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六卷八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是一本由【台湾】高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1984年图书,本书定价:20(全套),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精选点评:
●比姊妹篇《胡雪岩全传》好太多!慈禧、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袁世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形象自书中卓然而立,迥异于历史教科书中的片面、歪曲乃至丑化,写尽了晚清巨变大格局之下风云莫测举国危艰的众生世象!最喜欢《胭脂井》卷末光绪忆珍妃文字,通篇化用《长恨歌》,妙绝!
●虽说是小说家之言,但通过一个个故事,让这个被人唾骂的无冕之王的形象逐渐的丰满起来,历史书中的她过于纸片化,让一个人来背负一个王朝衰败的原因,似乎也不太公平。
●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但是制度不好的话,结果真是糟糕。
●历史中的人物是厚重的,多彩的。他们可能贪婪却有才略如李鸿章,可能自负却曾指挥雄师百万如左宗棠,可能一介书生不识人间烟火。 慈禧,她也曾经有走投无路,也曾经被逼无奈,也曾经贪图荣华,乐享太平。 总得来说,近代的荣辱与她有关,但不是她一人所左右。
●好!
●高阳最好的作品之一
●感觉如身临其境,期间的宦海险涛,一夕浮沉饶有余味,值得多嚼。现代职场那些小九九与之相比,简直是小鬼遇见阎王啦。
●相当下功夫的小说,赫然可见晚清全景。
●经典之作
●史不史,传不传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读后感(一):超级力作不可不看
高阳的历史最大特色是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地写;而不是站在冰冷遥远的未来去回眺品评。这是一种“执政党”的视角,让读者作为清朝的既得利益阶层、当家人来看待那一段历史。高阳小说这种独一无二的视角是对大陆传统历史叙述或演绎非常必须的补充。
这本书实在太精彩了。漂亮至极的段落随处可见,譬如大行皇帝闹肚子、肃顺发难、叔嫂倒肃、夺权恭王等等,每一段都值得反复品味。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读后感(二):富贵洗白罪恶
一直觉得高阳小说其格不高,庸俗了点,爱重复写角色们如何置妾、打野鸡、劝娼从良,欣然踏入仙人跳显示手段,属于看过不爱标那种。随手翻了翻,看到盛宣怀将所谓办洋务办起的招商局,拿出当代管理层收购、苏联原厂长们变成寡头同一套手法,化为盛家和李家私产。上下中外欺过,无事落袋,不由叹当过沪地移动硬盘,在那里歧视链中,旧时富贵的盛家简直是当代三流文人津津宣传旧时金粉盛世里一等名流。和称其姻戚数代名家、婚宦没有失格、曾任过上海地方官的曾国藩女婿聂家一样,不管后者是重贿得官,算它旧时招牌人物。就是其格甚好《海上花列传》里,富贵官员兼商人的盛宣怀化身和他同类们,也是高等妓女理想的多金可靠饭本。
但盛氏所为,完全的老鼠一样,劫道的大王一样盗贼行为。是个任何社会都认为的虫蛀、罪犯。然只要他捞足了国帑,女儿孙女儿成了其他人家寄望娶到就发家的奇货,一串儿儿子侄子成了当时妇女意淫中的王大少,网文的总裁原型,穷得住小间的群众说起盛家宅地曾占足四街一大地块,似乎就不由得敬畏若半神,如起家亦不很好的超人,能给小儿子空麻袋背米拉来许多盲从者。
不由叹,你若为人所害,所负,而对方更有表面社会交换和往来价值下,社会愿意和对方往来,你诉说其人之恶,要求社会给以公道。社会视你为弃子,而你要他做个堂堂的人,为你担起道义,让他有损实利。他自然会对你心生讨厌,觉得你无理。于心理上在不放弃生理趋利避害本能下,为确信自己是个堂堂的人,他会更愿意听到你的真假坏话。
盛富聂贵,在明知他们起家历史肮脏下,他们数代,仍是某地一等人家。这种事实已发生过了。
另,书中写翁同龢之似清流实市侩,孙毓汶之踢上层楼的权诈,是很增人见识的。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读后感(三):孤鸿寡鹄
慈禧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政治家,又在皇权政治中孤鸿寡鹄。她一个人在时代的大浪中,驾驶着晚清这条船,兢兢业业。慈禧自己也说过,最怕无颜见泉下爱新觉罗家的祖宗。
