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三国》读后感100字
《梦断三国》是一本由罗三洋著作,33.00元出版的2008-5图书,本书定价:23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断三国》精选点评:
●作者铁杆曹黑
●袁绍和农民起义失败都是三统五行的锅。袁绍满脑子土德袁代替火德大汉,袁术满脑子“代汉者,当涂高”。都有皇帝瘾 作者曹魏黑: 刺客曹操,特务郭嘉,事后诸葛亮荀彧。 作者袁术蜜:百姓爱戴袁公路?袁术明明是初到南阳不休法度,钞略民资,百姓患之。 有些观点不同意,但读起来为什么很过瘾??
●独特的视角+叙述方式
●读这本书首先涨了很多知识,对后汉三国时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作者视角独特,简直是给袁绍袁本初翻案啊。哈哈,我喜欢。三国迷必看,一口气读完。
●确实颠覆自己的三国观。但总觉得作者的有些意图比较牵强,所有事情都在往一个地方去靠,很多情况都直接归于封建迷信
●1633:梦断三国(视角不错,观点也新颖,文字方面过杂,袁绍也是枭雄,只是和很多名人一样,前半生牛逼后半生昏庸)
●脑洞大开,阴谋过度。虽然不时引用史料装点门面,但是以论带史的痕迹相当明显,多基于推测来讨论历史。尤其是油腔滑调的文笔,更是拉低了整本书的逼格。不过,作为通俗读物,没事看看还行。
●颠覆以前的三国观,成王败寇,所谓正史很大程度上在为当权者掩饰和歌颂。道德洁癖要不得,满口仁义道德者背地里很可能是一个伪君子。作者考据推论颇有道理,但也有不少地方比较主观,无法使人信服。袁绍本是带头大哥,曹操是小弟,曹操战胜袁绍并非理所当然,更多的是靠运气(袁绍自己的严重失误)。三国中很多所谓料事如神的谋士,其实都是瞎扯。分析一个人,要有充分的事实和细节才行。
●在四星和三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为了这书究竟颠覆过我的三观还是给了四星。这书很多脑洞开的太过夸张,史实错误也有。关于人设上,这书啊…为了洗你绍的军事能力和玩阴谋的能力,不惜把其他技能点都降到0←_←嗯,把你绍跟项羽作比较不是因为你绍军事能力堪比项羽啊,作者你醒醒!
●我怀疑马亲王肯定读过这本书,《洛神赋》《孔雀东南飞》《官渡》《宛城》等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本书如出一辙,当然细节上多有补充。
《梦断三国》读后感(一):我也觉得些得不错
我看了不少三国史书,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就不说了,其他很多著作包括不知名的作者写的书。我看了这本梦断三国,确实觉得里面有很多独到的观点,其中分析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史书确实也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
是本好书,我在等他继续出别的系列。
《梦断三国》读后感(二):对于那些以阿瞒马首是瞻的同志们来说,这的确是本好书
一直很喜欢三国11PK版当中的一个剧本,就是那个秩序掌握者,因为那才是真正的三国面貌:阿瞒不过是袁绍手下的一个打杂,孙坚和孙策也一直与袁术的关系不错。
这本书也就是这样一本旨在还原历史原貌的书,从袁绍出生开始,直至本初死于仓亭,将本初那几乎摸到皇冠的一生做了一次比较客观的描述,比如四世三公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为何本初会不顾叔伯而东逃渤海?虽然书中仍然有一些作者的主观推断,但总体而言仍不失严谨,值得一看。
不过要BS一下出版社,这起的什么烂名字啊。
《梦断三国》读后感(三):袁绍,一个可能你没曾读懂的男人
