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锦集

2022-04-12 03: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锦集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本由[法] 让-保罗·萨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精选点评:

  ●严肃的乐观主义比悲观主义让人更难以接受,因为需要更多的力量去支撑而非仅仅依托堕落的惯性

  ●一本小书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206925.html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存在主义的书看多了,你在对抗宿命论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力量的。

  ●朋友喜欢加缪,加缪讨厌萨特,我就抱着驳斥的心里看这本书,尼玛真爱好吧,萨特的哲学观比之加缪果然不一样,不愧是科班出身的,加缪的哲学直觉或哲学天赋比萨特要好,西西弗书神话就可以看出来,但哲学毕竟是一个思辨的学科,逻辑缜密完全可以弥补直觉上的不完美,更何况萨特即使哲学直觉略输加缪,也绝不是差很远,总之很喜欢就是了

  ●存在主义大约就是在悲观中乐观?前半部分既理性又澎湃,后半部分的谈话录看不大懂。

  ●我們是為自由而追求自由,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和通過特殊的情況追求的。還有在這樣追求自由時,我們發現它完全離不開別人的自由,而別人的自由也離不開我們的自由。

  ●意志介入现实

  ●思维混乱 ,偷换概念,低劣的书

  ●存在先于本质,生活的意义在于选择,人的意义取决于行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话都是好话,但说实在的萨特你有点太磨叽了,比你同族兄弟萨德更让我难以忍受,根本不像哲学家,而是理念宣传家。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一):理性的天堂。

  此文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所受的责难的做出的辩护,言辞犀利。

  关于物的“本质先于存在”的阐述。

  “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

  在这里,萨特着重谈了这种负责并非是只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所有人负责——因为我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是,只能选择更好的(这里的更好必须是对所有人都更好,否则就谈不上更好)。也因为迫于生存的压力,我们在铸造自己的形象时,必须使之符合整个时代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就将个体的人与整体的人连接了起来,随之所要承担的责任便也宽泛了起来。而更大的责任,意味着痛苦,一种“亚伯拉罕式的痛苦”,一种“领袖式的痛苦”。

  “听任”

  存在主义者不赞成通过发明新的道德准则来使上帝不声不响地死掉。存在主义者会将“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一直推演到底。但这一推演却是尴尬而痛苦的。因为没有上帝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找不到依靠,在模铸自己的形象时,会找不到参照标准,这样一来就使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没有价值照耀的黑暗世界里,孤苦伶仃,无法自解。这样的我们是自由的,彻底的自由,但却是被迫的自由,因为这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这是我们被创造出来后便被赋予的自由,我们就是自由。

  我们在没有任何指引,支持或帮助的情况下,却不得不随时对所有人负责,为所有人做出更好的选择。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们自己,这种听任带来莫大的痛苦。

  “绝望”“严峻的乐观主义”

  这是一种残酷的思想,但却真实。存在主义强调“存在”,所以任何事物在付诸行动将其实践之前,都是不存在的,包括梦,期待,爱。甚至于作为“人”,除掉一系列行为之后,便不复存在了。

  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但深信是由人决定了自身的存在,决定了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一个存在,所以这其实是把决定权交到我们自己手中。一切又说回到“负责”。

  如果你对面对一个感觉选择左右为难,千万别去找存在主义者讨教。他们会告诉你“首先,价值太抽象了,无法把握,不能用来决定我们所考虑的特殊的,具体的问题。其次,情感在真正付诸行动之前,是无法衡量其深浅的,所以我们也不能使用情感作为行动的参照。再次,你找上我,你多少就已经知道我会给你什么忠告了,你就已经为你的选择负责了。所以,你选择吧,你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最接近理性的天堂。不承认宗教,不承认基本的人性,在这种孤寂的情况下什么也不能依靠,没有参考标准,却不得不一直改变自己,创造未来。这是种巨大的责任。但是存在主义又比悲观主义更积极。

