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图解资本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图解资本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2 03:03: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图解资本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图解资本论》是一本由68.00元著作,317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0-1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解资本论》精选点评:

  ●伟人的遗产需要慢慢消化

  ●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还不错,想认真研究资本论可以好好读一下,后半部内容太硬核读起来有点懵逼,再读一些通识文章吧

  ●很绕的语法结构,感觉就是原著语句的摘录?本来是想将来看原著之前找点通俗易懂的版本瞧瞧…

  ●细细读来 其实资本论揭示的并不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那些事情 其实中国的现在也是差不多 只是中国冠之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掩饰了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事实 从资本论说的那些资本家为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之类的在我们这里却是所谓的按多种要素分配之类的。。。很多其实都是这样的 不过资本论确实是一本很犀利的揭示资本运作的书籍 图解资本论写的简单易懂 可以当作一本通识的书来读 而不用像读原版之类的那种 没有点基础的看了一头雾水

  ●还是没有给我讲到脑壳一震的点。是因为我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期望太高吗?还是这本书的解读没有能以信息量丢失较少的程度来还原出原著?反正我觉得图也不吸引人,画的也不够一目了然。而且我看的是图书馆借阅版本,前面的借书人把里面画满了标记,太没公德心了,要做笔记自己抄下来,别涂书上呀——而且好像你满篇都画满了波浪线你就能记住一样?

  ●后半部分我在做梦,晕乎乎的。。

  ●亚当斯密是天才

  《图解资本论》读后感(一):了解一下资本论还是有必要的

  马克思的理论,从小学到到大学,一直都在学其理论的片段或者其他人的复述。一直没有看过原著,一直想看看看资本论究竟讲了些什么,可是一直也没有能坚持看下去。看看这本,凑合着了解一下吧!

  需要说清楚的是,我给的评分是给给本书的,本书用其篇幅把资本论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不容易。

  对马克思的理论,我还是没有看明白。

  《图解资本论》读后感(二):一窥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精髓在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它的使用价值体现为“生产大于其价值的价值”。

  那么在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是怎样出现了收买和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呢?这里就是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随着本国压榨工人和国外殖民,属于社会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由此产生了一批既可以自由地出售自己劳动力,又不得不出售自己劳动力的工人群体。

  剥削可以理解为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收获的工资,此间的差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即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衡量,其值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工资)v。那么由其中的比例关系可以知道,为了追求更高的剩余价值,既可以提高可变资本来取得更好的工人,也可以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加深剥削。后者是不可持续的,它牺牲了工人的身体健康、个人发展,很熟悉吗,这就是所鼓吹的996。

  对于工资理解的偏差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残酷事实。往往由日结等形式,工人们获得的工资会认为是他们一日的“劳动价值”,而劳动根本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资本家用定额的工资收买了劳动力之后,便开始了劳动这一主动的过程,工人们按照要求不断地向商品中注入价值,而根本不知道自己实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多少。

  对于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利用可以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消费基金是用去挥霍的价值,积累基金则是重新流入资本中的价值,它弥补了生产资料的磨损,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的规模,甚至随着剩余价值的增加,即使消费基金的占比在下降,但两部分的绝对值都是在持续增加的。

  《图解资本论》读后感(三):2017年2月17-20日

  2017年2月17日

  我又不死心地开始看《资本论》了…这次为了降低难度,选了图解版的,发现这个图解版其实很好啊…居然没人看…比得到的精华版解读好多了。

  嗯,看完这本,了解了资本产生的基础条件,我就去看金融…

  不过我就想看一下土地问题而已,为什么跑得这么远…

  所有前言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两大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钱”的来龙去脉:商品的价值形式

  4.经济过程中的偶像崇拜:商品拜物教

  5.五张脸:货币的形式及功能

  6.如何让钱生钱:货币资本化

  7.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

  2017年2月18日

  这几章很无聊,就像用10万字证明了为什么1+1=2。估计是因为环境已经不同了吧。

  差点就放弃了,翻了一下后面的目录,估计不会无聊(终于到我感兴趣的部分了)。

  第二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与价值增值:工人的果实被公然夺走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显现残酷剥削的真相

