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德格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海德格尔》读后感摘抄

2020-11-16 03:3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德格尔》读后感摘抄

  《海德格尔》是一本由[英国] 迈克尔·英伍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德格尔》精选点评:

  ●Really difficult for me

  ●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太片面了。翻译实在太糟,有些句子明显没理解就硬翻。

  ●看不懂无法评论。。

  ●为后附加一星。

  ●我了个去,中文好难!我的此在是烦,难怪成天我都在喊,好烦呐。。。

  ●监考时拣来读的。记取的两点:1.页64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的理解:也许只有存在者而没有存在;2.68页对Parousia(Anwesenheit,在场)涉及时间的质疑。牛津分析哲学色彩的Inwood写海德格尔,简洁之余,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萦怀变成了头脑的睿智俏皮,让人顿生迷失之感。不建议读之。尤其是翻译得太糟糕了(Spengler翻成“斯普朗格”;涉及奥古斯丁撰写《上帝之城》那句译得好像是基督徒洗劫了罗马;应该译为“此在向世界超越并在时间性之中超越”的东西被译成“此在超越了世界时它才超越了时间性”...),估计陈嘉映老师在写序言的时候,也没空看两眼。

  ●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了,获得一个不算大致的了解,要继续努力。

  ●虽然是被BS的通识读本 依旧觉得难 哎 ╮(╯_╰)╭

  ●存在与时间展现了哲学家惊人的严密逻辑思维,哲学是不是就是试图定义整个世界;看得我云里雾里,只能有时间看存在与时间了,,,

  ●前面部分

  《海德格尔》读后感(一):非常好的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书

  读过此书(不止一遍)后的感觉就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比维特根斯坦和罗素建立的现代哲学体系更值得研究,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哲学体系(数理逻辑、逻辑实证、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感觉更专业化、技术化,门外汉很难窥探究竟。先不论海德格尔的思想正确与否,有用没用,单是他提出的很多概念,都是有启发性的,“此在”、“沉沦”、“被抛”、“筹划”、“非本真”、“虚无”、“意识”......萨特利用海德格尔的概念启发了现代文学,哲学文学也因此成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一时之髦。有的人说哲学脱离人生,脱离生活,但如果你了解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的话,也许会改变这样的看法。

  《海德格尔》读后感(二):【说唱诗人】

  我们的观点,记忆 不断的改变 明明记住的东西 以为是真实的 所有的早已物非人非了 记忆是一种再创造 时间参杂了太多的含义 它已经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 熵也不只仅仅存在于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是一种哲学思想 哲学家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尽头 熵指向的是人类最终命运 我们永远在路上 问题一如既往的多 永远没有终结的一天 生与死 起承转合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或重于泰山 就像是希格斯场 只要产生一个问题粒子 就会赋予这个粒子以质量 一旦有质量 我们就有无数的方法 观察,测量和解题思路 所以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就像坐着摩天轮缓慢爬升 到达顶端豁然开朗 例如十九世纪末的伦敦街道 马车横行,臭气熏天 市民苦不堪言,束手无策 感觉世界末日来临 直到汽车的发明 成为交通新宠 马车几乎绝迹 绝望的顾虑得以创造性解决 如果注意力消磨在情绪的粪便里 人们的认知偏差和局限就无法想象 取代马车的不会是另一种马车 而是全新的汽车 由此漫游模式 自动弹窗 联想到乔布斯发明iPhone 拒绝市场调查 人们哪里能清晰描述自己要的是什么 除非产品呈现在眼前 才会赞叹 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 趋之若鹜

  《海德格尔》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生平】

  1944年秋天,海德格尔(忍辱)被征召加入了国民军(即“人民风暴”,有些类似于“英

  国国家卫队”或“老爹军”),沿着莱茵河挖反坦克战壕。1945年初,他回到梅斯基希处

  理自己的手稿以确保它们安然无恙。6月,也就是德国纳粹政府最终垮台的两个月后,海德

  格尔去了弗莱堡,出现在“去除纳粹委员会”面前。法国占领军中的一些军官与海德格尔

  取得了联系,并为能使他和长期以来崇拜他的让-保罗·萨特见面作过多次安排。这一计划

  并没有实现。但他与萨特有书信来往,还和法国最忠实的海德格尔崇拜者让·波弗莱结下

  了友谊。1946年他被禁止上讲台,这项禁令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不过,他可以保留自己

