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摘抄

2020-11-15 01:5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摘抄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是一本由黃春明著作,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精选点评:

  ●这本两个长点的故事好看

  ●重讀一遍還是滿滿的感動,白梅儘管曾是妓女但她卻(確)是我 看過的最最純潔又堅毅的女性了...

  ●看海的日子,起初看封面以为是一则温暖的故事,慢慢地读来,居然莫名被治愈了,白梅的出身虽然不好,在养母眼里或许还是“贱货”,但行业本无贵贱,她向往美好的生活,想脱离现在的困苦的日子,借种生子,看似不符合伦常,但却在读完后感到了一丝温暖与感动,带着孩子去海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孩子和白梅都笑了,那画面多么美好,自己也想有个孩子,孩子是美好的未来寄托。。。其他几则记忆最深刻的是青番公,自然的灾害背后有着人们与之抗争的那股劲儿。。。

  ●台湾乡土文学

  ●看了期待已久的黄春明的《看海的日子》(短篇),觉得也很一般,以前夏志清说,白梅虽然从事性工作,但自发一心想要一个孩子,并且对老鸨对养母等人都有自己主见,体现了女性的觉醒独立。通篇阅后,感受不深,甚至白梅仍不脱窠臼。

  ●黄春明笔下的乡土世界,很有感染力。

  ●所以,要再看看黄国峻?

  ●#1815#

  ●《看海的日子》《莎呦娜啦再见》《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鱼》《锣》《青番公的故事》《甘庚伯的黃昏》《溺死一只老猫》《愕然的瞬间》《短鼻象》

  ●爱屋及乌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一):让人震撼的小说!

  有时候在想那些给我们的灵魂着色最多的意象或场景是什么呢?它们常年深埋于心,自己也难意识到或是细致入微地描述。每次暑期将近,空气都变得灵动轻盈起来,仿佛有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放假了,去看海吧!”我知道这一切都因为黄春明《看海的日子》。这本书使我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能够看到经络、饱满的肌肤的纹理;感受到血液的流动和的强健的脉搏……。那浓烈的泥土的气息要人贪婪地吮吸,这个作家令人深深地敬佩!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二):最能打动人的是小人物的悲欢

  《看海的日子》的附录里说:《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一个作家,只要他是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的,也只要是把自己的艺术才华和艺术良心密切结合时代,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的。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的这句话来概括黄春明的创作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在作品里大力地展现了小人物的地位和处境,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控诉了人间的罪恶和不平。这种情节,《看海的日子》和《儿子的大玩偶》表现得最深沉。

  《看海的日子》里,黄春明笔下的妓女白梅,8岁被卖到海边的娼寨,虽惨遭凌辱十四年,却还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回复自己做人的信心,亦或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希望与寄托,白梅想要一个孩子。她以为,“只有自己的孩子的目光,对她才不会冷漠歧视。只有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她在世界上拥有点什么。只有自己的孩子,才能将希望寄托。”黄春明给她了一个希望,让她在嫖客里找到一个老实的渔民阿榕,借阿榕怀下了自己的孩子。随着儿子的出世,梅子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重返社会。不久,梅子抱着儿子去渔港,去看海,面向这大海,告诉儿子长大了不要辜负自己的希望。即使是妓女的孩子也能有美好的未来,这应该就是黄春明寄托的希望。

  《儿子的大玩偶》上演的也是人间的一幕悲剧。为了包住妻子肚子里的儿子阿龙,坤树当起了三明治人般的“活广告”,因有钱的大伯瞧不起而断绝了关系,路上行人对他投去冷酷的目光,妓女也歧视他。终于连儿子阿龙也在他还原真面目后吓得哇哇大哭,从而又拿起粉扑化装成“活广告”,成为儿子的大玩偶。小人物为了生存而扮成“大玩偶”,终于生活有了希望时,又受到了丧失父亲尊严的精神上的痛苦。

  我的感悟:白梅和坤树都是最底层的小人物。相比白梅,坤树的结局可能更为艰难一些。白梅在娼寨,眼泪已经流尽了,但幸好她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幸运地生下了孩子,她能留在故乡开始新的生活。虽然坤树生活的改善不是依靠他自身的能力办到的,是依靠老板的想法而谋求到了更好的职业,仍旧无法自我操控生活,给我一种很深的无力感,但总的来说,总有了生的希望。

  把《看海的日子》和《儿子的大玩偶》放在一起来看,白梅,坤树和阿珠都是在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被生活打压,摧残,无力地生活着。但黄春明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丝希望。

  也许是因为生活正是如此,即使绝望无力,也总会闪烁着一点点的微弱的光。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三):看海的日子

  这本书的好处:

  1:对于民俗描写很细。这个必然是在当地长大,而且深爱着这片土地,才写得出来。像大陆作家所谓的“采风”,村里一二把手前呼后拥,拉着虎皮作大旗,回答问题的人都经过严格筛选,能有啥收获才是见鬼了。也许本意是为了写小说收集素材,到那第二天就变成招商引资。而且大陆作家总是第一本书还算是“接地气”(这个说法本身就矫情);但假设那本书得以出版,火了,作者迟早会被作协招安,立刻沦为御用,再没能看的新作问世。这一点,大陆作家确实离黄春明还差得远。关键是大陆作家酸腐又矫情,无论之前多“草根”,一旦出了书,立刻不上不下起来,也就难再有啥好书。【莫言贾平凹不在讨论之列】

  黄对水手阿榕躲在船尾找公鲣鱼,和村民看山,听芦啼决定要不要躲洪水;以及洪灾过后,大家凑钱演戏安抚河神,以及不知道是否花大钱养猪时去庙里求签拜拜,都是很动人的细节描写,非长期的留心观察,且热爱生活,写不出来。

