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探长德里克》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探长德里克》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1-15 23:0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探长德里克》经典影评1000字

  《探长德里克》是一部由阿尔弗来德·韦德曼执导,霍斯特·塔帕特 / 弗里茨·维伯 / Willy Schäf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长德里克》精选点评:

  ●有位朋友向来不喜欢电视连续剧,不料却迷上了《探长德里克》。据称每集必看,不怕它连续,就怕它结束,交谈中我也不乏同感。这部“警匪片”吸引人的原因很多,比如重在表现案件过程罪犯心理、侦破行动等等,与我们眼熟的那些故弄玄虚、故作狰狞、热中讨论和指示大不一样。收视过程中观众兴致盎然地似

  ●少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电视回忆之一,多少次看到目瞪口呆。

  ●小时候电视上看过一些,不错,4星。

  ●经典啊!~这个主演让人记忆犹新,而且片头的OP曲也是很让人记忆深刻呢。好想能够再次回顾!

  ●当代德国的首次印象

  ●看了TK95年和90年出演的那两集,90年那集酱油没打完便当已热好,95年则是死了老婆和老妈,不过戏份足量

  ●人间地狱丑陋尖锐,不可思议德国式冷嘲,偿还良心结局如无果空洞的回声。

  ●主题曲非常好听,有几部有露点。

  ●老片子了,推理很严谨。

  ●

  《探长德里克》影评(一):[转]爱德里克,还是爱中庸

  原来德里克是模仿美剧Columbo的!

  试读部分转自:密涅瓦火柴盒

  作者:[意]翁贝托·埃科

  最近,那部关于侦探德里克的电视剧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从常规的文艺批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解释这位叫德里克的侦探何以如此大受欢迎。事实上,作为这部电视剧的主角,他目光浑浊,带着一脸与生俱来的鳏夫般的苦笑,穿着老土,总是戴着一条难看至极的领带。不光是他,连他的同事也都是这副德行;室内陈设让阿雅佐内①不忍卒睹,而外景也都是巴伐利亚最乏善可陈的(按理说,巴伐利亚如此美丽,导演应该向观众展示更为精彩的画面才对)。

  那么,该剧走红的唯一原因或许只能归结为独特的警匪情节以及德里克与众不同的推理思维了。然而,与过去的警匪侦探片相比,这部片子的相当一部分情节都是《神探可伦坡》的翻版,因此只能算是新瓶装老酒,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坏蛋及其犯罪过程,欣赏该剧的唯一乐趣就在于看看这位侦探是如何凭着蛛丝马迹让罪犯俯首认罪的。与德里克相比,可伦坡探长的穿着更为糟糕,这是一个无畏地行走在加利福尼亚上流权贵社会里的角色。对于那些社会名流来说,他只是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而他也希望这些人如此看待自己)。在他们眼里,可伦坡这个来自于偏远地区的移民根本无法进入他们构筑的铜墙铁壁,也无法应对他们的趾高气昂。然而,神探可伦坡却总能凭着机警细致的心理战术将他们逼进死角,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王牌,恰恰是利用那些名流的傲慢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观众欣赏着一场场小矮人与泥足巨人之间的较量,并带着满足感安然入睡,因为从这些情节中,观众看到这个和他们一样平凡而诚实的小探长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让那些可恶的衣冠楚楚的权贵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然而德里克探长却并非如此。几乎所有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比他更加卑微,穿着也更加不修边幅,他们时常心神不定,诚惶诚恐,就如同每一个遵纪守法的德国人一般。片子中的罪犯也像是打上了烙印,明显得甚至连助手哈里(看到哈里这样的警察,我总想不通巴伐利亚警察局为何不在招募警员时对应征者进行一个基本的智力测试)也能判断出来,只要给上他们一棍子,就会立马跪地求饶。然而,这样一部片子却备受观众青睐。

  《探长德里克》影评(二):[转]朦胧而可感知,清晰又能隐约——《德里克》观后随感

  有位朋友向来不喜欢电视连续剧,不料却迷上了《探长德里克》。据称每集必看,不怕它连续,就怕它结束,交谈中我也不乏同感。这部“警匪片”吸引人的原因很多,比如重在表现案件过程、罪犯心理、侦破行动等等,与我们眼熟的那些故弄玄虚、故作狰狞、热中讨论和指示大不一样。收视过程中观众兴致盎然地似乎参与了其中活动,而非神情木然地旁观或听讲。当然,就《探长德里克》的成功专门写篇影评大有文章可做,但笔者只想借此着重谈一个问题。

