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口棺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口棺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2-24 23:5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口棺材》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口棺材》是一本由[美]约翰·迪克森·卡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口棺材》精选点评

  ●核心里有两个点我都不太喜欢(基本来说偏纯物理性质的部分都会不喜欢),但引出的对换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实在非常华美啊。

  ●一出好戏精彩

  ●约翰•迪克森•卡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并称 “推理黄金时代三大” “密室之王”创作生涯的“金字塔全球读者盛赞至今!

  ●个人认为全书精彩部分在前文阅读时候回味无穷,尤其是第十章密室讲义部分,但是文中后面部分有点后劲不足,尤其结尾部没什么意蕴。第二,虽然放到现在密室布局点儿简单,很容易猜出犯人。但放在20世纪30年代,这绝对算是一部经典佳作了。有巧妙时间差布局,看起来是受害者恰是凶手,这样的谋篇布局应该被很多后来的推理悬疑作家借鉴了。而且虽是推理密室小说,但穿插了对同类型小说的描述总结,也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密室题材小说。推荐

  ●不久前才买,这时候要出,实在不想给好评

  ●卡尔的第一本 和奎因的第一本时感受一样…无巧不成奇案,不过对遗言最后的解读还是蛮刺激的~

  ●非常出人意料解答,万万想不到的一些设定也是感觉侦探开了天眼能够立刻知晓一切。

  ●完全看不出这是和阿加莎奎因同时代的作家, 卡尔的文章特别像是一名后辈诚恳不喧哗,惊艳不造作。 开局基督山伯爵假设定会让人联想到x悲剧等作, 核诡计竟然有那么一丝丝新本格味道。 当然bug是有,某些地方太雷,某个时刻诡计竟然是巧合 但遗言推理和雪地密室解答太强了, 就这一本而言,卡尔的书戏剧性介于阿加莎和奎因之间,推理难度弱于奎因,大概是个诡计设计主导强化福尔摩斯吧。

  ●自顶一下,此次再版经过重新修订修改了一些错译尤其是密室讲义中的一处错译,语言风格也稍有微调。

  ●比起其他名作,三口棺材在诡计的设计上用心颇多,这也使有两个天然劣势。一是诡计过于复杂,每个环节都互相联系,却没有一个“大梗”,不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一句话就能把诡计描述清楚,而环节越多,给读者的冲击力就越小,读者能挑刺的地方就越多;二是全书都是为诡计服务,像扩大版的推理谜题,没有非常icon的让人印象深刻情节,比如《占星术杀人魔法》御手洗洁参悟谜底时那段精彩绝伦描写,《歪曲的枢纽》里对身份的不断质证。亮点一是用叙诡进行误导,二是对心理密室登峰造极利用(密室讲义就不说了)。不过在时间方面的诡计(或巧合),我个人认为是有极大漏洞的(并非不公平)。

  《三口棺材》读后感(一):排名第一的密室作品。

  听很多人提到过,推理小说绕不开“密室”题材;也听很多人说过,密室题材绕不开卡尔;还听很多人说过,读卡尔绕不开《三口棺材》。

  也许是我真的不适合读欧美的作品,总有种“读不下去了”的感觉。当初读埃勒里·奎因也有这种感觉。感觉欧美的文学作品废话有点多,总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又是个甚至一页就一段文字,读起来很累。

  再说作品本身。这部作品极负盛名,算是密室推理的巅峰之作。两个相当吸引人的谜面,解答之后却是略有失望。就像揭穿魔术的那一刻,总会失去些乐趣。

  《三口棺材》读后感(二):三口棺材

  双重密室与魔术手法的结合,学识渊博的侦探在这桩风谲云诡的不可能杀人案中,揭开了“空幻之人”的面具。本书着重于诡计的设计与布局,谜面复杂而华丽,逻辑严谨,气氛神秘。在解谜过程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关于钟表的部分,但并没有错误或不符合事实的情况。作者在密室讲义中对各类密室的论述清晰明了,对密室的理解极其深刻,包含了大多数推理小说所用过的密室诡计。

  推理小说中最重要的是逻辑性,但在真相大白之前,它没有任何绝对性。在逻辑上的漏洞总是存在的,也会有不合理的地方。人经常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而并不是相信事实,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失忆”。推理小说的读者自然也有这种心理,总有人会把个人的喜好当作批判一部小说的理由。很多读者的乐趣就在读不可能犯罪的推理小说中,但他们又会觉得正因为这一切太不可能了而令人失望。我认为,没有真正不可能的犯罪,也没有完美的犯罪,所以,