《辛丑条约》签订前清庭下过“罪己诏”,就是认个错向天下人的一个自我批评。也是对自己信任拳匪寻衅诸邦的反思,其中就说过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这句话,就成为了慈禧“卖国”的罪证。
事实上,在那个中外力量对比及其悬殊的时代,中国国力衰微,如果长期不与外国交战,进行休养生息,增强国力,是完全可以改变这个情况的。不致于使国家继续遭受劫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际上是一种和平的外交政策,它使中国在1901-1911这十年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是有历史功绩的。
慈禧死后,仅三年大清就亡了,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认为,满清是在保大清和保中国之间做错了选择。但我看不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清就是中国,中国现代版图的奠定就是因为满清的和平交接。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所有人都做了自己认为最对的事情,和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咨议局的人认为自己对,庆王认为自己对,结果正是这些个认为最对的事情,断送了整个国家。其实晚清的宪政改革,本该是最有希望成功的那一次,从此之后中国就一头扎进了集权的怀抱,再也没有回头。
在这本书里面,慈禧看上去是最有权力的人,但是却是安全性最低的人。而且高阳先生写的毕竟是小说,不能真正的当做历史来读,把一个朝代的衰亡让一个女人来背负,这个太不公道了。
《慈禧全传(六卷八册)》读后感(四):一个立体,多面,可信的慈禧
《慈禧全传》 听后感
听了好久有声书, 终于听完了这部大部头的历史小说。《慈禧全传》共分六部 - 《慈禧前传》,《玉座珠帘》,《清宫外史》,《母子君臣》,《胭脂井》和《瀛台落日》。皇皇巨著,几百万字。
对于晚清的政治情况,读此一部小说足矣。作者对于清代的官制,人事等,研究得相当透彻, 而且全书引据大量的上谕,邸抄,廷寄等档案原文,显得相当可信。虽不是信史,但也很接近了。
本书塑造了一个立体,多面,可信的慈禧。她未成年时,父亲即在外任上离世,举家扶柩回京,举步艰难,使她小小年纪便懂得世态炎凉。及选秀入宫,博得咸丰皇帝宠幸,并生下皇子后, 与咸丰皇帝的感情就已淡漠。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时, 咸丰和宫嫔逃到热河行宫。此时, 咸丰最宠爱的是丽贵妃,最尊重的是皇后, 此时的慈禧(懿贵妃)是排第三位的, 且受到咸丰的冷遇。只是因为他是皇家唯一继承人的生母,才能母以子贵。但是,她的儿子是皇后抚养的,也跟皇后最亲近,很敬畏他的生母。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母子不和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经历, 加上她本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塑造了慈禧一生的行事风格。在咸丰驾崩,她的幼子继位为皇帝后, 她先被封为皇太贵妃, 而不是她梦寐以求的皇太后。由于顾命八大臣肃顺等的刁难,造成她的身份明显低于慈安皇太后。但是在他们孤儿寡母受到顾命八大臣的欺凌时, 是她先摒弃前嫌, 主动联络慈安皇太后, 又与太监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计,使得安德海得以回京, 向咸丰皇帝的六弟恭亲王通风报信。辛酉政变的序幕就此拉开。
等政变成功,肃顺, 端华,载垣等三人被诛于菜市口。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执政,慈禧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根据祖制, 慈安的地位是高于慈禧的。但是慈安皇太后为人老实,没有文化, 又不懂政治,深以批阅奏折为苦, 这就给了慈禧揽权的机会。更有甚者, 慈安幼稚地将咸丰关于制约和必要时制裁慈禧的遗诏示于慈禧,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根据此书的描述,这一行动, 是由慈禧的总管太监李莲英实施的。他在御药房挑选了前明留下的毒药, 掺到点心里,敬献给慈安。慈安暴亡,外臣对于宫闱秘事,不敢探究, 唯恐引火烧身,或者激出更大的变故。 于是慈禧终于独揽大权。
