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对我撒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别对我撒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0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对我撒谎经典读后感有感

  《别对我撒谎》是一本由[澳]约翰·皮尔格(选编)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04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对我撒谎》精选点评:

  ●那些尘封的历史真相,那些身处水深火热的人们。

  ●所以最可怕的是人折磨人

  ●没有强大的心脏,所以没有读完这本书。事实太过沉重。

  ●在新闻自由受法律保护的国家都日趋于真相被掩盖、扭曲,那我们是不是更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真相被沉默取代,沉默就是谎言。”

  ●谁比谁更不坏呢,作为国家机器,世界政府。肯定不是日本。

  ●不管怎么说对于用于追求真相的人致敬

  ●我以为是同名的《lie to me》,累觉不爱了

  ●看别人,想自己,不能说,不想说。。。无需多言。。。

  ●13年强推的第一本书。封面底的推荐第一条是甘阳写的,“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我恰恰觉得相反,正是有效的新闻制度的保障才会使这些很有可能会沉下去无人问津的一个个新闻案例震撼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仍是那个观点,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在什么制度下的政府都有机会都有可能做出操蛋的事情,问题是这个制度能不能揭露出这只乌鸦的黑,以至于让这个乌鸦倒台。五毛们切不要拿这本书沾沾自喜,我相信如果我们放开了新闻审查,写出来的调查绝对要比西方国家精彩的多。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新闻调查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记者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结合其本身的勇敢无畏和耐心细致后写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文字。特别是在太平盛世下对真相的探寻尤为可贵,向伟大的记者们致敬!

  ●震撼到大一时的我了啊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一):世界原本的样子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并不是这本书情节有多么吸引人或者文笔多么好,恰恰相反,对书中讲述的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实触动很大;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应该这样去在这个世界存在?是书中一幕幕的事实还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在当今我们生活的社会,人们关注的是挣多少钱、买什么样的房子......忙忙碌碌,无暇思考这些,总感觉这些与我们无关,或者说压根没想到过这些,或许只有看清世界的本质,才能真正找到我们存在的意义,逻辑貌似有点乱,纯属读完个人感想,下面是总结更这本书有关的:

  1、为新闻工作者勾勒出了合格的标准;

  2、可以看到这个世界除了阳光沙滩牛奶面包的另一面;

  3、从更深层次理解新闻的含义,看到新闻本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二):真相与谎言,永恒的争斗

  一句话概括:23篇震撼世界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结集。

  读后感: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人们之所以倾向于不撒谎,最大的理由是不撒谎更有利。撒谎虽有小利,但若被识破,并被认定有撒谎者的人格,那后果将是毁灭性的。作为群体的一份子,社会人能生存下来的前提是合作,因此诚实是生存演化中大多数人的ESS(进化上的稳定策略)。人民要求它的政府要诚实,人格化的想象起了不小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保证国家的透明运作。

  “ 任何消息在未经官方否认之前,都不能轻易相信”,纵观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报道,其中大多数撒谎者都是国家,国家成了掩盖真相的黑手。为什么?根本原因或许是——在国家这个层次上,撒谎后被识破的代价并不高,利益大于代价,撒谎也未尝不可。

  国际政治是利益博弈的舞台,原则性外交只是一时的道具而不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台上的演员心知肚明,带着假面演出再自然不过。没有真正的原则与道德,也就没有真正的制裁,迷惑观众的事情就层出不穷、没完没了。以至于我们观众看着舞台上的表演,也不会太过当真。

  而到了现代,国家撒谎的代价越来越低,因为财团瓜分全球主要媒体,媒体多样性成为过去,舆论控制的阻力减小。只要经济手段应用得当,国家就能比以往更容易实现舆论控制,尤其是对于本国国民。

  不过,我们真的需要真相吗?从客观角度上讲,实行舆论控制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因此舆论控制本身不应该被谴责,需要思索的是控制程度问题。人民有时候知道真相,不一定会带来好处。那我们又如何区分这些人民需要认识的真相?太难了,这都涉及到复杂又易错的推导,根本制定不出一个明确的舆论控制方案,谎言成了政府的常规的不常规手段。人民对于真相的需求,政府对于谎言的依赖,冰与火一样互相消解,融成新闻的涓流,日积月累,便汇聚为历史的长河。

