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肖邦不住17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肖邦不住17号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6 03:16: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肖邦不住17号的读后感大全

  《肖邦不住17号》是一本由曹利群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164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邦不住17号》精选点评:

  ●三星半。赶脚书名有点标题党

  ●3.5星。这本有进步,材料丰富了,观点更精确,感情依旧真挚。

  ●看过之后特意去了趟拉雪兹。在肖邦的墓前垂手无语,却无法泪下。音乐的故事都凄美。只要你读得懂。

  ●作者很明显对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略有偏爱。。。看他把“俄罗斯式的悲恸”说的。。诶。。忧郁了。。。

  ●书名颇为吸引人,乐评书的类型也是我所喜欢的。第一部分拜访墓园显得重复乏味,而后虽普及了一些知识,但仍显得无趣和寡淡。

  ●很一般

  ●学姐给我的书。讲音乐家的小故事。期末的时候用赖予田的beats耳机,第一次大量地听古典音乐。其实并不是那么无聊。

  ●完全可以当我的西方音乐扫盲书。

  ●一般般惹,入门级也差点火候的意思。

  ●烂就一个字

  《肖邦不住17号》读后感(一):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

  从图书馆借阅这本书的理由是因为肖邦。

  慢慢看的时候因为曹利群。

  喜欢看轻松的文字,一如这样的文字。

  太多的音乐术语会将读者的脑袋弄晕,本来简约的文字可以说清楚的句子,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言辞。

  这本书在空闲的时候随手看看,在从上海去苏州的路上看得最多,断断续续看完之后,去当当网订了一本,今天收到了。

  忽然看见这本书没有人评说。

  只想说一句,这本书值得你慢慢收藏来欣赏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里面对音乐的那份感情。

  《肖邦不住17号》读后感(二):就是音乐

  怎样的音乐才有意义;怎样的音乐才能流芳千古;怎样的音乐才能动人心弦?全部的答案只有一个:音乐家们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从而给予它们生命,让他们能渡过历史的长河,永垂不朽。

  《肖邦不住17号》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们的出生,他们的成长,他们的经历都伴随着一个个音符的潮起潮落,然后他们突然发现了这些,把身边的音符摘取下来,整理,编写,让世人从此看到了他的人生,他的音乐。所以,在我们阅读《肖邦不住17号》中一个个音乐家故事的同时,也是在倾听他们的音乐。

  《肖邦不住17号》是一本乐谱,就看身为读者的你眼睛朝向哪个方向看这本书。

  《肖邦不住17号》读后感(三):单篇尚有感,成集太勉强

  《肖邦不住十七号》这本书,是与《北方人的巴赫》一起从图书馆里借的。书名很唬人,甚至很难说这是个书名。细读内容,其实只是作者的乐评集。而这个有点神经质的书名,则是乐评中的一篇,写的就是到作者去巴黎找肖邦的故居,介绍上说是在旺多姆大街的十七号,其实不在,而在十七号的对面。呵呵,就这么简单,估计是书商为了市场而取的名。

  之所以将此书借回来,倒还真不是因为书名,只是因为作者为曹利群。《爱乐》杂志刚创刊之时,我曾每期都买来看,曹似乎当过主编,在上面发了不少乐评。当时除了在《读书》上看看辛丰年等人的乐评外,还很少看到其他的乐评,因此对他印象深刻。既然收集成书,那自然就借回家看看了。

  书共分六部分,看完前两部分颇觉失望,似乎与我印象中的曹利群的文章不一样,记得当时他更多的是谈乐品碟,而不是如现在这样写些作曲家的轶事。虽然许多地方是作者的游历,但关于作曲家的故事,很多都是我们从其他来源均已知晓的东西了,并不吸引人。不过,看到后面,总算有了关于乐曲的评论,以前读《爱乐》的感觉才又重新回来。

  不过,看完全书,实在亦无过多的感觉,似乎每篇文章,作者分析的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很多的心得,其中一些于我心亦有戚戚焉。但集合成一本书,一篇一篇地看下来,感受与在杂志上看就不一样了,总觉得很清浅,缺乏一种厚重感,随手一翻而过,给你的印象并不深。书中的文章,大约都是他已发于各个杂志上的旧文。也不能说作者不用心,他也将文章分了类,相似的都归于一个主题下。但仍觉得有些杂乱,且文章亦参差不齐,有的写得太过勉强,有的干脆谈的都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强行将他们收到一本书里,自然就会损害整本书的价值。

  《肖邦不住17号》读后感(四):肖邦住哪里?

  今日的一次爱乐者聚会,有同好推荐曹利群的《肖邦不住17号》。这本书前一段时间我已经看完,而且,最后自己买了一本。

  同好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莞尔,却没有支持,因为,并非人人愿意看曹利群这样的文章的。

  对于音乐欣赏、音乐欣赏分享的文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写,但很多文字其实大同小异,真正去表达自己对某些人某些事情看法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应该是怕错的。特别是成名了的人们,更加害怕错。

  曹利群的这本书与其说曹利群在写音乐欣赏音乐逸事,不如说是曹利群自己的音乐心迹。里面少了很多对非音乐爱好者的“解释”和“普及”,多了很多与同好交流的对话型文字。曹利群甚至直接列举了他喜欢的马勒作品名单,而根本不在乎是否符合评论家们的共识。

  我觉得这位同好推荐他的书,也应该基于曹利群这份给予“同好”的交流。

  因为,在我看来,其实,真正从内心里爱好古典音乐者,真的不多。

  大多数人是因为这是“高雅的爱好”而爱好,更多的人是因为这是“别人的高雅爱好”所以也爱好,极少部分人才是因为我好(四声)所以我爱。

  曹利群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写给“同好”的,但,我看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写给同好看的,或者说,写给跟他差异不大的同好看的。

  因而,书名是《肖邦不住17号》,因为曹利群在巴黎寻找肖邦临终住所时,别人告诉他肖邦住旺多姆广场17号,实际上,肖邦住12号。而同样冒着有可能被曲解的种种因素,曹利群对同一个作曲家的表述,也在书中因为不同的主题而出现数篇不同的文章,甚至穿插起来。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想曹利群没说完的话便是这样的,其实,音乐,自己听着自己爱上就好了,不需要“高雅”和“低俗”,不需要“草根”和“专业”,虽然它们事实上是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但,对一个人自己来说,爱的便是好的。

  那么这本书值得一看么?你想看,就看吧,看了不会后悔,不看,未必后悔。因为,曹利群其实并没有在自己的文字中有“强迫”他人阅读的意向。

  而我一再写这本书的感想,我也没强迫他人阅读的意愿,因为,我只是说我自己喜欢这本书。不停地说,看不看在你,写不写在我,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从某方面来说,对音乐的爱好也是如此,写乐评的人要能做到这样的,我想,那文章就真的好看了。

  那么,肖邦住哪里?

  肖邦住在你心里!

  -------------------------

  上图有这本书借阅,我曾看见三本同时在馆。借阅吧。购书不一定觉得划得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