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生,不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余生,不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

2020-11-16 21:45:09 作者:续祥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余生,不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攀比”是不对的,甚至是可耻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攀比其实是人刻在基因里的习惯,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靠攀比来丈量这个世界。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维勒说:

  社交比较,也就是和别人做对比,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也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向外攀比、攀缘,是我们先天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不是刻意进行的,只要我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自发进行。

  从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费,从财富积累到学历经历,从职级职位到收入待遇,甚至是孩子背诵唐诗的数量,微信运动的步数,无一不可攀比,甚至你在公园里跑步,也会不自觉地和周围的跑者进行比较。

  我们本能地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从我们该怎么走路,到我们该听什么音乐,再到我们应该开什么车。

  简而言之,我们似乎本能地相信他人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的认知模式无比依赖攀比,好似只有靠攀比才能确定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甚至某种程度上“自我”有一半就是攀比的产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主我”;

  另一个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换而言之,我们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只能透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这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镜中我”理论: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在这种反映和互动中,攀比就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

  同事傻根买了一个,收获了众人的羡慕,他的社会地位因此有所提升,于是你产生了攀比,也买了一个。

  我们通常批判的攀比就是这种,但这种攀比和我们所推崇的“见贤思齐”本质其实一样,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身份焦虑”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自证行为。

  不同的是,虚荣的攀比,你比赢了是没有实质上的好处的,你得到的只是对自己的麻醉,而良性的攀比则能来带实质的进步。

  人们在向外攀缘、比较时,其实是“痛并快乐着”;

  痛是因为攀比带来的失落、空虚,而快乐则源于攀比带来的“身份认同”。

  我在这个领域不如他,所以要努力,另一个领域里他又不如我,所以可以得意的肯定一下自己。

  人们就是在这种看似幼稚的攀比中,不断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生态位”, 除非你是无我相无人相的圣者,否则你只能靠“攀比”去和社会互动,缓解自己的“身份焦虑”,

  你想有前进方向,就得通过攀比寻找参照系。

  所以当一个人失去了攀比心,他同时失去的,还有上进心。

  常与同好争高下

  攀比攀比,比的过程,就是你向上攀爬的过程,我们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带乱自己的节奏,但也不要让毒鸡汤毒怀脑子,没有了牵引上进节奏的重要因缘。

  盲目的攀比,确实容易让人丧失自我但是有的放矢的攀比,则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你:

  攀比无错,错的是为了攀比而攀比。

  攀比只是向上的方法,却并非人生目的,更重要的是,攀比本身也是有方法的。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攀比的对象往往是跟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明星一身衣服几十万我们觉得没啥,但同事买了一个几千块的新手机,我们就会不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星是抽象的,是远方的光芒,让你觉得美好绚烂;

  同事是具体的,是在你身边绽放的光芒,让你觉得无比刺眼。

  这种刺眼的光芒,也被称为“同侪压力”或者“朋辈压力”。

  同侪压力是我们攀比的第一动因,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烦恼的重要来源。

  很多人想当然地用“闭目塞听”的方式逃避这种压力,但这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同侪压力是一种“结构性的压力”,你无法精确的捕捉、规避它,因为它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人们也并不真心的想要摆脱这种压力,而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对同侪压力无比敏感,这就更令人逃无可逃。

  既然逃无可逃,那就善加利用,不要纠缠在压力本身,而是要退后一步看到压力本身的意义,是提醒你要通过正面的攀比变得更优秀,而非通过负面的攀比做一些表面功夫满足虚荣。

  当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攀比时一定要及时抽身,良性的攀比会让人不断进步,而毫无实质的虚荣攀比只会让人们陷入“内卷”,同时也把焦点散落在他人身上,无法聚焦自我的成长,

  永远不要去为了超越别人去努力,也永远不要停止向更好的自己所做的努力;

  而在变成更好的自己时,不妨先以优秀的同侪为对标,不断攀比,不断靠近,直到超越。

  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你攀比的对象水平高低决定了标杆管理的效果,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脑残争短长。”

  当你身边出现光芒刺眼的人时,先不要急于焦虑、烦躁甚至嫉妒,而是先沉下心看看你和对方的差距究竟在哪;

  然后把这差距变成你前进的路径,通过这条路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去和对方攀比手机、包包、吃穿用度这些身外之物;

  有机会最好和这些优秀的人交朋友,在相处中仔细观察他们处事方式,认真倾听他们往事和心得经验,用心体会他们的烦恼忧愁。

  不一定要全盘照搬,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人都是高度可塑的,而优秀的同侪,就像一个精美的模具,和对方攀比的过程,就是按照更高标准不断塑造自己的过程,和一般水平同侪的比较,哪怕完全达到了他的水平,提高也是有限的,而和优秀同侪的比较,哪怕做到10%,带来的效果可能也是革命性的。

  在开始对标攀比之前,一定先要找到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方向、量化行动,最终缩小差距,摆脱迷茫与落伍的状况。

  当然,对标也好,攀比也罢,都只是方法而非目的。

  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世说新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桓温和殷浩二人在年轻时声名就旗鼓相当,所以彼此间常常竞争攀比。

  后来,殷浩因为自己的失误一落千丈,而桓温则气焰日盛,有一天桓温问殷浩:

  你觉得你跟我相比究竟怎么样?

  殷浩稍作思忖,漠然答曰:我与我自己的虚荣、软弱、小气,乖戾……

  我与它们周旋了很久,也曾羡慕别人看似完美的一切,但是别人再好,我都宁愿做这个残缺的自己。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