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锦集

2020-11-18 02:1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锦集

  《蜜蜂的神奇世界》是一本由[德] 于尔根·陶茨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蜜蜂的神奇世界》精选点评:

  ●讲蜜蜂生活史的书太少了,这本很难得。

  ●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蜜蜂生态学

  ●为啥我读的书都那么小众!!

  ●Amazing!

  ●还不错的科普书,翻译略有瑕疵。

  ●edfwedwe

  ●还行,只是太贵了。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蜜蜂未受精卵孵化的是雄峰受精卵的是工蜂,高中生物有学过可还是觉得很新鲜。怪不得苍蝇不是好打的,人类自以为很快的动作已经被长着大复眼的它们分解为小阶段。有些诡异的句式和奇怪的翻译,本着看不懂一眼过的态度以及我是来满足好奇心的的想法——就这样了,凭借我的语文水平还是可以看懂几丝丝的,不至于全去看图啦。超个体superorganism。要成为蜂王的秘密就在于幼虫时多吃蜂王浆,可蜂王虽然有吃有喝但毫无蜂生自由,何时培养新蜂王由工蜂决定,就是个产卵机器,苦逼程度仅次于雄峰。新鲜的巢房好像刚出炉的饼干好想吃。

  ●喜欢蚂蚁蜜蜂的, 玩群体行为复杂性的, 都应当看看. 这可是响当当的第一手资料, 而不是那些传说.

  ●非常优秀的关于蜜蜂的科普书,超个体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极为有趣的案例。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一):为了上帝的荣光

  曾经在我望文生义的理解中,工蜂是一群非常苦逼的奴隶,受尽欺凌,还连自己的后代都不能留下,而蜂王是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部落首领,圈养了后宫无数的美男雄峰。

  而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原来蜂王是一个最苦逼的生育机器,在众多工蜂的看守之下每天加班加点的产卵,少得可怜的离开自己工棚的机会还是出差去收集精子。而雄蜂们不但交配的机会少的堪比被雷劈中,还会在交配后立即命丧黄泉,他们在整个蜂巢中是地位最低的个体,经常被当做没有用的累赘被驱逐和杀害。而工蜂,是病入膏肓的工作狂,前三个变态阶段都像植物人一样被关在胶囊格子间里,一爬出来连大气都没喘上一口就要开始工作,一生轮流从事无数个工种,而且工作强度和效率高得各个都能评上劳动模范。

  他们让我想起了宗教革命时期的新教徒。

  这些新教徒们相信,自己是否能够升入天堂是上帝早已决定好了的,对此,我们无法争取,也不会失去。如果你已经被上帝选中,那么你会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加上帝的荣光。于是这些新教徒们非常虔诚而勤劳的工作,并从不挥霍和享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将所有的盈余都投入到了再生产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以增加上帝的荣光。

  马克思韦伯相信,正是这样的一种信仰,孕育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当这种以自我扩张为终极目标的存在方式最终褪去了宗教的光环而披上了资本的外衣,资本主义最终席卷全球,使得我们的工作都带有着苦行僧的色彩,使得我们对于财富的增长有着宗教般的狂热。

  整个的非洲和欧洲只有一种蜜蜂,蜜蜂的授粉量占据了生物界授粉量的85%之多!新教徒般的蜜蜂们在自然界的残酷竞争中打败了所有对手,最终成为了独步天下的垄断授粉者,就像资本最终成为了主宰着全人类的统治秩序。

  生物学家们觉得蜂群作为一个超个体与哺乳动物非常类似。可是,我却觉得他们一点都不像哺乳动物。这本书描述了蜜蜂的各个方面,他们如何交流信息,如何分工,如何繁殖,如何工作,但是对于他们如何玩耍,整本书却只字未提。我相信在这个地球上找不到任何一种不玩耍的哺乳动物。

  一只饥饿的北极熊在北极的冰原上遇到了两只哈士奇犬,两只哈士奇发出了友好的玩耍邀请。在食物与玩伴之间,北极熊最终选择了玩伴。

  我们和自己宠物之间最深沉的纽带是在彼此玩耍的过程中建立的。你能想象自己所养的猫每天将生活的全部都投入到捕猎当中,然后精心修建一个仓库,不停地在其中存入猎物的尸体吗?

