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喧哗的尘土》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喧哗的尘土》观后感摘抄

2020-11-15 06:2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喧哗的尘土》观后感摘抄

  《喧哗的尘土》是一部由黄文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的尘土》观后感(一):麻将与六合彩

  麻将馆里日日不断的人来人往的生意,一个又一个哈欠,已是极度的疲惫状态,一声“和”却又是全然振奋地好像突然活了过来,散场时七嘴八舌地算着输赢;小孩也学着大人打麻将,一副深谙牌道的老手模样;还不会走路的小小孩也摸着麻将觉得好玩。

  每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围着电视看《天线宝宝》,从里面的蛛丝马迹猜测六合彩的号码,然后几十几百地买下,接着等待和希望。大多数的希望都是破灭的,然后开始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听谁谁谁的话又或是听了某某某的话,但却是越挫越勇。所有的人都把赌博当成一种事业,并且付出再多努力都愿意。只要能中。

  麻将馆隔壁有一对同居的青年男女。

  王蓉,一个21岁的女孩,却已经流过很多次产,这一次又怀孕,一直和男友争执要不要刮掉。她没有自己的事业,也没有方向。她说“我不知道要干什么……去学电脑,一个月300块,他又不给我……我想开个发廊”。男友说,他知道母女两个让他借钱买房就是为了以后能分到,她爸爸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看电视不赚钱,他自己也没钱,再生个孩子更烦。女友这一次再流产以后就有可能无法生育,但他还是以女友怀孕吃槟郎,孩子生出来会不健康为理由坚决不要孩子。最终还是流掉了。王蓉做完手术恍恍惚惚就走回了家,又走出家门蹲在角落里,头埋在双膝之间,是绝望,是无力。

  好像是抓麻将的警察车的动静,把麻将馆的人吓散过一次,不过,仔细往楼下一看,却不是警察。附近抓赌的风声没有打退耀扬城麻将馆的日常生意。后来非典越闹越厉害,邻居不死心地还让男主人继续开,不过最终还是关了,全家回乡下送瘟神去了。

  有个男人蹲在墙边打电话给他在上海的姐姐,说想去上海打工,总不能靠赌生活,而电话那头的姐姐,此时,也在打麻将。仿佛是蒙昧中的一丝希望,又渐渐暗淡。

  生活纪录片,杂乱却又有序。

  这些毁在赌六合彩里的人是活该,竟然妄想靠十赌九输那十分之一的运气致富;那个流产的小姑娘是活该,找了个这么自私的男人,还当他的寄生虫。

  但纪录片对生活有意无意的解构,却是能够超越一种简陋和廉价的下意识判断从而抵达人的心灵。

  真正让我觉得压抑的是生活的空虚状态。他们有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但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了缥缈的事物上,刺激而没有安全感和踏实感。生活每天都是麻将和六合彩,人们乐此不疲,因为无聊,但是用同样无聊的东西来打发无聊,时间一久,越发无聊,一旦停止,就会有一种怅然所失的深度空虚,精神一片废墟,暗地里看不见的毒罂粟一点点深入骨髓,致人死亡。

  耀扬城几乎所有的人好像都陷入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中,所谓“底层”人的生活,无聊,迷信,充满秽语。黄文海给制片人写信说:“我每天都处于震撼之中,镜头前的人有可能就是你,或者说你以前就是那个样子的,可是他是多么绝望,多么悲哀啊。这时候我有了一种悲悯,悲悯镜头前的他,也悲悯过去的那个自己……”看《喧哗的尘土》的时候,确实有很多联想到的记忆和对无助空虚的心慌浮上来,悲悯让我们更包容更理解在当时那种情境、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人们所能做出的最可能的反应,想要逃离的,努力反抗的,躲在角落里沉默的,都是让人心疼却无力保护的一点点闪动的火光。

  这部片子没有伪装,小县城的赤裸裸,人内心的赤裸裸,一览无余,以至于有一种闷闷的恐惧感,因为你能感到这种赤裸,你切身体会过。

  《喧哗的尘土》观后感(二):修罗场

  昨天上午参加完读书会, 被几个朋友带去看纪录片, 说是讲非典的, 我以为是小汤山那种, 就跟过去看了.