  的图书馆,并被大学授予了荣誉退休教授的名誉。这项决定获得了弗莱堡大学当局和法国

  政府的支持,这一支持部分是根据他的老朋友雅斯贝尔斯的一份报告作出的。

  海德格尔的追思会的牧师是他的侄子海因里希·海德格尔,他引用了《耶利米书》第1章第

  37节的:耶和华对我说 :你不要说我是年幼的,因为我差遣你到谁那里去,你都要去;我

  吩咐你说甚么话,你都要说 。

  1948年海德格尔写信给一个昔时的学生赫伯特·马尔库塞,说他1933年“希望国家社会主

  义能够对生活进行精神上翻天覆地的革新,社会敌对势力能够和解,西方的此在观念

  能够避开共产主义而得到传播”。

  他是个保守分子,偏向差异与等级,而非平等。即使纳粹失败后,他也依然十分爱国,认

  为世界的未来仍将由德国决定,只不过由德国军队换成了德国哲学家。

  生存 Existenz,愁虑 Angst,当下即是 Augenblick来源于克尔凯郭尔,更直接来源于雅

  斯贝尔斯。

  【此在】

  他反感认识论,原因是“(它)只是耽于磨刀,却从不用刀切割”

  人的存在,即为此在。DSAEIN被其它哲学家如康德用来泛指实体,海德格尔则专门指人。

  《存在与时间》:“此在总是作为它的可能性而存在”其可能性先于实在性。

  动词existieren(存在着)和名词Existenz(存在)同对应的英语词汇一样,来源于拉丁

  文,意为“凸显出来”。此在凸显出来,采取自己独有的方式,这就是存在。

  【本真】

  人是被“抛到”世界上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拥有决定是否存在的无限能力,可以选择自

  杀,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自杀是对死亡可能性的“非本真”反应。我们能决定的不是是否

  存在,而是怎样存在。

  《存在与时间》:日常此在的自我是常人自己,区别于本真性的自我。

  只要此在做事仅仅是因为人们也这样做,那么此在就是非本真性的。

  怪癖也可以是非本真性的,但更多地是服从标准型的惯例。

  非本真性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缺陷,其实是我们的一般状态,否则,人无法生存下去。

  【精神】

  海德格尔不承认任何纯粹内在的心理域,也不承认逻辑性实体和数学性实体。他的“此在

  ”有一种坚定的是在主义,即使是感情,心理等人的隐秘因素,也与世界中的实体打交道

  。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第一版的开头就质疑世界的真实性,如面前的火,身上的披

  风,手中的笔和膝上的纸。他认为世界是数学物理性的。

  《存在与时间》导言中,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研究属于阐释学,而阐释,auslegung,在德

  语中有“展开”之意。

  “每一门哲学,作为人类所属事物,都内在性地失败了;上帝不需要任何哲学。”

  《海德格尔》读后感(四):一些摘要

  (摘要):《牛津通识读本:海德格尔》

  1. 哲学著作并非意在提供一个真命题集,它倒更像一件作品。单说伟大思想家们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就已经提示大量的思想内容。

  2. 海德格尔是(有可能除了黑格尔之外)最名不副实获得“哲学家”称号的人,因为他是把空洞的措辞伪装成深邃言语的大师。

  3. 海德格尔的一生是一个关于流浪者回归的迷人故事,但他的故事之所以比任何其他人的都有趣,是由于他身为思想家的缘故。

  4. 1911年发生在海德格尔身上的一场危机使得他不再把神职当做自己的主要志向,而是转向了哲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在这期间,他开始研究现代哲学,尤其是埃德蒙·胡塞尔的《逻辑研究》。

  5. 海德格尔1913年以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的博士论文完成学业。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胡塞尔的观点,批判了从人类心理学角度对判断的逻辑观念进行的尝试性分析。1915年海德格尔的任教资格论文《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使他获得弗莱堡大学的教职。

  6. 海德格尔令人眩目的智慧和洞见使他声名鹊起。他关于亚里士多德、圣保罗、圣奥古斯丁、现象学、日常经验世界和人类的演讲,为他赢得了哲学界“无冕之王”(阿伦特语)的美誉。

  7. 海德格尔不喜欢大都市以及那里的社会文化生活。

  8. 20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几乎不问政治,而到30年代初他逐渐开始同情纳粹主义。1933年4月21日他被弗莱堡大学教职工推选为校长,5月1日加入了纳粹党。后来,海德格尔宣称自从罗姆暴动之后,他对纳粹主义抱有的幻想便破灭了。

  9. 1935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发表了题为“艺术作品的起源”的演讲。1936年海德格尔前往罗马,开始讲授关于荷尔德林的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荷尔德林是一位神秘哲学诗人,18世纪晚期曾是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室友。

  10. 从1938年开始,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技术的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他表现出这一兴趣是在他1938年于弗莱堡所作的题为“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的演讲中。

  11. 一个帝国的建立主要不是依靠“独裁者”或“专制政体”,而是源自“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实质”,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志。

  12. 1953年他再次到巴伐利亚艺术学院演讲,这次的题目是“技术问题”。他的游历范围比先前更广了。1955年他到瑟里西拉瑟勒发表了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随后又在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市发表了“黑格尔与希腊人”(1957)的演讲,并在那里与勒内·夏尔成为了朋友。