  而蜜蜂,不玩耍。蜜蜂和哺乳动物存活的方式也许有很多类似,可是他们存在的目的却有天壤之别。

  蜂群的组织方式简直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美缩影。它是一个完美的比喻,可以帮我们看清很多事情。

  比如职业选择。现代的职业选择本质上是反人性的。这个选择就相当于问,如果你是蜜蜂,你愿意做蜂王,雄峰还是工蜂。所以每当我听到关于在职业中追寻理想和成功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苦涩与滑稽混成的无奈。

  比如玩耍。最为稀缺的生活方式是玩耍。职业化使得职业化的玩耍变成了最为痛苦的工作,任何将爱好变为职业的企图都无异于自杀。

  想要更深入的理解蜜蜂,多看看我们的社会制度要比盯着哺乳动物更有启发。

  比如,增加上帝的荣光这样的目的当中内含着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新教徒们虽然放弃了玩耍,但是他们面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繁荣一定有一种欣赏艺术品般的美的享受。

  所以,我建议科学家研究一下蜜蜂的审美。当他们看到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时候,也许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满足噢。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二):(转)书评: 没有蜜蜂,就没有蜂蜜,生活就没有滋味

  书评: 没有蜜蜂,就没有蜂蜜,生活就没有滋味

  罗宾•麦凯 2009年3月10日

  世界各地的蜜蜂数量正在不断地减少。虽然原因不明,但它们的减少却威胁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罗宾•麦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蜜蜂的世界》。

  **********************************************************************************************************

  每年四月,在中国四川的南部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家庭聚集在乡间地头。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尾部插着鸡毛的竹竿。不论男女老幼,纷纷爬上自家园子里花满枝头的梨树,开始进行复杂的授粉工作。

  正如埃里森•本杰明和布莱恩•麦卡伦在《没有蜜蜂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那样,人工授粉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首先,农民们必需揉搓花粉囊,也就是花朵的雄蕊,使花粉与花粉囊分离,将花粉收集到碗中。将花粉晾制两天后,便全家老小齐出动,用他们自制的鸡毛掸子蘸上花粉,将花粉擦到花的柱头,也就是花的雌蕊上。”这样做能带来梨子的大丰收,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能够收获5吨的梨子。

  但是,何必多此一举呢?为什么四川的老百姓非要亲自爬上枝头用鸡毛掸子授粉,而不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那样通过蜜蜂来授粉呢?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毕竟,蜜蜂“天生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可以精巧地粘住花粉,它们的工作细致而认真。”

  答案非常简单,却非常令人担忧,因为四川没有蜜蜂。过量地使用杀虫剂使这一地区的蜜蜂种群早在20年前便已灭绝。农民不得不亲自来为果树授粉。而中国今天的状况很快就会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因为,不论何处,蜜蜂正在大量地消亡。在美国,意蜂每年为价值150亿美元的农作物授粉。2007年,有80万箱的蜜蜂死去。而在2008年,至少还有100万箱的蜜蜂将会遭遇同样的厄运。无独有偶,在英国、欧洲、加拿大、亚洲、以及南非,成箱的蜜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死去。

  蜂群崩溃综合症(CCD)是一种新型的野生动物疾病,从其命名方式就可以知道,其形成原因尚不明朗。养蜂人将之归咎于使用诸如吡虫啉之类的以尼古丁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而科学家们却认为可能是某种病毒引起的。然而,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明确地支持他们自己的理论。

  然而,人们对于蜜蜂不断地死亡所造成的后果却是毫无争议的。没有了蜜蜂,在四川实施的那种人为干预也将会是不可能的。这场日益临近的危机规模之大让人担忧。没有蜜蜂来授粉,棉花种植园、蔬菜园、果园、以及家畜的饲料作物都会干枯死亡。没有蜜蜂就相当于没有牛肉和猪肉,没有咖啡和水果(不包括香蕉和菠萝),没有食用油(除了胡桃或橄榄),自然也不会有蜂蜜。这样的话,将来我们的早餐就只有一碗白水粥加鸡蛋了。没有果汁,没有咖啡,没有牛奶,甚至没有黄豆,请大家记住这点。

  如果你不相信养蜂人或者《没有蜜蜂的世界》的作者所说的话,那么就听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如何说的吧,“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么人类就只剩下四年好活的了。没有授粉,就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因此,埃里森•本杰明和布莱恩•麦卡伦认为亿万的蜜蜂在世界范围的消亡预示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比气候变化更为严峻的环境危机”。