  一直到开场之前, 我都没有听说过黄文海导演, 也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梗概. 开头的五到十分钟, 看着粗糙的画面, 嘈杂的背景音, 慢慢逼近的镜头, 我很争气地睡着了. 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地方还不错, 冲个5分钟的盹儿, 后面两个小时都特别精神. 醒来之后, 电影里搓麻, 哭闹, 嬉笑怒骂, 祷告的声音, 听起来就觉得没有那么刺耳了.

  细节记不太清楚了, 大概有一对情侣考虑要不要结婚, 现在已经怀上的孩子要不要流产. 有一对夫妻开了家麻将馆, 为了维持这份生意与警察城管斗智斗勇, 后面又与非典瘟神斗智斗勇. 有一对社会上的露水夫妻, 男的是大哥模样, 女的是按摩院的老鸨.

  插一句话, 我上语言学的课程时问过老师, 蜜蜂有交流的舞蹈, 别的动物也有自己交流的方式, 为什么不说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呢? 老师回答我说: 动物虽然可以沟通, 但是难以表达 过去 未来 这种时间上的概念, 这只小蜜蜂去向那只小蜜蜂跳舞, 可以说 东南方向有蜜吃, 但是不能明确的表示, 我是昨天上午八点二十发现15公里外那片花田的. 所幸小蜜蜂们都比较勤劳, 又对同志很信任, 就傻乎乎地往东南方向飞去, 发现果然有蜜蜂, 然后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上面说这个例子, 是想和影片里的几个事情做个对比. 女孩儿要去流产, 希望搞明白以后还能不能有生育能力, 或者是这个小孩儿生下来会不会有先天缺陷. 医生给的建议是不要流, 女孩儿的家长希望流, 男孩儿不希望流, 大家理由都给的很充分, 流了对身体不好, 以后就不好再生啦, 不流生出来个有缺陷的宝宝, 以后怎么生存于这个世界呢? 就连医生的态度也很暧昧, 如果不涉及他的责任利益, 当然是不会让你流的, 家长说 你们也不能确定, 出了事你负责吗? 医生就稍微有点怂了. 没有人拿数字说话, 说出来也没有人信, 历史全是虚无缥缈, 未来更是妙不可言, 还是过好当下. 大哥和大姐在床上百无聊赖地聊天. 嬉笑打闹的时候, 大姐打了一下大哥的性器官. 大哥的脸马上变得严肃: 傻逼, 这是你能打的? 这是传宗接代的家伙! 气氛一时无比尴尬.

  青年去买六合彩, 自己看天线宝宝, 悟赌场真理. 后来又在朋友们的各种意见中动摇了选择当初号码的决心, 最后去寻找世外高人, 高人没有手, 只有一只眼, 他为高人点上一支烟, 两个人品味卦象, 沉吟不语.

  一个小女孩被祖母仁爱的铁拳教育了一番, 自然第一反应就会哭. 做父亲做母亲的出来打个圆场, 说 打你等于为你好, 然后给你个糖吃. 小孩子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后就变成了简单粗暴的苦难与利益的交易. 后面一对父母带小男孩去看病, 跟他说 你考了两门一百分就给你买一个小车. 小男孩说考不了那么好, 爸爸说95分也可以, 小孩同意了. 口罩把小孩儿的脸遮住大半, 只有一双眼睛, 也显得浑浊不堪.

  女孩儿想去学计算机, 男孩儿想去上海工作, 但是对之后的打算又没有规划. 一场电影结束, 女孩儿还是没有好好学过计算机, 男孩儿也没有去成上海.

  类似的事件太多了, 不一一列举了. 动物有可爱的一面, 也会性交, 也会教育后代生存的技巧, 但是对于一个动物而言, 它关心的无非是自己这一辈子能不能活好. 人的精神境界高, 当然追求的东西多, 但是道理明白了又不去做, 说深了是执念作怪, 说白了就是道理还没有理解清楚. 这些人活起来, 也许还不如动物开心.