  直接法和间接法历来是两种各有优长又各有缺憾的表现方式,贵在结合,不宜偏废。如果过分强调文艺作品的“虚”而轻视“实”,以为一写事件过程就死而专写意识流程就活,未免有失偏颇。无论什么过程,都属一种客观存在,不作为题材无所谓优劣。优劣产生在表现之时,取决于表现能力之强弱。读者和观众厌恶的是过程的琐碎和平淡,并非一概排斥过程本身。作者如果轻视叙事作品的过程必然导致晦涩不明;反之,如果过程不经选择提炼当然难免平直之弊。拥有读者的作品都注重过程的把握,因为过程包含故事情节,便于表明意念,展现实况。作者和编导不能老抱怨别人审美情趣低却不反思自己盲目追求“情节淡化”的偏向。按一般常例,《探长德里克》属侦破题材,不是更该讲究思维形式么?但它没有冗长枯燥的分析,仅用片言只语点到为止,始终致力于表现过程、心态和行动:精彩纷呈的过程、正常人非常时的心态、不拘一格的行动。特别是与对手面对面地周旋,从谎言、矛盾等缺口突破。这比单凭老一套的指纹鉴定或假扮匪徒里应外合高明得多,也现实得多。刻意制造的恐怖和粗俗的神秘感既无清晰可言也与朦胧无缘。我们收视《探长德里克》可以感觉它的作者或编导处处考虑、设想观众的审美心理,又不断潜移默化观众的意识趋向。这样的作品因而同时具有观赏和认识的双重价值;而同属德国的警匪片《老干探》由于轻视了过程的实体便相形见绌。

  注重过程,要求一定的清晰度,并非排斥朦胧美。朦胧便于引起悬念,激发想象,但须与清晰结合。朦胧是需要惊叹号的,而清晰则需省略号。实际上,在一切形式的文艺创作中,朦胧与清晰结合表现已属规律。我们不难设想,一首乐曲如果自始至终全是和弦连接而无主旋律的流动将是怎样的感觉。早期我国听众不习惯和声,满足于单旋律音乐,应该承认那是一个初级审美阶段,而今人们即使对山歌也难以忍受无和声伴奏的演唱,这显然是欣赏力的一步提高。但即使在音乐素养比较深厚的某些国家,听众也与日俱增地陶醉于由巨制宏篇交响乐改编的钢琴小品。这一现象表明了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和需求。钢琴小品主旋律与不太复杂的和声形成了优化组合,更觉清晰流畅。当代享誉世界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斯曼以一组浪漫钢琴曲风靡全球的奥秘即在于此,连孩子们都能对其改编的作品心领神会为之倾倒。“圆舞曲之父”斯特劳斯的不朽之作,正是以旋律见长,使他拥有不少于交响乐的崇拜者。其他如绘画中阴影与亮色的调配,神话里意象和形象的化合都有个中道理。即以“朦胧诗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回答》而论,也未朦胧而至晦涩的程度。你瞧,诗的头两句也是最著名的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可谓清晰明朗。再看接下去两句:“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堪称含蓄朦胧。

  再回头来说《探长德里克》,它着重过程的表现,旨在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却又相当洗练简洁。每当真正的罪犯暴露时便嘎然而止,不留任何蛇足。有时甚至令人觉得收束过急,一瞬间尚有些许疑团未解,而这正是它留给观众思索的余地,此即如前所述清晰又能隐约。它表现心态,旨在揭示罪犯的潜意识,却很少使用提示性的画外音或显示性的幻觉图,更多的是闪烁的言辞或微妙的神态,妙在观众能有所觉察,这便是朦胧而可感知。

  愿我们的文艺作品更上层楼,柳暗花明,相映成趣。含蓄明朗,相得益彰。

  《探长德里克》影评(三):一部自出机杼的侦破片——电视系列剧《德里克》(转)