  4.工作日与剩余价值:资本家与工人的权利斗争

  第三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更为狡猾和隐秘的剥削

  2.协作劳动:众人拾柴火焰高

  3.资本主义协作:“自由”的工人有力量

  4.工场手工业:各司其职的生产线

  5.机器大工业:人制造的机器反过来杀人

  第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明显的压迫和隐藏的掠夺

  2.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资本家的利益侵害工人的利益

  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一起来算剥削的程度

  第五章 工资

  1.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多少活是白干的?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窃取工人劳动的两种伪装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不同数字的背后

  2017年2月20日

  ——已看完,并已浏览相关资料——

  1.看完了,并没有什么卵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也没有增加我的问题,一言以盖之:没有碰撞出火花。里面很多观点已经不太适用了,即使是对的那些观点,也有很多现代学者更系统透彻地论述过。不可否认他伟大,但是《资本论》的历史意义确实大于学术意义。

  2.马克思是一个很奇怪的学者,站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分野上,却两者都没有说得很透彻。并且,他的道德观太强烈了,我不太喜欢一个著述的学者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因为那会影响学术的视野。比如,比起资本可以带来的可能性,他更关心资本背后的道德逻辑(所以他的经济学很容易会导向政治学)。

  《图解资本论》读后感(四):2020年 2月5日的读书笔记。

  2020. 2.5

  这次看 《图解资本论》,感觉和之前不同的是:之前看考研政治的 刁老师的政治经济学。刁老师大概给我打个框架,但是很多细节,细致末梢的东西,都没有加上去,而且也有一些个别概念上的 理解错误。 图解资本论这本算是挺开我的视野的:

  1. 原来剩余价值分配里面,除了有产业部门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外。剩余价值部分还分配到 商业部门、土地地租部门、货币经营部门(信用资本生息)。 刁老师在剩余价值分配的那部分讲的比较少,资本论第三卷的的内容感觉讲的比较少,所以后期要多看看,这本书。

  2. 古典政治经济学,除了大名鼎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之流,还有法国的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有魁奈、布阿吉尔贝尔

  3. 交换价值那里,刁老师好像是讲错了

  4. 商品价值形式那里,之前我只知道 货币形式。原来 有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4种

  5. 之前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没想到是还有一个概念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分(这个需要反复咀嚼,暂时不是很了解)

  6. 我之前知道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工资) 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没想到还有剩余价值量的三定律。挺有意思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剩余价值率一定,劳动力价值一定,那么可变资本越大,所生产的价值量和 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想想确实没毛病啊,hhhh

  8.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总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价值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这个是刁老师之前讲过的。

  《图解资本论》讲的更加直白,把这个过程讲述的更加清晰。通过变革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提高生产力。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从而缩短必要劳动的工作部分。(就是缩短必要工作时间)

  9. 协作的作用。 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扩大劳动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同等生产规模的劳动空间范围的相对缩小。节约非生产费用。 比如可以减少运输费用

  10.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1)不同工种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在同一个工场工作

  (比如马车的制造是由铜匠、玻璃匠、油漆匠、钳工、油画匠等不同工种的工人组成。)

  (2)同一个工种的工人,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在同一个工场工作,以协作为出发点,把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独立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

  (比如造纸的很多个流程,每个流程都有工人在做。上下游工序关系)

  11、因此工场手工页是有2种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 有机工场手工业,和上面的起源对应。 本质上是2种不同的类别,特别是工场手工业转化为使用机器的大工业时,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这种二重性,起源于制品本身的性质。

  12工场内部分工和 社会内部分工的区别。

  (1)社会分工中,每个独立的劳动者都生产商品;工场手工业公分的特点是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商品

  (2)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同一个资本家为前提;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为前提。

  (3)工场内部分工以 预先地,有计划的起作用的规则;社会分工只是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作用。

  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Hhh。刁老师在工场手工业这里没有说。 机器大工业只是一笔带过。 hhh 对于机器的加入,也是一笔带过