  想问导演的问题有几个. 1. 您是如何与被拍摄对象进行沟通交涉, 让他们同意您拍摄的? 在开拍前, 拍摄中, 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尽量去保持隐形的? 2. 现在的您, 如果说一位新导演拍了这样的片子给您看, 您会怎么评价? 3. 故事中的几个人物, 15年后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您和他们还有联系的话不妨谈谈.

  《喧哗的尘土》观后感(三):发现“县城”

  在中国如巨轮翻滚般的城市化运动中,小县城的发展膨胀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处于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带中,既脱离了农村的乡村伦理道德的规范又无法完全摆脱农村小农裙带意识的笼罩,既经历了城市化所带来的道德失序与精神失落却还远未形成城市中较成熟的商业准则与创业精神,这是我眼中的中国小县城的现状。于是,这一群遍布全中国的小县城,成了一片混乱的灰色。

  导演的摄影机没有给这座叫耀扬的小城以光亮与动感,是诚实而令人信服的。暂且不论我对这样的城市有切身的体会,仅凭逻辑,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它们本身就是这样的。

  首先,它们的居民大多是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或者他们与周边农村的农民有某种亲缘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不是纯粹的市民,而是聚居在一起的半市民。由于脱离了乡村,他们会取得某种人身的自由性,但是县城中城市经济的不完全发育并没有把这种自由性导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产业,而这种自由性又直接导致了县城的无序和混乱。

  其次,小县城作为城市的下级领属,是各种城市文化的倾销地和城市垃圾的排泄地,各种城市景观包括城市思潮都在小县城树立起自己的二级版本,可是这种二级版本缺乏其原始版本在城市中的物质及精神基础,它们于是在县城中发酵变异,终于形成了某种独属于县城的“县城文化”。

  为什么在当下的中国,对“县城文化”发现与开掘,是重要的?

  县城不会像城市那样,有一层光鲜的外表,这所谓光鲜的外表,不是指霓虹灯、摩天楼、宽马路,而是指城市所自诩的某种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或许只在城市中占据一角,但它使得城市拥有了傲人的资本,拥有了逃避批判的途径,更严重的是,它掩盖了深层的矛盾,它吸引了社会中人们的视线,而使问题更加被遮蔽。所谓的霓虹灯摩天楼,只是这种精英意识的外在羽翼。而县城是赤裸裸的。县城中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没有跨国企业,没有研究机构,没有淮海路,一切覆盖在洪流之上的看似蒸蒸日上的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各种上层建筑都被无情剥离。

  于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真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县城得以还原,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人们内心的真实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县城文化”的历史性。它与农村一道,最真实地把我们这个时代写进历史。金领阶层的轿车洋房,中产阶级的兴起,小资生活的迷醉,都只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之上,而真正的未来性,取决于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民与小市民的当下的生活状态。

  而在中国的电影中,把触角伸向小县城的,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是屈指可数的。贾樟柯的山西县城通过贾樟柯的一朝成名而昭示天下,《任逍遥》中那种四处弥漫的幻灭感正和《喧哗的尘土》中的人物状态一脉相承。县城们终于以我们的主流媒体极不愿意看到的形象出现了,这种出现显得如此微弱而坚定,以至于我在初看它们时,甚至抛弃了一种客观的态度,直接在道德上对它们的作者大加赞赏。冷静下来时,方觉得这是不恰当而一厢情愿的。因为不管作者本身的态度如何,只要他忠实地纪录,在目前的中国,便已经是可称赞的了。

  《喧哗的尘土》所关注的,除了县城中几个小人物的几件琐事之外,更加显眼的,就是人物的状态。所有行为——六合彩、麻将、吵架——都在形成一种共同的氛围,这种氛围冲散了故事性,增加了心理性。而这种心理性又直接外化为影片所使用的色调、机位运动以及剪辑等等。它就是这样成功地做到既避免了使自身陷入某个事件的发展中去,又避免了由于缺乏主体事件而可能导致的枯燥乏味。事实上,它很准确地把握了此种生活的真实质感,使人肌肤相亲地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县城文化”,这是它影像上的成功之处。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