  虽然我不反对在书中添加一些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是的,我们确实是面临着一个难题。但是,既然蜜蜂的大量死亡只不过是几年前才开始的事情,那么作者认为这种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的生物会这么轻易地消亡就显得有些过于草率了。

  另一方面,作者正确地指出了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授粉已经成为了一项产值超过400亿美元的国际化产业。蜜蜂在人们的眼中更像是机器而不是动物。尤其是在美国,蜜蜂就像是自动蜂蜜生产机一样被装在卡车里运往全国各地,“他们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抵御疾病。”

  所以,如果你想要看的是一个讲述人类如何正将自身置于与自然界不和谐的危险境地的故事,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可读性强、文笔流畅、并且经过充分调研的蜜蜂赞歌。

  而于尔根•陶茨的《密蜂的神奇世界》一书虽然同样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但它更关注蜜蜂一生的细节。作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行为生理学教授,陶茨认为蜂群显示出奇异的集体智慧,因此应该被看作是高度敏感的实体。

  对于那些把蜜群看成是“卑微的流动工人”,将它们装在疾病极易扩散的狭小空间里,并把它们送到无法适应的气候环境中的人来说,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正如陶茨总结的那样:“蜂群不死才怪呢?”

  来源:www.guardian.co.uk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三):荣誉哺乳动物的生存之道

  现在有5秒钟的时间给你,想一个跟蜜蜂群体有关的词。

  好,时间到。你的答案是“勤劳”还是“协作”?或者更有科学素养一点,是“舞蹈”?如果时间再多些,或许有人会回想起天才的建筑师称号和美味的蜂王浆。但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生物拥有着多么奇妙的生存武器,多数人可能一无所知。

  就让我们从舞蹈说起。第一个发现并详细讲述蜜蜂跳舞故事的,是奥地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他凭借至今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冯•弗里希1886年生于维也纳,家庭坚实的科学背景让他甚至在上学前就拥有了一个私人的微型动物园,对自然界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开发,并被他珍视一生。冯•弗里希的主要研究对象除了蜜蜂还有米诺鱼,一种通常被用作鱼饵的鲤科小鱼。对于把50多年的时间花费在这两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他的解释是:从任何一种动物中,我们都可以窥得生命的几乎全部奥秘。

  也许正是这句话,让冯•弗里希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2007年,追随者之一于尔根•陶茨在《蜜蜂的神奇世界》一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蜜蜂的生活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通过文字呈现在公众眼前。书中叙述最精深细致的一段,正是关于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的描写。要知道,同在威尔茨堡大学,陶茨可算作冯•弗里希的徒孙,如此优良的师承怎能浪费。原版德文版书名中使用了“Phänomen”一词,有“不寻常的现象”之意,陶茨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熟悉的蜜蜂世界。

  “蜂群超个体”是陶茨最为津津乐道并在全书中努力向人们推广的概念。所谓超个体,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惠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将一群个体合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生物体。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不断扩展,甚至有人认为整个地球也可以当作一个超个体。具体到蜜蜂,是指视一群蜜蜂为一个脊椎动物,或者更进一步讲,一个哺乳动物。蜂王和雄蜂分别相当于卵子和精子,各司其职的工蜂们则相当于不同器官组织中的一个个体细胞。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思维,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相似之处比你能想到的还要多。

  如果仅把蜂王当作蜂群的后代,哺乳动物和蜂群的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的后代数量都很少并且都被细心呵护,构成这种呵护的哺育方式和发育小环境也大体相当。二者都由雌性的特殊腺体分泌营养液(分别是乳汁和蜂王浆)哺育后代,不同的是,蜜蜂幼虫是被姐姐喂养,而不是母亲。哺乳动物有子宫保护胚胎的发育,而蜂巢中幼虫生长的特定区域——子脾,也承载同样的功能。另外,二者都拥有超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蜜蜂的聪慧相信许多人已有了解,而可能不为人所知的是,子脾的温度(35℃)竟也几乎和哺乳动物的体温(36℃)吻合!

