酒的路人立于街边看着白石街上的人来人往,沉醉却渴望探究因由。花如掌灯出版过三部作品,写蓝花的《奇花》,写故土的《故乡有灵》,还有这本写家族片断史的《青绿》。

  为什么说是片断史?因为我完全无法顺畅地把书中《玄衣》、《来因》和《花粉》这三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它们是并连的关系,就像三朵在黑暗里开放的睡莲。故事里呈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扑朔迷离。有时,我会觉得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可能是性格冷漠的太婆,是慈悲心肠的外婆,是浪荡公子来因,还是消失在记忆里的花粉?我深陷在阅读的虚空里,假亦真来真亦假。

  描摹那些真实存在的岁月和人即简单也难。简单于不用再去创造他们的身材长相,甚至脾气秉性。难的是不论什么都在时间的浸染下变了颜色。记性会出错,性情会改变,评判对错越来越难。 作者是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抚慰家族的历史。董桥说,“所谓故事,刊不刊登不要紧,要紧的是听了这些故事,我们心里少了那份虚空,多了份踏实。”我想花如掌灯的写作人生里便一直坚持用踏实消灭虚空。他在自序里写道:我是一个想过如同做过的人,幸福主要来自于想象。

  善于想象的人都不擅长写苦,稍稍会有点涩,而且是那种带着眼泪的涩,以为人生就是一个大玩笑。玩笑开完了,人生也就完了。偶尔,玩笑开过了头,你就好似比别人多了些痛苦,其实,细细想来,承受苦难便等同于多了些斗升的幸福也说不定。当我读到书中“太婆做人坚忍冷漠,她是明白人,她的坚忍与明白都是为她自己”的时候,我忍不住乐了。太婆不仅是明白人,而且是个活得明白的人,花如掌灯是个看得明白的人。白石街上多几个这样的明白人便不会再寂寞。躲藏在冷漠里的明白,隐秘而伟大。《玄衣》里呈现的是谜一样的人物,让我忍不住想起了《百年孤独》。每个家族的秘密都是被风雕刻过的叶子,吹落在树下,埋葬在泥土里,腐烂发酵,等待日月雨水分散消解,等待像花如掌灯这样的后辈用笔让家族的游魂显灵。

  读这本书,有种特别有趣的阅读现象:那就是遗忘。遗忘情节,遗忘人物,遗忘之处一片荒凉。读《来因》时,我完全忘记《玄衣》里的大舅。二舅来因把我抓得太紧了,我被他的命运生死握得屏住呼吸,全然不顾大舅被外婆从武汉生母处抱到白石街骨肉分离的厄运。可是被父母遗弃由外婆抱养的来因,一辈子想肉吃的馋痨鬼却出奇地惹人爱。我并没有使用怜这样的字,我觉得来因不需要怜,他的骄傲都刻在骨头上。来因用骄傲击退不堪的宿命。宿命是贯穿于花如掌灯的文字里的魂,他管这个叫缘。在他的书里是读不到恩仇的,只有血脉。他说那是人欠人的情。

  我问方平为什么取花如掌灯这么个笔名?他说这是个和尚的名字。信缘之人,内心平静。他的语言仿佛是跃在纸上的一盏盏微明的灯,摸索着字里行间的空白,当其是人生路径。书里最美的句子莫过于:雪花随风飘过来,在火里销魂。这是种不是漂亮的美,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连人心都被美得融化了。

  一座江浙的小岛,一户桑姓人家,几段家族往事,全然像波斯的宫廷细密画,描在其中的尽是踏实。三个故事宛若白石街的三张白描,都是唤不回来的乡愁,醒不来的梦。

  转载请告知

  《青绿》读后感(三):自序:美枝叶(文:花如掌灯)

  我的理想是吃素,但至今仍吃荤。我是一个想过如同做过的人,幸福主要来自想象。不知为什么,我会把那些不自在的记忆自动删除。生一场病,或者一觉醒来,许多记忆就平白无故没了。没了自己并不知道。经常是见到一些从前的人,根本就记不起名字来,你谁?谁就会觉着这是奇耻大辱,这样的忽略无礼之极。这就很少主动与人打招呼,除非确认这人我记得。日子一久,人以为这是傲慢,其实不是的,就像一个没手的人见了面无法与你握手一样,不是无礼,是因为他没手了,他有欠缺。

