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小眼看美国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小眼看美国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29 03:3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小眼看美国的读后感大全

  《大小眼看美国》是一本由陈强,陈韵正著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22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小眼看美国》精选点评:

  ●朴实、深刻,以父亲和孩子各自在美国的经历、不同的视角去阐释真实的美国,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美国究竟是什么样、中美之间究竟有多么大的差距!非常羡慕作者能有机会真正在美国生活、学习,并且能如此深刻的去观察身边的美国!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本书所列的international gap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对于个人的体验,和一个新闻从业者的眼里去看,又有一些新鲜的点。由此可窥见美国的新闻透明度。不过关于小眼的观察,显得有些老道而失去天然的童气。持怀疑态度。

  ●让我对美国有了更多更生活的了解

  ●看了以后还是有出国欲的 呵呵

  ●国人眼中美好的美国

  ●很不错

  ●又点小小感触、世界之大。

  ●easy~而已。

  ●真实可感

  ●内容比较具体 说父女两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有点崇洋的色彩 对美国压倒性的好评 。。这年头 日记都可以出书 何况此白水

  《大小眼看美国》读后感(一):中国真的就那么差么?

  这本书读完之后确实有所感悟,差距真的很大,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国民素质等等,让我恨不得现在就去美国。

  但是,回想了一下很多具体的内容,中国人并不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有些地方有些中国人也是做的非常好的。作者在写美国是,带有一种蔑视中国人民素质的嫌疑。相比大眼和小眼,我更喜欢大眼写的。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大眼是父亲写的,小眼是女儿写的,难免肤浅,用作了解还不错。

  《大小眼看美国》读后感(二):挺真实的

  这本基本是看到写美国最真实的一本

  既没有美轮美奂,也没有主观臆造,尤其小眼的部分,孩子把对自己冲击最大,印象最深的部分描述出来,没有夸张没有PS 真正原汁原味。

  如果不是真正去到那里,并且能在那里安静过生活些日子,无法体会到真实的差距,更多的是文明的程度,尊重孩子,尊重不同肤色,尊重市民,尊重不同,而我们这里,基本都无视!

  更多的是民众的意识,能够以平常心去尊重别人,也获得基本的尊重,看似简单,却被做得非常扭曲。

  我们没有尊重 民主的土壤,只能这么说。

  《大小眼看美国》读后感(三):我也来看美国

  如此近,又如此远

  一对父女旅居美国若干年,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多元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客观,真实的美国。必须得说,通过这本近似自传的书,我们,特别是对美国的认识只停留在流行,体育上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美国。无论是从大到美国民众的价值观,经济文化等方面,细到美国民众生活的各个细节,美国政府政策的落实等等,现阶段的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 美国人是被诚信束缚着,但又快乐着的民族

  如果有一样东西美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携带在身边的话,那就是诚信。很遗憾地,我们孔孟儒家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没能生根发芽,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里结出了硕硕的果实。在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在美国的超市能够由顾客自行在电脑前操作买单,而在中国,层层监督下的超市仍不时传出有人铤而走险,拿诚信当做贼资本的可笑闹剧。以前听过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博士的演讲,他当时举了个在哈佛的例子,是这样的:在哈佛的便利店里,没有任何销售人员,哈佛的学子们自己进去选好要买的商品,然后将钱塞入店门口的一个小木箱里,并恕不找零。当时听着就觉得好诧异,如果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同样引入这样的销售理念,那结果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美国人的这种诚信意识是从小就被灌输的,或者说,是被写入档案的。一旦你的诚信记录上出现了污点,那对美国人来说,将会成为一场灾难。各种向银行的借贷,保险的购买,福利的享受都成了问题。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就是关于美国沃尔玛集团创始人的女儿劳里的。由于父亲是密苏里大学的老校友,所以当沃尔顿捐赠2500万美元为大学建造了一座体育馆时,校方决定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后来有媒体披露劳里大学期间行为不断,形象不佳时,校方毫不犹豫将体育馆的名字改回了密苏里体育馆,毫不给世界首富一丝面子。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美国诚信体制的严格了。

  二. 美国人的生活充满着人性化

  在中国,谈起公共设施与服务,首先映入大脑的四个字就是脏,闹,杂,贵。首先看看中国的公共厕所,多半都是脏的不得了的,不是人们便后忘冲自己的肥料就是将便纸乱扔一气。而在美国巨大多数的公厕里,不仅有免费的便纸提供,而在中国没人敢坐的公用抽水马桶上,也铺着一次性的环形纸片,免去了人们蹲马步的痛苦。再看看图书馆,中国繁杂的借书程序往往会打消人们借书的念头(总的说来还是人们诚信的问题),在美国,借书只需免费办一张借书卡,然后就能享受多本长期的借书服务,让人感慨。图书馆公共阅览室里,人们都各自看着自己的书,很少有人会窃窃私语。另外在美国考驾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感,相比较国内动辄上千的疏通费,美国不到15美元的费用让人艳羡。实行自我培训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享受到学车的乐趣。

  美国人之所以能享受到这么优厚的生活福利,主要还是政府把钱用在实处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政府被人民监督着,不敢乱花钱,所以把钱用在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 开明的政治教育体系

  美国的法院甚至允许陪审员来审理案件,案卷,法律文书如起诉书,判决书也都可以放在报纸上进行刊登报道,案件审理都是现场直播,免费对公众开放。少了些许严肃,多了些人情。反观中国的法院,始终无法完全达到这种开放水平。

  再来看看教育方面,美国人流行家庭学校,虽然也有免费的公立学校可供选择,但家长始终享有对教育形式的选择权。这其中一部分是受政教分离的影响,但对家庭学校的青睐也足以说明美国人独特的教育选择观,而结果也证明了美国家长的明智,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的成绩表明,家庭学校出来的学生往往成绩比普通公私立学校出来的学生成绩好。

  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在褒奖美国,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以记实加评论的方式来进行直白的分析。特别是作者女儿也将自己在美国的见闻记录下来,虽然类似日记,却能从中受益颇多。父女两明察暗访,身影出现在小城哥伦比亚的各个角落,我想这种经历带来的对美国的感觉是最直观的,没有预演,没有虚假,真诚,细致,令人感动!