  可能已经有人在头脑中绘制一幅雌雄同体的“蜂群怪人”图了,不过且慢,蜜蜂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对它们生存策略的侮辱。第一,你能想象一个人的一只手在家里打扫卫生,同时另一只手在千里之外招惹一朵紫罗兰吗?同一时间,一个哺乳动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行动,而蜂群则把一个个细胞分散开,覆盖的范围比自身的尺寸大了几千万倍。第二,你能想象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然后皮肤细胞纷纷转化为心肌吗?工蜂执行任务时有分工,可是一旦蜂群内的情况或环境有所变化,它们也可以转换角色,让整个群体继续运转。可以说,工蜂们不止相当于体细胞,还是一生都能保持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人们多年来对哺乳动物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能力争论不休,日本研究者去年报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轰动了全球科技界,而蜜蜂,已经把这项技术熟练地在自身应用了上千万年了。

  受制于环境,是生物生存繁衍的重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摆脱环境束缚的能力标志了物种进化程度的高低。这一点,哺乳动物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作为昆虫的蜜蜂,也结合了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双方面的生存策略,同样攻克了这道难题。

  也许有人会对上文提到的35℃的子脾表示疑问,这个温度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蜂群每年酿造的大部分蜂蜜,都被工蜂们用来加热子脾,耗费这么大的能量来维持温度,难道只是为了暖和点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到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第三个不同点:并没有一群“大脑蜂”或者“指挥蜂”充当施令者的角色,蜂王只是生育机器,工蜂们各自为政却有条不紊。没有指挥,也没有串联彼此的“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事关存亡的采集活动中,交流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也是蜂群智能的最高表现。而陶茨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工蜂,正是在接近36℃的温度下发育而来的。蜜蜂花费大部分的心血来创造智慧,这件事对人类也是颇有寓意的呢。

  作为一位拥有生物、地理、物理多方面专业背景的社会生物学家,陶茨在专业内外均涉猎甚广,也乐于为杂志撰写书评。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始终不忘提醒自己站在进化和哲学的高度,跳出动物行为学的框架,以更广阔的视角探查眼前这小小的昆虫。

  目前世人对陶茨的评价中,最光彩的一句大概就是说他“与理查德•费曼有许多共同之处”,没错,就是那位顽童式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写出了精彩的科普作品,都对自然保持着孩童般澄澈的欢喜赞叹。在博物学家这个词即将成为历史之前,从满眼的分子、细胞中抽出目光,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小小存在的有趣文字,或许可以暂时拾回那已久被遗忘的、最初吸引我们的曼妙生命世界。

  《蜜蜂的神奇世界》读后感(四):探究蜜蜂世界的图片饕餮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对蜜蜂的认识远不如对身边的猫猫狗狗来得亲近熟稔,蜜蜂的世界是一个跟他风牛马不相及的遥远存在。但我想于尔根•陶茨教授的《蜜蜂的神奇世界》会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蜜蜂的存在与你我休戚与共。

  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本充满了说教意味的科普图书,德国人改变你观念的方式非常策略。于尔根•陶茨教授不愧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两次“欧洲最佳科学家”称号的得主,作为一直致力于蜜蜂生物学研究的昆虫学家,他的这本科普著作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没有科学家们的科普通常所表现出的那种“科而不普”的艰涩与沉闷,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荟萃。图文交替,研究者的学术创见、新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根学术探究的主线贯穿始终,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许多有趣的知识、还有或许对你来说是常识的东西在这里给了你耳目一新甚至是颠覆性的解释。

  图片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使用。220多幅第一手的精美图片,蜜蜂世界在高倍的镜头下纤毫毕现,神奇而壮观。

  画面外摄影师屏息凝神的专注与虔诚通过这些图片感染了你,你不得不带着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来摩挲品味这场图片的饕餮。图片的确像作者所设想的那样,“对解释神奇的生命世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题材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观世界。

