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锦集

2022-04-12 03:0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锦集

  《一个民工江湖》是一本由万小刀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民工的江湖》精选点评:

  ●很真实

  ●当年看过,其中的《怀念羊》十分惊艳!

  ●我觉得这是我2011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最喜欢的书之一,还有一本是《最大的一场火》,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看《布鲁克林的一棵树》,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后一本书评价那么高,我却觉得《一个民工的江湖》更加的让我感动,钦佩,万小刀的性格让人钦佩,他的生活远比太多的人从容,随意。我想像他却不可得,也不敢得,我几乎也做过民工,干过保安,法国传单,跑过销售,更可见一个民工的文人是多么的令人钦佩,文字更是多么的真实。有几个民工知道赫尔辛基,知道卡尔维诺!?万小刀绝对是新时代民工的翘楚与另类,秒杀了一群学历很高,文化修养甚低的大学生。

  ●文字一般,表现力普通,不过写的很真。那个时代的故事,人和人之间是你们直接,那么真

  ●很现实的一本故事集

  ●有些意思,但是跟民工的生活还是不是太贴近

  ●内容的低俗, 还会有些意味, 可文笔上的低俗, 简直就跟幼稚低龄划分不开了. 这本<一个民工的江湖>, 标题真的太大了, 却好像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留级学生的文笔, 简直读如嚼蜡, 扯蛋都扯不出花

  ●推荐

  ●我是看的电子版,民工只是噱头,同样一本书的不同篇目,作者的风格也飘忽不定,这本书其实是自传性质的感慨,文学色彩并不浓,写作拿捏得也并不那么自然,但是越是这种朴实的文笔就越能让人感慨,文字的贫瘠有如我们乡土的贫瘠,有如我们童年的贫瘠。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一):越来越喜欢真实的写作了

  这是本值得看的书,虽然我不懂写作,更不懂文学,但的确值得推荐。

  理由有三:

  一、真实写作,小刀是个坐的下来、也走的出去的作家,就是说,他的东西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这比那些天天坐在家里码字的写手强多了;

  二、这本书的确能勾起很多70、80后的一些回忆,尤其是吃过苦的那些人;

  三,大部分篇幅还是挺好看的,我阅读有个习惯,下班的公交车上,活着头脑很不清醒的时候,这个时候,能看得进去的,就是好书!这就是我判断一本书的唯一标准。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二):一个民工的江湖

  我推崇万小刀,并非是因为他“80后著名民工”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炮轰城市”的壮举,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以及他作品背后一些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文章里,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炫技,也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文学来源于生活,他的生活和经历显然是和城市里这些所谓“青春作家”区别开来的,因此他的文字也同样在这些萎靡、苍白、乏力的文字中显得十分别致。

  那时候他还是个民工,不折不扣的民工,在南方一家鞋厂做鞋。当然,他以前也从事过其他职业,比如架子工,比如保安,总之都是一些看起来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差事。由于这些工作的不稳定性,也由于他的性格使然,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很多城市。与其说是在被迫讨生活,不如说是有意的流浪——他的骨子里,血液里,原本就是放荡不羁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后来,由于他的文字得到了一些认可,他被“招安”了,被人带到佛山,做一些文字相关的工作。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红了。因为一些“民工开炮”系列文章,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这时候,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成功了,成名了,以后不用再做民工了,去做一份体面的文字工作,或者干脆像有些人那样借着名气忽悠点儿钱财都不是什么难事儿。

  这么想的人显然错了。虽然红了,但他仍然是那个拿着瓦刀走天下的民工万小刀,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自己的节奏。刚到佛山的时候,他曾经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声音很怯。这样一个来自湖北大山里,不使用手机,看不惯“城里人”,与时尚生活完全脱轨的民工,怎么可能忽然接受这样的生活巨变呢?他接受不了,从心里也不愿意接受。他乐于当他的农民,乐于当他的民工,乐于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于是,他拒绝了很多采访,甚至是刻意把自己隐匿起来。有一次,一家杂志想采访他,无奈找不到他的人,竟然采访了我一个多小时,根据我的叙述给万小刀做了一整版的报道。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这份看起来相对体面的工作,重新恢复了“自由”。

  无论是描写城市,还是描写乡村,万小刀的视角都很奇特,读后让人有一种清新、懵懂、惆怅纠结在一起的复杂感受。借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段话描述万小刀,我觉得很贴切:“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还是来谈一谈这本书。“打工文学”作为中国现阶段,也就是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的文化现象,初期侧重于对打工者艰辛生存和社会不公问题的倾诉,这些作品现在仍有它的写作价值。但打工文学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只有完成由最初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到对人生的自我塑造和重新定位,再到转向理想境界的心灵提升的转化,打工文学才能引起全社会更深层次的共鸣。

  很多人并不了解民工,报纸、电视这些媒体上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人感觉农民工到城市来就是受欺负受排挤,时时刻刻处在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他们可以吃得饱、穿得暖、过年回家有工钱,就应该是幸福的,就应该别无所求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些浅层的生活现象,站到一个更高的视点上,看到的则将是另外一个情景——民工们的精神需求是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过往、怎样的现状,又有着怎样的憧憬?当你看到一些答案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从前的印象将瞬间崩塌。