慈禧的文化水平很低,辛酉政变时,她写给恭亲王的上谕歪歪扭扭,错字连篇。但是她是要面子的人, 加上深宫寂寞,一个三十不到的寡妇如何消磨漫漫长夜? 慈禧的办法是看奏折,研究政治。聪明,好强,加上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她逐步掌握权柄,精于权术,成为晚清事实上的统治者。这是封建统治下,统治阶级最高层内部竞争的结果。一个勉强能识字的寡妇治国, 她的受教育程度, 眼界和经历决定了其思维的高度和广度,这也是国家的悲剧。
要说慈禧的长处, 大约就是有一点自知之明,对于八旗和绿营军队的腐朽很了解, 知道根本指望不了这些军队剿灭太平军。对于办湘军的曾国藩等人,慈禧和恭亲王大胆授权,让他们放心办事。其实这也是继承了肃顺的策略,肃顺就常说, 旗人糊涂的多,靠不住。由于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奋起,靠着湘军,淮军及其领导人曾国藩, 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努力,平洪杨, 打捻军,平回乱,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居然挺了过来,有了所谓的同治中兴。有人为了颂圣巴结, 把这些也说成是慈禧的武功。
因为她是侧室出身, 特别忌讳这一点。皇后使用红色, 而嫔妃只能使用绿色,所以慈禧一生讨厌绿色。及他的儿子同治皇帝选妃时,皇太后慈安和同治一心,选定阿鲁特氏为皇后,没有选择她中意的秀女, 她即心存不满。后来,她选定的秀女只能作为嫔妃入宫。基于自己当年的经历, 他对儿子的宫闱生活横加干涉,有意刁难儿媳皇后阿鲁特氏。她不满同治皇帝亲近皇后, 冷落她选定的嫔妃。这也是造成同治皇帝干脆独居的原因。年轻的同治皇帝难耐寂寞, 在恭亲王的儿子载澄教唆下, 溜出皇宫, 流连于京城的烟花柳巷,结果染上性病,又感染上天花, 不治身亡。慈禧将这一切归罪于皇后阿鲁特氏, 逼她最终自尽殉节。
因为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命咸丰皇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譞将其子载湉送入宫中抚养,并立为皇帝,这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的命运更加凄惨。他和慈禧的关系,正如这一段的书名-母子君臣。
光绪皇帝的婚姻也不能自主,选秀时,他看中的秀女,竟被慈禧赶出宫去。慈禧将她弟弟的女儿指定为光绪的皇后。光绪对皇后非常反感,最后竟到了避免见面的程度。光绪宠爱珍妃,慈禧对此又非常不满。又一段宫闱不和,最后以更惨的方式收场。
等到光绪皇帝成年亲政后, 大事仍需慈禧做主。及甲午战败,光绪急于变法维新,在一帮不谙政治的少壮派官员的怂恿下,竟急功冒进,想出了联络袁世凯,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的昏招。袁世凯为了自保,向荣禄告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于菜市口,光绪皇帝被囚瀛台,维新百日而亡。
从此以后,光绪皇帝就成了囚犯加摆设。大冬天的,瀛台住处的窗户洞开,寒风难耐。内务府大臣立山看不看不过去,带着人把窗户纸糊起来, 被人告到慈禧那里, 还要自打嘴巴惩罚。失去权力的光绪皇帝, 就这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他的生活,连普通人家也不如。生病时,配送的药材, 居然是生虫的; 他主持天坛祭天仪式时, 穿的朝靴是破的,也无人理会。此时的光绪宠妃妃珍妃, 也被囚禁起来,在简陋的冷宫中遭尽虐待。最后,竟被丢进井里处死。书中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因也讳莫如深, 隐隐然认可中毒说, 甚至可能是他的皇后裕隆奉病危的慈禧之命,亲自实施的。慈禧是一定要光绪死在自己前面的, 她早就为此做了很多准备, 包括宣称皇帝有病, 并宣谕广招名医。光绪临死临死之时,常年不见面的裕隆皇后亲至探视,摒绝下人,光绪死后, 皇后以帕蒙其面, 不使人观瞻遗容。