  13. 此在的时间性。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紧密相关。

  14. “存在”这一术语可以形成很多对比。首先,它与“知识”和“科学”相对。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以及更早的哲学家们,尤其是那些自称的康德的追随者们,主要关心的是认识论或知识论,所提出的是诸如“我们可以认识什么?”以及“科学的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海德格尔对认识论很反感,原因在于它“只是耽于磨刀,却从不用刀切割”。

  15. 我们倾向于把认识看成是具有同一性的事物,好像对电子的认识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方式上别无二致。

  16. 如果哲学家研究存在而非知识,那么他是否也应该研究星体和植物,他与科学专家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掌握知识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上、同时他还带着与广泛相伴的肤浅?答案是否定的。

  17. 海德格尔有可能已经说服了我们,让我们把焦点投放到实体而非对于实体的知识或各门科学上面。

  18. 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不仅与知识,也与“存在者”或“实体”相对。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词“是”(to be)在几个方面都存在着歧义,更重要的是,“是”的意义随着它应用于其上的实体范畴的不同而不同。“存在”的不同意义是系统地并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具有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到的“类比”的同一性。

  20. 一切事件中的存在,尽管含义各不相同,都足以被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而“马”的不同种类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尽管存在并非像马那样构成一个类属。

  21. 存在不断地获得意义上的增益和精细化。例如,在中世纪,作为本质的存在和作为存在的存在就得以区别开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并没有很清晰地出现。

  22. 海德格尔常常建议哲学家不要接受那些已经僵化成教条的学说,即使它们恰巧是正确的;哲学家应该回到这一学说源起的地方,重新予以思考。

  23. 所有的实体都被视为“现成在手的”(vorhanden),是客观描写的合适客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并非所有的实体都属于此类。存在着就意味着成为谓词的承担者,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谓词的承担者,如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就是在暗中引入存在的同质化。

  24. 为什么哲学家会对实体的存在予以同质化?海德格尔暗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集中于单个实体或实体类型,排除了实体所处的环境。我们不仅要考虑世界之内的实体的存在,而且还要考虑它们所处周围环境的存在,并最终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存在。

  25. 无论什么问题都是被此在问到的。我们是不是要假定,即使回答“长颈鹿有什么交配习惯?”这样的问题时也需要首先探究一下问这个问题的那个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如此。

  26. 事实上,所有的人,即使是那些不会提出这一问题的人,都对存在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否则他们就无法与存在者打交道,甚至与他们自己也无法打交道。

  27. 存在无处不在:万物都存在着——人、锤子、城镇、理论、行星和星系。存在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并不是一种内在于任何实体的、易于辨识的的特性。

  28. 无论我们对其作怎样的调整,我们都不能为了与存在直接相遇而完全抛弃存在自身,或为了避免与存在相遇而检验存在。存在者的存在、其他实体的存在以及此在本身的存在都没有独立于此在:理论、问题、工具、城市——所有的这一切连同它们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都依赖于它们被提出、被询问、被使用、被栖居和被解释这一事实。

  29. 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单一的世界而非一个实体的集合,仅仅就是因为此在如是而为。此在不是万物中的一员;它是世界的中心,把世界的脉络牵引了起来。

  30. 此在是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体。跟其他实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本质。

  31. 此在的存在之所以是个问题,部分是由于其存在“总是我的”,部分由于此在应该用人称代词“我”或“你”代称.

  32. 此在从两个方面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首先,它不是有着本质属性和各种属性或“或然性”的某种物质。其次,此在的潜力或可能性先于其实在性:此在不是一个确定的实在之物,而是各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

  33. 他视自杀为对死亡可能性的不合适或“非本真”的反应。

  34. 我们假定实体有且仅有一种存在方式,但现在我们发现此在的存在方式涉及在多种存在方式中选择一种的能力。

  35. 此在突显出来,生成自己的存在方式,并采取不同于其他任何实体的方式。此在的这一特征很关键,因此海德格尔决定让我们弃用在前面考察其他实体的存在时使用的“诸范畴”,而使用“生存论性质”(Existenzialien)来说明此在之存在的基本特征.

  36. 此在有时是本真的,有时不是。海德格尔是否认为只有本真的此在才是真正的此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非本真的此在就不是在真正意义上属人的呢?并非如此。

  37. 我用英语写作,因为这是人们做的事情。我在丧礼上哀伤,是因为人们都会这样做。只要我服膺于“常人”,我就不再是作为个体的自己了,而是“常人自己”:“日常此在的自我是常人自己,区别于本真性的自我。

  38. 只要此在自己拿主意,不脱离自己的身体,或是保持真我,那么它就是本真性的。本真性当然不一定指的是怪僻。怪僻可以是非本真性的,而服从标准性的惯例也可以是一种本真性的选择。

  39. 此在的非本真性并不意味着此在不“存在”,即超越了它自己的存在。

  40. 身体是不起眼的。它就在那里,但它在此在所作所为的背景而不是前景中。对海德格尔来说,软件是第一位的,硬件居其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