  这场丰富生动的视觉盛宴,使人联想到了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中的《微观世界》。这部获得1996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的记录片,匠心独具地拍摄出昆虫世界的宏大场景,恢弘的音乐配合着镜头的想象力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无穷奥妙。是的,《蜜蜂的神奇世界》也给了我们类似的震撼。有所不同的是,科学探究的理性在这里替代了音乐的空灵,通俗简约但不失严谨的文字把你带进了画面内外的蜜蜂世界。如果说《微观世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法国气质的浪漫,那么《蜜蜂的神奇世界》则阐释着德国人的理性哲学;如果说观赏《微观世界》我们须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那么阅读《蜜蜂的神奇世界》更需要的是凝思:不时地掩卷沉思,继而循着镜头的方向和作者的文字一道去深入探究生命的奥妙。二者终究是殊途同归,“人们发现,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其实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需要,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奇迹,感受到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文中关于“蜂群是一个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哺乳动物’”或“荣誉哺乳动物”的提法非常新颖,是用“超个体”描述蜂群之外的一大创新。蜂群是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自觉组织并存在复杂调节系统的有机整体,那些体现哺乳动物优越性的特征,也以相同的方式出现在蜜蜂这种“超个体”中。本书循着这一思路介绍了蜜蜂各种体现哺乳动物特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比如清理蜂房、照料蜂卵、服侍蜂后、访问花朵、吮吸花蜜、生产蜂蜜、建造蜂巢、守卫蜂巢、保暖或降温等等,甚至与我们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异或基本的特征,如饲喂、争斗、睡眠、交流、行贿……神奇的蜜蜂世界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眼前。从这点上讲,将蜂群视为“哺乳动物”并以此谋篇布局是作者的一个精妙设计,这超越了一般科学家做科普读物的想象!把高高在上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辅之以精美图片,带你走进了神奇蜜蜂世界的深处,你不得不喟叹于这种最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甚至对天地万物生出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从前言到每一个章节,可谓精彩纷呈,扣人心弦。蜜蜂的吃喝拉撒睡、甚至性、行贿、皇室政权迭替,简直就是人类世界在昆虫王国的影子存在。在你不自觉地将人类与蜜蜂比对的过程中,这本书告诉你很多关于蜜蜂的有趣知识,也纠正了一些我们错误的看法。比如在“关于花,蜜蜂知道些什么?”一节中介绍的关于蜜蜂的“花朵知识”,再如温度与蜂群智能等。再去百度知道上看看关于蜜蜂在什么情况下螫人的问题,各种答案令你啼笑皆非。我想书中的解答会令你信服,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做出合适的反应。蜜蜂以慢动作看物体,对我们来说很模糊的动作能被蜜蜂分阶段看得一清二楚,许多害怕蜜蜂的人驱赶蜜蜂或黄蜂时手突然的移动,往往更容易招来攻击。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更有意思的可能是从中领略研究人员探知未知世界的巧妙手段。比如通过设计行为实验来测试蜜蜂的认知能力;在刚羽化的工蜂胸部背板粘贴微型芯片观察他一生的采集活动;通过热敏照片研究巣脾的建造、子脾小气候的控制等等。这说不准是青少年成为未来大科学家的启蒙呢。

  虽然笔者有一些生态学的专业背景,但本书所展示的蜜蜂作为一个物种所承载的生态意义却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由于对农作物的受粉贡献巨大,蜜蜂成为欧洲第三大最有价值的家养动物。”“蜜蜂之于植物,犹如人类之于地球。蜜蜂为植物授粉,在植物界扮演支配者的角色,这与人类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非常相似。”类似的表述书中比比皆是,以至于让你觉得在生态学的基础教程中应该对生态系统中关于生产者的描述应该进一步细化,需要加入蜜蜂的身影,以彰显其在植物世界的重要地位。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在书中归结到对蜜蜂和人类的未来的探讨,并达成共识:保护蜜蜂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想说的是这多少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对一个物种的漠视与过分拔高同样不合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用这种由此及彼的简单线性推理来预测其未来。我更希望这些论断的初衷是让人们正视蜜蜂的生态意义,推而广之去重视与人类一样的其他生命存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否认蜜蜂所具有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只是认为用这种大而无当的论断远不如书中的一些细节更具说服力。比如,蜜蜂对维护一片让人赏心悦目和绚丽多彩的草地的作用,蜜蜂活动与我们的餐桌上的烤肉密切相关的事实等等。

  一直试图想廓清这是一本给什么人看的书,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关注蜜蜂的世界呢?这或许令人沮丧。但我想就如同蜜蜂访花一样,这枝在书丛中骄傲绽放的美丽花朵,已经拥有了吸引蜜蜂的丽质,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它,并带动更多的读者去欣赏它。无疑,这些读者将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穿行在这个赏心悦目的神奇世界将带给他一次精神的洗礼:震撼于一个与他生息相关的遥远存在,并对生命和身边的世界开始认真的思索。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他掀开了蜜蜂世界的这口“魔井”:发现的东西越多,越有更多的奥秘等待去探索。——人生另一口“魔井”难道不会随之而打开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