本书中,慈禧的临终遗言, 是宣布让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幼子溥仪进宫,继承大统。载沣任摄政王。光绪的皇后裕隆有监督之权。然后交代了她临终时与群臣,特别是她选拔的大臣张之洞的对话。然后又回到了作者所津津乐道的官场风云。袁世凯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角。他手握北洋新军,渐成气候,是为北洋军阀的肇始。这让人又一次感慨,地球真是离了谁都照样转啊。最后, 张之洞的葬礼上, 在众人对于是旗人要完,还是汉人要完的讨论中, 全书戛然而止。
关于清末的政治, 高阳最津津乐道的, 是官场风云。上至太后皇帝, 下至翰詹科道,从始至终,一代代军机,权臣,疆臣,如影掠过:肃顺,曹毓英, 文祥,恭亲王,宝鋆,沈桂芬,翁同龢,李鸿藻,李鸿章,庆王奕劻,瞿鸿禨,岑春煊,袁世凯…… 他们都在为了权力而绞尽脑汁, 奋力争夺, 好像个个都是聪明绝顶。但是,整个国家还是江河日下,摇摇欲坠。透过作者的叙事,你会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绝对的专治权力和无处不在的腐败。
由于权力集中在皇家手里,军机处差不多成了奉旨办事的秘书机构。跋扈的的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在奉到上谕后, 也只能引颈就戮,毫无反抗的能力。在戊戌政变时, 被捕的谭嗣同等六人, 更是没有经过任何审讯程序, 一道上谕, 即行绑赴菜市口砍头。生杀予夺,富贵荣辱, 尽在一人之口,在这样的环境下, 谈论独立平等的思想,对外开放的胸怀, 实在是太奢侈了。实际上当时也没有这些观念。有清一代, 旗人都自称是皇家的奴才;旗人的包衣, 是有一点奴隶性质, 对于贵族主人的依附关系也是很深的。而汉人连自称奴才都不允许,只能称臣。封建礼法森严, 臣下见皇帝和太后, 要行跪拜的大礼,要跪着奏对。旗人对此尤其讲究,按照书上说的, 旗人的规矩多。
唯一能对慈禧造成一些制约和威慑的, 就是宗族势力和封建礼法了。太后叶赫那拉氏当朝, 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是很不满的, 这是慈禧的顾忌。也是出于对恭亲王参与辛酉政变的报答, 她任命恭亲王为军机首领,后来借故罢黜恭亲王, 让懦弱的醇亲王当国, 为她兴建颐和园做铺垫。在义和团时期, 爱新觉罗宗族的势力达到顶峰, 尤其在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懏被被立为大阿哥后,嚣张至极,携义和团的团众之威, 一度威胁到慈禧的安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 慈禧携光绪皇帝外逃,联军联军要求惩办祸首, 慈禧尽力保护而不得,这些顽固的王公才得到清洗。
关于腐败,有两个小小的例子, 一个是左宗棠去见慈禧,由于紧张, 把帽子遗忘在宫殿中; 宫中的太监将帽子送到他的住处, 索要三千两白银的贿赂。因为从仪制上说,这属于失仪,不给太监好处, 会被告发而论罪的。另外一个, 四川有个盐茶道出缺, 由于这个职位油水丰厚,很多人觊觎。于是开始了一场卖官比赛,一方是太监李莲英和慈禧; 另一方是珍妃和光绪皇帝。买家是是一个北京木场的掌柜,肯出十万两白银买这个职位,因为这个职位每年会有三十万两白银的收入。卖官的双方各显其能, 又互相使绊,最后木场掌柜钱花了, 官没有买成。由于掌柜担心报复,也不敢索要送出去的银子。
由于腐败, 各级官吏疯狂聚敛,不论是修铁路,借洋债,办北洋海军,还是内务府的维修基建工程,都可以成为贪污纳贿的机会,相关官员大发其财。慈禧太后听得多了, 得出的结论是与其给他们花, 不如自己花。于是逼迫软弱的醇亲王给自己修颐和园筹措资金, 又在自己的陵墓工程上大肆挥霍。只这两项开支, 即有白银两千多万两。至于她的日常生活之奢靡, 就更不用提了。
专治加上腐败,清王朝的航船漏洞百出,摇摇欲坠。由于放手地方练兵筹饷,造成地方势力崛起, 尾大不掉。自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以下,湘军势力遍布南方以及西北。至李鸿章的淮军崛起, 既筹办北洋海军,成为疆臣首领,朝廷对于要政,莫不咨询李鸿章等疆臣。戊戌政变后,慈禧欲废光绪皇帝,遭洋人反对。在慈禧欲借义和团势力打击洋人,对十一国宣战时, 东南各督抚竟宣布不领乱命,搞起了东南互保。至此, 清王朝的威望彻底破产,整个国家也坠入了深渊。
慈禧死后仅仅二十年,军阀孙殿英掘开慈禧陵墓, 将陪葬的珍宝洗劫一空。慈禧生前声称最怕丢了大清的江山,对不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没想到,到了最后,连自己的坟墓都保不住。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