  有深度的“打工文学”作品,应致力于追问和追寻这些外来人员的精神支撑在何处,又该如何将特定的生存性转化为特定的精神性。不止于苦难的叙事,不仅仅只有悲悯,更多是从探询现实诸多问题的根源出发,即以充满了现场感的、裹着浓厚生存本相的文字来叙写这些城市外来务工者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也展示他们的精神诉求,更着眼于在城乡文化对撞中剖析中国城乡现代化中的可能性过程。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三):蚁有蚁道。

  文/环珮空归

  当年识得万小刀的时候,他叫“刀片上的蚂蚁”,还不是什么牛气冲天的“民工代言”者,更不会被白岩松点评上几句。尤为奇怪的是,他的文笔总透着股子脱俗的冷峻,但也未必叫犀利,也未必叫沧海桑田。就像小儿郎牵着一挂气球跨出门槛,蓦然看到一场卑劣的凶杀一样。球脱了手,他寒了心。这是场被拔苗助长的蜕变,带点残酷。

  那是2003年,他二十一岁,恣意的很,初来乍到我们盘踞的论坛就和我们掐了一道。起因只是彼此青春期的一言不合,结局也是不打不相识后的把酒言欢。然后,他就叫我“梅子姐姐”。多年来,他从来不提自己的来处,只是隔三差五提一句自己的去处,武汉、广州或者别地。偶尔会透出点拮据,比如没钱上网写小说了。

  直到我看到他的简历。他说自己是民工。

  那些个劳作一天在录像厅的暧昧镜头里打发困顿的民工,那些个背着大包袱小麻袋挤着硬座回家过年的民工,那些个蓬头垢面攀爬在高高脚手架上的民工,是他们的一帧帧剪影。被人怜悯,被人侧目,被人拒之千里。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印象。突然想起,我的二十一岁,院子前方要修两栋大楼,满工地是钢筋水泥,还有一台瘆人的搅拌机。民工们在中午端着个大海碗,筷子上串着叹为观止的八个大馒头。大厨是个肱二头肌特别发达的小伙子,有不相称的白净和腼腆。有一天他挎着毛衣针在编织,我被吓到了——男人也可以这样啊。还有工头的儿子,一个十七岁瘦里吧唧的少年,总是泡在我家看电视和我母亲聊天。

  里出外进,少年叫我“梅子姐姐”。

  那个时候,他们生存条件好像还过得去,没有听说跳楼讨薪,下了工也有精力把自己拾掇的干干净净。每天,我自自然然的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自自然然的看我一眼。大雨的时候,还帮我把陷落的摩托从泥泞里抬过去。彼此很平等很融洽。

  天气骤冷,母亲赶忙找出一件军大衣让少年穿上。少年后来穿着它和大厨还有能吃八个馒头的工友们离开了,没有告别。我才发现,楼已经封顶。

  这十几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民工的劳作条件愈发艰苦,民工的待遇未见提高。而我们和他们越来越有了隔阂,互相带点不满,也不再愿意主动接触。

  这些在万小刀的小说里,似乎能看出点端倪。他依然用令人怅然若失的“瓦刀”雕着家乡的贫穷、坚守、无奈和挣扎,雕着少年时的向往、自卑和叛逆,雕着如今岁月里的奔波、梦想和一群姑娘的纠葛。他怀念为了交学费被卖掉的羊,怀念钉了铁皮的大头皮鞋,他怀念患难之交的狐朋狗友,怀念不计较他的出身对他施以友好的娟子们。

  这些怀念扶持他得以走南闯北餐风露宿不至于倒毙街头。他暖,他坚持,因为他还有一门手艺——读读写写。即便是半虚构,也可以看出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借读书卡,不间断的写。我们的葛水平姐姐说,文字是最后一堵墙。用在他身上尤为准确。因了这堵墙的存在,他可以在遭受磨难时靠着喘气,咬牙,休息片刻重头再来。

  他在小说里一再申明自己是蚂蚁,是不是因为蚂蚁总能比蟑螂老鼠更轻易的从鞋底逃生?而那些逼仄的花纹便是它们生存的空间,这就是蚁有蚁道。但他更是刀片上行走的蚂蚁。因为渺小,再锋利的刃,他都可以走过。他记下了同是留守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这是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格局变化中的必经之路,这是社会经济大膨胀后必然的矛盾——他是一直在用冷峻的旁白音诉说着这些不稳定因素和矛盾。也许他不具备丰富的阅历去揭发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也许他也不具备深厚的学识去解决这些矛盾。但他,毕竟是在迅速成长呀,他会走得更远看得更深。

  《一个民工的江湖》其实应该有个更相衬的书名,但这确实是一本内容大于形式的书。

  而我想知道,当年那个穿军大衣的十七岁少年现在活得好不好,他的道走到了哪里。

  我也想说明,即便有所谓的户口,我们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不够乐观,我们大部分人讨生活也越来越不易。我们和你们同是工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n8ta.html

  《一个民工的江湖》读后感(四):和老万老黑喝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