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实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实人读后感锦集

2020-11-16 01:4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实人读后感锦集

  《老实人》是一本由伏尔泰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185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实人》精选点评:

  ●苦难究竟有没有头呢,是自己的更痛苦还是跟别人对比之后的更加痛苦?我只是觉得,这一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更重要的是,活着,不是为了对比。

  ●付雷翻译版本,不甚喜欢…

  ●一个下午就能读完的中篇小说。地点是线索,随着老实人的步伐,到了一些悲惨的地方、认识了一些悲惨的人。惊艳的是如此简短的篇幅内包裹着深刻的内容,老实人性格变转的刻画自然流畅。具有哲学的思辨性。结尾弱,有些匆匆不尽意。

  ●愚蠢的盲目乐观主义 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

  ●心里难受

  ●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单纯的故事来读,那这本书无疑是滑稽而欠缺内涵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归西方哲学体系中,它其实是对于莱布尼茨观点的反击,对比着看有趣得多。

  ●不觉得这书有多大师,首先文笔上太老没有在文笔描写中增强剧情,讽刺效果也一般。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魔幻风格的内容,山里的小国,复活的男爵和哲学家,

  ●06.03~06.11。

  ●思考人生和种地吃饭必须同时进行

  ●一本好书,但翻译太差劲!还要去看其他版本!

  《老实人》读后感(一):一日速食:老实人

  一日速食:老实人 伏尔泰,我和你不熟 起因吗,一,怕是被推荐某一本书后,明明显示在图书馆架上,找了两间图书馆而不得的烦躁,二来,是被卡叔评述中的一句话勾起了兴趣:“以无情的速度堆砌起来的一场灾难,还有突然增强的节奏,包含一种近乎无端发作的荒谬感。” 便是在寻书不得的狂躁,抱着对卡叔言之如电影连切镜头的叙事技巧的期待,开始了一日速食。 些许的似曾相识,似十日谈的标题体系与语言风格,又有些唐吉珂德直白下的反讽与幽默。 里面的暴力来的是直接的,应接不暇。也不过度渲染,啪的下,一个鸡蛋摔碎在你面前,蛋黄和蛋浆还没来得及混合时,啪啪啪啪,蛋碎了一地。 或许该做些背景阅读,了解下伏尔泰的思想主张。但抱歉咯没有,就是如看kill Bill一样啪啪啪啪的碎着碾完了一本书,视觉暴力快感吗,是没有的,对世界的恶与善的反思辩驳吗,没有的。 有的,大概就是书尾的话:“说得很妙,可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调剂吧,啥都看罢

  《老实人》读后感(二):伏尔泰的思想

  在这本书中伏尔泰放弃了他早年的信仰:人类通过自身的行动可以无止境地完善自己。故事的主人公老实人受他的导师的乐观主义的欺骗,对自己的命运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在他环游世界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以忍受的不幸。暴风和地震已经够不幸的了,但更不幸的是无法控制的人类激情引起的战争和掠夺。老实人只是在幻想的人烟稀少的“埃尔多拉多”(显然是大多数哲人对即将出现的理想世界的幻想)中才能暂时免除灾难,这里没有牧师、法庭、监狱,但有无限的财富和充满数学、物理学工具的科学王宫。作为一个天性不安份的凡人,他很快厌烦了平静的理想世界,重新投入到现实世界的斗争中去。经过“沉重打击的学校”的课业后,到结尾时,他终于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和他一度漂亮但现在面目毁损的妻子一起安于农事。当邦葛洛斯博士第一百次叨唠“这是整个世界中最美好的”时,他耸耸肩应声道:“这可能是的,但我们得耕耘我们的庭院。”换言之,在伏尔泰看来,生活并不完美,可能永远也不会完美,但是只要人类不去进行乏味的推理,认认真真地做那些没有吸引力却又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实人》读后感(三):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位上帝

  据说,越是艰难的世代越容易使人幻想出完美的桃花源、乌托邦这样的人间仙境。

  活着,总要有个希望;幸福,只有在幻想时期才成立。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描绘了一种人间地狱以及两种人间天堂,也许那句俗话应该这么说:天下的不幸都是一样的,而幸福却有千万种。因为幸福来自于幻想。

  在老实人的圈子里,正如老妇人最后所说的:“我想知道,被黑人强盗强暴一百次,半边屁股被割掉,在保加利亚人中挨夹道鞭击,在火刑柱上被鞭击,被吊起,被剖开肚子,被锁在船上当划手,总之,我们每一个人经过近的所有这些痛苦跟呆在这儿无所事事,到底哪个更糟糕?”

  曾经幻想中的幸福一旦到来,往往却也变了味道。

  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天堂:一个是厄尔多拉多,一个是土耳其老人不到二十亩的地。

  厄尔多拉多就像陶渊明的桃花园,与世隔绝,人民友好善良且富足,遍地黄金宝石却没人有贪念,所有人意见都一致,没有争端争论,也没有等级之分,甚至可以说这里共产共和——这当然只是人类最美好的幻想;而土耳其老人的二十亩地其实也是一个幻想,只是这个幻想更接近生活,看起来唾手可及,但实际上所有人安于土地,各尽其责,不在乎美丑、地位,这也并不是只要拥有一块土地就能做到的。

  伏尔泰有句名言:“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位上帝。”一位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也是幻想幸福的一份子,必不可少。