  或许,真相永远属于遥远的未来,完全透明的生物并不存在。唯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事实的骨架被人挖掘出来,我们才能凭着庞大的霸王龙骨架,想象它不可一世的样子。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三):告诉我真相

  新闻自由、代议制政府和陪审团制度是人类的三项基本自由权利,爱德蒙德·伯克也曾说新闻界是相对于政府及其利益的“第四等级”,当然,这些都是在西方语境下的表述,本书中的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的记者也大都来自西方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

  编者约翰•皮尔格编著这部大块头的目的既是为了向书中提到的23位伟大的记者致敬,更是想对当今媒体行业发出警示,以免记者们丢了自己的良知,成为政治和商业的傀儡。作者在序言中就吐槽如今澳大利亚新闻行业的现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公司化的’多媒体‘时代,媒体已经被少数几个权力人物运作成了利润的奴隶,很多记者已经变成宣传机器的一部分,却浑然不知。”被金钱收买而失去良知的新闻从业者与权力沆瀣一气,与真相渐行渐远。而包括书中记录的23位记者在内那些记者们,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蔑视权威、将公正视为最高的追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也没有追随舆论的主流,而是洞察现状,作出不同于常人的选择。

  他们中间有的人只是真实的记录了历史事件,并无力改变事件的走向,没有能力救助眼前那些正在受到伤害甚至正在死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与任何一个幸存下来的当事人无异,所不同的是他们是记者,所谓“记者”就是“记录的人”,记录下事件的真实经过,是作为一个记者最起码的责任。比如玛莎·盖尔霍恩对达豪集中营的记录,让后来者对德国纳粹的暴虐行径认识的更加全面(《达豪》,1945),以及编者约翰•皮尔格本人对红色高棉超乎人类想象的残暴所做的注脚(《零年》,1979)。他们的报道读起来更像短篇恐怖小说,在描述现实的时候,不仅真实,还很生动,情感充沛,非常投入。

  还有一些报道对事件的进程产生了实质的影响,从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了社会的现状。比如出身英国贵族,却因看不惯英国的等级规定而逃到美国定居并从事新闻写作的女性记者杰茜卡·米特福德,1963年出版了《美国式死亡》一书,揭露美国丧葬行业内幕,批判从业者“营销葬礼”、将死亡的意义变成一种纯粹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她所作的当时被视作行业秘密的防腐全过程的描述,对美国当时的丧葬行业产生很大影响,并引发立法改革。菲利普·奈特利关于沙利度胺丑闻的一系列报道捅破了被密封在法律茧子里的整个事件,并推动了对受害者的赔偿。

  正因为这些记录者们,才使这些已经过去几十年的事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大河里缈无声迹被后人遗忘。他们的付出是超乎想象的,威尔弗雷德·伯切特冒着被日本人杀害和染病的风险第一个到达被原子弹轰炸过的长崎,见证了“原子瘟疫”给当地人造成的伤害;德国记者京特·瓦尔拉夫采用“卧底报道”的方式,变身成土耳其工人进入工厂最底层从事危害性极大的艰苦工作,为当时德国的外籍工人争取合法权益。还有他们中间那些亲历大屠杀而无法改变现状的记者们,更是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

  别对我撒谎,告诉我真相,要得到真相,除了依靠敏锐的新闻灵感、洞察的从业经验和常识以外,更需要扎实而艰辛的证据搜集和新闻写作的过程,那代表了无数次冒险和无数个无眠的日日夜夜。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些榜样,建立一个行业的标杆,成为在黑夜中迷航的人们前进的灯塔。