  没有芜杂很干净,可这是欠缺,学识与做人都无法完整,不是整个的。住在城外,躲在家里,很少出门去。见人做事举止是失常的,但大多数时候有大多数人没有的闲。我很闲,闲得你想象不出来。

  好比缺月它想圆,虽然圆了不见得有意思。做很多梦,会幻想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细节,填沟塞壑。很熟很熟的朋友就大惊:你记性为什么这么好,我都忘记了。能记起来都是有过的,于是我一直说,这些都是真事,不是杜撰。

  有些事是别人无法知道的,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经历,那么就只有自己相信了。

  有一年的有一天下大雨,也是梅季,檐雨哗啦哗啦,雨水发白,那年我七岁。门对着曲尺形一个过道,桌子对着门,老屋在雨季非常晦暗,一个人坐在桌前端着碗吃蚕豆,一刻间大雨突然没了声音,聋了似的安静。惊诧间抬头,过道中一团大火球浮着,样子就像海上刚跃出的日头,很圆很大很红,很安静。那个红火球迎面缓缓浮过来,好像可以触摸。我盯着它慢慢靠近,直到碰到我捧着的蓝边瓷碗。这是一团光滑的色调殷红的不炙热的大脸盆似的圆火,我下意识里惊恐而缩手,瓷碗跌落,落地有声,是巨响。闭了眼睛尖叫,叫完睁眼,只有一屋子雨声,圆火不见了,寻觅也没有,地上的碎碗片很白,四散着。它们是没处可去的。门外檐水下洗螺的母亲与姐姐闻声进来。我姐刚从青天湾的海边捡了一桶黄螺,她们才洗了一半。她们没看见,如果没看见只是听说,我也不信,这样的事情别人不会信。但我看见了,不知道是什么,它很美,它表达过一种意思,想路过躲一下雨。

  四年前没事干,去考证一个荒废了六百年的古寺遗迹,名叫吉祥寺。这个地方我熟,童年就在那长大。小时候足迹能到的地方都是遗址,一个中唐到明初的大丛林,废墟有六百亩。经常会有事没事开车去转悠,有一天又漫无目的地一个人去,车窗大开着,放着梵乐,是一个阴天的午后。接下去看见的匪夷所思,并非神奇,只是很巧。有一块小小的云移过,天上露出一个大而圆的太阳,可迎面看,因为还有云雾薄薄地蒙着阳光,于是天顶现旭日,在云缝中,活像一只美瞳。只几秒,那块云又移过去把太阳盖好。整个天空就像是开眼眨了一下,接着又是没发生过一样阴蒙着的天。路上田野都没人。我没事看天干什么?而恰巧我看了,天正好这时开眼。这是有意思的,但想了三天,想不出意思来。

  最节外生枝是以前每年都会做的一个梦,地点季节场景人物都一样。如果我有些高贵,底气都来自那个梦。无数次地重复梦见,梦变成了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经历。一条河谷,四周古木参天,大树下河面上有一个桥一样石砌的大平台,白石围栏。我在凭栏望水。梦中的我是一个人到中年的胖子,穿古时的大红锦袍,大树的碧绿树叶拂着台下的急流,是盛夏,在纳凉。有五个彩衣华服的女人端坐着看着我,水气扑面,能看到树叶上溅起的水珠,然后一下子觉着水冰凉,就惊醒了。

  这可能是我的前生。后来不做这梦了,如果确是前生,相比较,今生就非常落魄,可以算是阔过,你也没什么话好说。

  人都有不经意的枝节横生,大多无用但历历在目,能够取舍收拾是好的,这本书叫《青绿》,就是这样的枝叶,它是发生在吉祥寺废墟上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真实存在过的,有些还在。

  《青绿》读后感(四):闲来何事

  也许是因为后脑勺有一根反骨,故此难以寻寻常常地被什么所折服。

  小时候就常犯上作怪,每有惊人之语,仿佛当年的项羽看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老爹在世时说我心太大太野,要我多作收敛,逢人遇事以谦逊为上。我也想改,但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禀性,哪能说改就改?