  哲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辨,如果你停止思考与质疑,那哲学就变得和宗教无异。所以这样一篇类似于辩论的文章是很引人入胜的,因为它从至少两个不同角度来阐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关于“自由”“选择”“责任”的一再论述,恰到好处解答了我的些许疑惑。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二):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这里的“成为可能”可以理解为一个萨特的术语“超越”。人类的行动是超越的,那就是说,它总是在现在中孕育,从现在朝向一个未来的目标,我们又在现在中设法实现它。即是抱有希望。它为人类打开了选择的可能性。

  【存在先于本质】

  本质先于存在,可以理解为目的先于存在。萨特以“上帝是造人的工匠”来说明这个命题。工具在工匠制作出之前,人们已经规定了他的用途。为了什么目的,生产什么工具。同理,上帝造人,让人的本质先于了人的存在。萨特这里同时否定了消除上帝之后的上帝的代替物,例如,实践理性、绝对精神等等。上帝死了是从尼采处发端的。但是尼采尽管否认了上帝对人的规定,却依旧提出了一个世界图式(形而上学残余)来规定人。这个图式即是永恒轮回。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外,什么都不是。人先存在,而后才选择目的。人是绝对的自由。

  【任意与任意的束缚】

  人从存在中得到了任意的自由。存在本身即是自由。把上帝对人的规定统统去除,人就是能够自己做出选择的。这里的自由与康德的自由观很相似。但是康德的自由是理性的道德自律。意志即便是自由,它的根据还是在理性那里。理性成为人的意志的规定根据,萨特认为这种普遍的理性是对人的规定和限制是本质,它先于人的存在。

  萨特也说明他的出发点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是自我意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种意识到的自我是明证的,是不言而喻的。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主观哲学的最坚实的出发点。它的确证性在笛卡尔那里、胡塞尔那里、萨特这里都是不可撼动的。由“我思”作为基点,存在是紧接着着而生的。这个时候存在是自由的,因为暂时而言除了存在自身以外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存在先于了其他待发现的东西。

  然而如果存在是如此自由,而且没有上帝对人进行束缚。那么,“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这个时候萨特自然而然的引入了责任概念。在西方的文化中,有一个观念是不证自明的,倘若一个有理性的人他的意志是自由的,那么他要为他的行为负全部的责。萨特认为这种责任是无法逃避的。他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欺。他认为自欺往往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他举了一个神父的例子。你要做一个决定,难以下决心,于是你找到一个神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指引。那么以后即便这个指引带来了麻烦和困难。你也不能这时把责任推给神父,因为你是选择相信神父,你还要为这行为负责。

  【孤独境地】

  【通俗化】

  这里需要先摘录两个概念,一个是,“听任”,即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么自己。而随同这种听任俱来的是痛苦。“绝望”它是指,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记得意志的范围之内,或者在我们的行为行得通的许多可能性之内。

  把萨特的思想通俗的表达是,听任就是我可以自由进行选择,规划我们的人生,但是这时你就有些犹豫和不安,到底这么做好不好,行不行,这来自于对不确定的畏惧。而由于你除了你自己是自明的存在外,别人的状态你是难以明白的。因为别人也有选择的自由,你不知道他人会不会半途倒戈。所以你只能依靠你自己,这就是绝望的感受。

  【存疑】

  选择是自由的,在这里也就只有选择或者不选择,而不存在一个主观概率的问题。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把握,萨特看来不用考虑,去行动就行了。行动之后有什么后果反正都是你要背负的。只要你做好觉悟,选择什么都没有问题。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三):摘句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四):萨特与存在主义

  对存在主义的认识:

  * 无神论者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与萨特

  存在主义第一原则: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而这个东西就是人。

  * 也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了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所以人性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上帝赋予这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是他是他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存在主义第一后果: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承担下来。

  * 由存在主义第一原则,我们知道,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人确实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或者一颗花椰菜。把自己投降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都没有他,人只是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存在。

  * 如何理解萨特的哲学?