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到诸侯的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想着兼并了,一统天下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梦想了吧。 汉末的诸侯们一个个被大诸侯吞并,就像春秋进入战国一样,小诸侯小势力渐渐消失,几个寡头逐渐做大,渐渐的,到了两大巨头袁绍、曹操火并的日子,按照当时的看法,其他诸侯都已经不足为惧了,就剩下袁绍和曹操可以称霸了。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这一战主要归功于许攸归降曹操,袁绍不会用人,在乌巢被烧了粮草,然后大军乱了,N比1的战争输了,由因为儿子争权夺位,袁绍自己抑郁寡欢导致病逝,势力渐渐瓦解。 事实如何? 谁也不知道。 自从看过吕思勉先生的书后,对于历史的想法我也认同了这句话,即便是史书,即便是当时的人记录下来的东西,也不见得与实际相符,即便表象相符了,深层的东西是没法匹配的,毕竟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可能了解当事人作出判断时的所有处境。做为史家,也只是记录一些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立场,或许还要迎合执政者之类的想法,那就更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对比分析,来理清楚一些东西,从而得出一些结论的。 三国演义对于袁绍这个汉末重磅级人物写的实在太弱了,公推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坐拥青幽并冀四州的袁本初,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家世显赫?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能力怎么可能在历史留下那样的痕迹?何况袁绍手下也是文臣武将极多,难道都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不堪?我看即便三国志、又或者其他汉末的史书,对于袁绍这个人物,都太浅薄了。 只是因为失败,可能有很多因素,最终成了历史的配角,项羽如此,袁绍也如此,可后世人对于项羽与袁绍的评价能一样么?在读的你,会认为袁绍是项羽一般的人物么?又或者比项羽更加厉害一点? 演义、电视剧,把袁绍描写成一个不纳忠言,优柔寡断的庸主,可袁绍的发家史呢?从十八路诸侯盟主到坐拥四州的袁本初,或者再之前,袁绍有怎样的实力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那可不是自封的啊,是实力所系。 袁绍确有很多失误,而且好多是致命的,没有这些失误也不会失败了不是,比如没有去迎接汉献帝,比如官渡之战,比如立子嗣,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能还原历史,能把当时的一切都搞清楚,说不定袁绍与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人,毕竟他是当时曹操最大的对手,而赢家曹操方最后成了执政者,史书也是出自这方只手,怎么才能过审?当然得贬低袁绍,把厉害的地方缩写,把失败的地方详写咯。 我不敢妄议过去的事情,只是我现在明白了一件事,任何事情的发生,特别是历史大事件的发生,总是有理由的,不会无缘无故就发生了,人都是理性的,古人也不是傻瓜,很多看似不科学的行为,那只是记录者没有了解清楚,或者出于某些原因写不清楚罢了。该严肃的地方严肃,该轻松的地方也不用去纠结,毕竟是过去的事,没什么好争辩的,争辩也没用。 最后,如果我处于那个年代,若我是袁本初手下一员步卒,我是会深深感到自豪的,因为我的主公拥有当时最大的城池、最强大的军队,我的主公也是离一统天下最近的男人,能在这样一个人手下效力,即便最后成者为王败者寇,也不枉此生了。
《梦断三国》读后感(四):颠覆你的三(国)观巨著!
罗三洋好强!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膜拜作者,三国观被彻底重塑了
此书实在是别出心裁,从三国里最有名“绣花枕头”人物袁绍出发,系统分析袁绍的人生轨迹,逐步还原了汉末那纷乱的政局,尤其是将大枭雄袁绍还原了!很多假设很大胆,但是也有一定的论据,值得一读。
当然,读完之后,感觉如何,就看个人的治史功力了!