  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加上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美国的各种便利社会设施与服务让人眼馋,当然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对更新,更好社会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中借鉴许多的点子,中国的市长们,省长们,大可以行动起来,将城市里脏乱的公厕,手续复杂的图书馆来个革新,相信这样一来,老百姓们就能真正看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的口号得到落实。我们也不会感到美国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了。

  《大小眼看美国》读后感(四):微观美国(转)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大小眼看美国》,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一对父女旅居美国若干年,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多元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所谓的“大眼”就是陈强带着时下困扰中国的热点难点问题去观察美国社会,试图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而“小眼”则是陈强的女儿陈韵正记录的她在美国上小学、中学的经历,这对于中国的教育者、学生和家长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这两双眼睛是“父女眼”,是60后与90后两代人的联动,他们还是“新闻眼”与“儿童眼”的互补,是理性的“观察眼”与纯真的“感性眼”的微观扫描。两代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旅美经历,展现了一个“微观美国”。

  总的来说,从陈强的描述来看,他觉得,美国是一个很完美的国家,起码跟中国来比是这样的。他说,美国人是被诚信束缚着,但又快乐着的民族。如果有一样东西美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携带在身边的话,那就是诚信。我们都知道,诚信是我们国家孔孟儒家的传统美德,但是,从现在的社会事实来看,很遗憾,它并没有很好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书中,陈强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在美国的超市能够由顾客自行在电脑前操作买单,而在中国,层层监督下的超市仍不时传出有人铤而走险,拿诚信当做贼资本的可笑闹剧。其实,美国人的这种诚信意识是从小就被灌输的,或者说,是被写入档案的。一旦你的诚信记录上出现了污点,那对美国人来说,将会成为一场灾难。各种向银行的借贷,保险的购买,福利的享受都成了问题。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就是关于美国沃尔玛集团创始人的女儿劳里的。由于父亲是密苏里大学的老校友,所以当沃尔顿捐赠2500万美元为大学建造了一座体育馆时,校方决定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后来有媒体披露劳里大学期间行为不断,形象不佳时,校方毫不犹豫将体育馆的名字改回了密苏里体育馆,毫不给世界首富一丝面子。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美国诚信体制的严格了。这书让我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信用体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信用体制就像维基百科,社会的其他部门就像网民——既是信息的录入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这套系统大大的公平了对个人的评价,然后明显的减少了办事的环节,让生活变得有点像网络游戏:只要你平时注意“打怪”累积经验,到了一定级别系统就自动向你开放相关任务。

  另一点就是美国医院关于癌症的态度:明确的告诉病人自己的病情到了哪个阶段,如果已经到了治疗不好的阶段,就让病人出院,不浪费社会资源也不浪费病人的钱。而社会则提供HOSPICE——一种不治疗而是“让病人感觉舒服”的地方,让病人能自然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在中国呢,医院的医生就是什么都只和病人家属说,而不直接告诉病人,美其名曰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但其实,当家属听到病情的时候,也是会崩溃的,还不如一家人一起面对。

  最最让我关注的一点就是校车,美国的校车看上去很"土",所有的校车都一模一样---黄色的,长长的,左右各有两排小窗户。别看它难看,但法律规定校车有特权,在它的右侧有个"STOP"(停)的标志。只要校车车门打开时,这个红色的"STOP"标志就会自动伸出,相当于亮起了红灯,随后的所有车辆都必须停下。当我们下车时,校车右前方还会自动伸出一根1米多长的栏杆,不让我们直接从校车前头横穿过去。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但有时校车司机也过于小心谨慎,比如在经过火车轨道时,即便没有火车也得停下来左看看右看看。而这时其他汽车就从校车旁边飞驰而过。而中国呢?校车事故一边遏制,一边上演,可谓是频繁发生。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一辆像样的校车,学校没有资金购买校车,大多是租车。而最突出的安全问题是校车超员载客,办学者为开源节流或贪图一时方便,往往默许超载,学生家长大多是农民,孩子只要有车坐能上学就满足,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只能听从校方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的摆布。在校车缺乏的情况下,在办学者不干涉、司机不甘心、家长不在乎、学生不明了的情况下,违法超载现象屡禁不绝,导致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向马其顿援助了23辆校车,专门用于接送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捐赠的每辆校车均为35座型号,能够满足全部的安全标准,包括带有保护措施的自动车门,灭火器以及为每个座位配备安全带。强烈的对比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校车乘坐的主体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什么是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现在连学生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谈什么教育呢?国家连国内的校车都没有保障之时,却将配置极高校车赠与了他国,我想不通,美其名曰说是国际友好,但也应该在保证本国的前提下吧。

  看书评的时候有很多人说作者崇洋媚外,也有很多人说作者写的不真实,他是在恶意的中伤中国,褒扬美国,其实美国并没有他笔下那么光明。究竟真正的美国是怎样的,真正的事实是怎样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说这只是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对更新,更好社会的向往。

  奈小諾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