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四扇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第四扇門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8 03:0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四扇門的读后感大全

  《第四扇門》是一本由保羅·霍特 / Paul Halter著作,春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280元,页数:256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扇門》精选点评:

  ●味道不错

  ●的确很精彩,每三章一个悬念

  ●只能说阅读过程流畅,解答实在是...

  ●粉不好看....犯人還落水失去記憶咧...這樣並不會讓情節更驚人....= =

  ●好

  ●还蛮有趣的

  ●你知道,推理小说就是要离奇,还要能给出完满解释。好坏就在于情节是否出乎意料,解释是否合于情理。这部小说么,应该说还算不错。

  ●法国人也有资格和美国英国的大师叫板了

  ●最后最后的一点内容使我的印象分直线上升~!

  ●诡计还行,plot有待改进,人物苍白

  《第四扇門》读后感(一):至少有不失望的理由

  之前看到评论说《第四扇门》每隔三章便有一处不可能犯罪,实实在在被诱惑到。重头戏的密室杀人确实很经典,密室杀人,尸体置换,属于古典诡计的变体。但除了重头戏的诡计之外,其他的几起不可思议的事件的解答就显得较令人失望,泰半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任意诠释。

  和演绎法推理的极其严密相比,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大多是先想一些极端诡异的物理上绝不可能的场面,然后或用一些心理诡计制造错觉(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的错觉),或用鲜少有人想到的新颖的物理方式、或用一些巧合来解答。而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难以为继正是因为这三点上均无法再让人兴奋喜欢:心理诡计制造错觉的难脱黄金时期的巢窠(黄金时期之后的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没有一种找不到黄金期的影像的);物理方式制造的密室由于时代的发展,若再想些滑轮绳索之类来制造密室谋杀,愈来愈显得造作不切实际,而与新技术结合制造的密室却又极有可能成为炫耀科技知识的不公平之作;而用一系列巧合的叠加来制造诡异的场面的,与其说是追求严谨性的推理小说,毋宁说是幻想类的题材。

  不喜欢密室和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的读者如我,是因为在这一类型的推理小说中很难看到严谨的推理、缜密的思路,而推理小说读到一定数量,也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密室与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谜底揭开之时只有失望,绝无幸福。

  在论及推理小说的思想性与社会性上,很多读者常说,如果要在推理小说中寻找这些元素,不如直接去读哲学或者文学。那么,我有一个想法对那些经常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密室或者不可能犯罪的场面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切实可行的解答的读者说:如果只是喜欢那不可置信的幻想情境,而大可容忍其拙劣或者毫无新意与震撼的解答,那么也可以直接去读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比之逻辑上格外严谨的不重场面诡异只重线索关联与论证的解谜类、比之反复推敲四处取证的社会派或警察类、比之线索交待高速浅尝辄止揭谜时却重视各条线索内在联系的冷硬派或犯罪小说,密室或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的书写都要显得随意的多、模式化的多、更多时候显得无趣得多、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得多,究其创作的规律,不过是想一个华丽的不思议的场面,然后用一些古老的诡计变体和重组,再加上一些作者的任意诠释罢了。

  虽然《第四扇门》作为保罗.霍特捍卫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类推理小说的经典作品,虽然被日本评为“这部推理小说真了不起的海外部分”受赏作,但是作为不可能犯罪和密室推理小说的大致模式,《第四扇门》并无改变,因此读来的感觉也大致无差。

  不过,尽管如此,该作核心诡计的华丽、书中角色个性的塑造、向大师胡迪尼的致敬、解谜后作者身份的另一种解答,都为作品增加了读点。

  《第四扇門》读后感(二):第四扇门 & 血色迷雾

  本来六月初就计划要读这两本仅有的Paul Halter的中文版作品了,但一直拖到了最近才开始看。被誉为“法国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这位当代的不可能犯罪大师,其作品确实很有卡尔的风格,特别是出道之作《第四扇门》。这里的《第四扇门》是台版,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读之前很担心会不会有影响,不过看完感觉还不错,没有预想中的日本腔……至于《血色迷雾》是多年前国内出版的旧书,现在早已绝版了,只有电子版可看了。接下来就是等待吉林与新星的出版计划了。