  “艺术贵在创新。”电视台正在播放的36集系列剧《德里克》,就是一部在艺术构思上不落窠臼、自出机杼的侦破片。它既不象《神探亨特》那样,用惊心动魄的汽车角逐和枪战吸引观众;也不象《福尔摩斯探案》或《老干探》那样,先设悬念,给人以如堕五里雾中、山重水复的神秘感。《德里克》要向我们展示的是剧中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是探长与罪犯心灵的搏斗。

  您肯定注意到了,《德里克》几乎在每集的开头或不久,就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罪犯交待给了观众,因此观众在看这部侦破片时,没有跟着探长一起寻找罪犯的那种“参与”意识,而是把兴趣集中在侦破与反侦破的心理较量上:罪犯在德里克面前,或泰然自若,或彬彬有礼,或讥诮挖苦,或自鸣得意,或因恐惧而语无伦次,或耐不住精神折磨而情绪暴躁……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德里克呢,明知眼前的人就有犯罪嫌疑,但苦于没证据,只好采取攻心战术。有时他让罪犯分析案情以察言观色;有时临走向罪犯一笑,使其莫名其妙;有时连续发问,穷追不舍,咄咄逼人,以摧毁罪犯精神上的防线;有时又有意装傻,欲擒故纵,以待其变……。每当德里克与罪犯面对时,往往就是剧中精彩的片段。这时双方的台词都带有很强的“动作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罪犯在作戏,德里克或巧语双关,或不动声色,可以说,也是在作戏。于是这情景便成了戏中有“戏”,从而增强了电视剧的观赏性。在《约翰娜》和《走向地狱》两集里,阿弗莱德和霍夫曼分别是作案的重大嫌疑犯,但他们都伪装得非常巧妙。于是,德里克就利用罪犯做贼心虚的心理,采取了让死人“复活”的方法,终于使罪犯在惊骇中原形毕露。——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智,既使观众获得了审美愉悦,也受到了理性启迪——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如果说,探长与罪犯心灵的搏斗象一条线,几乎贯穿于《德里克》每集之中的话,那么,《德里克》的编导者,正是在德里克与罪犯一次次心灵搏斗的过程中,为我们塑造了德里克这个形象,和性格各异的“罪犯群像”。

  剧中的德里克,是联邦德国著名演员霍斯特·塔佩特扮演的。他的表演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分寸感。他几乎没有什么大幅度的形体动作,而主要靠眼神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那思索时微蹙的双眉,使罪犯望之心惊的如炬目光,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德里克是一个擅长心理分析、“外冷内热”的探长形象,他的从容和冷静,甚至常常使人感到一种职业性的冷漠。但透过这些表象,我们仍能感到他有一颗火热的心,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那些过失犯罪者的拯救上。在《忧心忡忡》一集里,当他意识到凶手的妻子握有证据而有被害危险,返回凶手家中时,凶手已经毒死了他的妻子。我们正是从这时德里克对凶手的愤怒,和脸上痛苦自责的表情里,感到了他的一腔热忱。还有在《纪念盛会》里,对那个酒后失态、误用手捂死未过门儿媳的阿波斯特;在《不美妙的星期日》里,对那个盗钱逃跑,误将门工推下楼梯致死,而良心深感不安的由根,德里克所给予的循循善诱的开导,同样体现了他的古道热肠。

  与德里克形象对应的还有那些罪犯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德里克》里,罪犯不是脸谱化的,他们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犯罪后的行为表现,都是由他们的性格和经历决定的。如《卡米拉的男朋友》中,那个恬不知耻,装腔作势,与抢劫团伙勾结的面首;《凶杀案发生后的一天》里,那个内心慌张故作镇静,为亲忘义,替儿子造假现场、作伪证的韦格曼;《第十二管区的警报》中,那个有过前科,凶狠残暴,动辄暴跳如雷的盗窃团伙头子罗斯……等等,都是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同样是性变态者,《林中小道》中的那个中学教师,和《铁路凶案》中的荷克,由于出身、经历和职业的不同,他们的性格和犯罪手段以及犯罪后的表现,也就迥然不同。

  总之,《德里克》既是一部在艺术上成功的侦破片,也是一部法制教育片。一方面,它对罪犯尤其是过失犯罪者和心理变态者犯罪过程的展示及其心理的刻画,有助于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认识,对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道德,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它新颖的结构方式,用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对我们如何拍好侦破片,以及在侦破片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原作者不详,36集数目肯定不准确,但作者的分析很有参考价值,特转来共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