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时代读后感1000字
《白银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时代》精选点评:
●里面的《我舅舅》《2015》比较喜欢,更喜欢后面的书信集,原来王是这么浪漫一个人,向他学习
●年末的夜晚入睡前听完这本书,常常听着就睡着,第二天晚上再反复播放前一晚终止的部分。播播停停终于结束,也回想得起其中的些微片段。播音者的声音搭配得巧,竟觉得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最喜欢作者的天真,是男孩、少年与男人的混合体。
●世界是银子的。
●生活与表现生活之间,居然出现一个不可逾越的雷池,名义上的生活,是对生活本身的伪装粉饰和深刻嘲弄。不敢言说,不可言说,无力言说,在这里已淋漓尽致。总有一天,所有喜乐会在你嘴里化为灰烬。这简直是读王小波小说的最好注解。
●即便不愿进入,然亦步亦趋里似乎早已迈入王小波笔下的白银时代。
●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幽默感才能理解。
●我居然更喜欢2015一点点= =~
●更喜欢2015那篇,初三那年翻目录觉得2015也太遥远了,妈呀今年都一六了
●2017•43
●笑破肚
《白银时代》读后感(一):有 意思
一张自得其乐从头到尾精心编织的大网
一道读完所有题面才解得出的天马行空的题
讽刺 影射 自嘲 不屑
这里有极端的快乐 没有给听故事的人的快乐
《白银时代》读后感(二):未来世界为啥是白银的?
为啥未来世界是白银的?迷底一定是这样的,当时认为银是最稳定的原子核,更重的元素会裂变,更轻的元素能聚变。所以时间足够长未来世界一定是白银的。通过文章中总提到的热力学课堂上老师总说“未来世界是银子的”基本就可以实锤。还有一点可能,白银还是比不过黄金,所以白银时代是不是就。。。另外我严重怀疑《万寿寺》和这本是一起写出来的,时空错乱的写法简直不要太像,并且万寿寺收录在《青铜时代》和这玩意儿差不多一年出版。
实际上,最稳定的原子核是铁原子。之前误认为银原子是因为推导基于经典力学的受力平衡(我能查到的最早时间是1939年波尔的实验加推理)。实际上,基于爱因斯坦1905年的质能方程,两分钟内就能算出铁元素才是最稳定的(核质量除以核数得到平均核质量,E=mc2,质量越小能量越低,简单一算就知道铁最小),哈哈,未来世界其实是铁的。可见爱因斯坦才是真大神!如果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那我觉得现代人简直就在玩儿叠罗汉,我们脚下依次踩着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牛顿,胡克,伽利略等人,对了,还有量子态的薛定谔和他的猫。
《白银时代》读后感(三):《白银时代》梗概
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这也和做爱相仿: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么他们就是真正在做爱。假如他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他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过夫妻生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过写作生活。她在这种生活中过腻了,就出去体验生活——这应该说是个错误。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其实是毫无区别的。 这部作品应该算得上是王小波的几部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作家王二的生活故事,其中夹杂了作者对一些事的思考、见解。
作家王二有着两米一十的个子,在单位里是二把手,有一位女上司名曰“克”,五位下属职工,其中一个名曰“棕色的”。王二在写一部关于师生恋的小说,但总是被“克”在上面划一个红叉,谓之曰“不符合生活”,要重写。于是王二就来来回回地改,无非是改一些时间之类的无关紧要的内容,用他的话说,写的内容他都要能背下来了。
王二的小说写的是一个高个学生和女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课堂接触,到逐渐熟悉,再到发生关系。着墨不算太多,却也将大概的故事轮廓勾勒出来。王小波、王二,以及王二小说里的学生,他们有不少共同点,好像是同一个人,但又好像不是,我分不太清。
王二的生活和王二的小说交织着,构成了故事的前面大部分。领导如何让王二改小说、王二的想法、王二的小说,往复交替,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其中,王二的思考里夹杂着许多对那个年代的思考,王二小说里的学生也有着颇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东西我有些理解,有些不理解。
故事的后半部分主要在“棕色的”展开。她也是一个作家,但遭遇有些不顺,从写不好小说,到下乡体验生活,再到被轮奸,最后到回来依旧写不好小说。她找王二倾诉,说想要真正地写小说,几近崩溃地问他怎么办。王二只好用习题集和织毛衣来宽慰她、转移注意力,却没有告诉她,他心中真正的答案:想要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
后记:书中确有许多引经据典的想象,虽有注释,我也未然理解,算为一憾。对于何为真正地写小说的见解,不禁令我击节赞叹!何止是写小说,整个生活不都一样吗?
《白银时代》读后感(四):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
希腊神话中,曾把人类的历史按金属的质地进行过划分,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其中的白银时代,据说是“人蒙神的恩宠,终生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的时代。王小波的作品,也托着这些个幌子取了一系列相同的名字。“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同此凉热,没有差别,沦为一片冷冰冰的、稀薄的银色混沌,这就是白银时代。”王小波说,“金属里,白银的导热性是最好的,因此白银总是同此凉热,没有差别,白银时代在热寂之后。”热寂,物理学上说这是系统的熵最大的时候,也就是系统的混乱度最高的时候。白银的时代,这时代是银子般明晃晃的?还是完全平均毫无生气的热寂时代?
小说前的短评说《白银时代》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力作。乱猜的我,觉得这部小说也有点现实。
白银时代里这样写道:
“在‘棕色的’写作生活中,她在写着一个比《师生恋》更无聊的故事。她和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不会瞎编一些故事来发泄愤怒。因此她就去体验生活,然后被人轮奸了。这说明她很笨,不会生活。既然生活是这样的索然无味,就要有办法把它熬过去。这件事可不那么容易……起码比解习题要难多了。
“实际上,她去体验生活确实是有收获的。首先,她发现了自己不想死,这就是说,她是活着的。既然她是活着的,就有自己的意愿。既然有自己的意愿,就该知道什么是真正在写小说。但她宁愿做个吃掉大量习题的母蝗虫,也不肯往这个方向上想。我也不愿点破这一点:自己在家里闷头就写,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样就是真正在写小说。我不敢犯错误,而且就是犯了错误,也不会让你知道。”
读着“棕色的”这个人物,眼前走来荡去的却是王小波的影子。“她要写真正的小说”,下乡去体验生活却被强奸,装傻把四个人指作八个人保全了性命。回了城大病了一场。做数学习题做得发狂。这些不就是王小波年轻时的生活吗?想改造世界的青年,上山下乡去做知青,受尽时代的苦,跟着狂热的偏执敷衍着违心的话,生了病,回到城市,做题考试进大学。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而那个现实,也许比荒诞的故事更加荒诞不经,而且在荒诞之外,少了故事的轻松,多了现实中信仰丢失年华荒废的沉重。
老师在热力学课上不停地重复着“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现实中也有人在向我们描绘初级阶段过去后的宏伟蓝图。
银子的啊,多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