  《别对我撒谎》读后感(四):真相传奇

  七年前,也就是2003年,我供职于一家报纸,3月20日上午,美国海军发射的6枚巡航导弹集中巴格达,“斩首”行动开始,伊拉克战争爆发。我和同事们兴奋不已,一边看凤凰卫视的直播,一边不断刷新国内外各大新闻网站的消息,一边规划着明天要出多少多少个版面来报道。此后近一个月,伊拉克战争资讯成为报纸的主要内容,占据了头版的主要位置和内叠的大部分版面——美军打到哪了,占领了什么城市?战争中又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传说中战斗力强悍的共和国卫队怎么还不见踪影?攻占费卢杰,美军女兵林奇失踪,萨达姆躲在哪里……几千里之外的战争对于我们,仿佛就是一部正在放映的好莱坞大片。

  媒体和人一样喜新厌旧,很快又有了别的热点可供追逐,伊战由十几个版到几个版,最后变成了后面的豆腐块。至于布什发起战争的借口——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底有没有找到,谁关心。

  我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和大部分人一样,就是记忆中不甚清晰的时间和轻飘飘的死亡数字,直到不久前,看了一本书,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选编的《别对我撒谎:23篇震惊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我觉得既羞愧又愤怒,羞愧于自己当时的看客心态,愤怒是因为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这个时代,探求真相比什么都危险。这本书五十万文字,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深入苦难所记录的真相传奇,是日渐媚俗媚权的新闻业尚存的一丝荣耀,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追求真相的勇气。23篇报道把我带到了从1945年至2004年几乎所有世界重大新闻的现场,提醒我这是历史,不要忘记——广岛原子瘟疫,南非种族隔离行刑队,洛克比空难,卢旺达大屠杀,镇静药沙利度胺丑闻,美国总统职位是如何被布什偷走的,美英如何资助了印尼的大屠杀……这些事件大部分真相都被掩盖,有的掩盖至今,如果没这些文字,真相可能永远被埋没。

  皮尔格说,人类最高贵的斗争之一就是抵抗强权和反抗强权对历史的操控。

  关于伊拉克战争,书中有六篇,其中乔伊•戈登《冷酷的战争: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济制裁》披露,50万名5岁以下的伊拉克儿童因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制裁而死亡;理查德•诺顿泰勒《捏造的借口》揭露了政客是如何欺骗人民并把他们拖进战争;罗伯特•菲斯克《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一天》,乔•怀尔丁的《见证费卢杰》都是炮火中的亲历,他们写出了目睹战争中普通百姓如蝼蚁般被屠杀时那种血淋淋的绝望无助。天地不仁,庶民何辜。皮尔格在专门为此组报道所作的序中引用了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段话:“我们中的很少人能轻易放弃一种信念,那就是这个社会从道理上必须讲得通。一个国家竟然发狂地惩罚如此多的无辜民众,想到这一点就无法忍受。因此即便再有凭有据,这些证据都会被人们在内心否定。”

  2010年8月份,美军战斗部队全部撤出,结束了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而对于自杀袭击和路边炸弹已成家常便饭的伊拉克,和平,比西方的云彩还要远。

  本书作者中,乔•怀尔丁是英国一位年轻的人权观察员,她不属于哪家媒体,只是一个自愿的“公民记者”。 2004年4月,美军对伊拉克费卢杰发起猛攻,动用了70吨量级的主战坦克、轰炸机、武装直升机。费卢杰医院报告死亡600人,伤1700人,这些人里至少一半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怀尔丁去了只有少数自由记者才敢去的费卢杰,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了未经修饰的现场报道。在报道的最后部分,她写道:

  卫星电视上的新闻说费卢杰已经停火。乔治布什在复活节对美军发表讲话说:“我知道我们在伊拉克做的是对的。”从背后把手无寸铁的人枪杀在他家的门口,这是对的吗?向举着白旗的老奶奶开枪,这是对的吗?向逃离家园的女人和孩子开枪,这是对的吗?对救护车开火,这是对的吗?

  好了布什,现在我都知道了。你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人,直逼到他们一无所有,现在我都亲眼见过了。手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医院被摧毁、狙击手封锁街道、城市被围困、救援进不来,现在我都亲眼见过了。我也亲耳听过了。我亲眼目睹了曳光弹从头上飞过,尽管我身在救护车里。我亲眼目睹了一个人的胸膛飞出体外,闻过那股气味,也亲眼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从家里成群跑出来。

  这是犯罪,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