-----------------------------------下面开始剧透---------------------------------------
故事的开局就是个复杂的博弈场面,衰败的国家,伴生在皇权上的宦官势力、依附着皇权的外戚势力和时刻梦想从地方升入中央左右皇权的世家势力(士人),三方都围绕着皇权抢来夺去。在这场设定中,宦官祸国惹出的黄巾之乱是依靠世家士人合作才最终平息的。平息黄巾之乱后的士人们搭建了世家与外戚的桥梁,准备着一股扫荡宦官。但是大将军何进的鲁莽冒进被宦官轻易“斩首”,导致功败垂成。让何进轻易丢掉脑袋,这是不是士人,尤其是袁氏兄弟的阴谋呢?关键时刻,本该在宫内执宿的袁术在哪里呢? 这一点作者未免假设太大胆了点,袁氏兄弟本来就不和睦,不至于这么早就有夺权之心,给何进挖这么大的坑。
曹操早年投奔了袁绍门下,作为袁绍的秘密武器?杀手死士?这个说法有点可信度,看曹操早年与袁绍的交游相当亲密行踪也很诡异。但曹家毕竟是宦官暴发户,曹操再怎么逆反瞧不起在自己那个缺了点货的假爷爷而一心想要投靠四世三公的儒家名门,那也不至于把自己卖个杀手的价钱吧。而且曹操野心也不小,怎么可能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一次性使用的死士杀手呢?不过死士杀手在三国,尤其是曹魏政权中是有悠久历史的。行刺董卓、刺探刘备、费祎之死、隐蕃潜伏,每一件都够写潜伏风声了。
罗三洋还给袁绍手下安插了五大刺史,这也是我读后觉得荒谬的,因为总觉得袁曹还是同盟关系,同盟里面也要有带头大哥嘛,袁绍应该就是那个带头大哥的角色。虽然袁绍连曹操早年的军师都能挖走,那也只能说明起事之初大家伙都没造反经验,比较仓促,而不能证明曹操那个部门的人事权都在袁董事长手里。补充一句,刘备千辛万苦总算混进袁家五大马仔之一了,虽然很快又被解雇了。但从这本书描述的历史世界来看,刘备毕生的理想除了让世人都知道他是中山靖王七世孙之外,大概就是跟着袁绍干了。袁绍的辉煌让刘备炫目震撼,所以才一再脱离自己的发小和上司公孙瓒,跳槽去袁绍手下(大耳贼最无情无义了)。
孙策死于曹操和郭嘉主使的暗杀···这点很可信
按作者的观点,袁绍最后的失败不是因为“多谋寡断不听人言”,恰恰是太听手下的了。这点也有道理,看官渡之战,袁绍对于手下的意见也听了不少,只可惜最关键的几点没听进去····
袁家的四世三公都是治春秋传治出来的,忘记是公羊家还是谷梁家春秋了,据说这份工作做久了都有职业病了,整天看春秋结果神叨叨的。作者猜测袁绍大概也有职业病,特别迷信袁氏代表的土运能灭了刘家的火运,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有意把一些火属性人才送去曹操手下,自己手里占满属性为土的人才·····这也太能扯了吧······颍川同乡会总部设立在曹操那边,大概只是大家都一个地方来的,呼朋唤友方便点吧,而不能说袁绍有意把颍川人才塞给曹操·····
书中最大的亮点是袁绍与公孙瓒的斗争描写,这是三国里面被忽略的一章,却是很重要很精彩的一段。这一部分值得再多看看。
最后还提到了袁术,被曹操轻蔑称为窟中枯骨的袁术,其实也是个厉害角色。孙吴政权脱胎于袁术,这已经不算新主张了。但作者统计袁术军的战斗史后,发现其他势力打算征伐袁术势力时,往往军队刚出门自己内部就内讧了。看来袁术军的情报工作和游说瓦解工作相当出色。作者还提到袁术军和农民起义军关系非常好,这方面的材料不知道出自哪里。但是这个提法倒真有点意思,因为袁术给人的一大印象就是骄傲,每每出镜时都是自称“我袁家四世三公”,连自己庶出的哥哥都不放在眼里,怎么会和大老粗的农民军友好呢?但是历史上有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例子,差异很大的反而相安无事,差异越小反而斗得死去活来。袁术最忌恨和自己最相近的哥哥袁绍,是因为袁绍最能夺走他的家族头衔与荣光;而能与地方土豪出身的孙坚相得甚欢,也许袁术内心还是骄傲的,但是却能有意识放低自己的姿态去拉拢大老粗吧。恰恰这样子的袁术,最瞧不起本质草根却要标榜自己皇家血统的刘备,“术有生以来,不闻有备”就是对刘备最好的回应了。
书不错,书名很烂,期待罗大师继续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