  以上是2月4日看到的比较有趣,有意思或者 开拓的知识。

  13.即使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的使用也是服务于生产剩余价值的。

  机器由三个本质不同的部门组成:发动机,传动机,工具机。

  发动机是动力部分。这些动力通过传动机传到工具机上,进行作业。

  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机器和工具区别不在于 是否更为复杂,而是机器是由动力推动以代替手工作业的组织。

  正如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

  机器让产品更加便宜。的4个理由。

  机器的生产对人类来讲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不仅带来新的生产力,而且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生活领域,使产品更加便宜。

  与动力设施相比,工具机的意义对于机器更加重要。马克思认为:由于工具机的创造,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了必要。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1. 扩大了对工人的剥削范围。(机器运作不需要多大的肌肉力气,儿童,妇女也成为了被剥削的力量)

  机器生产本来要减轻工人劳动的繁重的,但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现在却成为了扩大剥削范围的手段

  2. 机器的应用,使工作时的延长。(机器本身的运作运转可以脱离工人独立工作)且为了减少机器损耗的损失的需要,必须尽量延长工作日

  3. 当延长劳动时间到达临界的时候,提高劳动强度成了资本加强剥削的有效途径。机器的改进为提高劳动强度提供了条件。

  例子:1833年,英国规定12小时工作时,资本家千方百计改进机器和增加劳动强度,弥补工作时的损失。结果反倒是工业大大超过之前。

  工人和机器的斗争注定是失败者,被机器排挤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工人具有局部片面的技能,一旦工具可以由机器操作,人的作用微乎其微。两条出路,1.回到旧的手工业,在生产线上苟延残喘。2. 成为剩余劳动力,充斥劳动力市场。工资也会下降。

  工人被奇迹排挤的两种方式:

  1. 急性的。手工生产迅速过度到机器生产。

  2. 慢性的。机器逐渐占据某一个生产领域,机器给工人造成慢性贫困。

  机器还是镇压工人罢工最有力的武器。奈斯史密斯承认,他的机器改良是由工人长期罢工促成的。在资本主义支配下,机器一开始就站到了工人的对立面。

  例子:1834,-1835,东印度总督见证棉质机器给印度的灾难(急性的)

  英国手工织布工人,工资微薄,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慢性的)

  机器大工业(工厂制度)对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具有革命性因素

  大工业对农业领域引起的最革命的作用:将农民变成农业雇佣工人。

  第4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但2者都受到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促进了劳动技术的进步,也使社会劳动组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的必要前提。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的必要老师时间,占据了全部的劳动时间,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就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食利阶层 无从谈起。 (要查一下劳动生产率的下定义)

  自然条件又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 基础。

  注:虽然剩余劳动量随着劳动的自然条件而变化,但是过于富饶的自然条件使人过于依赖它,然而妨碍人的发展。

  决定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的三个因素: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生产率水平

  第5章

  工资是 资产阶级掩盖剥削的手段。

  资产阶级极力把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值(使用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资本主义制度在工资性质定义方面,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说法,是不准的。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格和价值,有价值或价格的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价值)的转化形式。

  (1)商品之所以是商品,在出售之前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劳动并不拥有这种物质实体的要素

  (2)只有劳动力才是物质实体,才能称之为商品

  (3)若按照等价交换这一商品交换原则,工资是劳动价格(使用价值)的说法,剩余价值不复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必须从商品价值当中补充,才能进入再生产的过程。

  第6章,资本的积累

  资本家会宣称资本的积累,来自于自己的节欲,即减少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但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一个事实: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都是同一个来源,即剩余价值。 这部分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

  在简单再生产中,剩余价值会全部被资本家 消费掉

  积累的资本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但也与剩余价值的消费基金,积累基金有关。

  三种情况会促进资本积累:

  1. 机器的使用,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工资强行压低到价值已下,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资金。

  2.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提高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量变大。

  3. 资本的增长,机器等生产资料购买后,也会增加,促进资本的积累量变大。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结果:

  1. 产品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

  2. 产品价值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后者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任何东西

  3. 只要找到买者,工人就可以重新出卖劳动,保持自己的劳动力

  货币转化为资本,可以支付劳动力价值的资本越多,对无偿劳动的占有就越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