  后来同文字打交道,时日还未久,就觉得天无二日、地无二主,自己就是那一日一主。读书也是,看当今世上文字能入眼者不多,能入心者更不多。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姿、无知者无畏之心,南来北往地打了许多笔仗,结怨多于结缘。

  难得的例外是,对浙人的文字却从来不敢小觑。鲁迅虽然多有戾气,起码写出了自己的文体,文字也还是好的,且早岁的更好;周作文的文字,比鲁迅的还要好,因为他心气不盛,又得草木虫鱼的颐养;郁达夫的文字比他的人要真,人还想巧饰,而文字每每先露出来;胡兰成的文字,则比他们都要好,用方平先生的话说,那是山溪草木和人间情切拿着他的手在写,每一笔都有端正的情意。

  而现在我既惊服于方平先生的文字,一来缘于他也是浙人,二来他更是个闲人。他的《青绿》精于散淡,而又长于达情。其中故事,三年前的第一次舟山之行中,在饭桌上听他长谈起过,其实他谈得更好,表情和肢体强化着言语,让我如置身于旧日往事现场,历历难忘。而现在既行诸文字,则是另外一层意味。

  其实《青绿》所言,不算是小说,也不算是故事,“这些人和事是真实存在过的,有些还在”,他们都是方平的亲戚故旧,那些事也都是目睹耳闻。这些往事,并没有文学刻意虚构的冲突,也没有附会牵强的粉饰,但却比最文学的文学还文学,比最冲突的冲突还冲突,而又来得起因有自,犹如西湖泛舟的一棹水。

  一个叫做白石街的镇上,他的外婆、外公、太婆、阿罗舅舅、大舅、姨妈、来因二舅、花粉表妹,这些以他外婆家为中心散开的人物辉映着雨水、阁楼、桃树、鹅、燕子、酒、高粱、鸭子、泥鳅、阳光、蟹、草菇等江南物什。这些泥土之上的人、事、物组合的传奇像是苍蝇之微,又像是宇宙之大;像是山崩海裂的传奇,又像是斑斑点点的寻常。而方平先生担纲的“我”,像是一个点,又像是一个圆,点可以是一个零,是没有,而圆又是无量无边的包裹,是宿命和因缘,他以一个小小的、若有若无的支点,勾连和撬动着这些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以我的了解而言,方平先生是在文字里有着比文学中人更大的野心和抱负,正因为他不是文学中人,不以写字为生,所以才想也才能让文字承接更大更多的慈悲心肠,还文字一个本来的面目,给文学造一个度人度己的道场。他写的虽是一家之言,说的虽是一家之事,却要用这一家的言和事为曾经的中国人伦做个祭奠,文字里看来像是白头说玄宗,其实在这闲散淡远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深情。

  三年前,方平先生出过一本散文集《故乡有灵》,书原名本是叫《荒村旧事》,也是这样的闲散,也是这样的淡远。我初不知方平先生长我整20岁,只为应承朋友嘱咐,草成一篇小序放在书首,现在想来不觉赧然一笑,一是掠了美,二是不自量,当时虽然有作序的喜不自胜,今却真是愧以承当。方平先生是神仙中人,不住城中别墅,却自建山脚屋舍。养以兰,书于法,娱以犬,度以佛,总能得闲于四季,其功夫在诗外,因为不刻意、不职业,所以字字都自在。而我以看似宏阔的笔调作序,其实是捏着一股劲,以至于汗湿手心,端不如他的四两千斤。

  无子房之才,却还总想着运筹帷幄,乃至于像我这样的孟浪疏狂之辈,目中无人无物,忙前忙后,走来走去,看这个看不惯,见那个见不服,好像天下只有老子是大王,说好听点是气盛,说不好听点是无知。但估摸着,我早晚有一天也会像方平先生一样,归于一个闲字,看天看地看蚂蚁。闲能解狂,亦能解浪,最重要的是在闲里脱解掉忙的无聊,建立一种观,然后观着观着就被佛收去了。

  如此说来,闲人当得。就这样静吧,就这样闲吧,闲敲棋子,静听蛐蛐,在繁华里做个局外人。往前看仿佛岁月悠长,而往后看,也仿佛记忆咫尺可量!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青绿》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