  “不到故事结尾,万不可轻言‘绝不可能’。”

  《三口棺材》读后感(三):密室犯罪巅峰之作《三口棺材》

  小说四星,多一星给翻译。 对于欧美推理小说接触较少,因为人名和叙述风格,一直很不习惯。 但新星新版的《三口棺材》这一点控制的很不错,人名和叙述都不像其他欧美小说那样晦涩。 剧情紧凑,很吸引人。“魔术师”走进屋子里,然后人间蒸发;而“魔术师”随后却又被目击者发现被枪杀于地,四周再无第二个人的脚印,两个匪夷所思的事件,再配以兄弟恩怨、尸体复活等诡异故事,令《三口棺材》成为了不可能犯罪小说的颠峰。全程跟着剧情在猜凶手,猜诡计,最后的结局竟然如此的令人惊叹,却又在情理之中。当最后出现的棺材中躺着的人出现的时候,隐隐约约猜到了些许的端倪,想到了可能是某种可能。不过密室的手法,没有想象中的惊艳,稍稍有些失望。 当最后提到核心手法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突然想到了道具是什么,但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눈_눈 关于“密室讲义”,很不错,涵盖了多种密室方式和手法。但,看得不是很解渴啊!不够过瘾! 不过年代背景在那,这部小说,也不愧是巅峰之作! 到目前为止的“密室诡计”,已经演化得更加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吧! 不过密室诡计的魅力,确实让人欲罢不能!

  《三口棺材》读后感(四):黄金时代古典推理的华丽缩影

  久闻盛名,在正大广场现代书店逛时心血来潮买下来,一为慕名,二为治疗自己沉溺于刷视频无法长时间集中看书的毛病

  本作开头有着不错的谜面,密室+古典哥特氛围足够引人入胜,或许是经受日系推理各种牛鬼蛇神和脑洞洗礼,密室讲义+解答虽然符合预期但也没有达到出乎意料的程度

  “第一密室”的可能性在阅读时考虑过,后续的镜子+欺骗手法做了个详细的补充,倒是第二密室让我眼前一亮,但正如书中所说,再如何精妙的魔术,当解开简单的手法时,总有人会挑剔不满

  推理小说发展了数十年,本格推理的各种手法几尽穷尽,很难再通过诸如《占星术》这类某个‘单纯的惊天的诡计’让经验丰富的读者拍案称奇,现如今要么通过好几个手法的叠加复杂化,要么从故事和叙事本身寻求突破,纯粹的诡计和逻辑在小说的地位不断变化,或拥抱时代的新要素,或成为故事的附庸

  从小说的创作背景考虑,作为黄金时期的经典著作,《三口棺材》无疑是杰出的,但拿现如今多元化的标准去评价,其中规中矩和略微乏善可陈的故事又很难满足很多读者的口味,古典推理虽很难带来“全新的体验和震撼”,但能好整以暇地一瞥黄金时代的盛况,倒也不坏

  《三口棺材》读后感(五):三口棺材

  如大多数读后评所说,本书的缺点是开头稍许枯燥难读。但自魔术师欧洛克阐述他对魔术戏法的感受,一切都开始有趣了。“人类真有意思。本来他们就是来享受幻觉的;你也有言在先,接下来的表演都是幻觉;他们为了观赏幻觉也心甘情愿掏腰包。而当值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魔法时他们又莫名其妙心疼起来。”在此若隐若现地对谜底进行提示。

  后几章又借菲尔博士之口:“为什么揭开密室之谜时,我们每每将信将疑?这与疑心病全然无关,只不过因为我们或多或少感到莫名的失望而已。失望之余,有失公正地将整个故事贬为不可信、不可能、荒谬绝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大概是作者对苛刻读者的一系列控诉。

  观众希望,无论是魔术还是推理,从谜题的展开到谜题的揭露,从始至终都是华丽的。“既然谜面如此魔幻,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就期盼解答同样瑰奇。”三口棺材被填满的谜底,确实是配得上谜面的神秘。这是由巧合堆叠而成的犯罪事件,令我出乎意料的时间的转换,以及犯人精心的设置,在揭露时的确精彩。

  但在拥有出色的谜底的同时,也含有一些对观众不公平的信息的缺失,比如前文中似乎未提到地下室的路线,再比如时钟的巧合确实有些牵强。只是瑕不掩瑜,其中精彩的段落和整体解密还是令人满意的。近年来看的一些悬疑电影总是令我产生错觉,好像谜底容易一眼看穿。现在在小说上又找回了复杂的乐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