  * 安德烈高兹在《致D》中写到一段他与妻子的对话:

  * 对于婚姻我有一种原则性的、观念性的偏见。.......我也一直在说:“什么能够证明,在戒事十年后,我们历经变化,而这种生活的契约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呢?”

  * 你的回答让我无法抵抗: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存在主义第一后果产生的影响:

  * 人自由了,没有理性,没有道德,也没有上帝,人是自由的。

  * 人跃不出人的主观性。

  存在主义第一后果产生的疑问:

  * 没有了规矩方圆,人自由了,但是怎么保证人是正确的,或者是否有正确这个说法,那么人应该怎么做?

  * 萨特的回答是;因为自由,我们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痛苦、听任、绝望。

  我们如何理解痛苦?

  * 存在主义者坦然地说:人是痛苦的。

  * 他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并且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是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为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

  * 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是为他人负责,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的同时,也模铸了人。

  * 但反对者会这样认为:并非人人都是这样做的。

  *

  * 萨特的回答是,那个说“并非人人都这样做”从而为自己开脱的说谎者,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他否定的事情的价值。(就比如,你看到有人把削的苹果皮,倒在了公共洗漱间的水槽里,但是当你要责备这个人的时候,他说:别人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正是否定了这一普世价值。)

  * 而这个人的痛苦,是欲盖弥彰,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为自己捏造理由。

  * 这种痛苦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亚伯拉罕的痛苦。

  * 亚伯拉罕式痛苦,就是一个天使命令亚伯拉罕牺牲他的儿子。可是如果是一个现身的真正的天使说:你,亚伯拉罕,牺牲掉你的儿子。那这当然是非遵循不可。可是任何人,遇到了这个情形都会问两个问题:他是真的天使吗?我真的是亚伯拉罕吗?

  * 就好象,有一天你看到一个老奶奶,要过马路,你想“好孩子,就要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可是你又想,这是谁规定的?这个道德是正确的吗?我是好孩子吗?我要成为好孩子吗?

  * 所以萨特说,人是痛苦的。

  我们如何理解听任?

  * 之前我们讨论了存在主义的第一后果产生的影响,他说,人自由了。

  *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自由了,这是一个极其尴尬的状况。因为没有了上帝,没有了道德,也没有了康德所说的“宇宙法则”,那人虽自由了,但是人也孤独、彷徨、无助了,而我们这时候可以说,人是被迫自由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可能是不幸福的,因为中国可能是没有信仰的,是被迫自由的。

  * 这时候,萨特举了一个例子:

  * 一个年轻的儿子和他母亲相依为命,但是这时战争爆发了,他很明白,他是他母亲的唯一精神支柱,但是他也知道祖国需要他,他可能需要跨过一条艰难的路,去远方服役。忠孝难两全?他应该如何选择?

  * 康德的动机主义理论里有一条: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也就是说,当你决定跟一个女生交往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考量一下自己的动机。你是否是把她当作你的目的,因为你爱她,你要和她在一起。还是说,因为你寂寞,你空虚,你需要她来弥补你肉体以及精神的空缺。

  * 如果是前者,康德会告诉你,这样是理性的。

  * 可是萨特抨击了这一点,他觉得康德是矛盾的。

  * 他说,你在把一个人当作你的目的的同时,也把他作为成就你对爱情的认知,以及把她作为让你体验爱情的酸甜苦辣的工具。

  * 那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对价值就没了把握。

  *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听任:

  *

  * 听任的意思与经济学里的“引导原则”十分相似。也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个权威的人,他们是我们的行为榜样。有句俗语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叛逆期之前,父亲的权利是很稳定的,父亲的作为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价值取向,孩子效仿他的做法,作出一个个选择。而叛逆期开始以后,这段关系逐渐走向崩溃,并且将在另一个地方找到平衡点。而这个过程,正式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伊始,你发现原来父亲未必是对的,就好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一些让你矛盾、困惑的事一样,但同时,你也发现这个世界上不乏具有一定公信力、像道德标杆一样的强者。他们可能是牧师、法官、甚至只是一个普通同学,他们取代了父亲的位置,使你信服。而萨特说,那就去问问这些人吧。

  我们如何理解绝望?

