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壮阔》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的壮阔》是一本由史蒂芬·杰·古尔德著作,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188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壮阔》精选点评:
●古尔德是没得说,少给一颗星因为翻译比较烂
●20170319:从自己得病、棒球打击率,引发出趋势偏见的立论,柏拉图传统观念--不重实际个体差异、反倒重视抽象“理想”本质,与实际世界中--差异才是事实---不符合。因而系统内差异的扩张和收缩,被曲解成为变动的平均数。
●比《自达尔文以来》更进了一步
●生命左墙。
●进化论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想当然
●翻译糟糕……
●= =
●与《枪炮、病菌和钢铁》、《自私的基因》、《复杂》、《失控》四本书可以参看。
●进化有没有方向?
●反“进化论”,中段冗杂,最后的评述引人深思。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一):讨论生命而不是人类
感谢古尔德给予这样快活的阅读体验。从序言开始卖关子,马的进化、0.400消失的迷思、再到对于细菌与进化观念的探讨,似乎都有同样的味道弥漫其中--以偏概全、自我中心的思考。直到最后,古尔德提及其人类史观,一位伟大科学家对于人性、自然、人类发展宏达的思考呈现于眼前。重视自己身边的事情、高估对于自我的评价等等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被多次探讨的议题以另一种方式、更为宏大的视角得以展现--让我们去讨论生命吧,而不仅仅是人类。
庄严、壮阔、平静。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二):人类被自负蒙蔽了眼睛
科学把支撑人类自大的巨柱逐一推翻。哥白尼、伽利略否定了地心说;达尔文把我们贬成“动物出身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说人类“无意识”。(P11)
自负的人类总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习惯的说法是,生命从简单的单细胞逐渐“进化”到最高级的物种——人类。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而不是“进化”,演化的方向是随机的,因为环境的变化是随机的。如果生命的历史重新再来一遍,再次出现人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再次出现智能生物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人类的出现,只是因为一些幸运的偶然。
最后作者总结,人类文化受“右墙“影响的三个方面:
科技:知识的内涵越多,外沿就越大,就会发现更多未知,所以科技不受影响;艺术表演永远都有观众;艺术创作因为很难出现新的风格而越来越难。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三):差异是主要的事实
读完此书,心理特别激动,思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人类在规范统一的金字塔里带的太久,忘了原来差异才是世界主要的事实,忘了世界上还有细菌微生物的存在,(换言之,细菌在地球上,可能不只是在重量方面居于统治地位;可能还是宇宙之间惟一生命模式的代表P156)忘了随机性的强大。墙的概念很好,有最初的起点也有极限的存在,人类在奋斗接近极限。但是生命的进化并不是有预设,而是有很多的不可预测,只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全部生命都是从左墙开始,因此只有一个可能扩张的方向。所以生命整体不是验证进步原动力的标准,因为平均数向上移动,部分是反映左墙受到抑制,而不是潜在的驱动力。P162) 对于投资而言我们要认识到市场有强大的随机性,认识到统计学的巨大意义。既不能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代替对个体的认识,也不能用意外特殊代替对于整体的认识,尾巴摇动身体的事情不可为之,更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已经认识到事情的全部。 可以作为学习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读物。
《生命的壮阔》读后感(四):另类的生命史和文化史观
古尔德的这本书虽然不长,但开篇提出的观点就振聋发聩。虽然翻译到后来越来越不知所云,但依然无法掩盖作者一夫当关挑战学术界传统观点的非凡气度。
首先作者开宗明义,怒怼学界大牛和行业大咖,气势恢宏。他认为,进化不是进步的代名词,进化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定向演化,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本身就是以人出发的狭隘而自私的偏见。“所谓人类立于‘进步之梯’的顶端,其实是建立在社会偏见和心理上的一厢情愿的谬见。”
作者认为“80%的多细胞动物——节肢动物门,进化相当成功,但并没有发展出复杂的神经系统;而所谓万物之灵的我们,却有可能在我们朝所谓的‘更高级’的状态前进时,被神经系统的运作摧毁”。复杂的神经系统极有可能不仅仅是优势,更是劣势。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当今社会复杂神经系统崩溃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可见一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广场/幽闭恐惧症、etc。