  作为哲学家的伏尔泰想必没那么相信幸福。

  《老实人》读后感(四):威斯特伐利亚乡愿的奇幻漂流

  首先声明:这个版本本身是不推荐的,只是在网上随便下了个pdf,用着方便。中英文对照,英文应该是企鹅本,而翻译很随性。

  老实人Candide(同义反复梗还挺冷的)出生在威斯特伐利亚美好的乡间城堡,大概是个城堡主人的妹妹的私生子,因此没什么地位。他与美丽表妹产生了一点点爱情萌芽,冒犯了等级秩序,因此被赶出城堡,由此展开波澜壮阔的大冒险。

  各种简介里说这书花了伏尔泰先生三天时间,并称之为长篇笑话,虽然不知是否可靠,不过此书风格确实粗暴有力,类似人类苦难图鉴,残酷、诙谐还有点思辨梗,像是中世纪重口故事集和启蒙时代哲学著作的凉拌。

  被放逐出伊甸园的Candide不断落入险境,一路上受了不少苦,被抓壮丁,遭遇天灾以及人类不同程度的恶意((明目张胆的抢夺、激情杀人以及各种阴谋,从欺骗到火刑)。只有家庭教师Pangloss的哲学可以给他慰藉。Pangloss热衷于因果分析,擅长证明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现有世界便是最佳。“既然任何事物之存在都有其目的,那么它们就必然是为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5】不过Candide的冒险并不是什么浪漫主义或英雄主义的追梦之旅,除了涉及爱情的激情杀人,基本就是被命运追逐,一直处于盲目的状态中。目的论构建的世界秩序,在他这里只是现实困境的注脚,试图将无法理解的痛苦合理化,以求保住三观安稳,可以说是一种缺少目的的目的论。软弱的哲学无非是马后炮,伟大人物们的哲学才能与强力相结合,把理念变成实践。

  Candide所受的教育大致只能保住自己的理智,不过和现实脱节的理智还算不算得上理智?也很成问题。相比之下,人民群众就很了解这个动荡的世界,并且总是很有办法。老妇人出身高贵,大概是书中出场人物里最有来头的,然而被命运蹂躏的变了形状,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因此拥抱了人民的实践智慧(大概是这样吧,也可能就是脑子好使)。Cacambo出身贫贱,大概从来没有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美好的幻想。Cacambo几乎可以算是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大概不知道乐观主义是什么,只是积极动脑,运用常识解决眼前难题,而不必思考如何用高妙的学说加以解释,更不必忧虑逻辑自洽。平民版马基雅维利主义大致就是如此切近的逻辑,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先把最紧要的问题解决,例如保命,例如吃喝拉撒,世界上有太多问题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解决。

  Candide与情人的哥哥久别重逢,热烈拥抱,随即展开厮杀。之后Candide逃到了南美小城邦El Dorado,这倒是个理想国,其意象连接着最初的威斯特伐利亚城堡和最终的农庄(威斯特伐利亚那个完美的城堡是初始象征,Candide被放逐出秩序世界,而秩序世界本身随即在战争中的覆灭,而农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完蛋,反正全书结束了)。

  El Dorado原始而又进步,和Candide所熟悉的“理性世界”相隔绝,遵循不同的秩序。外来者对于满地黄金宝石充满渴望,而在当地人看来不过是石头和泥土。维持秩序的关键在于它四面悬崖,殖民者无心也无力染指,而本地居民被禁止离开。在Candide所熟悉的世界里,贵族和教士(对El Dorado而言是殖民者)既是秩序的守护者,同时也是秩序的破坏者,他们肆无忌惮地冒犯正义原则,利用权势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惜Candide决定背上石头和泥土,离开El Dorado,回到欧洲,去作富人,不用害怕大法官的人,那时候或许就能救出他的情人了。如此乐观的图景随即遭到一连串打击,不得不说伏尔泰真是个坏心肠的编剧。

  有些读者会强调故事中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冲突,以家庭哲学教师Pangloss和老学者 Martin为代表。实际上,在与Martin相遇前,Candide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固执坚持一切都是完美的,只能放弃乐观主义。虽然此前他自己也经受过无数离奇、可怖的打击,却始终坚守Pangloss的教诲,不断运用理性弥补学说的漏洞。转折点发生在他与黑奴的相遇之际,黑奴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令他痛心,或许是良知的重负超出了理智的承受范围。就这点而言,乡愿还能保持一点良知,也算是人道主义关怀了。

  可怜的老学者Martin,一个悲观主义者,自称是摩尼教徒,认为世界充满苦难。他的戏份少得可怜,不过他的悲观主义显得更加真诚,至少他发自内心地相信苦难。同样受尽折磨的Pangloss显得虚伪而高贵,虽然根本不相信,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学说。

  归隐田园后,Pangloss打算和当地知名苦行僧切磋一下因果关系、罪恶的起源、心灵本性以及前定和谐,结果吃了个当面闭门羹。苦行僧的逻辑相当粗暴,扭断各种因果链,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并不比豆瓣哲学高明多少,但大致是书里是最能逻辑自洽的生活态度,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大概只能关门不理吧。

  总之,伏尔泰并不是要劝说读者放弃理性,他只是在嘲讽盲目而轻浮的乐观,提醒读者注意理性的边界和条件。乐观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亦即理性原则可以推而广之,人类可以通过习得知识通行无阻。为了敲打他们,伏尔泰将几位哲学爱好者置于命运的漩涡中,让他们的思想承受肉体双倍的苦难,在每一个具体的困境中质疑理性假说。正如牛顿力学定律不适用于高速世界,精致的哲学理论只能匹配稳定的世界,并不能解决现实冲突,甚至不足以慰藉他们苟延残喘的灵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实人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