  * 在探讨“听任”的时候,我们知道:牧师和法官的答案未必相同,最终我们还是要自己作出决定。我们能让别人做决定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萨特说: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并且,只有当你行动了,你才存在。你或许会问:选择让别人帮我选择是否是一种选择呢?用一句台词来反驳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向他人要安全感,谁还有多余的安全感给人?“

  * 这样一来,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内,我们的选择也将局限于此,超越这界限的部分,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所以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他的意思就是:我们应当不怀希望地行动。

  * 不怀希望地行动和马克思主义者是相冲突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你的行动显然是以你的死亡为限,但是你可以倚仗其他人,让他们继承着你的事业继续前进。萨特反对这种态度,他认为既然人是自由的,或许我们可以依赖那些与我们曾一起共同奋斗过的人,但是在那之后呢,我们怎么能知道俄罗斯革命的结果,是否依照马克思的意思呢?所以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就是我们生命的核心,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把握。

  * 这就是萨特所说的绝望,存在主义的绝望,那他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 萨特说他并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严峻的乐观主义者。他不想有人假借存在主义者之名抱怨说:你看,我们就是这样,我们本不怀希望,我们也无能为力。所以在萨特的小说里,他强调,一个人懦弱,并非是由于遗传、环境、精神、或者生理决定的,他也不暗示英雄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真正地存在主义者应该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因为软弱是人的固有属性,这里说的人的软弱,不同于软弱的人,人的软弱指的是——你作为人,你就是软弱的,软弱是你挥之不去的符号,就是体内流淌的血液一样。但很多人只是当他觉得自己软弱的时候,才承认自己的软弱,这是诡诈,是自欺欺人。

  * 萨特在《一个企业家的童年》写道:”这很有意思,人人都在演戏,爸爸妈妈装扮成爸爸妈妈,妈妈装作很苦恼,因为她的小宝贝吃的太少了,爸爸装作在看报纸。而吕西安自己也在演戏,但是到后来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演什么了,演孤儿?还是演吕西安?他望着盛满水的长颈瓶,忽然间,觉得长颈瓶也是装作一只长颈瓶。结果他几乎没有吃菜,他觉得自己很讨厌继续装吕西安了,然而他又不得不装下去。他摔了一跤,隆起了一个大包时,有时会停止哭泣问自己:”我真的疼吗?“于是,他感到更加伤心,哭得更欢乐。

  * 这段写的十分精彩,小主人公吕西安在思考他的存在,他好像是被一个令人信服、强制压抑又不可抗拒的自我完全给占据了,他感觉自己是在操纵自己的傀儡,而傀儡又是他自己。因为他是自由的,他知道并非是上帝在操控着他,而若是他自己,他就不得不陷入了这样绝望的窘境。

  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 读萨特的书会发现,萨特受笛卡尔、康德的影响很大。但不同于笛卡尔的是,他认为当我们说”我思”时,我们是当着别人的面找自己,所以我们对于别人以及对于自己都说肯定的,那么那些在我思里面找到自己的人,也发现了别人,并且别人是自己的存在条件。所以萨特在《他人即是地狱》里说: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这时他人即是地狱。这与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提到的:“人生而自由,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在字面上不谋而合。

  * 那是否我们可以逃离“自由的炼狱”与“自由的枷锁”?答案是:不能。

  *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通过承担,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的类型的同时,也在体现他自己。而我们每个人,通过呼吸、吃喝、睡觉或者随便任何一种行动方式,都在创造绝对。

  * 所以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做了一个比喻:道德的抉择像一件艺术品的制作。因为我们不能预知应当做什么。我们也不能判断别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我们知道,艺术脱离不了发明他的人,他们正是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艺术价值。而生活本身,在人未到达的地方,是没有内容的,而他的价值恰恰是你选择他的意义。

  ——————————————————————————

  马哲课的讲稿

  主要是把这本书搬运、整理了一遍

  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