  我先看的是《血色迷雾》,这本书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记者悉尼·迈尔斯调查9年前乡绅理查德·莫尔斯当的命案,而后一部分则是关于著名的“开膛手杰克”的回顾与推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部分,却被Paul Halter接了起来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不过那个衔接点始终还是薄弱了点……单独两个部分分开来看都还算不错。前一部分是个标准的不可能犯罪,莫尔斯当在给众人表演魔术时被杀,所有出入口都有人监视。随着案件重新浮出水面以及真相一点点被揭开,凶手也重新行动起来再次杀害掌握内情的证人们,并且总能在被人发现后神秘地消失。这里的重头戏是莫尔斯当的案件,密室的解答不算很惊艳但是也算不错,而且应该是原创。几个不可能消失只是点缀,虽然给出了数种方法,但都不是很有新意。关于记者迈尔斯的真实身份也有个小小的plot,比较有趣。后一部分就是历史推理了,Halter对JTR的分析也基本沿用了几个经典的论述,但同时又有自己加入的原创部分,主要是关于动机的解说。在这里Halter还恶搞了福尔摩斯一把,哈哈,居然在一个推理中把他说成是 JTR……总的说来,两部分之间的脱节感是这本书的致命缺陷,但如果不是有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关于JTR的推理又很单薄了。

  接下来要说说《第四扇门》,这本出道之作我倒是更为喜欢一点。文案里“每隔三章就出现一个不可思议的谜团”绝不是单纯的广告,除了标准的密室杀人和无足迹杀人外,还有通灵术、分身、鬼魂的脚步声等等……当然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在第二部里的密室,这时已经通过第一部里几个诡异的事件把气氛烘托起来,效果很好,而这个密室的解答虽然不难猜(作者给的暗示很明显)但简单漂亮,是个很出色的诡计。后面一个雪地无足迹杀人相对来说更难猜一些,也是相当不错的解答。至于其他的点缀性的谜团就不用太过讲究了……另外本书的plot也是很强的,读到“中场”的时候我有点吃惊,而且不是很喜欢Alan Twist的登场方式,不过到了尾声就完全了解到作者这样设计的苦心了。作为出道首作,本书的整体水平高得令人吃惊,绝对有理由期待Halter后面的作品。由于Alan Twist在这里也是安乐椅神探,描写很少,尚看不出什麽特色,而部分描写确实很像卡尔笔下的Dr. Gideon Fell。前面说到的《血色迷雾》则不是系列侦探的作品。

  《第四扇門》读后感(三):中规中矩吧,作为名义上的出道作不错了

  自从去年在dsky的blog上认识了Paul Halter之后,便开始期待这本传说中“每三章一次不可能犯罪,数量直逼地狱之缘”的作品,尤其第一部分的故事介绍更是让人心动。于是一年后这本书终于在台湾先出版了,却让我有了犹豫:倒不是因为书本身的评价问题,而是……台版竟然是根据日文译本而不是法文原版翻译的!这点尤其让我感到ft,不过经过了长达一个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最终还是买了这本书,总算有幸一睹这本传奇之作的风采了!

  不过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实际读后的感觉还是比较让人失望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确非常精彩,层出不穷的不可能谜团:密室,不可能的脚步声,降灵会,分身……令人心潮澎湃。接下来就是本书中最核心的那个密室,以及随后的若干不可能犯罪,但是作者很明显是以这个密室为核心来设计的。因为对于这连续的六七起不可能犯罪,只有对这起的解释最为合理,最为下功夫。密室的诡计应该是原创(至少我之前好像没看过),但是前面某些提示给的太明显,导致我一下子就猜到了,如果能更合理的包装,的确能称得上“偷天换日的诡计”了。但不幸的是,对于其他不可能犯罪的解释缺缺乏亮点,有的可以用平庸来形容,有的甚至没有解释清楚。虽然还没看过《地狱之缘》,但我觉得这两本直接看到还是有质的差距的。

  关于本书的plot设计,总的来说想法还是很不错的,这种写法虽然不同于某XXX诡计,但却在最后达到了很相似的效果。很多人都在批判这点的不必要性,但我个人却并不排斥,而且关于类似效果的结局,已经在他的短篇里见过更加精彩也更加发指的了。比较大的问题还是和Carr早期的作品一样,plot设计运用不成熟,尤其节奏控制的不好。在看过了Halter的短篇之后,有理由相信步入成熟期的Halter,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这本书当年被美国书商拒稿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物形象过于单薄苍白”。这个评价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书中除了极少数一两个人物之外,其他人的形象都薄的像张纸一样,基本上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这里面固然有作者的理念差异以及文笔的不同,但我个人坚持的一个原因,应该还是与 plot有关:这本书的plot设计决定了人物形象只可能是很单薄,要是很生动就出问题了。具体原因大家看过书就明白了。

  转译自日文译本带来的问题倒是不太明显,这方面可能是我对这方面不太敏感吧。比较感兴趣的是那本《胡迪尼传奇》,编撰者竟然是Roland Lacourbe,让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不知此书是否存在。

  Halter借书中Dr. Alan Twist之口也点出了自己坚持古典本格创作的信念:“近年来多数人的创作扬弃了谜团惊奇,一味充斥暴力色情,你是唯一择善固执,坚持创作解谜主体的小说作家,可谓坚守正统推理的最后一道城池啊!”这段话不仅是Alan Twist对书中的作家John Carter说的,也是Halter自己的信条,同时也是对所有依然坚持古典本格创作的作家的一种勉励吧!