更多的理由和证据来自于看似不起眼的细菌。我们目之所及的宏观世界诚然被高等哺乳动物统治,而人类处于其中之巅。但在微观的世界里,无论是细菌的种类还是数量,还是从演化时间、存在历史、到生态功能上,细菌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许多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正是败于细菌等微生物之手,抗生素耐药的历史,也正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完美体现。生物在35亿多年前出现时就有细菌,现在还有,将来必定也还有,而且用任何标准衡量,永远都会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有机体。即便人类在未来自我毁灭于无法用道德约束的强大科技之下,并顺便带走千万种脊椎动物,但我们对种类繁多的细菌,应当说完全无法影响其根本。可以说,"生命史上最特殊的特色就是几十亿年的细菌模式所展现的稳定性”。细菌模式是地球上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成功的生命模式。我们常常对细菌模式视而不见,部分是因为自大所招致的盲目,但更重要的是“规模效应”:我们与细菌不在一个生命尺度,无论是大小、寿命还是生存环境,细菌都与人类相差甚远。
且越来越多的地底细菌的发现,证明大量细菌并不依赖太阳能存活,而仅仅凭少量液态水和化学能源就能世代繁荣。“地表生物依赖光合作用获得全部的能源,很可能只是生物中怪异的一支,是对于表面环境特别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所做的调适而已。发生的机会非常难得:适合的大气层、与发光的恒星距离适当、水和岩石在星球表面混合存在。然而,地底深处由化学物质支持的生命,在宇宙中,可能非常普遍。”因此细菌模式可能是地外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模式。
而复杂的人类的出现,绝对不是进化史上进步的必然,相反,进化甚至谈不上是进步的。事实上,演化生物学告诉我们,进化是随机的,只有自然选择可以是有方向的,并朝向适应环境的方向选择物种,但这种方向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复杂的生命并不总能在天择中脱颖而出。单细胞和多细胞,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差距,从来不是一个沿特定方向进化的结果,而仅仅只是生命在经历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所展现的整个生命系统内的巨大差异,即便生命史中产生了人类这样的复杂生物,但生命的绝大部分仍然保持细菌模式和单细胞生物模式。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站在生命之巅,却不过只是生命统计图钟形曲线最右的末梢。
至此,作者彻底粉碎了人类的骄傲,人类从来不是上帝所指定的统治者,充其量不过是拥有了生命史上最多的幸运,是个彻底的意外。如果允许生命从海洋中从太古汤中再重新演变,绝大多数的生命重演,在地球有生之年,都不能产生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也就是说人类再次出现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
科学史上的重大革命,例如地心说的摧毁,进化论的发现等,“虽然性质万殊,却有共同之点,就是把支撑人类自大的巨柱,一根又一根地逐一推翻”。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压抑人类的自大,是科学革命的真正成就。”
最后,作者带领被颠覆了生命史观的我们来到了人类文化史中。相对于生命史的遗传机制带来的改变是通过天择实现的,因此间接且效率不高,而文化的机制却是符合后天性的传承机制(即拉马克主义)。文化可以通过世代的教育而累积,因此人类的文化史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进步的,且展现为指数的进步,使得我们在有文字以来的一万多年时间里,进步神速,从洞穴住进了高楼大厦。文化史的这种特性带给我们文化的偏见,可能正是使得我们认为生命史的进化一定也是进步的原因,从而完全忽视最基本的细菌模式的存在。
无论遗传上的差异还是文化上的差异,都给我们带来了壮阔的生命世界和丰硕的文明成果。然而如今席卷全球的所谓“政治正确”被几乎所有社会当做行为教条,譬如资本主义,譬如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甚至平权(关于民主我另有一篇文进行了探讨,“关于民主的一点思考”)。大家死守一切固有的主流的文化,因而扼杀了所有的区分、判断和分析,这是文化史的灾难。
可笑的是,在生命史的史书上,人类正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试图打破天择这种效率低下的遗传限制,一再突破伦理底线试图一步登天创造超级生命,我相信此时此刻正有不少的同行正在充满激情地创造历史。而在文化史上,人类拼尽全力求同排异。虽然人类历史上充满了“先进”文明吞并“落后”文明的例子,但当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打击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扫荡。人类已经无可避免地站在了命运的奇点,未来人类将去向何处,也许无声的宇宙会给我们启示。
“拥有进行星际旅行的文明,一定已经经历过毁灭危机。因为科技能力超越社会道德拘束力量,很少有,甚至没有社会能够度过危机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