  还有青番公一边和儿子儿媳商量中午要不要喝点酒,以及配什么酒菜,同时琢磨如何把三界公灯罩上的苍蝇打下来,同时不拍到灯罩;午餐议定,苍蝇也“终于连着日历一起打下来了。”还有青番公一边摇船,一边给孙儿讲浊水溪上没大桥时,水鬼的故事,读着很让人感动。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如果不留心,一样是写不出来的吧。

  要说缺点,就是写吧女那篇,对话太多,情节无关主旨。相比白先勇的金大班,短短篇幅里写尽了一个舞女的幻灭和悲凉,黄那篇就显得不明所以;说是小说吧,像营销学案例。说是经营的方法吧,对话又太多。想写底层人物的挣扎和坚韧,小姐们的背景又交代得不够,于是变成乐在其中的打情骂俏。甚至不如第一篇白梅,好歹写出来内心的煎熬,到了酒吧那篇反而消失无踪了。

  而且黄的故事里主人公形象不够丰满立体,道德上过于完美,和现实环境脱节,难以想象白梅十四岁即被卖到妓院,一旦离开那个环境立刻整个改变,让人不信服。相对的说,苏童的红粉,还真实一些,写到女人虽然离开了妓院,走路还是不自觉地扭动腰肢,东张西望,骂人也会说:可是你不摸老娘的脾气,惹急了咱们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黄春明的白梅就是变化得太突兀,让人怀疑不是同一个人。

  而且黄的小说有因为篇幅的限制,硬安上一个完美结局。白梅最后千辛万苦生娃那段好像没必要写那么详细,而且之前回家在火车上受尽白眼,忽一日有了娃,立刻有人给让座,处处都是笑脸,这个转折生硬。

  总之,我觉得目前为止,看海的日子里头写的好的是两个油漆匠,和青番公的故事。作为民俗参考,还是可以看看,至少能让我有好奇,去宜兰站在渔港仰头看看高处的山坡,还想去看浊水溪,和提防里的稻田,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黃春明作品集1 看海的日子》读后感(四):零散感受

  

《看海的日子》

自幼丧父的梅子因为家境贫困,被母亲卖到别人家做养女;又被养母卖作妓女。一次在火车上偶遇多年未见的好姐妹莺莺,对方已经嫁人生子。受尽歧视的她,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想有一份希望。她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嫖客——年轻的讨海人阿榕,决定选择他来生个孩子。她带着希望回到生家,坑底乡下,在这里她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甚至尊敬。后来梅子九死一生生下了儿子,小说的结尾,梅子带着儿子坐上了去海边的火车,去看看海,或者是父亲。

  小说中有着很强的人性主题:男人的欲望,女人的母性,生存的需要,繁衍的需求。

  船员们出海时,在劳动与女人之间切换自如,应了那句饱暖思淫欲。

  梅子在火车上的无助,在娼寮外也不能被正常看待的痛苦,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小豆子的母亲。

  即使精心打扮过了,别人而还是一看就知道,她是做什么的。

  妓女从良,是个千古命题。

  通过孩子来救赎自己,发挥自己身为女人的母性。

  可是常常事与愿违,一句父不详,就能压倒一个人,何况是妓女的孩子。

  白梅,泥潭中高洁的白梅。看起来是个讽刺的名字,但其实作者在不遗余力的展现他对这个人物的欣赏。

  温情色彩浓厚,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光芒存在的未来。

  人是可以在贫苦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人自身的价值的。

  黄春明受沈从文影响很深。沈的笔下也有妓女。《丈夫》里,躲在船尾哭泣,听着妻子被客人侮辱的丈夫,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小人物的无能为力。妻子拉住丈夫,展现的是苦难的生活中,支撑着苦难的人们把生活继续下去的温情。微不足道的精神力量,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希望之所在。从沈到黄,是人文主义关怀脉络上的延续。

  村子里人的淳朴,善良,让人动容。梅子在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我一直有些不安,替她担心,那些过去,那么容易就能过去吗?

  多子成了惯事。农活不多,女人们就接连怀孕。

  番薯降价、鲣鱼降价,妓女不降价。社会越贫穷,越混乱,好像暗娼就越多。

  梅子回村子的时候,在小孩子的身上找到了儿时玩伴的影子。但是生活和岁月的磋磨下,她怕是再认不出那些玩伴了吧。孩子,是希望的延续,是生命的延续。

《儿子的大玩偶》

  找不到工作的小镇青年坤树,不得已去做“广告的”,脸上涂着油彩,身上背着影院的广告牌,每天忍受着高温、疲惫和嘲笑,以微薄的薪酬养家糊口。他和妻子虽然因为生活困苦,常常拌嘴,但是还是相爱的、互相关心的。儿子对他来说,是唯一的慰藉。因为每天早出晚归,儿子眼里的父亲都是装扮好了的,滑稽可笑的形象。后来坤树终于可以换一份工作,要脱下装扮,儿子竟认不出父亲了。

  他的妻儿的温情的支撑使坤树在艰难的生活和压迫之下有勇气和能力继续走下去。

  贫苦夫妻的爱情,让生活显示出亮色,让我们心底涌现出美的感受。

  黄春明:带给人希望和未来

  乡土小说的两条路:爱之深、恨之切

《苹果的滋味》

  从南边举家来到北边,寻找工作机会的阿发,一天早上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在肇事者,美军军官的安排下,他住进了美国人开的医院。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来医院看望他,在豪华的医院里不知所措。军官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工友们也来向他道喜。他们吃着军官送来的东西,一家人第一次尝到了,一个能顶四五斤米的苹果。一场飞来横祸变成了天降喜事。

  台湾人面对美国人的态度。

  接受赔偿“谢谢你 对不起”

  七十年代美台关系的不平等呈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