  期待他的最高杰作《犯罪七大奇迹》

  《第四扇門》读后感(四):黃雀在多少年後才飛回來說明真相?!

  既然「既晴先生」都可以這樣洋洋灑灑地揮毫讚嘆,可想而知,這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的解答,真是讓人不由得起立鼓掌呀!

  法國推理,一種與生俱來獨創的吸引力,真是一個陌生的名次以及一種徬徨又難以想像的閱讀衝動吧!自從隨著古堡爬上爬下、開了又關上那個黃色的房間、撿起兇器大骨仔細端詳、跨越小樹叢尋找大小腳印之後,還得猜測誰說的是真話,誰又隱瞞了什麼?那個年輕的小記者把我搞得頭昏眼花,到最後給讀者一個惆悵的卻又滿意的答案,黃色房間之謎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又愛又恨的讓人迷惘,當然再添一筆沒有讀完的「喬治西默農」,法國推理呀!糾結的翻譯問題,喚醒了體內那個有閱讀障礙的某一個我似的,但是引人入勝的懸疑緊張,卻是一縷迷魂香氣,引誘你拉扯你在深夜或者白天裡,總像十五桶水緊張兮兮地,翻一頁也好,哪怕再開車或者工作的途中,或者突然醒來的夜裡。

  終於輪到「保羅霍特」這本蒙塵的推理小說了,在閱讀完畢後那驚悚的心跳脈動節奏裡,我突然發現我的口袋裡有一把鑰匙,在收藏繁體推理小說的許多年來,原來我一直是蹲在藏經閣的門口,透著門縫裡洩漏出來的光線(還沒有鑿壁借光的念頭),有一句沒一句地讀著,然而,我終於發現了大門的鑰匙了。

  乍看這個名字,總以為是美國人寫的法文小說:「La quatrième porte」,卻沒想到他道道地地是個法國人,在密室推理的領域裡更是一個響叮噹的大人物,無奈台灣的繁體小說竟然只有這一本,在我閉門閱讀的世界裡,更是有一種偶然擦身相遇的巧合幸運,否則這麼一擺上書架,不知何年何月得以相見呀!從既晴先生的導讀裡,我津津有味的逐字閱讀中發現,他當年是何等的醉心於「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1906年11月30日—1977年2月27日)」的密室殺人解謎風格的作品,然而我恐怕是因為太多不成熟的「密室殺人」作品,而在潛意識裡把這類型的故事都歸類在幼稚無聊、虛情假意的腦筋急轉彎,「我的醫生朋友」可能在我慢慢成長的過程裡,飽受了我許多對於推理小說尖酸的惡評、銳利的砍伐或者刻意的遺棄,我想你八成會看我的讀後感,辛苦你了。

  可能是前兩天去看了電影「分裂」,所以對多重人格的這類情況著迷得不能自己,在「隨意胡謅的小說」裡,

  警長的猜測是一種催眠?

  還是一種喚醒分裂人格的陰錯陽差?

  還是合理化他心中潛藏惡魔,讓它綻裂出血腥魔爪?

  Happy Birthday真是一首既歡樂又是詛咒的神曲呀!

  在「很簡單的就可以破解隨意胡謅的小說」裡,教授隨著「比例」這個線索而推測出來的第四扇門,也一改我對密室殺人推理的既定輕蔑印象,清楚簡單合情合理。

  當年以人格分裂成為了:「逃脫天王著稱的胡迪尼」的兇手,與在河邊消失的詹姆士,合力完成了這部令人拍案叫絕的「很簡單的就可以破解隨意胡謅的小說」?

  真正精彩的不是所謂的「很簡單的就可以破解隨意胡謅的小說」,在最後教授與著名小說家的你來我往,才是讓人冷汗直流的真相交鋒,這是一場不可能犯罪之外的滿分的意外,起立朝著法國的方向鼓掌吧!吉米是真有其人嗎?這位著名的推理小說作家的點子都是來自於吉米?分裂的人格究竟是幾個呢?「亨利」「胡迪尼」「吉米」「著名推理小說家」?你搞得我頭好亂呀~

  **話說那個胡迪尼的媽媽應該是一九一六年過世的,不是書中所誤植的一九六一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